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飲行業中,模仿永遠是比創新更容易取得成功!尤其是對一些創業的新人來說。因為別人的成功模式是靠著經驗豐富的團隊以及數次失敗成功最終總結出來的產物,而且最重要的是,該模式已經被市場所驗證是可行的。聰明的創業者要利用別人的經驗儘量避開雷區,而不是親自踩雷。
當然,有些商業的「模仿」模式已經不是單純地模仿了,而是赤裸裸的侵權和抄襲。如下圖上海某地,按銷量進行排名的商家列表,這些山寨店對品牌方的店名、LOGO、菜品圖片、定價、活動等安全複製過去,這是一種嚴重的侵權行為。
這種山寨店雖然在短時間內確實劫持了一些品牌流量,但這樣的經營顯然是沒辦法持續和擴大的,只能是品牌吃肉,山寨店喝了一點湯而已。而且要是一旦被品牌方追究責任,這些店鋪還將面臨著天價的賠償。
這裡說的模仿,更多的是「借鑑」別人已經走過的路,來改進優化自己的店鋪,「小桃園」就是也給最成功的例子。
雖然從數量上來看,現在「小桃園」全國只有44家店(網絡數據),但平均單店的月銷能達到了7000+。
成功把油條和豆花品牌化的「小桃園」其實也不是原創,而是他們借鑑了昔日的網紅「桃園眷村」。
4年前桃園眷村成功把親民早餐:比如豆漿、油條和豆花這些街邊小吃打造成有質感的品牌。而且經過了網絡炒作,品牌高度溢價:一份豆漿12元,一個燒餅20-30元,客單價達到了50元。
他們甚至把豆漿油條店開在了LV的旁邊,成功把國民小吃炒成了吃不起的樣子。但可惜的是,它在上海的如今4家門店,卻早已關店。
而「小桃園」從品牌名稱、店面形象和經營理念都跟「桃園眷村」有著高度的雷同,只不過定價卻依然是過去的價格範圍:比如油條4.5元、豆花7元,甚至在外賣平臺還有7折左右的滿減。
最後,這個模仿者活了下來。
成功的原因是:它不僅借鑑了「桃園眷村」的品牌化營銷,把這些普通的街邊小吃打造成了有信任感和品質化的餐品,而且這家店也避開「眷村」失敗的地方——價格和日常的消費過於脫節。
這就是通過模仿,而成功優化品牌的一個活脫脫的案例。
那麼,問題來了:
初做餐飲的小白,要從哪些方面模仿起來呢?
首先:競對的熱賣商品。
老闆們在設計菜單的時候,肯定要先從市場的需求出發,每個區域都會有不同的消費習慣,最真實的就是競爭對手的那些熱賣商品了。因為,能夠成為區域內熱賣商品的,都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如果別家都主推的產品而我們店鋪卻沒有,這樣就會損失了這個熱賣產品的流量。
這種「蹭熱點」的行為,也是一種風險比較小的選擇新品的模式。尤其對於那些開店比較久的店鋪來講,如果菜品一直固定沒有變化,可能就會流失掉一部分的老客。而若是順勢推出已經被市場認可的熱銷新品,失敗的可能性就會變小,又能延遲老顧客的流失。
其次:設置有針對性的優惠活動。
不可否認的是,在外賣市場上,大多數商家都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同行之間產品的雷同度很高,這時候拼的就是對店鋪的運營技巧了。我們需要知道自己在這個品類競爭中是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當我們產品的銷量比對方少很多時,就處於進攻的階段,此時最重要的就是搶單過來。商家們可以有針對性的打價格戰:比如別的店鋪是「滿28減5」,你就可以設置成「滿27減6」。雖然每單要少收1元,但可以爭取到大量的新顧客。加上對方由於體量大,也不會貿然的跟進。因為你可能一天才30單,虧30元,而人家一天150單,如果跟進就是150元,顯然是不明智的。
同樣,當店鋪處於優勢位時,以防守為主。如果對方的活動力度比較大,我們應該在滿減的檔位上與這家店錯開,使顧客沒辦法簡單的進行橫向比較。比如:別家店是滿20減15,如果我們再設置個滿20減10,顯然在氣勢上就弱了,這個時候我們第一檔滿減可以設置滿15減10,第二檔設置滿35減18,這樣的滿減是不是就沒有那麼強烈的對比性了。
也可以:三四線的城市對一二線的成功品牌進行模仿。
對於中小商家來說,尤其是像麵館、米線、粥鋪、炒飯和麻辣燙這些本質上沒有核心技術且進貨渠道也豐富的品類。做產品容易,困難的是做成一個有吸引力的品牌形象。這個時候,三四線城市的商家完全就可以選擇向已經成熟,且競爭完全的一二線城市尋找可以模仿的品牌來進行學習。
牛頓說:他成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想要少走彎路,也是要如此。
天海物聯網是一家專門在餓了麼、美團等平臺提供外賣代運營的網絡公司,通過對外賣店鋪進行託管運營,幫助商家提升單量。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外賣代運營方面的相關情況,私信留言與客服取得聯繫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