佛教:寺廟從山門到大雄寶殿,其實已經蘊含了修行無上殊勝法門

2020-12-24 紅塵若鏡

01《紅塵說禪》系列第289篇

各位師兄應該對寺廟都不陌生,畢竟住持三寶——佛像,經書,僧人都在這裡。

什麼是「住持三寶」可能有些師兄還不清楚,這裡稍微介紹一下,我們常說的佛家三寶就是「佛法僧」,其中佛寶代表覺而不迷,法寶代表正而不邪,僧寶代表淨而不染,覺正淨——這正是我們修行的三個終極目標

所以出家也被稱為「皈依三寶」,只不過這三者都比較抽象,釋迦佛早已經離世,佛法也是包含八萬四千法門,而到了最高處其實就是無法可說,僧寶指的是如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綠度母等早已經證果得道的佛弟子,同樣也都是傳說。

而信眾們需要一個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來頂禮和供奉,因此才有了住持三寶,其中佛像代表佛寶,經書代表法寶,僧人代表僧寶,這三者都相當於是世外和世俗之間的橋梁,也是三寶的具象化。

其實在釋迦佛住世的時候,佛寶就是他老人家,法寶就是他的言行舉止,僧寶則是諸位菩薩和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須菩提等大弟子,三寶等於直接存在

因此那時候學佛都太方便了,有疑問可以直接當面請佛開示,還能親眼觀察佛陀的行動坐臥,又有諸菩薩羅漢做榜樣,所以那時候開悟證果的人都非常多,比如佛的常隨團千二百五十人的僧眾最後都成了阿羅漢,而後世想要出一個都是極難的,這就是佛在和佛不在的區別。

而後世弟子們為了紀念佛陀,比如古印度的原始佛教都是建塔,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浮屠,而傳到了中國之後,又漸漸的變成了我們現在常見的寺廟,也叫作叢林。

這裡又要多說一句了,這個叢林可不是現在常提到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而是馬祖和百丈禪師為了在三武一宗的滅佛運動中護持佛法而創造出來的,核心思想是《百丈清規》。

現在不少人都對僧人頗有微詞,但在那個時候僧人的生活有多嚴格我隨便說幾條您不妨聽聽——若隨便哪位師兄能做到其中三條,我一定向您頂禮供奉。

首先說衣服,僧人不允許擁有超過三件衣服,其次要持「日中一食」,也就是每天只有中午吃一頓飯,住的話都是睡大通鋪,十幾人甚至幾十人擠在一起,以方便互相監督。

「方丈」一詞大家都不陌生,指的是一個寺廟的主持,但其實真實的意思是說主持和尚有「特權」,可以住一個叫「方丈」的小單間,也就是方圓一丈,換成現在標準也就是九平米而已。

而且和尚每天要上十六個小時的「班」,八小時參禪,八小時念經,年終無休,如今所謂的「996」工作制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而且還要持「不捉金錢戒」,絕不允許碰錢。

至於說殺盜淫妄酒這些基本戒律那就更不用說了,這種生活哪怕是窮人也都受不了,能夠堅持下來的都是真正有信仰,願意得解脫的人。

而這個僧人一起居住的地方就叫叢林,也就是現在的寺廟,裡面「三寶」具足,既有廟又有道,極為殊勝,而比較標準的寺廟從布局和建築來說,其實就隱藏了許多修行法門。

02一進門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要寬容,放下,歡喜

寺廟一進門,迎接我們的就是笑容可掬的彌勒菩薩,其實也就是未來佛彌勒佛,現如今他老人家還在欲界天第四重的兜率天內院「進修」,還要幾億年之後才會下生到這個「娑婆世界」來當教主。

而彌勒菩薩現在這個「大肚能容天下事,笑口常開笑世人」的形象,其實來自於五代時期的布袋和尚,他經常背著一個大布袋因緣施教,行走世間,被稱為彌勒菩薩的化身。

為何一進門就先看到彌勒菩薩呢?就是因為佛法要讓我們學會寬容,心量大,歡喜,不和別人計較,而這也是學佛的基礎,若是這些學不好的話,修再多法門也是在做無用功。

03彌勒背後的韋陀菩薩,持戒,護身

彌勒菩薩所在的山門,背後轉過來就是韋陀菩薩。

韋陀菩薩本是四大天王座下的護法神將,但他曾發下過護持諸佛的大願,也因此被授記為我們這個「賢劫」千佛中的最後一位,也叫樓至佛,他會護持完前面的999位之後自己才成佛。

韋陀菩薩一般都是手持降魔寶杵的形象,他代表的是持戒和護身,等於開示我們眾人,一定要做到這兩點。

04四大天王,諸惡莫作

進入山門之後就是寺廟的第一座大殿,天王殿。

這裡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四大天王本來居住於須彌山腹,後來被安排居住在離我們這個人間界最近的欲界第一重天「四天王天」,以方便他們隨時巡遊護法,許多老資格的師兄都知道佛教有「四天王巡遊日」,指的就是這個。

四天王一方面是護持正法,另一方面也有懲戒惡人的責任,他們告訴我們要諸惡莫作,否則不僅未來得惡報,也許被他們發現就提前懲罰了。

05四大菩薩殿——大智大行大悲大願

天王殿之後一般會是菩薩殿,但各個寺廟就有所不同了,比如五臺山主要供文殊菩薩,普陀山供觀音菩薩,九華山供地藏王菩薩,峨眉山供普賢菩薩,也有供其餘菩薩的,不過在我們漢地相對較少。

這四大菩薩分別代表了大智,大行,大悲,大願,各位師兄都十分熟悉,這也是大乘佛法中最重要的四種精神。

而不管哪位菩薩,其實都是自度度他,行大乘的般若六度——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般若,同時又持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這都相當於我們每個學佛人的榜樣,都是標準的三寶之一的「僧寶」代表。

06大雄寶殿——圓滿具足的佛陀

寺廟中最後也是最雄偉的一座大殿,就是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主要是供奉佛陀的,一般是釋迦牟尼佛,有時候也會有橫三世佛或者豎三世佛。

佛在佛教中代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自度度他,覺行圓滿,萬德萬能,是所有學佛之人的終極目標。

07紅塵說禪

以上我們聊了寺廟的由來,清規要求,以及標準的寺廟的建築以及背後所代表的含義,看完之後各位師兄下次再去寺廟參拜的時候心裡就有數了,還可以順便幫別人介紹一下,以弘揚佛法。

有些寺廟還有藏經閣,鐘鼓樓,迦藍殿,羅漢堂等附屬建築,尤其是那些千年古剎或者各大宗派的祖庭,那就更難得了,因為古往今來的那些高僧大德都曾在裡面修持過,裡面很多很可能都是佛菩薩化身而來,那就太殊勝了。

當然了,參拜佛菩薩並不是為了許願求保佑,一方面是為了感謝老師的教誨,另一方面也是警示自己要向諸佛菩薩們看齊,努力精進,這樣自然得到感應和加持。

——學佛乃智者所為,紅塵如夢幻泡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願三惡道日減一生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相關焦點

  • 佛教:持咒為什麼是殊勝的法門?其實有四個原因
    學佛的人都知道,持咒在大乘佛教當中非常普遍,或許正因為如此,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和《心經》中的「無上咒」才廣為流傳。那麼,在大乘法的修行中,為什麼有如此多的人持咒呢?佛像其實持咒對於學佛的人來說,不過是一種修行的法門,而修行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覺悟,繼而解脫生死苦海的束縛。
  • 青海省最大的漢傳佛教比丘尼寺,因建設高速而被遷移至西寧南山上
    就在這南山之上,有兩座寺廟相鄰,著實為一大奇觀。這兩座寺廟中其中有一座是比丘尼寺,比丘尼是出家修行的女教徒,因此,這座寺廟裡修行的都是女人,這座寺廟就是法幢寺,今天就跟大家來聊一聊法幢寺,它是青海省最大的漢傳佛教比丘尼寺。
  • 一門深入與一切法無違殊勝及道次第
    接著,尊者又問這些大小乘以及顯密經續如何修行,拏措大譯師回答說應該按照各自的儀軌分開修行。阿底峽尊者就說:「看來我確實需要到藏地來,因為藏地的修行人還不知道如何將所有的佛法圓滿於一座的修法。」後來,阿底峽尊者在藏地廣傳佛法,並且根據釋迦牟尼佛的補處至尊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造了道次第的修行論著《菩提道炬論》。
  • 浙江有一寺廟,被稱為「東方藥師道場」,明清時高士名流喜聚於此
    溫州,大家都覺得是一個商人輩出的地方,但其實它也是個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溫州有很多個縣,其中有一個叫做文成的縣,歷史底蘊尤為深厚,是明朝開國元勳劉基的故裡。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是這文成的一座寺廟,這座寺廟距今已有1200年歷史,歷來為佛門勝地,道風純正。它被稱為「東方藥師道場」,寺院依山而建,環境優雅,內有許多珍貴文物。
  • 揭秘地藏菩薩道場蘊藏的玄機妙義,給您一個殊勝的認知
    九華山被世人益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冥陽救苦大願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地藏菩薩當年修行的寺院化成寺,坐落在山腰一盆地中,坐北朝南,也是山中極少正坐的寺廟之一。寺廟的天門外有一月形池塘,與寺廟互相輝映,寓意著日月之奧妙。對面的山頂,自然形成的蓮花瓣,美麗綻放,與盆中的化成寺遙遙相望,形成了一幅美妙的篇章。故說偈曰:九華聖境聚化成,面禮萬佛蓮花勝。
  • 大雄寶殿當中的「大雄」是什麼意思?供奉的是誰?看完瞬間漲知識
    談到中國的佛教,我們知道佛教在中國已經有悠久、很長時間的歷史了。不管從古代也或者是今天,人們都會喜歡挑選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去寺廟裡拜佛,以此來祈求佛祖能夠保佑自己的心願可以實現。談到大雄寶殿這座大殿,很多人就會在第一時間內,想到多拉A夢動畫片裡面,傻乎乎的大雄。是得,可不是這個大雄。大雄寶殿它的意思指的是:寺院裡的正殿、讓人最重視的大殿。大雄其實是佛祖的稱號,多數的寺廟當中,我們知道供奉的佛祖多數是釋迦牟尼,而大則有「包含萬物」的理解,而雄指的則是威懾天地。
  • 宗喀巴,藏族人心目中的「第二佛陀」,顯密並重的修行法門
    當時的「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位法師就把密宗傳到了東都洛陽,後來又輾轉傳到了日本——就是東密,而另外一支則到了西藏——也就是西密。其實所謂的「密宗」是和「顯宗」相對而言的,這也是藏傳佛教的兩個組成部分,互為補充。
  • 上海都有哪些佛教寺廟?盤點魔都上海人氣最高的八大寺廟
    上海佛教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三國吳赤烏年間(238-251年),相傳龍華寺和靜安寺都是在這一時期創建的。隨著上海地區經濟發展、人口增加,以及歷代統治者對佛教的扶持,上海佛教不斷發展。在中國近代史上,上海佛教海納百川,集東西南北之長,被稱為海派佛教,擁有顯赫的地位。截至目前,上海佛教已開放寺廟120餘座,信眾難以精確統計。
  • 連雲港的佛教寺廟,大多位於山中,不愧是佛門清淨之地
    連雲港市地處蘇北魯南,是江蘇省宗教工作重點市之一,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齊全,其中,佛教的場所較多,共有規模化寺廟20多處。本篇主要介紹筆者去過的幾座主要寺廟,所用圖片均為本人拍攝,僅供信眾和遊客參考。
  • 佛教,無論您選擇了哪個法門修行,都一定要一門深入到底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一鍵三連,和紅塵一起淨心修行卍大家都知道佛法的法門是非常多的,號稱有八萬四千,比如從大的維度來說有大家熟悉的禪,密,律,淨等等大乘八宗,從小的來說有地藏法門,觀音法門,普賢法門,文殊法門,念佛法門等等。
  • 幾乎每個寺廟都有大雄寶殿,那「大雄」代表誰?看完漲知識
    佛教雖然不是起源於我國,但它卻在我國源遠流長,古往今來有很多的中國人都信仰佛教。信仰佛教的人,肯定會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幾乎每個寺廟都有大雄寶殿,那「大雄」代表誰?看完漲知識了。大雄寶殿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或者稱之為「大殿」。那「大雄」代表什麼意思呢?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表示包含萬有;雄者,表示攝伏群魔。
  • 佛教:「咒言」的形式,大致分有三種,真懂的人不多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住世時的佛教,在普遍意義上被稱為原始佛教。佛寺二是佛教發展到後來,僧團的人數越來越多。而在這些僧團之中,不斷有婆羅門的弟子加入,這些弟子不願意放棄世俗中的利益,在信奉佛教之後,繼續持「咒」這一法門。
  • 福州這處山洞古寺,有世界最小大雄寶殿,被譽為「羅川八景之首」
    福建是我國的沿海省份,這裡歷史悠久,有著非常多的景點,福建福州的佛教文化深厚,這裡在五代十國時期有著「佛國」的稱號,福州也是全國重點寺廟最多的地方,在福州這麼多的寺廟之中,有名的也有很多,這其中位於福州羅源縣的碧巖寺就是其中引一個,一起來看看吧。
  • 星雲大師:藥師法門最為殊勝
    本文來源:石室禪院慈善會《藥師法門最為殊勝》星雲大師 ◎ 開示今晚我以藥師如來的「藥」「師」「琉璃」「光」四個意義對大家開示:一、藥︰在佛教,稱出家人為「法師」,法師就是要以法為師,以真理當老師,也要以法師人,以佛法作人的老師。所謂「師」者,就是人間的模範,應受社會大眾的尊重。中國人所謂「尊師重道」,意思是尊敬老師的同時,也要尊重道理。世間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成「師」,因為連成佛都能做到,做老師有何不能?只是,我們應該以什麼來做別人的老師呢?
  • 雲南大理這個寺廟,《天龍八部》中的段譽在此出家,是天龍寺原型
    大理地處雲貴高原,這裡曾經是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很多人來這裡遊玩,只知道大理古城和麗江古城,蒼山洱海、瀘沽湖這些知名景點,其實大理的佛教文化也是很興盛的,這裡的很多寺廟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在大理市的銀橋鄉蒼山峰下,有一所寺廟,它隱藏在蒼山深處,到現在都寺廟內都沒有通電,最早建立與唐朝貞觀年間,
  • 「祛病延壽藥師佛」,84000種「法藥」,成就最殊勝法門!
    佛教的淨土思想,是應人類的共同要求而出現的;而達到淨土的理想與方法,佛法是在無我、無我所的磐石上,去實現自由平等的淨土。」《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說,只要能救治的,世上任何東西都是藥;相反,不能救治的、對自己沒幫助,任何藥也不能算得上是藥,即是非藥。佛法有八萬四千種法門的「法藥」;有人、天法藥、小乘法藥、菩薩法藥等。皈依三寶,依教法奉行,從願行中慢慢地體驗、實踐,才是最徹底治標治本的最殊勝法門。
  • 浙江一低調小縣城,是中國佛教發源地,吸引大批日韓遊客前來朝聖
    浙江台州下轄的小縣城天台,以面積小、遊客少而聞名,活佛濟公的誕生地,五百羅漢的現身之所,姑蘇寒山寺的建立,高僧寒山的修行之地,徐霞客的三次遊歷之地,從此開始寫遊記,以及王羲之的書法頓悟,今天說的是浙江一低調小縣城,是中國佛教發源地,吸引大批日韓遊客前來朝聖。
  • 對話九華山僧:我為什麼修地藏佔察法門?
    佛在靈山會上,堅淨信菩薩請法,佛讓轉問地藏菩薩,地藏菩薩開示兩卷內容,上卷主講佔察木輪相法及佔察懺法,下卷主講依一實境界,修二種觀,證無生忍的無上妙法。我們連線宗成法師,通過簡單的對話,來了解法師的修行故事,以及地藏菩薩佔察法門的修學重點和入門要求——
  • 佛教道場二十種法會法事全揭秘(圖)
    在所舉辦的法事當中,有的是自我懺悔的方式,如懺摩;有的是經大眾附議通過者,如布薩;有的是對大眾宣說佛法,如升座說法;也有於新春時為國家、檀那祈福祝禱者,乃至到山門迎春等;一年當中更有春秋二祭,及三皈五戒、八關齋戒的多次舉行等,方便社會大眾參與修持。今略述數條於下: 一、布薩羯磨:僧團中,僧眾若有犯戒者,則於大眾前發露懺悔,稱為「布薩」。
  • 佛道修行的區別和皈依體
    首先一個真正的修行者都會皈依一個宗派,在皈依後一般會依止一個宗派的法進行修行,別說是佛教道教,就是佛教內部的弟子都要明白自己修行的目標,依止一個法門,不依止於一個法門,就是雜修,依止於一個法門就是你的皈依體,如果皈依體不存在了,你的皈依等同形式。現在很多人談論什麼儒釋道三教同出一脈,是平等的,也有人說佛教的如來最究竟,或者道家的太上老君最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