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這一代非常幸運的出生在和平年代,沒有趕上那個戰火瀰漫的抗戰時期,但是關於那個時代的故事是我們聽著長大的。很多人對日本人也是非常的仇恨,這都是源於這個國家曾經入侵過我們的家園,且在我們的領土上肆虐多年,留下了很多難以復原的傷痛。我們平時從一些影視作品中也能夠看到,一旦我方的戰士被日軍俘虜了,不是遭受嚴刑拷打就是被殘忍的殺害。那麼,身為主人的我們又是如何對待敵人的俘虜的?來看看這個故事就明白了。
抗戰結束以後,很多日本兵都大批的接受了投降這個事實,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被遣返回了日本,只有其中一部分罪大惡極的官兵才會被暫時扣留在中國接受勞動改造。在這期間我們的政府也沒有苛待他們,所以在接受完改造後有不少日本人被送回去時,還表現出了不舍的情緒,因為他們沒想到中國人實在是太善良了。
其實這種情況在中國百姓身上是非常質樸的精神,哪怕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也不缺乏同情心和善良的舉動。在河南就有一個這樣的農民,日本投降以後,他所在的村莊才敢出門活動,在一次去鎮上辦事的路上,他就碰到了一個穿著破爛且腿部受傷的日本兵。當時這樣的情況其實在很多地方都有發生,這樣的日本兵通常都是受傷後被所在部隊拋棄的。
但是,看著這個日本兵無助的眼神,這位老農還是心軟了,他將其帶回了自己家救助。他叫孫邦俊,在做出這樣善舉之後受到了村裡人的一致反對,但是他還是堅持了下來,最後村民看這個日本兵沒有什麼威脅也就默認了他的存在。
在孫家,這個叫石田的日本兵一開始並不願意與人交流,因為他在戰爭中不但身體受傷,腦子也出了一點問題。孫家人不但給他提供衣食住所,還掏錢給他治病,最困難的時候一家人把唯一的黃牛都賣了換錢,就為了給他看醫生,但是對於這一切孫家人都沒有絲毫怨言。
除了生活上的照料以外,孫家對於石田的精神支持也沒有放棄,在中日關係緩和以後,他們就想辦法幫石田回家。最終在有關組織的幫助下,已經是80老漢的石田回到了日本兵找到了自己的家人,此時他已經在孫家生活了長達47年之久。
原以為這件善事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是沒想到的是回到日本的石田一直都惦記著報恩的事情,但是無論是他還是他的家人都沒有足夠的金錢可以回報,所以他到處做演講,將自己的經歷告訴很多日本人,以此來籌集善款。最後他將這些錢全部捐給了孫家所在的縣城,幫這裡建了一所學校,還有一些公共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