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清華大學是中國最高學府,是無數莘莘學子們夢寐以求的地方。
去年高考,詩詞大會才女武亦姝以613分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成為新雅書院的一名新生。
當年,16歲的武亦姝在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上驚豔亮相,表現了深厚的詩詞功底,網友稱看到了古代才女應有的樣子。
據說,武亦姝小時候並不愛學習,也時常因為學習的事跟父母起衝突。後來,為了讓孩子愛上讀書,武亦姝的父親每天下午4點半就關手機,陪著孩子一起閱讀。母親也會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一起學習,做智力遊戲。
可以說,武亦姝能有現在的成績,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言傳身教。最簡單的關手機,陪孩子閱讀這兩點,大多數家長都做不到。
很多家長只會叫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卻每天刷手機、看電視。他們認為,只要給孩子吃飽了、穿暖了、掙錢供孩子讀書就可以了,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兒。
02
20多年前,一位普通的中學歷史老師張惠民,先後把自己的一雙兒女送進了清華大學。
張惠民的兩個孩子於1993年和1999年先後考入清華大學。兒子張慶海,1993年考入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1998年被保送碩士研究生,2001年去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女兒張慶歡,1999年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2003年保送本系碩士研究生。
提到教育,張惠民在《兒女雙雙進清華》一書中提出,父母最好自己帶孩子。
張惠民的女兒歡歡從小在奶奶身邊長大,中學以後才接到張惠民身邊。
「我批評教育她,語言總是要仔細斟酌,用詞總是要慎重考慮,避免她把我和奶奶做對比,產生牴觸情緒。」張惠民無奈地說。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歡歡從小不在爸爸身邊長大,有點兒風吹草動,就會懷疑爸爸不愛她,性格比較敏感多疑。兒子小海,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小海是張惠民從小帶到大的,倆人說話比較隨便,小海能夠充分理解爸爸說話的用意,很少發生誤會,父子間可以無障礙的溝通。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女兒回到身邊後,張惠民和妻子儘可能地多陪伴她、鼓勵她。隨著陪伴的時間長了,歡歡逐漸體會到父母對她的疼愛,「代溝」逐漸消失。
03
有人說,張惠民是一位老師,所以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我們又不懂教育,也不會輔導孩子功課,該怎麼辦?
前些年,一位農民父親,把女兒送進北大,兒子送進清華。
有人問這位農民父親有什麼絕招,他的回答出人意料,「我這人沒什麼文化,其實也沒啥絕招,我只不過是讓孩子教我罷了。」
這位父親從小家裡窮,自己沒念過書,他無法輔導孩子學習, 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每天孩子放學回家,他讓孩子把老師講的內容跟他講一遍;孩子做作業,他自己也跟著在旁邊讀孩子的課本,不懂的地方就問孩子,如果孩子也不懂,就讓孩子第二天去問老師。
通過讓孩子教自己的辦法,培養了孩子的學習熱情。其實,這種「教」與「學」的過程,何嘗不是一種陪伴。父親以身作則,陪伴孩子共同學習,正是這種長期的陪伴,讓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保持了孩子的學習勁頭。
04
常聽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認為自己每天早出晚歸地工作,都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可孩子卻不領情,反而越來越叛逆。
很多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付出時間和心思。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父母能夠每天陪自己說話、讀書和玩耍。
說到這兒,多數父母心裡會想,「我哪有那麼多時間啊?每天上班賺錢養家都要忙死了。」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如果家長能領悟兒童成長中每一天、每一種境遇的重要,知道這些境遇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那麼父母又帶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辦法自然就有了。」
真心想做一件事,總會有辦法;不想做一件事,可以找一堆藉口。
其實,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時間也就那麼幾年,很快孩子就會長大,會漸漸地不再需要父母。無論你給孩子提供多好的物質條件,都不如高質量的陪伴來得重要。
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共勉。
作者簡介:茉莉愛讀書,一起讀書,一起學習,讓我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