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又恢復了往常的熱鬧,前幾天逛夜市,看到很多賣缽仔糕的小攤位。
真的很懷念以前上學的時候,校門口的小攤上,經常會有阿姨推著小車賣缽仔糕。
當年放學最幸福的時刻,就是跟小夥伴們一起,聚集在缽仔糕小攤上,把缽仔糕一個個翻起來,找到自己心愛的口味。
不過,隨著城市的發展,這種耗時耗力、利潤又極低的小吃,已經很少看到了。
要說缽仔糕,發展到現在,其實它可以分為兩大類:老式缽仔糕和水晶缽仔糕。
老式的缽仔糕,米香軟糯,口感更加厚實,還有著一個標誌性的「肚臍眼」。至於水晶缽仔糕,不僅有著晶瑩剔透的外觀,而且口感與傳統的缽仔糕不相伯仲,難怪會深受當下年輕人的喜愛~
所以,今天我就分享這款水晶缽仔糕吧。
以前看人家賣的缽仔糕柔軟又Q彈,總以為這裡面有什麼不可外傳的秘方,後來發現,只要控制好糕粉和水的比例,在家也能輕鬆復刻出來。
將木薯粉和馬蹄粉按比例混合,與糖水混合攪成稠粉漿,加上配上鍋一蒸,柔軟而不失Q彈的缽仔糕就做好了,而且口感和外面賣的一模一樣喲~
製作過程雖然不難,但仍有3個地方需要注意:
首先,先將一勺粉漿煮熟,再加入到生漿中,變成生熟漿,這是成功的關鍵!
其次,將粉漿倒入模具的時候,切記不要裝太滿,否則蒸的時候會溢出來噠。
最後,缽仔糕蒸熟後一定要徹底涼透才能吃哦,這樣的口感才是最好的。
缽仔糕本身的味道比較淡,全靠配料來提味,今天我做的是紅豆、珍珠、黑芝麻和鹹蛋黃4個口味,寶寶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進行替換喲~
先來看看視頻教程吧
缽仔糕
>>>制 作 時 間
30分鐘
>>>烹 飪 器 材
煮鍋、蒸鍋
>>>烹 飪 食 材
參考份量:12個
缽仔糕粉漿:
木薯粉 150克
馬蹄粉 30克 / 清水 180克
糖水:
清水 150克 / 糖 60克
餡料:
紅豆 適量 / 黑芝麻粉 適量
鹹蛋黃 1個 / 寒天珍珠 適量
>>>制 作 過 程
1、先調製缽仔糕粉漿:將150克木薯澱粉、30克馬蹄粉混合
2、倒入180克清水攪拌均勻備用
3、接著煮糖水:將60克細砂糖、150克清水倒入鍋中,小火加熱至融化
4、然後做生熟漿:將攪拌好的粉漿,舀一勺倒入糖水鍋中攪拌均勻,用小火煮熟至半透明狀態
(一定是要用小火噢!不然會失敗的!)
5、然後將煮好的熟漿,倒入剩餘的粉漿碗裡攪拌均勻,生熟漿就做好了
6、現在做黑芝麻口味:另取一個碗,倒入適量的生熟漿
7、加入適量的黑芝麻粉攪拌均勻,然後倒入準備好的缽仔糕碗裡
8、繼續做其他口味:將剩餘的生熟漿倒入缽仔糕碗裡
9、然後依次將適量鹹蛋黃、寒天珍珠、蜜豆鋪在生熟漿表面
10、最後燒一鍋水,水開後將裝有生熟漿碗放入鍋中,大火蒸10~20分鐘即可
缽仔糕就做好啦!
剛出鍋缽仔糕,需要等涼了才可以吃,涼了之後可以外面賣的那樣,用竹籤像轉一圈拿出,或者直接用叉子叉著吃。
做好的缽仔糕晶瑩剔透,隔著糕體都能看見裡面內餡,還沒開吃就狂咽口水了。
一層綿軟的紅豆,一層軟糯Q彈的缽仔糕,看著就滿足。紅豆粒粒分明,口感清甜一點也不膩。不開心的時候,一個紅豆缽仔糕就能治癒心情,如果不行的話,那就來兩個!
黑芝麻味的能看到細細的芝麻顆粒,芝麻香味非常濃鬱,吃完後還有芝麻香味逗留在嘴裡,都算得上「齒頰留香」,喜歡吃芝麻糊和芝麻的寶寶們,一定不能錯過。
通透的糕體包裹著整顆海鴨蛋黃,一口咬下去,可以吃出明顯的沙感和油花,油潤鹹香的蛋黃配上清甜的糕體,層次感非常豐富,吃一口簡直幸福到炸裂。
珍珠味是我最喜歡的一款,珍珠+糕體雙重口感,QQ彈彈,吃起來一點不費勁,味道也是清甜不膩,黑糖味很淡,有種軟妹子的感覺,蘇蘇的胃已經完全淪陷~
關於缽仔糕的起源,有人說數百年前首創於廣東臺山,也有說從香港流行起來的,還有人說是由古代農村的糕點演變而來。
不過,缽仔糕真正的起源到底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外表樸實無華的缽仔糕,居然能成為幾代人的集體追憶。
大概因為它對於我們來說,是平凡日子裡的一抹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