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神秘的古蜀國都
距今3000多年以前,蜀地已經發展出了高度璀璨的文明——天下聞名的三星堆文明。 由於長期受到外來部落侵襲,再加上多年的洪水肆掠,這個原來位於岷山腳下、鴨子河畔輝煌一時的國家,進入了搖搖欲墜的末世景象。
為了國家的生存,順著連綿不斷的峨山延展的方向,國君(有傳說為魚鳧氏)帶著臣民們,扶老攜幼,一路向南。 多年以後,距離原來國都五十公裡的平原上,一座嶄新的城邑出現了。
換了國都,也換了氣象,原有兩眼朝天、 造型奇異的大祭司青銅面具被金燦燦的大陽神鳥所代替。
「三星堆」 與 「金沙」 之間是否真的存在繼承關係,雖然專業的考古學家還不能鐵口直斷,但並不妨礙我們站在恢弘的金沙遺址面前,發思古之幽情:神奇的蜀地先民們,在這片沃土上創造了恢弘璀璨的文明,當這座城邑在三千年前建立的那一刻,也是 「三星堆」文明的另一次重生。
從那一刻起,無論王朝興衰、民族怎樣地爭鬥、遷移、融合,這片盆地的文明核心再也沒有改變過它的地理位置,並且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關於 「成都」這個城名的由來,一直以來流行的解釋,是來源於「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故事。 其實這個故事的主角原本是堯舜禹裡的帝舜,在《莊子》、《呂氏春秋》、《史記》等古籍中皆有記載,而且書中原文並不是描述這座蜀地最大的城市。
經過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的考證,「成都」很有可能就是古蜀人所取的名字。古蜀人和氐羌源出一族,而古代氐羌語言中,把地方、地區都叫作「都」,而「成」和「蜀」的古音相通,「成都」二字就是用漢字將這個城市的古蜀人發音記錄了下來。
如此看來,在金沙文化時期,古蜀人就將這座都邑叫作「成都」了。成都也與國內的洛陽、邯鄲,國外的雅典、大馬士革等享譽世界的古城一樣,城名歷史超過三千年。
02典範的建立
古蜀國時期的成都,缺乏原生文明的文字記載,蠶叢、柏灌、魚兔、杜宇、開明等王朝,也都是出自漢文古籍的記載,準確年代難以稽考,史事和傳說混雜其間。
公元前316年,秦國滅掉了古蜀國,成都也成為秦王朝蜀郡的郡守所在。 至此,蜀地徹底融入華夏文明,隨著蜀地與中原地區日益加深的交流,「成都」這一城名,也出現在各地的文物和古籍記載上。
從古蜀國的國都轉變為秦王朝的地方行政中心,不僅僅是政治地位的蛻變,城市形態也發生了質的變化。這些變化中最重要的,是張儀主持成都、臨邛與郫邑城牆的修築。
由於城牆的修築,成都在名義和實質層面,都變成了具有一定軍事功能的 「中原城邑」了,原來通天徹地的宗教氣息,被金戈銅戟的森然之氣所代替。成都歷史也翻開了新的一頁,此後歷朝歷代古籍上記載的城牆範圍和長度、修築與毀壞,也是後人探尋成都城市空間變化的重要證據。
張儀修築成都城牆,也牽出了一段神話故事,為成都帶來了第一個「綽號」。
這個故事很簡單,張儀主持成都築城,他對當地土質和地下水的狀況不了解,城牆修幾次垮幾次。正在一籌莫展的時侯,忽然出現了一隻神龜,圍著城轉悠了一圈,最後沉於江中,至東子城東南角而斃。面對這種奇觀,張儀按照習俗向巫師請教,巫師建議按照神龜行走的路線修築城牆,城牆才得以牢固佇立。
這個故事後來衍生出很多版本,例如有版本說神龜是五丈的巨型龜,甚至是綠毛龜,帶著成百上千隻龜子龜孫浮於水面三日……
不過「龜城」這個名字的真正來由,還是這座城修得不方不正、不南不北,形似烏龜。「龜城」的城牆由土石築成,非常堅固,充分體現了在春秋戰國這樣的 「大爭之世」,軍事防禦功能的重要性。城牆周長4.94公裡,高17.1米。城牆下面建有 「軍事倉庫 」,一直到晉代還可使用。城牆上面建有城樓和練習射箭的靶場,其中以城西的城樓最為壯觀,被稱為張儀樓,一直使用到唐代。大詩人岑參就有《張儀樓》詩:「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樓南兩江水,千古長不改。曾聞昔時人,歲月不相待。」
在「龜城」的西邊,又修築了一座以商業功能為主的 「少城」,兩城由一堵城牆隔開,少城的東牆就是大城的西牆。少城的北部是成都縣的官署區,南部是在官署管理之下的集市區。 整個城的範圍大約相當於今天成都市區東至青石橋一線,南至文廟后街一線,西至長順街一線,北至羊市街一線。
有學者將少城的修築稱作「成都商業的起源」,不過金沙遺址出土了許多象牙、海貝、黃金、銅錫等非蜀地的產物,顯示了「金沙」文明時期古蜀國的商業水平。因此,少城的修築與其說開創了兩千多年的成都商業歷史,不如說是古蜀國商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
這種大城之側接少城的布局也成為成都城的一大特點,漢代以後長期沿襲,以致於「少城」逐漸成為成都的代稱。例如南宋時曾經長期在成都為官的詩人範成大在《三月二日北門馬上》一詩中就有「十裡珠簾都卷上,少城風物似揚州」的名句。
另外在同一時期,成都城南也建了兩座小土城,一座是專門造車的車官城;另一座專門用川西特產蠶絲製錦的錦官城。
織錦長久以來是蜀地的「優勢產業」,「蜀」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葵中蠶也」;古蜀國第一代國王名叫蠶叢氏,這一系列的證據,都表明蜀地是我國絲綢的起源地,也是主要的絲織業產地之一。因此「錦官城」也演變成為成都的另一個別稱,如「詩聖」杜甫的名句「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此外,錦官城外的河流被取名為濯錦江,簡稱錦江,今天成都錦江區的名字,也正是來源於此。
政治功能區、市民居住區、商業區和手工業區,這四個區域構成了秦王朝統治下成都的城市空間,成為了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的經典之作。
這一時期的成都城,仿佛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不僅光芒四射,而且開宗立派,經天緯地。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成都城市格局奠定於此時。即使在隋唐盛世,成都的城市空間成倍擴大了,卻也能明顯感覺到那來自秦王朝的冷峻與理性。
03唐代的「成都速度」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也是我國城市大發展的四十年。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城市空間不停擴張。誇張一點說,前一天還是路燈一半亮一半不亮的城鄉結合部,後一天就變成燈火輝煌的商業綜合體、高端住宅區。
相比起來,古典時代的成都,正如被偉大的都江堰工程分流到川西平原的水網河流, 沒有了奔騰於岷山之間的洶湧,恬靜怡然,無聲滋潤著蜀中沃土,上千年來始終如一。即使生齒滋長,城邑的空間不得不往外延展,但成都城市建設的動靜也在時間長河裡顯得自然而又平和。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的夏末,成都呈現一片熱火朝天的場面,幾乎是全城居民都上了建城修牆的工地,青壯年辛勤打樁砌磚,老弱婦孺也忙於端茶送飯。
短短三個月時間,一座嶄新的城池就建成了。這座新城池的城牆周長12公裡,城牆底寬8米。城牆的剖面呈梯形,高度也是8米,頂部的寬度5米。城牆頂部修建了用於守城的城樓、庫房、通道等各種建築物5608間。城牆內的面積約為7.3平方公裡,比原來老城的面積擴大了6倍。
如此大規模的擴建,如此高效率的築城速度,不僅在成都歷史上,在整個中國古代城市建築史上也非常罕見的。究其原因,還是當時成都居民對薄弱、防禦不力的城牆有了切膚之痛。
從張儀築成都城牆開始後的幾百年裡,蜀地在四周高山的屏護之下,戰爭雖然經歷的不少了,但大戰往往發生在成都周邊,如金牛道上的雒縣、涪縣、綿竹等城市,都淪為過戰場。而每當大軍抵達成都城下時,城裡的統治者大概都知道無力回天,最後大多和平解決,未發生攻城戰——例如三國時期劉璋獻成都、劉禪降鄧艾。
大唐後期,四夷臣服的盛世已經只剩一抹夕陽餘暉,蜀地南邊的少數民族政權南詔多次北上侵擾。公元857年,南詔軍隊從會理、西昌越過大渡河,由今宜賓、樂山等地沿岷江攻到成都城下,大肆殺掠。當時的成都城牆周長不過10裡,又無護城河,圍城戰時大量城外居民湧入城中,使得城內擁擠不堪,連城內勝景摩訶池的水都喝得一乾二淨;而且大量城外居民的房屋被焚毀之後,恢復起來十分困難。
這個狀況深深刺激了成都地方官吏和全城居民:之前蹂躪中原大地的安史之亂,成都不僅沒有遭受戰火,反而因唐玄宗及一批達官貴人的到來,為蓉城的擴大了消費市場,也帶來了關中的技術人才。成都居民們不但是「馬照跑、舞照跳」,各種小生意做得更加火熱。
沒想到小小的南蠻,居然讓安逸慣了的成都人如此狼狽。於是在擊退敵軍之後,新上任的四川最高軍政長官西川節度使高駢立刻上書朝廷,請求重新修建成都城池,由於蜀地長期以來都是李唐王朝的「大後方",很快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
朝廷的支持加上全城軍民的眾志成城,創造了大唐末期的「成都速度」。這座新建的城池,是在原來老城的外圍擴建的,因此取「包羅」的意思,稱為「羅城」。
為了提高城市的防禦能力,高駢主持修建羅城時進行了全面的規劃,挖掘了人工河道,將原來二江併流於城南的河道流向進行了改變,讓原來的內江(即郫江)從成都城西北角的縻棗堰改道,不再是原來的向南流再向東流,而是改為先向東流再向南流,二江在城外的東南角即如今合江亭的位置匯流,這就是今天的府河與南河的流向。也就是說,在羅城建成之時,成都就從原來的二江雙過城下,變為了如今的二江抱城的格局。成都也第一次有城有池,在牆外第一次有了完整的護城河。
如同張儀築城一樣,羅城的建立,也是成都歷史上的另一次典範之作,唐代以後的成都城牆基本沿襲羅城的格局。此後的朝代都是在這個位置上重修和改建,並一直保持到了現代。
04夕陽餘暉中的成都城
明代在羅城的基礎上重修了大城,當時稱之為府城,在子城的基礎上新建了蜀王府,即一般所稱的皇城。明末清初的戰火使得成都成為一片荒草荊榛、虎狼出沒的廢墟,順治十七年(1660年),四川省治遷回成莊都後,才先從官署開始,一步步著手成都的恢復,但城市格局基本沿襲明代,只是把蜀王府改為了貢院。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在成都大城之內的西部專門修建了一個滿城,用來作為滿蒙八旗官兵及其家屬的駐地。這樣基本上又回歸到了兩千年前秦代成都城的大城接小城的格局。經過了康雍乾三朝的重修和發展,成都城市達到了古典時代的最高峰。
至於到了 「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的近現代,成都城市進入到破壞與新建並舉的過渡時代,而正是在這樣的過渡時代裡,新與舊的碰撞、現代與古典的激蕩,才催生了現代成都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