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訪超市發現,有很多巧克力「傍名牌」。信息時報記者 黃麗嫦 攝
2010年大年初一,正逢西方情人節,雙節驅動,使得近來巧克力市場銷售格外火爆。但記者走訪發現,不少知名品牌巧克力頻頻在超市出現「山寨版」,在上下九、麗影廣場等鬧市,更有「1元巧克力」在年貨銷售區裡獨領風騷。不少業內人士提醒,這些很可能是劣質原料製造而成,消費者在購買時要多留個心眼。
無辜被「傍」
名牌巧克力維權難
「這不是費列羅ROCHER嗎?怎麼才賣不到10塊錢?」在三元裡卜蜂蓮花購買巧克力的市民黃小姐有些疑惑,仔細看清楚包裝正面的產品名稱,才知道並非費列羅,「都是金色心型包裝、都是一個帶有巧克力圖案的橢圓型小標,很難分辨。」記者在各大超市走訪時發現,這種現象並不少見,在好又多等超市的巧克力專櫃都能看到兩三款與費列羅包裝相似的品牌。一些不明真相的消費者往往容易被誤導,加之低廉的價格誘惑,從而掉進「山寨陷阱」。
對此,費列羅公司向記者表示,每年都會收到大量購買了此類克隆產品的消費者的投訴或舉報。「對於品牌廠商,最重要的是不斷提高產品品質和擴大市場,而不是費時耗力無休止地打假。」對於品牌被仿冒,費列羅也顯得有點無奈,但不得不積極打假。 據悉,有此遭遇的並非費列羅一家,扎堆來中國淘金的「洋品牌」,幾乎無一例外地遭遇一個強勁對手——「傍名牌者」。此前有媒體報導在上海等城市,德芙等知名巧克力品牌被仿冒用於婚宴喜糖。
業內人士分析,「洋品牌」打假存在三大障礙:一是投入成本高、二是持續時間長、三是成果鞏固難。2003年7月,「費列羅」曾將仿冒者蒙特莎張家港食品有限公司告上法庭,後者的「金莎 TRESOR DORE」使用了與費列羅ROCHER近似的包裝裝潢,使消費者產生混淆,構成不正當競爭。歷史5年的官司之爭,費列羅最終勝訴。而在去年年底的秋季廣交會上,費列羅派出了一支打假隊,短短兩日「拿下」6家侵權廠商。記者走訪也發現,市面上仍然有很多包裝與費列羅ROCHER相仿的巧克力在售。由於行政和司法資源有限,這些侵權行為常常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制止。
1元巧克力
源自以次充好
記者在上下九、麗影廣場等地發現,臨近春節,「1元巧克力」銷售又火爆起來,廠家在宣傳牌上稱原價3.8元/條,促銷價1元。記者花兩元買了兩塊,發現吃上去並沒有巧克力那種柔軟的口感,嚼起來還有種粗糙的感覺。
華南理工大學食品學院黃立新博士告訴記者,這並不一定是假貨,但肯定用了代可可脂作為主要原料,「純正巧克力的主要原料是成本高的可可脂,這種巧克力售價很高,每斤上百甚至幾百元。市面上大部分巧克力都用代可可脂來降低成本。"
至於兩者的區別,黃博士指出,儘管國家允許用代可可脂替代可可脂,但兩種原料做出來的巧克力區別很大。「純正巧克力的溶點在37~38度之間,入口即溶,香味會在口腔中散發出來。代可可脂巧克力雖然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但口感和營養有明顯差距。」
黃博士強調,代可可脂巧克力是國家允許的,質量還無太大問題,最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出自造假者之手的劣質巧克力。「現在潮州、汕頭地區出現了一些用麵粉、油質、色素、香料香精等調配出來的廉價巧克力,油脂無法成行,加入麵粉使其成型,這種劣質巧克力往往硬邦邦,因為麵粉高溫並不會融化。」 黃麗嫦
(責任編輯: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