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微信公號11月18日消息,天氣轉冷,候鳥翩翩南飛。但在候鳥遷徙路線上,此刻正有不少「死亡之網」——捕鳥網正在等待它們。憑藉幾塊錢的成本買一張捕鳥網,如能捕獲一隻品相好的候鳥就能賣到數萬元,如此大的利益誘惑、如此低廉的違法成本,怎能不使獵捕者蠢蠢欲動?
應該講,針對非法捕獵鳥類的法律法規早已有之,而且還在不斷完善。今年初,為有效防範重大公共衛生風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多部門出臺了禁止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的禁令。這對非法捕獵、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等行為起到了震懾作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違法犯罪的發生。但面對捕鳥的巨大利潤誘惑,仍有一些人鋌而走險,更有不少人採取多種手段規避法律禁令,一定程度上導致禁令「空轉」。
在花鳥市場、電商平臺、野生動物救助站等不少地方就有讓禁令空轉的暗流湧動著:將野生鳥夾雜在馴養鳥中叫賣、公開叫賣轉為熟人介紹式「暗地」交易、借「救護」動物之名行「買賣」之實、以「防鳥網」虛假名頭賣「捕鳥網」、白天不動聲色夜裡摘「活鳥」……
目睹此怪現狀,不少基層執法者和野生動物保護者欲哭無淚。一位志願者表示,他於2015年開始義務拆除捕鳥網,至今已近6個年頭,但捕鳥網卻越拆越多,他們越拆越絕望。「我們每天起早貪黑一片片拆、一張張毀、一隻只救。目前看,這些捕鳥網幾輩子都拆不完,因為它們正在某些網絡購物平臺、農村集市以及漁網店以各種新名稱公開叫賣。」
如何斬斷伸向候鳥的黑手?徹底取締捕鳥網買賣是當務之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考委副主任周海翔分析,捕鳥網目前主要流向市場被捕鳥者用於捕鳥,也有小部分被鳥類環志站用於科學研究,即環志站工作人員利用捕鳥網捕鳥後在捕獲的野生鳥腿部固定標誌,放飛後通過個別再次捕獲獲取鳥類遷徙路線、種群分布等資料。根據相關數據,環志站再次回收的環志鳥不足放飛數量的千分之一,利用捕鳥網從事科研已遠遠落後於時代發展。隨著科技發展及公眾對鳥類攝影、保護常識的普及,可以利用大數據、跟蹤器等,更精準有效地改進環志科研工作。因此,無論用於何種目的,徹底取締捕鳥網買賣都是可行的。
眼下,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草案已公布,正在公開徵求社會公眾意見。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楊朝霞等專家認為,野生動物保護法禁止使用網捕等方法進行獵捕,但光禁止使用還不夠,只有全鏈條禁止生產、運輸、銷售、購買、利用捕鳥網等專門性獵捕工具,才能在源頭上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同時,對電商平臺公開出售捕鳥網等行為,相關部門應該加強監管;電商平臺則應主動屏蔽相關關鍵詞,刪除、下架相關違法商品,發現有商家售賣捕鳥網等線索的,應當將有關信息及時通知、移交有關監管部門,以形成強大的打擊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