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積一共是5.1億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面積佔1.5億平方公裡,其餘3.6億平方公裡則是海洋。世界有四大洋之分,其中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顧名思義都能明白,惟獨印度洋較為特殊,因為世界上沒有大西國、太平國、北冰國,但卻有個印度國。
可以印度為名的大洋,就等於是印度國之洋嗎?並非如此,世界上並沒有這條國際法,而且也幾乎沒有國家會認同,畢竟印度洋周邊國家都有數十個,憑什麼印度洋就得是印度之洋呢?
而我們為什麼說幾乎沒有國家認同?主要是因為印度有自己的想法。
早在印度獨立之前,尼赫魯就曾說過:在印度洋地區,從東南亞到中東,印度將會成為其政治中心。而在印度的海洋戰略中,有一個「圍欄」戰略,其以印度次大陸為中心,向海洋輻射。
在印度海岸線以外500海裡範圍內,為其所自稱的完全控制區,印度要確保這一區域的絕對制海權和制空權;在500海裡到1000海裡範圍內,為其所自稱的中等控制區,印度認為在這一區域內要具備「據止」能力,使得域外勢力不能進入其完全控制區內,在這一區域內印度的航母戰鬥群將發揮重大作用。
而在1000海裡以外的印度洋區域,印度稱之為軟控制區,只要有域外勢力進入到印度洋區域,就會引起印度的警覺。
毫無疑問,印度顯然是想將整個印度洋抓到自己手中的,然而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然要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沒有海軍,什麼都是無稽之談。
可印度海軍的制海力量能滿足其制霸大洋的野心嗎?本文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
印度海軍總兵力將近6萬人,分為東西兩大艦隊,東部艦隊司令部位於孟加拉灣的維沙卡帕特南,西部艦隊司令部位於著名城市孟買。
2020年,印度軍隊的裝備費合計為154億美元,其中海軍裝備費為36.6億美元,佔到了總裝備費的23%,是空軍裝備費的60%。很顯然,印度當下的裝備更新重點在空軍,而非海軍。
印度海軍主要分為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岸基部隊(包括海軍陸戰隊、港口防衛部隊、岸基航空兵部隊),其中水面艦艇部隊是絕對主力。
一:航母部隊
印度的水面艦艇中,最值得一提的當屬超日王號航空母艦。
該航母原為蘇聯時代的基輔級航母戈爾什科夫號,2000年代轉手給印度,但改裝則由俄羅斯來進行。
雖然當時美其名曰艦體幾乎白送,只出改裝費和武器費用即可,但實際上印度最後所消耗的資金比買一艘全新的航母還要多,可謂是吃了不小的虧。
2013年底,這艘航母正式交付給了印度海軍,在正式接艦之前,印度海軍已經拿到了米格29K艦載戰鬥機。
米格29K是俄羅斯在拿到印度資金後搞活的一款艦載戰機,印度先是採購了16架,隨後增購了29架,一共引進了45架,並裝備了海軍航空兵第300中隊和第303中隊。
這兩個飛行中隊實際上可以輪班倒替,使得印度海軍航母不會因艦載機部隊的休整而失去戰鬥力。同時印度也有培訓更多艦載機部隊,以裝備本國國產航母的意圖。
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印度國產航母在相當長時間內無法服役,所以這兩個中隊輪流部署超日王號航母的局面恐怕要持續相當長時間了。
從2013年接艦到2020年,印度海軍的艦機合練已經有7年時間,而其接受艦載機訓練的時間要更長一些。
所以印度海軍的航母如今是具備一定作戰能力的,而且印軍進行過艦載機的夜間起降訓練,可能也具備小規模夜間出擊的能力。
但是印度航母本身也是有問題的,因為米格29艦載機的設計有些倉促,品控也有問題。印度海軍在使用中發現該機的使用壽命遠沒有宣傳得那麼好,其完好率一度低於50%,讓其極為惱火。
最近半年來,米格29K在陸地訓練中已經摔掉了2架,較低的出動率和較高的損毀率相疊加,會對印度海軍航母的實戰能力造成很大影響。
二:艦艇部隊
印度海軍水面艦艇部隊的主力是驅逐艦和護衛艦。
其驅逐艦部隊目前的陣容是3艘德裡級驅逐艦、3艘加爾各答級驅逐艦、4艘拉普傑特級驅逐艦。僅僅10艘驅逐艦的陣容其實出乎很多朋友對印度海軍的想像。因為一些人覺得,印度海軍的實力很強。
其中4艘拉普傑特級驅逐艦是上世紀80年代服役的,如今已經到了快報廢階段。3艘德裡級驅逐艦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服役的,是印度的「明星艦」。
3艘加爾各答級驅逐艦是實打實的新艦,也是印度海軍新一代的「明星艦」,雖然其中的核心裝備都是外購,而且該艦的綜合戰鬥力並不像印度宣傳得那麼強悍。
很顯然,印度海軍中堪用的驅逐艦數量並不多,僅僅6艘德裡級和加爾各答級而已。如果拋開其中需要維護的艦艇,那麼只能保證4艘相對現代化驅逐艦的出動率,其中2到3艘與航母組成戰鬥群,那麼就剩下1到2艘的機動力量了,可以說是比較捉襟見肘的。
印度海軍也深知這一點,又啟動了P15B驅逐艦項目,在加爾各答級的基礎上製造4艘改進型驅逐艦。
2015年,P15B項目的首艦維沙卡帕特南號下水,2016年2號艦下水,2019年3號艦下水,4號艦目前也已開工。
P15B驅逐艦儘管設計指標不低,而且肯定比加爾各答級的綜合戰力更強,但其依然是延續了印度「多年磨一艦」的風格。首艦下水都5年了,還未能服役,以此來看印度海軍在2030年前想要拿到全部4艘P15B驅逐艦是很困難的,極慢的交艦速度對印度海軍戰鬥力的提升影響很大。
而在護衛艦層面,印度海軍有1980年代服役的1艘戈達瓦裡級護衛艦、2000年代初服役的3艘布拉馬普特拉級護衛艦、2000年代服役的6艘塔爾瓦級護衛艦、2010年後服役的3艘什瓦利克級護衛艦、2010年代服役的3艘格莫爾達級護衛艦,此外剩下的就是巡邏艦級的艦艇了。
不難看出,印度海軍護衛艦的力量也很薄弱,具備現代化戰力的僅有6艘塔爾瓦級、3艘什瓦利克級、3艘格莫爾達級。
就這些護衛艦,除了組成航母戰鬥群的部分和維護的部分外,剩下的艦艇也就屈指可數了。
加上前面我們講過的航母和驅逐艦的情況,基本上印度海軍組建一個航母戰鬥群後,剩下的新銳戰艦恐怕連海區的基本防線都無法形成,只能混編成2個小型艦隊,以作機動使用,這個力量顯然是不大的。
此外印度海軍特種艦艇的實力不強,限制了其遠海作戰能力。
三:潛艇部隊
印度洋很遼闊,北印度洋連綿數千海裡的海域又是世界上極其重要的海上交通線,印度明白僅憑自己相對有限的水面戰鬥艦艇,並不足以使得其有在戰時狀態下控制北印度洋航線的能力,所以印度一直致力於打造一支相對強悍的潛艇部隊,以收奇效。
印度潛艇部隊分為核潛艇部隊和常規潛艇部隊。
核潛艇目前有2艘,其中一艘是自俄羅斯租借來的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這艘潛艇具備實實在在的攻擊力,但在2017年,這艘核潛艇由於印度海軍操作不善被撞壞。因為兩國對於這起事件的糾紛不小,到目前為止我們也不確認核潛艇是否已經修復成功,修復好後又是否投入到了訓練或值班當中。
除了這艘租來的核潛艇外,印度海軍另有一艘國產的殲敵者級核潛艇,該潛艇實際上承擔的是訓練和探索任務,實際具備戰力的可能僅有射程700公裡的K15潛射飛彈。而威脅更大的K4飛彈雖然號稱試射成功,但並沒有從潛艇平臺中試射,實際還不能投入作戰。
印度殲敵者級核潛艇還有2號艇,不過似乎問題不少,下水多年還未見正式服役。
除了核潛艇外,印度海軍還有規模不小的常規潛艇部隊。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印度海軍接連引入了4艘德制209型潛艇和10艘基洛級潛艇,這在當時的陣容是可以的。
2000年代初,印度又敲定了法國的鮋魚級潛艇作為自己的下一代常規潛艇。而且印度直接買到了生產線和技術,最初的6艘造完後,後續還會造下去。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鮋魚級項目的進展極慢,直到現在印度海軍也只不過是拿到了2艘艇而已。而且鮋魚級潛艇還發生了嚴重的技術資料外洩,印度海軍已經對這款潛艇的續建失去信心,只希望能早日完成計劃中的6艘潛艇。
而因為鮋魚級潛艇拖得太久了,209型潛艇和基洛級潛艇大多已經到了快報廢的階段。尤其基洛級潛艇在2013年還被自己的飛彈幹掉一艘,另有一艘1988年購入的老貨被轉送給了緬甸海軍。
所以印度海軍常規潛艇目前的陣容就是4艘老掉牙的209型潛艇、8艘相當老的基洛級潛艇和2艘不靠譜的國產鮋魚級潛艇。而且印度海軍下一代常規潛艇的招標,目前還沒有眉目。
所以綜合來看,印度海軍潛艇部隊的實際戰力應當是非常有限的,實際能拉出來作戰的估計只有四五艘潛艇而已,這些潛艇的技術性能也已落後世界先進水平很多年了。
四:岸基部隊
印度海軍陸戰隊和岸防部隊的規模很小,前者僅限於執行營團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後者也僅限於與其他兵種一同防衛港口而已,因發揮的作用較小,基本不值一提。
相較於這兩支部隊而言,印度海軍的岸基航空兵卻值得關注。
因為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戰略需求很大,僅依靠其有限的水面艦艇和潛艇部隊無法滿足其野心,故而印度海軍一直致力於打造一支作戰半徑極大的岸基航空兵部隊,以保證對其「軟控制區」的武力輻射。
早在1975年,印度就向蘇聯訂購了5架伊爾38反潛機,1986年印度又從蘇聯引進了8架圖142M反潛機。2000年代初,這些戰機都經過了升級延壽。目前,圖142M退役,而伊爾38還在使用中。
替換掉圖142M的是自美國採購來的P8I反潛巡邏機。
2008年,印度以2.75億美元的單價採購了8架P8I巡邏機,極大地加強了印度對周邊海域的偵察監視能力;2011年,印度又增購了4架同款戰機,使得其機隊內P8I的數量達到了12架。
當然印度並不滿足於已有的這12架P8I,近年來還在尋求增購至少6架同款機型,同時印度還計劃斥資20多億美元引進22架MQ9B海上衛士無人機,以將手伸向更遠的印度洋海域。
相比於印度海軍的主戰力量,其實這些反潛巡邏機給別國海軍造成的威脅更大。尤其對於印度海軍搜尋對方艦隊位置,以及在大範圍海域反潛的幫助很大。
當然了,就現有的情況來說,印軍中可用的還只有12架P8I和少數伊爾38,這些戰機不足以支撐其完成對北印度洋海域的全方位監控。而進一步擴充機隊規模,則又被財力所限制,這也是一個比較矛盾的局面。
總結
通過以上介紹,不難看出印度海軍是一支規模比較可觀,但內部問題頗多的海上力量。其依託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採購的部分先進武器,能夠在印度洋上形成一定規模的作戰力量。
單以南亞次大陸國家,甚至說整個印度洋周邊國家來說,沒有哪個國家的海上軍力比印度還強悍,這也算是矮子裡面拔高個了。
但是,美國在印度洋的迭戈加西亞有重要的海空基地,在巴林還駐有第5艦隊。印度洋上最強的海上軍力不可能是印度海軍,此外隨著新興海軍挺進印度洋,以印度海軍現有的家當來說,其想要將整個印度洋收入囊中是不可能的。
而海軍武器的發展具有既高端,也昂貴的特點,印度目前無論是造航母、戰艦還是潛艇都極度以來外購核心裝備,儘管如此這些造艦計劃推進得也不順利,至於整艦外購的話受限於財力也不可能有大的躍升,因此短時間內印度海軍的實力很難有大的躍進。
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海軍與世界強國海軍的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這個趨勢是難以逆轉的。當然,印度洋也不可能成為印度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