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增添國產新型戰艦打造「藍水」海軍 逆境求生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印海軍裝備颳起「民族風」

新聞提示「加爾各答」號在印度被譽為「神盾」,是印度海軍「加爾各答」級驅逐艦的首艦,也是該國目前最先進的驅逐艦,它的服役將提高印度海軍的綜合實力。

近年來,印度國產航母、核潛艇、驅逐艦、護衛艦等陸續下水、海試或服役,印度海軍裝備的國產化邁上了快車道,這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本報邀請軍事專家為您解讀。

增添新型戰艦 打造「藍水」海軍

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早在印度獨立前,就在《印度的發現》一書中寫下了他對國家的憧憬——印度要成為「有聲有色」的一流大國,這一夢想成為幾代領導人的共同心聲。這一夢想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印度能否將印度洋置於掌控之中。

「走向印度洋,稱霸南亞」,是印度長期以來的戰略夢想。印度90%以上的貿易來自於海上,而印度洋航線是印度最重要的海運貿易航線,是影響印度經濟命脈的「海上生命線」。因此,印度將印度洋視為國家安全「生死攸關」的戰略區。2004年至2007年,印度先後公開發布了《印度海軍理論》和《印度海軍戰略》,對印度海軍未來的戰略思想、戰略目的、發展規劃和軍備建設等做了全面闡述。其核心思想是通過重點發展戰略核潛艇和航空母艦來建立可靠的海基威懾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力量均衡、結構合理、具備相當威懾力的現代「藍水海軍」。

近年來,印度大力擴充軍事力量並重點發展海軍,包括從俄羅斯引進了改裝後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租借了俄羅斯「阿庫拉」級核潛艇;俄羅斯製造的3艘「塔爾瓦」級護衛艦交付印度海軍。就在印度國產的「加爾各答」級驅逐艦交付海軍不久,國產的「卡莫爾塔」級反潛護衛艦也相繼交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核潛艇「殲敵者」號、「加爾各答」級後續驅逐艦都在緊張的研製、生產之中,引進先進的AIP常規潛艇的談判也在進行當中。與此同時,印度還從美國引進了P-8I海上反潛巡邏機,從俄羅斯引進了米格-29艦載戰鬥機等海上航空裝備。未來幾年,印度的海軍實力隨著新型戰艦的陸續加入,將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提升。

綜合先進技術 提高作戰能力

據統計,印度海軍目前擁有12艘驅逐艦,其中「德裡」級3艘,「什瓦裡克」級3艘,「拉傑普特」級5艘,新服役的「加爾各答」級1艘。除「加爾各答」級外,其餘11艘服役時間相對較長,技術性能相對落後,武器系統也相對陳舊。

與之相比,「加爾各答」號綜合了現代大型戰艦設計和製造技術,搭載了先進的武器系統和雷達電子系統。艦長163米,寬17.4 米,標準排水量 6800噸,最高航速32節,可搭載2架反潛直升機。它的先進之處主要是:

艦體設計隱身化。戰艦隱蔽和飛機隱身一樣,通過戰艦的外形設計、採用新型艦體結構材料和塗料等,降低艦體電磁反射面積、紅外輻射能量和噪音的方式來達到避免被敵方雷達或聲納探測到的目的。

操控系統自動化。「加爾各答」號配備了先進的綜合平臺管理系統,此系統由「什瓦裡克」級驅逐艦上的平臺管理系統發展而來。操作人員只需通過位於艦橋與控制室的顯控臺,便可自動操作航行、推進、發電、輔助機械與故障管制等功能,操控系統自動化程度相當高。艦上作戰中樞採用印度自主開發的模塊化指揮控制系統,通過艦內高速區域網絡,將艦上所有偵測、武器、通信系統整合,作戰指揮效能大幅提高。

防空火力區域化。「加爾各答」號與美國「宙斯盾」飛彈驅逐艦類似,配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先進的雷達系統增強了驅逐艦的偵察探測範圍,可準確掌握艦隊的空中和海上態勢,及時發現來自空中、海上的威脅。這種雷達能夠發現250千米範圍內來襲的飛彈和飛機,同時追跟蹤上百個目標,並制導艦空飛彈對其進行攔截,為海上作戰編隊提供安全保護。該艦裝備了32枚垂直發射、射程10~12千米的以色列「巴拉克-1」艦空飛彈,形成了近程區域防空能力,並裝備16枚垂直發射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飛彈,增強了其海上打擊能力。

遺憾的是,印度和以色列聯合研製的射程70千米、射高16千米的遠程防空飛彈系統因未按計劃完成試驗,48枚飛彈暫不能部署到「加爾各答」號上,致使該艦目前只具有近程防空能力;印度自行研發的拖曳陣聲納研製失敗,導致「加爾各答」號無法裝配,成為該艦反潛作戰的「短板」。

提升國產水平 加快強軍步伐

印度總理莫迪在「加爾各答」號驅逐艦交付儀式上表示:印度必須擺脫對進口武器裝備的嚴重依賴,轉而關注自主研發、設計和製造。本屆政府的目標是讓印度從進口軍事裝備變成出口軍事裝備。

顯然,莫迪的講話有些言過其實,受制於印度國內軍事工業基礎和能力的限制,「加爾各答」號不可避免地採用了大量國外承包商提供的發動機、雷達、指控系統和武器系統,仍沒有完全擺脫對國外技術和設備的依賴。

近年來,印度加快強軍步伐,為在短時間內取得成效,大量採購了國外武器裝備。據統計,印度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印度裝備來自不同國家的不同型號、不同科技手段,如此複雜的體系,整合起來異常困難。印度裝備數量雖多,技術雖先進,但很難形成一個有效的作戰體系,維修保障、後勤支援方面遭遇瓶頸。

雖然莫迪對「加爾各答」號有些過譽,但印度仍為「加爾各答」號的交付而驕傲。印度國產航母的下水,國產核潛艇的海試,包括每一次飛彈的試射,都能掀起印度的民族自豪熱情。印度已經意識到武器裝備「逐漸減少對外依賴,必須提高國產能力」的重要性,開始加大投入。

「加爾各答」號的交付,雖然還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印度自行研製、製造武器裝備的水平現狀,但「加爾各答」號從研製、生產、試驗到完成,整個過程必然為印度在未來研製、製造大型武器裝備方面儲備了技術、鍛鍊了人才、積累了經驗,提升了印度軍工企業的自信心。(軍事科學院 馬軍 製圖:李紹偉)

印海軍裝備國產化之路

逆境求生 前路漫漫

前不久,印度海軍「加爾各答」號驅逐艦正式交付海軍。僅幾天後,印度首艘國產隱身反潛護衛艦「卡莫爾塔」級反潛護衛艦服役。一周內動作連連,讓印度海軍成為全球軍事領域的焦點。就連印度國防部長也說,印度到了扔掉全世界最大的國防設備採購國的帽子,成為重要製造國的時候了。

但眾所周知,印度軍事工業實力有限,其研製「阿瓊」坦克,曾集合了以色列的飛彈、俄羅斯的裝甲、德國的發動機、法國的火控系統,在近30年中多次面臨淘汰的風險。與陸軍相比,海軍武器裝備綜合科技含量更高,自主生產難度更大。分析印度海軍逆境求生之路,我們不難看出,除了大量外部技術支援外,其選擇的「整艦購買、設備引進、合作生產」三步走發展戰略,也發揮了極大作用。

從武器裝備製造規律看,國產化有兩種基本模式。一是自有技術支撐的國產化,二是轉讓技術支撐的國產化。由於印度不具備發展艦載武器裝備所需的大量高技術基礎,只能通過武器外購、技術消化、自主研發等步驟,穩步實現武器裝備的國產化。

印度海軍的國產化進程,前期主要採取整艦購買方式,迅速提升海軍規模,形成初步發展構想。1947年印巴分治後,印度為快速提升海軍作戰能力,採用從西方國家購買、租用艦艇的方法,提高海軍艦艇的數量與質量,初步建立了一支基本滿足海上安全需要的海軍。

進入中期後,印度開始引進艦載設備,初步實現國內生產,大量積累技術儲備。例如,印度自行設計的第一艘隱身護衛艦「什瓦裡克」級,綜合採用了俄、美、法、意等國在艦艇平臺、動力裝置等方面的設備與技術,實現了隱身艦艇製造的突破,為今後海軍艦艇設計和改進積累大量經驗。

到了後期,印度開始加大與發達國家在裝備、技術層面深入合作,包括在其許可下自行生產多種艦載武器裝備。由國內公司聯合設計的76毫米口徑快速艦炮、AK-630M近程防禦武器系統等,就是採用國內外公司技術合作的方式研製和生產的,顯示了印度漸強的設計能力和開發高端武器系統的水平。

雖然印度海軍裝備國產化取得明顯進步,但在表面風光的背後依然存在不可迴避的困局。一是轉讓技術多集中在具體裝備,忽視整體集成。軍事艦船設計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必然會遇到艦載武器系統火力聯合、水面編隊情報共享等方面的難題,這些問題的解決無法通過技術轉讓獲得,只能自主研製。

二是核心技術、裝備仍需自主研發。很少有國家轉讓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作戰指揮系統技術、垂直發射技術等先進武器技術,這仍需要印度下大力氣摸索各種技術獲取方式。例如,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曾自行研發拖曳陣聲納,但因技術問題,以失敗告終。

三是對強國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賴性。「加爾各答」號艦載遠程防空飛彈系統由印度和以色列的合資企業研製,後因技術問題被推遲上艦,所以在「加爾各答」號交付海軍時,其遠程防空武器並未安裝。鑑於印度不具備對飛彈進行各項測試的相關能力,需要送到以色列進行檢測,導致該軍艦僅有近程武器系統和兩架主艦炮提供保護。

「加爾各答」號可以說是印度海軍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強國支援下的國產化,短期內提高了海軍的作戰能力,但從長遠來看,又是對其未來作戰能力的無形制約。印度海軍裝備國產化依舊前路漫漫,仍需人們深入思考。(吳瑋佳 張莉莉)

相關焦點

  • 印度就算有3艘航母,也沒機會成為藍水海軍
    於是1947年因大英帝國恩賜而獲得獨立的印度開始把這句話當成目標,制定了大洋戰略並打造自己的藍水海軍,如今印度海軍已經發展成為印度洋最強大的海軍勢力,擁有了包括1艘航母、140多艘各種艦艇的龐大規模,總體實力穩居世界第七位。
  • 中國海軍走低調風格了?國產航母戰力首秀,藍水海軍夢還遠?
    據媒體報導,我國海軍航母編隊已經成型一支,並且即將成型第二支,在雙航母戰鬥群建立以後,我國就真正意義上的擁有了遠洋作戰能力,相對於美國海軍來說,我國海軍略有不足,但相對於其他國家海軍而言,但相對來說,一半左右的戰鬥力,也足以讓中國航母在亞太地區稱雄,航母一直以來都是象徵著一個國家軍事造船業的整體水平,目前能夠自主建造航母的國家依然鳳毛麟角,而建造航母是中國人的夙願,更是我國走向藍水海軍的關鍵
  • 第一艘國產航母還沒服役,就籌備造第三艘,印度國防部2個字拒絕
    印度海軍的真實戰鬥力雖然不怎麼樣,但是他們的野心一直十足,尤其是在航空母艦領域,印度海軍早早就積累了充足的航母使用經驗。不過受限於本國薄弱的基礎工業,印度首艘國產航母,早在2009年就已經鋪設龍骨切割鋼板正式動工,一直到今天還沒服役,期間光是下水儀式就舉辦了三次。
  • 海軍實力趕上日本,還要打造航母艦隊
    2019年韓國海軍在釜山附近海域的海上編隊,對外界亮出肌肉,近些年韓國的國防預算穩步提升,大量新型戰艦的建造都如期進行。韓國將會新建造3艘萬噸大驅韓國將會打造三艘12000噸級的大型宙斯盾驅逐艦,據稱這是韓國海軍目前世宗大王級宙斯盾驅逐艦的後續艦,也是全世界噸位最高的宙斯盾驅逐艦,火力配置甚至比美軍自家的伯克級驅逐艦還有更加兇猛,在上一代世宗大王驅逐艦上共裝備了128部飛彈垂髮裝置,而韓國新一代宙斯盾大驅除了保留原有的配置外還會裝備最新的宙斯盾基線系統和
  • 不愧是藍水海軍,這些罕見畫面令人驚嘆
    據人民海軍官方微博6月8日報導,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碧藍的大洋之上,中國海軍的鋼鐵戰艦,在劈波斬浪奮勇前行,畫面中一度有海洋生物出鏡,顯示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還可見大側傾五葉螺旋槳,軍艦的標準配置,可以減小噪音。
  • 印度16艘新戰艦開工,號稱潛艇殺手,全艦沒有飛彈相當於037
    作者:尤裡今天不復仇,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近年來,印度為了壯大本國海軍和造艦工業,開工了五花八門的各種戰艦。在這其中,P15B型維沙卡帕特南級神盾驅逐艦、P17A型尼爾吉裡級新型護衛艦這樣的大中型水面主戰艦艇,進度都很緩慢,而印度海軍要求本國造艦工業提供一批廉價的近海反潛戰艦,這種新型戰艦,近期正式開工。
  • 美媒:經過30年的革新,中國已從「綠水」海軍過渡到「藍水」海軍
    不知什麼時候,中國海軍有了一個「下餃子」的標籤,顯然這是好事一樁,意味著中國海軍的規模在擴大,戰艦數量在遞增,海軍力量在提高。對比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期的中國海軍,如今無論是在軍艦噸位上、數量上都是過去想都不敢想像的。因為歷經了無數的戰爭,我們也更加深切的明白自身的強大對於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性。
  • 這才是藍水海軍的底氣!國產大補能力強悍,一次餵飽一支艦隊
    儘管大多數人在衡量一支海上力量是否能夠達到「藍水海軍」的標準時,都會不可避免將重點集中在以航母為首的大型水面艦艇數量的多寡上。然而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於一支「藍水海軍」而言,以遠洋補給艦為核心的後勤支援力量,同樣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 美海軍研究所:中國海軍15年後將有430艘戰艦,規模世界第一
    美國海軍研究所官方網站報導,人們很難精確地評估,中國海軍會以多快的速度成為一支藍水海軍。可以採取一種辦法,把中國海軍與世界其他主要海軍進行對比。這種對比並不是要把海軍的所有艦船都拿出來詳細分析,而是把中國海軍具備全球作戰能力的艦艇拿出來,與其他海軍的相應艦艇作對比。
  • 中國藍水海軍的搖籃!50噸小艇到055萬噸級大驅,都從這裡誕生
    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865年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抗戰前夕,江南造船廠獨立製造出了「逸仙」號和「平海」號兩艘輕巡洋艦,成為了當時我國海軍的絕對主力艦艇之一。1949年5月我軍解放了上海,隨後正式接收江南造船廠,該造船廠先是為中國海軍建造了排水量僅僅為50噸左右的小炮艇,最初只是用來為漁民護航,誰都沒想到的是,如今江南造船廠已經是動輒建造數萬噸戰艦的東方雄廠了。
  • 印度半個海軍高速運轉,大批戰艦向馬六甲集結,俄:美在背後挑唆
    美國海軍高級官員近日向印度同行提出建議,稱印海軍完全有能力「封鎖」馬六甲海峽,以彌補陸上戰力的不足。俄羅斯方面則以多年盟友的身份提醒印度,這顯然是美軍方的挑唆之計,目的是將印度徹底拉入自己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沒想到印度軍方不聽勸阻,反而真的行動起來。
  • 印度洋非印度之洋!雄心勃勃的印度海軍,實力到底怎麼樣?
    而在1000海裡以外的印度洋區域,印度稱之為軟控制區,只要有域外勢力進入到印度洋區域,就會引起印度的警覺。毫無疑問,印度顯然是想將整個印度洋抓到自己手中的,然而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然要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沒有海軍,什麼都是無稽之談。
  • 亞丁灣護航次次有它,藍水海軍邁向遠洋的基石,903型補給艦
    因此,代號903型的新型補給艦的早期研製工作總的來說並不順利,這甚至嚴重拉了進度。研製工作迎來轉機,903型補給艦誕生恰逢20世紀90年代中期,泰國海軍也在為保障其輕型航母的遠洋作戰能力對外招標新型遠洋綜合補給艦。
  • 美媒:中國新型三體無人戰艦曝光 或將實現無人化戰艦?
    但是你們可知道,我國或許會實現無人戰艦?美國《海軍新聞》網站指出,新曝光的中國艦艇照片類似美國海軍「海上獵手」無人水面戰艦(USV)設計。該報導稱,中國這款三體船隻與「海上獵手」戰艦高度相似。雖然工程名稱尚未對外透露,但根據照片分析,該艦的建造方和規模已大致確定。
  • 國產新型航母未下水就已落後!印度開發超級航母卻再次受阻
    設想中的印度海軍第三艘航空母艦維沙爾號(INS-Visha)是一艘非常強大的軍艦,在印度海軍的構想當中,它將與其目前現役的維克拉瑪蒂亞號和即將下水的維肯特號一起成為未來印度海軍的中堅力量。印度海軍現役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已經在印度海軍服役數十年,該艦於上世紀80年代由蘇聯主持建造,後在俄羅斯進行了全面改造,配備了新型MiG-29K艦載戰鬥機,排水量約為45000噸,擁有不俗的戰鬥力,這艘航母在過去也是印度洋上最強大的航母,是印度主導印度洋最重要的倚仗。
  • 印度海軍國產航母反覆下水,米格29K接連墜毀,美國海軍雪中送炭
    眾所周知,目前印度海軍現役僅有一艘航空母艦,這就是超日王號航空母艦,超日王號航空母艦也有媒體稱作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這艘航空母艦原是俄羅斯海軍基輔級航空母艦的4號艦,也是這個級別最後一艘。超日王號航空母艦當時船體的價格幾乎為零,但是印度海軍付了23.5億美元的改裝費用。由俄羅斯北德文斯克造船廠負責改裝。2013年正式裝備印度海軍。
  • 國產航母總算能動了,但何時交付印度海軍仍是謎
    對於印度人來說,首艘國產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在科欽造船廠成功進行港口內部首次系泊試驗一事,估計夠他們樂上好幾天了。畢竟,13億印度人等這一天,已經等了足足7年。
  • 中國新型無人戰艦曝光,美媒點名印日澳三國:小心潛艇被追蹤擊沉
    美國《海軍新聞》網站9月25號發表了一篇文章,表示他們從中國社交媒體上找到了一張中國無人水面艦艇的照片,發現它的設計和美海軍的「海上獵手」無人水面戰艦十分相似,可能是抄襲美國的艦艇。該文章的作者認為除了船體尺寸,中國無人水面艦艇幾乎所有方面都和「海上獵手」一模一樣,中國無人水面艦艇的尺寸之所以要設計的更長更寬,目的就是增加航程和海上航行性能以提升作戰實力,由此判斷中國新型無人戰艦作戰實力要更強。另外作者還強調中國無人水面艦艇無法跟蹤美海軍的核潛艇,但是可以利用它來跟蹤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的柴電潛艇,所以印日澳三國要小心被追蹤擊沉。
  • 印度公布新型軍艦建造計劃,超過了我國055型驅逐艦,真的假的?
    近期據印度媒體報導:印度海軍日前公開了其下一代新型驅逐艦的建造計劃,據悉該型驅逐艦滿載排水量將高達13,000餘噸,甚至超過了我國的055型驅逐艦。那麼這艘軍艦究竟性能如何呢?
  • 開工建造已超過15年,印度海軍國產航母何時才能服役?
    要說世界上比較知名的武器裝備,「印度製造」其實就佔了很多,比如印度陸軍的阿瓊坦克、空軍的LCA戰鬥機以及海軍的國產航母等。 以上僅僅是印度「知名」武器的代表作而已,要是細究的話,飛彈、火箭炮、潛艇等還能拽出一大串來。而這些武器之所以「知名」倒不是因為其強悍的性能,而是由於其超長的研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