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的春天,萬裡花開。春風過處,草也青青,木也欣欣。神政橋鄉湖田村裡,第一書記劉慶安總愛到村民家裡坐坐,詢問貧困戶的就業狀況,查看種、養殖戶的種養殖情況;叮囑他們注意春季防火,注意生產安全。
劉慶安2019年2月到湖田村擔任第一書記,一年多來,不僅湖田村全村貧困戶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劉慶安也在今年被鄉裡推選為「全縣優秀第一書記」候選人。
第一書記風採
2019年2月,劉慶安接到選派他到神政橋鄉湖田村擔任第一書記的通知時,頓感重擔負肩,忐忑不安。因為他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縣直單位工作,從未在村上工作過,基層工作經驗幾乎為零。而想到自己出自農家,對農村的環境、農民的生活非常的熟悉,同時自己又是一名水利幹部,學習適應起來應該不是很困難,則又信心倍增。
但是怎樣才能做好幫扶工作,使湖田村民能在自己的帶領下走上富裕的道路,讓湖田村的貧困戶全部摘帽脫貧,這是他作為一名駐村書記的使命所在。
既任之,則全力以赴之。作為一名駐村書記,在湖田村的脫貧攻堅進程中,劉慶安深感到肩上的責任和壓力,也體會到了第一書記的心酸和不易。他走村入戶,全面了解湖田的社情民意和貧困戶基本情況,通過全村幹部群眾一齊努力,湖田村村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心細如塵,為群眾謀福祉
「只要努力奮鬥,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這是劉慶安和村民說的最多一句話。
一大早,記者來到湖田村委會,見到劉慶安正在村裡的板材加工廠和伍軍生交談。
「田裡秧都拋好了嗎?現在廠裡開工了,你在上工,家裡還能顧得到嗎?孩子網課學習情況怎麼樣?」劉慶安一邊彎腰幫忙抬板材,一邊詢問貧困戶伍軍生。
伍軍生手上活計沒有停歇,揚起一張充滿陽光的笑臉,回答劉慶安的詢問。伍軍生聽聞記者來採訪,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兒,笑呵呵的把我們往他家裡領。
「在劉書記和村幹部的幫助下,我家蓋起了新房,孩子做了換肝手術,身體狀況正在康復,自己也在家門的工廠上班,一年能賺3萬多元,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村民伍軍生如是說。
46歲的伍軍生是一位樸實勤勞的漢子,2016年,伍軍生的小兒子出生,快50歲的他老來得子,喜上眉梢。想想幾年前,大兒子肝硬化,妻子移植了一半的肝給大兒子,不能參加重體力勞動,一家人生活的重擔就全部壓在了這位黑瘦漢子的肩頭。大兒子每個月還要上千元的醫藥費,他心中愁苦不已。
得知情況後,劉慶安與村「兩委」溝通,按程序幫他家申請了一系列政策幫扶,並幫他在家門口的板材廠找了一份工作,讓他即能掙錢又能顧家,通過努力伍軍生全家的收入一年一年的增加,家裡新樓房也建起來了,生活質量正在逐步提高。
劉慶安來湖田村當第一書記,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把村裡所有貧困戶的情況都摸透了,他說:「百家憂樂就體現在一些看似雞毛蒜皮點滴小事上。咱們在解決這些事情上可不能『以事小而不為』,這樣會涼了群眾的心。」
劉慶安告訴記者,對於伍軍生這種因病致貧的家庭,一定要讓他們重拾對生活的熱愛,讓他們對生活有信心,相信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努力奮鬥,日子一定是越過越好的。
伍軍生說:「在板材廠上班,離家裡就幾步腳,幹完活兒就可以回家做飯,家門口就業,又能兼顧家裡。一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老婆也在村裡做保潔員,家裡還種了10多畝田,有空我就去田裡幹點活,一年下來全家的收入加起來也有好幾萬元。」
伍軍生說,他很感謝政府對他家一系列的政策幫扶,同時他也很感激駐村的幫扶幹部,特別是駐村第一書記劉慶安把他當自己的親兄弟般照顧,經常到他上班的板材廠和家裡,不管大事小事,只要知道了就會想辦法幫忙解決,還時常鼓勵他只要勤勞奮鬥,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像伍軍生這樣的困難群眾並不鮮見。為了幫助更多人,劉慶安和村「兩委」通過走訪,逐戶制定幫扶措施。一年多來,劉慶安走遍了湖田村的山頭林間、田地、水庫,幫助貧困戶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方式。截至目前,全村22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當好政策宣講員 讓黨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入戶走訪是了解基層民聲的最好途徑。劉慶安身體力行,訪遍轄區11個村小組,每到一戶,都用居民聽得懂、喜歡聽的交流方式和他們拉家常、講政策,為社區幹部和工作隊員作出表率。
為了更好的開展工作,劉慶安認真當好宣講員,將黨的政策方針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三中、四中精神以及脫貧攻堅政策宣傳到村組和貧困群眾。同時,紮實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發揮黨員作用,拉近了群眾與村幹部之間的距離。
勤走訪、深調研,腳踏實地摸準實情
「集眾思,廣忠益。」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剛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基層農村開展工作,面對的情況簡直是千頭萬緒。
劉慶安採取走村入戶的「土辦法」,一天到晚待在村裡。他先後到老黨員、退休老幹部、群眾代表、致富能手、貧困戶等各類人家中走訪座談,誠懇地徵詢他們對村子發展的建設意見、發展思路。
經過深入走訪調研,他將湖田村全村11個村小組,近1400人,尤其是22戶貧困戶55名貧困人口的村情民意摸清吃透了。
以村為家 踏實幹事 因地制宜助脫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劉慶安上任第一天起,就吃住在湖田村,周末在村裡加班加點已成常態。村裡有事一忙就是不分晝夜,連續作戰。
為了熟悉村情民情同時又不耽誤村民幹農活,他常常晚上入戶走訪,有時他一個人,有時和其他村幹部一道。
扶貧工作最難的地方就是溝通和協調,既包含村委班子間的,也包括與貧困戶間的。為此,他和村委班子成員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認真學習扶貧政策,耐心地向每一位村民答疑解惑,宣傳政策,用真情感化群眾,用行動暖化群眾。
把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社會保障扶貧、就業扶貧、產業扶貧、危房改造、水利扶貧等各項扶貧政策落實到貧困戶頭上,讓每個貧困戶享受到黨的溫暖與關懷。
村民心中最信服的「貼心書記」
在鄉黨委的大力支持下,劉慶安和村委班子成員針對每戶貧困戶實際,利用湖田村的山水林田湖資源和區位優勢,制定幫扶計劃和脫貧措施,精準施策,志智雙扶,提升造血功能,通過鼓勵發展養殖產業、進城務工就業、公益性崗位等方式增收,確保貧困戶在扶貧路上不掉隊。
「只要心裡裝著百姓,辦法總比困難多。」翻開劉慶安的民情日記,村裡大事小情一本帳:
民情日記
貧困戶陳正女夫婦通過產業扶貧政策,養鴨4000隻;貧困戶陳信民夫婦種植水稻12畝,還在縣玻璃城企業務工,月收入達6000多元;貧困戶伍軍生種植水稻11畝,並在村板材加工廠務工,收入較為穩定;貧困戶陳作民與他人合夥的方式大規模養殖土雞。
田北村今年脫貧戶張六根一家三口,老伴患有精神病,兒子殘疾,僅靠種植約20畝水稻作為家庭主收入,家庭負擔重,但張六根脫貧意志不減,與他人合夥養殖土鴨3000隻,其兒子張衛強一心想從事電商產業,幫助其聯繫有關部門參加電商培訓事宜……
目前,除了年老體弱和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外,湖田村大部分貧困戶都能通過自身能力拓寬增收渠道,有穩定的收入來源,22戶貧困戶貧困帽子全部摘除。
「不到一年的時間,劉慶安認全了全村每戶貧困戶的家門,家裡大大小小的名字都能叫出來,劉書記把湖田村全村人都裝在心裡,他一到村裡來,我們都好開心。」貧困戶伍軍生說起劉慶安,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多點謀劃 多方爭資 全力推進 助推鄉村發展
湖田村是偏遠農業山村,村底子較為薄弱,基礎欠帳較多,為著力改變現狀,劉慶安充分發揮第一書記作用,他和湖田村支書記多次到農業、水利、糧食、城建、工信等有關單位銜接,跑項目爭資金。
特別是田北村陷坑壠山塘,蓄水保灌能力不足,而且大壩滲漏嚴重,下遊水田無法用水,群眾有苦難言。通過努力,爭取省級項目資金19.2萬元,目前陷坑壠山塘工程己全部完工困擾當地多年的灌溉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
在簡家坊村走訪期間,村民普遍反映村裡的鍍鋅水管已使用了幾十年,水管生鏽破裂,無法保障村民飲水安全。劉慶安第一時間想到了自己的「娘家」水利局,及時向水利局反映,併到縣自來水公司銜接飲水工程事項,最終爭取資金17.6萬元對簡家坊村的飲水管網進行了全面改造,工程於11月7日通過縣級驗收,簡家坊群眾喝上了放心水,貧困戶戴小軍家用上了幸福水。
為推動湖田新農村建設,還多次到幫扶單位縣工信局主動匯報工作,得到了工信局領導班子的大力支持,並給予了5萬元新農村幫扶資金,超目標任務1萬元。另外,為促使自己更加安心的在基層工作,爭取資金2萬元用於湖田水毀工程修復。一年來,共爭取資金43.8萬元。
腳沾泥土、耳貼大地。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跡,有的是為民服務的那份情懷。「萬家憂樂就體現在一些看似雞毛蒜皮點滴小事上。咱們在解決這些事情上可不能『以事小而不為』,這樣會涼了群眾的心。」劉慶安說。接下來,他將按照鄉黨委政府的部署,繼續與村「兩委」班子一起同心同德、盡心盡力傾心抓發展,竭力辦實事,用行動踐初心和使命。
面對湖田村的變化,鄉親歡喜,做為「第一書記」的劉慶安亦歡喜。他說,能為村子的變化做點貢獻,能為貧困戶做點實事,那就是一件最快樂的事。近幾年,神政橋鄉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按照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縣關於脫貧攻堅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對照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落實責任,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對於工作中取得成果,像劉慶安這樣的「第一書記」們表示,這不是「一個人戰鬥」的結果。神政橋鄉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8戶304人。截止目前,已脫貧的共136戶296人。劉慶安說:「我們所在農村道路、農田水利、農村文化場所等基礎設施條件有所改善,離不開國家、省、市機關的系統性幫扶支持,正是有了這些力量的支持,我們才能在這些最接地氣的崗位上,幹出一番實實在在惠民的大作為!」
來源:微新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