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廣東東莞
相比起團年飯上豐盛的雞鴨魚,門戶上張貼著的火紅春聯,對於不少90後來說,年味更是過年時茶几上擺滿的各色小吃零食。炒米餅、鹹湯圓、炸油角、蒸「魚籠」(年糕)……這些鹹香帶甜的零食和小吃對於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廣東「細路」來說則更有誘惑力。
我的家鄉東莞,地處珠江東岸,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農耕文化深厚,不少小吃發源於農家。而這些小吃中,這些以米為原料所製成的糕餅、湯圓等更佔據了重要席位,也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做。往年過年的時候,遠親近鄰總會相互贈送。
在今年疫情嚴峻的情況下,也只能靠著想念和自己動手,把那些鹹鹹甜甜的花生米碎與糖粉滋味的獨家記憶搬上飯桌。
炒米餅
炒米餅,東莞人準備的頭樣年貨,一口鬆脆甘香總是被率先青睞
年廿五前後,比外公年幼幾歲的叔公總會到家給外公拜早年。在今年的疫情爆發之前,叔公像往年一樣,提著自製的炒米餅、蒸松糕、魚籠(年糕)來到家裡。其中,炒米餅那鬆脆甘香的過年滋味總是能率先獲得青睞。
炒米餅模具
所謂炒米餅又稱「打硬餅」,由炒米粉所制。時間踏入舊曆臘月,東莞人便會開始為即將到來的農曆新年忙活起來,備上好的蔗糖、粘米、豬油等材料,農村裡的家家戶戶便發出「嘚嘚」的錘餅聲,「打硬餅」是不少東莞人家中準備的第一樣年貨。
炒米餅的首要工序是洗米炒粉。將粘米洗淨然後用水浸泡一個晚上,隨後將粘米炒成金黃色,並用石磨碾成粉末。在炒米粉裡加入適量的水、糖,待米粉抓起來能成團的時候,再倒入豬油,炒香的花生碎、芝麻拌勻。
拌好的米糕散發著誘人的油脂香氣,若旁邊還有用剩的花生米和芝麻,一旁的小孩常常會偷抓一把塞入口中。家裡的長輩會將拌好的米糕塞入餅模裡,用木槌錘打餅的四周,再壓中間,以便餡料不會擠出來。用木槌敲打餅模,米餅應聲脫落下來。
點起炭爐焙餅前,米餅通常需要放在日頭底下曬一曬,減少水分後的米餅,烘焙起來也時間也可以縮短,準備一個大的簸箕,將米餅一個個碼放整齊,放置在離炭火半米高的地方將餅烘乾。焙好的米餅香氣四溢,但容易上火,一般不允許多吃,村裡的長輩會將米餅放在空的酒埕裡,再用布袋裝的炒米封住埕口,防止潮溼。
做好的炒米餅可以保存兩到三個月。外公說,一個硬實的炒米餅在過去便可當作一餐飯。除夕時取出炒米餅品嘗,有點甜,有點鹹,嘴巴裡儘是核果香氣。
鹹圓
糯粉甘甜,雞湯醇厚,「鹹圓」是莞人家獨特滋味
年味常在故鄉的團圓裡。湯圓作為中國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在全國各地也有著不一樣的呈現方式,在不同的中國人的眼裡,他們所眷戀的湯圓滋味估計也各不相同。
不同於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在東莞,不少家庭從年三十便開始吃湯圓。且不同於芝麻花生包餡的甜湯圓,東莞人愛吃的是「鹹圓」。「鹹圓」,顧名思義便是鹹湯圓。每年大年三十的中午,驅車三十分鐘到住在村裡的大伯家吃一碗團圓的鹹湯圓,而今年在家只能自己動手。
湯圓的底湯由老母雞熬製而成,再往裡面放進魷魚、蠔豉、乾貝、大白菜等佐料。擀好、搓好糯米粉團後,用刀把細長條的麵團切成一粒粒小方塊,再粒粒搓圓倒進湯中,往年在大伯家吃的湯圓還有紅白兩色。湯滾至湯圓浮起,調好味即可上鍋,剛燒好熱騰騰的小鹹圓入口即化,既有雞湯的醇厚,也有糯米的清香。
炸油角
酥香四溢,火熱炸油角一上桌就被「掃光」
形似荷包,色澤金黃,一包酥香的油角是很多東莞人過年少不了的零嘴。過年沒有做油角、吃油角,便仿佛少了些許年味。在我家裡,油角只要一上桌就很快被一掃而光。冒著「上火熱氣」的風險,過年總要吃個油角才算完整。
炸油角往往在大年三十「開工」。先把低筋麵粉、豬油、雞蛋和好,擀成一塊很大的薄麵皮,將芝麻、花生碎炒香加入白糖、椰絲。油角的皮和餡料都備好後,用杯蓋印壓出小而薄的角子皮,包入滿滿花生芝麻椰香味的餡料,寓意新年錢包飽脹,賺到盆滿缽滿。隨即在半月型的角子圓邊上捏好麻繩狀的花紋,油熱後便可下油角以小火炸至金黃。好吃的油角皮不僅香脆,而且還能起酥。
除了油角,家人們還會餘出些麵粉和豬油繼續炸蛋散和糖環。類似的材料,加進南乳、雞蛋攪拌成絮狀,醒面後用小刀在擀好的面上劃成長條,在長條中間劃一道口子,並取一頭繞圈,下油鍋炸好、淋上糖漿的蛋散,和油角又是不一樣的滋味。
珠江三角洲的蔗糖負有盛名,外公說在過去,務農的東莞人會以糖水淘冷飯作為一餐;女婿到嶽母家,嶽母端上香甜的白菱酥、「糖不甩」以表慈愛。
地處珠三角的腹地,東莞人過年不少吃食零嘴少不了糖。炒米餅、炸油角要放糖,更別說蒸「魚籠」(年糕)、糖柚皮,就連正餐裡的碌鵝也會放糖。
數十人的傳統家庭若要親自備年貨,無論是送給親朋好友還是自己享用,在過年便要備上十斤或百斤糖。正月初二,外嫁女回娘家若帶回的「魚籠」越大,油角越多,便顯得越有體面,以示自己在婆家生活得越幸福。
統籌:南都記者 顏鵬
採寫/攝影:南都記者 黃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