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正在享受禮拜天休息的美國大兵,忽然被接二連三的爆炸聲驚醒,瓦胡島上空突然出現大批日本轟炸機,太平洋艦隊因此損失慘重。
事後,羅斯福總統憤怒譴責日本的不宣而戰,同時要求國會宣布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這便是珍珠港遭襲的始末。
然而在日本看來,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他們堅持認為對美作戰屬於自衛型戰爭,是遭受重壓之下的無奈之舉,事實果真如日本認為的那般嗎?
讓我們把目光回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
當時日本已經佔領東北三省和中國東部沿海的大部分省份,因此從任何一個角度看,日本都是一個強勢的外向侵略型角色,那麼「被迫自衛」一說又從何而來呢?
日本歷來有對外擴張的傳統,其在歷史上對中國和朝鮮的舉動便足以說明一切,但日本人向美國開戰卻還是十分謹慎的,畢竟這個對手過於強大,當時美日之間的差距不啻於雲泥之別。
從1931年開始,日本便持續不斷地向中國用兵,同時他們也審慎地注視著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現代戰爭離不開鋼鐵和石油,而作為島國的日本資源匱乏,這些戰略物資幾乎無一例外需要從海外進口,而控制南洋海路的美國,就成為日本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截止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前一年,日本81%的石油、92%的鋼鐵和90%的汽車零件,都需要直接或間接從美國控制的航道進口,如果美國掐斷這些輸血管道,等待日本的只有死路一條。
早年日軍的活動範圍還停留在朝鮮半島和東北三省時,美國並未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做出任何限制,畢竟上述地區距離美國的利益範圍太遠,而距離蘇聯遠東地區很近。如果日本願意北上進攻蘇聯的話,美國不會限制日本,還會樂意看到這種結果。
但可惜的是,日軍最終選擇了「南下」的戰略方案。當日本的戰車沿著亞洲大陸一路向南,碾壓過中南半島之後,英屬馬來西亞和美屬菲律賓已經近在咫尺之遙了,美國感到前所未有的緊張,而日美關係自然也就隨之惡化。
為了制止日本進一步擴張,美國以經濟制裁為要挾,向日本提出撤軍要求,但日本人顯然不願意吐出已經遲到嘴裡的肥肉,雙方的分歧變得不可調和。
然而即便日美關係如此緊張,日本仍舊不想在結束同中國的戰事之前與美國翻臉,這樣就等於在太平洋和亞洲大陸兩個方向分兵作戰,沒有人願意承擔這個風險。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派出談判代表團趕赴美國,他們指望爭取在不撤兵的前提下與美國改善關係,但結果顯然很不樂觀。
長達半年的談判沒有達成任何實質性內容,而直到談判破裂的前一刻,素以強硬著稱的山本五十六仍舊寄希望於避免開戰。然而美國方面的態度很堅決,要想日美關係恢復正常,除非日本從亞洲大陸撤軍,與此同時英美兩國全面凍結了日本的海外資產,僵持下去日本只能束手就擒。
不過日本顯然不願意坐以待斃,於是所謂「ABCD」包圍圈(「A」即America美國,「B」即Britain英國,「C」即China中國,「D」即Dutch荷蘭)的說法在日本國內開始大行其道,自此對英美開戰的輿論準備就緒。
1941年8月1日,也就是偷襲珍珠港的4個月前,英美宣布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這對日本而言幾乎可視為「開戰宣言」。自知時日無多的日本最終決定先發制人,於是在當年的12月7日,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所謂「自衛」之說便由此而來。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