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一到臘月就開始置辦年了。臘八一過,家裡天天香氣瀰漫,那是年的味道,讓人晚上都幸福得睡不著的味道…與中國其它地方一樣,對於同裡人來說,過新年,最重要的便是一起吃團圓飯了。今天就來為大家說說:舌尖上的同裡年「味」。
一隻傳承非遺的醬蹄
同裡醬蹄的滋味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是醬蹄中的上品,也是家家戶戶逢年過節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
同裡的這隻醬蹄與普通的醬蹄可不同,它可是一隻傳承非遺的「文化醬蹄」。
同裡人的醬蹄與眾不同,關鍵在於「獨門秘方」——用黃豆醬醃漬。在同裡,有這麼一家老作坊:同裡醬製品廠,其黃豆醬製作工藝入選了「吳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用其醃製出品的醬蹄肉,有一種獨有的黃豆清香~
同裡人製作醬蹄,通常會先後醃漬兩次。首次入缸的新鮮豬蹄撒上鹽巴後等上2~3日再進行復鹽,即為蹄髈翻個身再重新塗一層鹽。這個過程中需要壓上四五塊共計七八十斤重的大石頭,將水分徹底壓出,整個過程也需要2~3日的時間。
醃完後的鹹蹄髈掛出來陰乾,進一步除去多餘的水分和鹽滷,就可以放到大醬缸裡浸泡了。這時候,就要用到「重頭戲」黃豆醬了。醃好的豬蹄與黃豆醬融為一體,氣味芬芳馥鬱,格外香醇,蓋上竹帽,靜置3~4日,再掛出來陰乾數日,美味的醬蹄就製作完成了!
過年的時候,同裡人還會把醬燴蛋和蹄髈放在一起燒,這樣燒出來的蛋更好吃。每年除夕,大人總會叫小孩吃一個醬燴蛋,寓意來年圓圓滿滿平安度過。
想念外婆做的白胖糰子
在同裡,做糰子、吃糰子的風俗不知道傳了多少年。作為過年最重要的標誌之一,糰子不僅僅是一種美食,更蘊涵著美好的象徵意義。糰子即團團圓圓之意,這正是每個家庭每個人永遠的期盼。
米粉從缸裡一碗一碗舀出來,蒸籠、紗布、早已洗乾淨,薺菜肉餡、蘿蔔絲肉餡、豆沙餡、芝麻餡在各自的面盆裡堆的高高的。外婆和巧手的媽媽們圍坐在竹匾前揉粉、做糰子,根據不同的品種,捏個圓頂,掐個扁尖,孩子們一如既往嬉戲打鬧,時不時偷偷揪一兩個米粉團,捏個四不像的玩意兒。
在糰子部落,白糰子的地位永遠不可撼動。在同裡,白糰子基本是鹹的,餡料有薺菜肉餡、蘿蔔絲肉餡等;綠糰子則和豆沙、芝麻天生絕配,未蒸前翠綠可人,蒸熟後清香撲鼻,甜蜜的香氣平添了濃重的年味。
灶膛裡,老桑樹樁燒得紅炎,大鐵鍋裡的水已經沸騰,溫暖的霧氣在房梁上繚繞,一籠籠糰子陸續被架上,先是雪白晃眼的白糰子,後是綠意盈盈的綠糰子。
蒸糰子,過大年!吃上一口剛出籠的糰子。要過年的感覺便越發真切了。糰子裡,藏著同裡人割捨不去的年味和回憶。
蒸一鍋大肉饅頭,紅紅火火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這首民謠道出了傳統的年俗。過年蒸饅頭可是一件大事,寓意著來年發大財、日子過得蒸蒸日上。
在同裡,傳統年俗——蒸大肉饅頭被完好保留。餡兒講究自製,從市場上買來原材料,一家人花一整晚剁肉、切絲、翻炒,端出一大盆一大盆的餡料,滿溢的都是「忙年」的幸福。
同裡的大肉饅頭以皮有嚼勁、餡大、味鮮、形美著稱,是同裡的傳統小吃,也是每個同裡人記憶裡的傳統美食。薄薄的皮、大大的肉餡、還有鮮鮮的一包湯,肉質細膩,一口下去,美的不得了。
蘇式暖鍋煮出同裡傳統年味
一到冬天,火鍋就成了大部分人的心頭好。與親朋好友圍坐在一起,涮著各種肉片、蔬菜,享受談笑風生間的溫馨與愜意。
同裡人的火鍋叫「暖鍋」,用銅皮敲出鍋子,鍋蓋中間開個圓洞,用來放煙囪。過年的時候總要吃上幾天暖鍋,才算完整。
蘇式暖鍋裡的食材都有各自的寓意,蛋餃形似元寶,寓意財源廣進;肉圓寓意團團圓圓;鹹雞寓意吉祥如意;鹹肉寓意有滋有味;冬筍寓意節節高升;爆魚寓意年年有餘;雞蛋寓意代代相傳;蹄筋寓意錦上添花……
與普通火鍋不同,蘇式暖鍋是將高湯澆上半成品菜餚,點上爐火,既能保溫,又能燙食時鮮蔬果。
這樣一份菜色豐盛、寓意吉祥的蘇式暖鍋,雖然準備起來需要費些時間,但這樣自己動手的年節儀式感,卻能暖和起整個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