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婦羅和木屐,提起這兩樣東西,你的腦海裡的第一反應,大概率是想到了日本。因為日料裡,天婦羅是一種代表性食物;而木屐也是日本人在傳統節日裡,配合和服的穿著。其實,這兩樣東西都不是源於日本的!
日本有天婦羅,中國有大餅夾一切
日本料理中的很多吃法,很多是源於其他國家的風味輸入。
在日本,陽澄湖蟹被稱為上海蟹,良鄉慄子被稱為天津慄子。
豆腐起源於中國,豆腐大概出現於唐代末年和五代時期,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普及開來。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日本豆腐,是以雞蛋為主要原料,只是口感類似豆腐,取材與傳統的清水豆腐完全不相關。
就連天婦羅這種炸物,也是葡萄牙人帶來的吃法。多田鐵之助的《滋味的日本史》中記錄了這樣一段天婦羅的來歷。16世紀中葉葡萄牙的傳教士弗朗西斯科來到日本以後,帶來了這種油炸食品。
在日本,天婦羅的材料,大致有大蝦、香菇、茄子、秋葵、紫蘇葉等,蘸上醬油後食用。以前,天婦羅是由販夫走卒在街邊售賣的,後來因為武士道等上層階級的喜愛,天婦羅也登上了大雅之堂。
在中國,大餅夾一切裡邊所夾的一切,都是麵糊裹著各種蔬菜或肉的炸物,有藕夾、茄夾、炸鵪鶉蛋、各種肉排等,比天婦羅的品種要豐富很多。抹上辣醬和面醬,咬上一口,那叫一個過癮。
此外,壽司、刺身等吃法也是源於古老的中國。
中國的菜餚體系,自從宋代時已經確立,並且一脈相承。日本菜,則是兼容並蓄的融合菜系。
無論如何,不管是改良還是自創,美味、健康才是前提。
木屐,源於中國,卻成了日本人的心頭好
木屐大多是一種兩齒木底鞋,走起來路來吱吱作響。
提到木屐,大多數人的腦海裡一定會出現身著和服、腳踩木屐的日本人形象。
人們印象中,木屐也是代表日本,屬於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木屐是日本的舶來品,是中國人發明的。隋唐時期,一些遣唐使和留學生將木屐帶回了日本。
1987年,在浙江寧波慈湖,考古人員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了兩隻均為左腳穿的殘存木屐。
一隻為五孔木屐,另一隻為六孔圓頭方跟木屐,專家考證認為是距今四千年多年的良渚文化遺物。
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穿木屐一直十分流行。在清代以前,木屐是漢晉隋唐時期普遍穿著的。
到了宋朝,女子開始纏足,不適合穿木屐了,男子也只是在雨天才穿木屐。
清代小說《紅樓夢》第四十五回寫到,在一個秋雨之夜,寶玉去看黛玉。黛玉問道:「上頭怕雨,底下這鞋襪子是不怕雨的?也倒乾淨」。寶玉笑道:「我這一套是全的。有一雙棠木屐,才穿了來,脫在廊簷上了」。
清代以後,新式的鞋子、靴子等逐漸取代了屐、舄、履等舊式鞋子。就這樣,木屐最終淡出了國人的生活和視野。
提到了木屐,再簡單說說和服。和服在江戶時代以前指吳服,因為和服是對吳服的改進,日本和服的上衣下裳、寬袖右衽等特徵就是受六朝服飾所影響。
日本和服是日本本土彌生服飾結合東吳服飾的混血產物(語出《古事記》、《日本書紀》、《松窗夢語》),德川家康時期正式稱為和服。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受日本重大節日穿著民族服裝的影響,國人近些年來也重拾對漢服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