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和北腿,少林武當功。太極八卦連環掌,中華有神功。」武術,是中國「國術」,既講究形體規範,又求精神傳意;既追求動靜結合,也追求內外兼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印記。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中國功夫繁衍流變,派系林立,拳種紛顯。詠春拳就是其中一種。源起少林,流傳到廣東順德一帶後,第一代掌門人陳華順創建了順德「詠春拳」流派,並廣收弟子,形成了現在的詠春拳派。
立明堂為傳承和發展傳統武術文化,挖掘民間傳統實用技藝,特意邀請到了詠春拳第四代傳人陳績業來立明堂開設詠春拳公益課程,傳授《詠春拳》正宗拳法,展現中華傳統武術的風採。據了解,該項課程目前已開展了六期訓練課。截至今年10月底,立明堂的詠春拳初級班已有上百位學員來到授課現場,感受詠春拳的魅力。
出生於佛山順德的陳績業,是陳華順創立的順德「詠春拳」第四代傳人,李小龍是其師叔。陳績業13歲隨師父陳家新學習詠春拳。他天資聰穎,頗有學武的慧根,得師傅傳授畢生絕學,至今已練武六十餘年,深得其中真諦,「小練拳」「尋橋」和「標指」等招數練得爐火純青,一雙拳虎虎生威,動作簡潔流暢。他表示,「詠春拳看似綿軟,實則拳快而防守緊密,內勁很足,如果對手使出千斤之力,我用詠春拳出招不能也使出千斤之力,而是需要順勢而為,柔軟一點,方能制勝。這就是詠春拳裡『不頂不硬,以巧力化千斤』的化解方法,是練拳的境界,也是做人的道理。」
多年來,陳績業致力於教授詠春拳,帶出的弟子攬獲了各大武術賽事的諸多獎項,碩果纍纍,如今年過古稀的他,心中仍然有著推廣詠春拳法精髓、光大詠春拳的熱切願景。
在陳績業眼中,詠春拳的魅力在於它與人體的貼合性和訓練的科學性。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放大和強化了人體本身存在的防守或進攻本能,不求動作的誇張和優美,但求實用和精準。而且這種訓練是循序漸進的,相對費氣力小,對人體健康很有幫助。很多原本弱小的人,通過詠春拳的訓練很快變得強大和自信起來。「在我的教習的學生中,有一個女大學生,在學拳之前整個人非常內向膽小,在學習了兩年詠春拳之後,整個人都變得自信、剛毅起來。後來她到國外留學,有一次在機場,甚至用詠春拳嚇退了要偷拿她錢包的小偷。所以,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夠通過練習詠春拳,開啟人生的嶄新一面。」
立明堂弘揚詠春拳,傳播中國文化,讓更多地人感受到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詠春拳的精妙,而更多的傳統文化還有待我們繼續傳承與發揚。未來,廣州立明堂將繼續秉承初心,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通過舉辦更多優質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推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讓我國國粹走向世界,發揚光大。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 陳體強_NB6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