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輝(前排左一)
70後湖北荊州市長崔永輝,已赴福建工作。
據《福建新聞聯播》報導,6月24日,福建省委書記、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于偉國主持召開了省委常委會會議暨領導小組第四十三次會議、省委依法治省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節目畫面顯示,崔永輝參加了上述會議,坐在福建省副省長郭寧寧的右側。
崔永輝,男,1970年11月出生,漢族,湖北恩施人,199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1年7月參加工作,法學學士,中國註冊會計師。根據公開簡介,崔永輝曾任湖北丹江口市市長,湖北省審計廳副廳長、黨組成員,黃岡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黃岡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等職,2016年任荊州市委副書記,同年兼任政法委書記,後於2017年任荊州市市長。
與小龍蝦有緣的市長
「全國老百姓每吃3隻小龍蝦,就有一隻來自荊州」!許多人對荊州的印象,可能和小龍蝦緊密相連。而這句話正出自崔永輝。
2018年3月18日,全國人大代表、荊州市長崔永輝做客中國之聲《央廣演講臺》特別節目,分享荊州與長江的故事,講述如何實現荊州綠色振興。他說:「歷史文化名城荊州,是一座為長江而生、因長江而美、依長江而興的城市」,得益於長江在氣候、地理、土壤、交通等方面的饋贈,荊州地富民豐、交通便捷。建國以來,荊州糧食產量常年約佔全國百分之一,淡水產品已連續24年穩居全國地市之首。火爆全國夜市的小龍蝦,荊州年產29萬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30%,市民每吃3隻小龍蝦,就有一隻來自荊州。
在這次節目中,就如何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進入良性互動的協調發展格局,崔永輝介紹了一套荊州綠色發展方法論:「杜絕汙染,不能只靠打擊、處罰;生態引領,還需要綠色發展來做支撐。」他說,在農村,通過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廣「蝦稻共作」模式220萬畝,使農藥、化肥投放大幅度減量,水稻的品質提高,達到節約成本,增加收益的效果,據測算,每畝稻田農民的純收益淨增3000元以上。在城市,對沿江重化工企業開展全面集中整治和搬遷改造,出臺財政、土地等優惠政策,支持企業轉型升級,走綠色發展之路。
2020年5月27日《農民日報》7版
兩年後的全國兩會期間,崔永輝又以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荊州市市長的身份於2020年5月23日接受《農民日報》記者採訪,再次談支持稻蝦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他表示,支持荊州打造小龍蝦全產業鏈,建設小龍蝦種苗繁育基地、稻蝦共育生態產業發展示範區、小龍蝦交易市場;支持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以「雙水雙綠」產業為基礎,加快生態修復,大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努力打造「農業綠谷」。
離別感言提到三個「市長」、三點感悟
人民網強國論壇流傳一份6月18日崔永輝調任福建的離別感言,他談及荊州歷史上的三位「市長」蒯易度、韓朝宗、謝麟,稱從他們身上得到的三點感悟:
「市長這個職務是一份重託,更是一份責任,組織把這個職務交給你、人民代表選舉了你,如果碌碌無為,貽誤地方發展,上對不起黨的信任,下對不起群眾期望,自己也會良心難安;
市長這個職務雖只有一個,但並不等於你這個人就能力強、貢獻大;
官不在大,任不在久,衡量一名地方官員價值的尺度,全都在於為百姓辦了多少事。」
他還飽含深情表達了對荊州感激、不舍和祝福。
「離別之時,總有遺憾:全市128個鄉鎮、街辦、農場,第二遍還有45個沒有跑完,現在只能帶著這個遺憾告別了;
離別之時,心存感激:荊州的工作經歷,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大家對我的支持與包容,我將永遠銘記在心;
離別之時,充滿愧疚:支撐城市發展的大工業體系還沒有取得突破,還有13227人沒有脫貧,11465戶棚改還遷戶還沒有住上新房,南北向高鐵還沒有開建……這份愧疚感會促使我永遠不忘報答荊州,也會激勵我在新的崗位上更加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