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雙雙進清華》:父母的陪伴,是早期教育的關鍵

2020-12-24 筱棠說書

01

清華大學是中國最高學府,是無數莘莘學子們夢寐以求的地方。

去年高考,詩詞大會才女武亦姝以613分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成為新雅書院的一名新生。

當年,16歲的武亦姝在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上驚豔亮相,表現了深厚的詩詞功底,網友稱看到了古代才女應有的樣子。

據說,武亦姝小時候並不愛學習,也時常因為學習的事跟父母起衝突。後來,為了讓孩子愛上讀書,武亦姝的父親每天下午4點半就關手機,陪著孩子一起閱讀。母親也會花更多時間陪伴孩子一起學習,做智力遊戲。

可以說,武亦姝能有現在的成績,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言傳身教。最簡單的關手機,陪孩子閱讀這兩點,大多數家長都做不到。

很多家長只會叫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卻每天刷手機、看電視。他們認為,只要給孩子吃飽了、穿暖了、掙錢供孩子讀書就可以了,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兒。

02

20多年前,一位普通的中學歷史老師張惠民,先後把自己的一雙兒女送進了清華大學。

張惠民的兩個孩子於1993年和1999年先後考入清華大學。兒子張慶海,1993年考入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1998年被保送碩士研究生,2001年去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女兒張慶歡,1999年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2003年保送本系碩士研究生。

提到教育,張惠民在《兒女雙雙進清華》一書中提出,父母最好自己帶孩子。

張惠民的女兒歡歡從小在奶奶身邊長大,中學以後才接到張惠民身邊。

「我批評教育她,語言總是要仔細斟酌,用詞總是要慎重考慮,避免她把我和奶奶做對比,產生牴觸情緒。」張惠民無奈地說。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歡歡從小不在爸爸身邊長大,有點兒風吹草動,就會懷疑爸爸不愛她,性格比較敏感多疑。兒子小海,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小海是張惠民從小帶到大的,倆人說話比較隨便,小海能夠充分理解爸爸說話的用意,很少發生誤會,父子間可以無障礙的溝通。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女兒回到身邊後,張惠民和妻子儘可能地多陪伴她、鼓勵她。隨著陪伴的時間長了,歡歡逐漸體會到父母對她的疼愛,「代溝」逐漸消失。

03

有人說,張惠民是一位老師,所以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我們又不懂教育,也不會輔導孩子功課,該怎麼辦?

前些年,一位農民父親,把女兒送進北大,兒子送進清華。

有人問這位農民父親有什麼絕招,他的回答出人意料,「我這人沒什麼文化,其實也沒啥絕招,我只不過是讓孩子教我罷了。」

這位父親從小家裡窮,自己沒念過書,他無法輔導孩子學習, 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每天孩子放學回家,他讓孩子把老師講的內容跟他講一遍;孩子做作業,他自己也跟著在旁邊讀孩子的課本,不懂的地方就問孩子,如果孩子也不懂,就讓孩子第二天去問老師。

通過讓孩子教自己的辦法,培養了孩子的學習熱情。其實,這種「教」與「學」的過程,何嘗不是一種陪伴。父親以身作則,陪伴孩子共同學習,正是這種長期的陪伴,讓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保持了孩子的學習勁頭。

04

常聽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認為自己每天早出晚歸地工作,都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可孩子卻不領情,反而越來越叛逆。

很多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付出時間和心思。他們沒有意識到,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父母能夠每天陪自己說話、讀書和玩耍。

說到這兒,多數父母心裡會想,「我哪有那麼多時間啊?每天上班賺錢養家都要忙死了。」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如果家長能領悟兒童成長中每一天、每一種境遇的重要,知道這些境遇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那麼父母又帶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辦法自然就有了。」

真心想做一件事,總會有辦法;不想做一件事,可以找一堆藉口。

其實,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時間也就那麼幾年,很快孩子就會長大,會漸漸地不再需要父母。無論你給孩子提供多好的物質條件,都不如高質量的陪伴來得重要。

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共勉。

作者簡介:茉莉愛讀書,一起讀書,一起學習,讓我們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隱秘的角落》提醒父母:教育孩子別忽視陪伴的重要性,引以為戒
    其實這樣的家長之所以會這樣做,就是因為沒有正確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好好教育孩子。 託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 02父母的陪伴,可能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在之前已經說過,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就是愛與陪伴,而很多的孩子在平時的生活當中,都會忽略自己對於孩子的陪伴,認為只要給孩子足夠的金錢和教育,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 父母忽視孩子早期教育,錯過大腦發育黃金期
    在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時,你是不是也說過這樣的話?雖然孩子因為年紀小,認知的確非常有限。但如果父母因為覺得寶寶還小,而對早期教育不上心,認為等他再大一點再教也不遲,那麼就大錯特錯了。02孩子是由父母還是長輩帶大,區別很明顯當代年輕人工作忙,生了孩子也沒有時間照顧和陪伴,往往把孩子丟給老人帶。
  • 湖南雙胞胎學霸考入清華北大,父母很欣慰,做夢都笑醒了!
    去年來自河北唐山的孿生姐妹李卓雅、李卓瑩分別以裸分697和685分的好成績考入清華和北大。來自北京的雙胞胎兄弟盧逸名和盧逸傑雙雙被清華錄取,來自四川的雙胞胎兄弟張家傑和張家豪以七百多分的成績考上北大,這些雙胞胎學霸還有很多,其中還有高考分數一樣的,他們是典型的別人家孩子,從高考中脫穎而出,讓人十分羨慕!
  • 「學霸世家」5個博士1個碩士,父親談心得:早期教育是關鍵
    沒有顯赫的家庭教育背景,父母的學歷似乎也並不是特別出彩。他的「教育秘方」究竟是什麼呢?蔡笑晚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孩子能走多遠,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家庭的教育環境和因素。
  • 每天早教創新性地將父母家人設定為教育第一對象
    「要不要早期教育」早已經不是問題,「如何有效早期教育」才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真正關注的重點。了解兒童「時間窗口期」,是年輕父母的必修課什麼是兒童早期發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表述是:兒童在生命早期階段的身體、情感、社會交往、認知思維以及語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 孩子進重點中學,先花XX萬:教育「內卷」最累的還是父母
    放在教育上來講就是,在教育領域中,家長和老師為了使學生能夠獲得有限資源,不斷增加教學的勞動投入以換取學生成績增長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教學的效率並沒有明顯提高,甚至產生了過度競爭,導致人們進入了互相傾軋、內耗的狀態。
  • 清華學霸進軍娛樂圈惹爭議,「夢想」已變了味,成也父母敗也父母
    01清華碩士轉行,進軍娛樂圈,有人質疑,有人支持隨著《上線吧!華彩少年》上線熱播,第一期節目就迎來了一個廣受爭議的選手,引起了網友們的意見交鋒。進入清華,上了名校,一路走來風光無限,但他自己卻並沒有體會到多少快樂,反而更加焦慮。他只能通過音樂來紓解壓力,音樂成了他的陪伴和依賴,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即使冒著眾多的反對聲,質疑聲,他也要進軍娛樂圈,以此來證明自己,在這條道路上,一樣可以做出出色的成績。
  • 從學霸到北大清華,父母主抓家庭教育「核心三點」,小學時就開始
    在看過了很多學霸的成長之後,越發讓人覺得,培養孩子就是一個「系統工程」,單單只強調一點,往往並不足以得出最關鍵的因素出來。 同時,我們也有一個困惑,為什麼有的孩子,父母也用同樣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為何孩子最後卻沒達到父母的期望呢?
  • 家庭教育的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
    很多父母不遺餘力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提高班,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其實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做好家庭教育,是一切的重中之重。 家庭教育的三個關鍵:陪伴,閱讀和習慣,父母再忙也要看一看。
  • 父母的告白讓無數兒女落淚,看完我哭了!
    父母寫給兒女的一首詩,看哭無數人!如果你已經是為人父母了,可以把這篇美文發給子女們看看。詩篇中滿是深情的傾訴,訴說父母對子女的愛。一篇發人深省的美文送給天下兒女們,父母生我養我這是人世間最大的恩情,如果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
  • 別讓親子陪伴變成「虛假陪伴」,最有效的教育其實是……
    可能有爸媽會說,在孩子尚未成熟的時期,父母理所應當為他們避免風險,承擔起糾正錯誤、正確引導的重任。 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卻讓人大跌眼鏡。研究發現:孩子很少會通過父母刻意的教授來學習。換句話說,你的教育很可能有一部分是無效的!
  • 父母陪伴孩子很重要
    一提到教育孩子,很多父母就頭疼,特別在孩子的小學、初中、高中階段,但是也有少數孩子不用父母操心就能升入理想大學的。人們往往羨慕那些成功的孩子,卻不知道他們父母對孩子付出的心血,特別在陪伴孩子成長方面做了很多。
  • ta 陪伴我考上清華
    ta陪伴我考上清華宅在家中兩個半月從最初聽說不能回校,大呼我啥也沒帶回來到現在全套裝備備份完成,要啥啥不缺之前翻箱倒櫃找東西的時候你可曾發現遺落在角落裡的 ta那個當年視如珍寶的 ta那個陪伴了你高考衝刺的 ta今天我們邀請了幾位清華同學在家中找出了當年陪伴他們度過最辛苦、最專注、最難忘的高考前時光的
  • 早期教育和超前教育的區別,父母分清楚了嗎?分清了再行動
    早期階段,適當的教育教學確實能讓孩子能夠接受到更廣泛的基本訓練學習,思維能力得到早期開發,之後的教育過程也會更加順利,但是家長在早期教育的過程中踏入誤區,不按孩子的生長規律,強勢進行超前教育,無異於揠苗助長,對孩子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 正確區分早期教育和超前教育,避免踏入誤區 什麼是早期教育?
  • 父母愛情:江德福八十歲生日選在八一,兒女們的禮物誰的最好?
    《父母愛情》中安傑和江德福兩人一共生養了五個兒女,在江德福八十歲生日時,他別出心裁把生日放到「八一」過,這也是他當了一輩子軍人與黨的深厚感情,在他生日時,江亞菲更是成立了生日籌備組,讓五個兒女各自準備生日禮物,但是因為安傑生病,生日過得很心酸,也很熱鬧。
  • 男孩考進清華!父母總結:啟蒙和小學階段、初高中階段該怎麼做?
    看到孩子如願站在清華的校園裡,收穫了夢想成真的榮耀,有百年名校的薰陶,有學富五車的教授親自教導,有出類拔萃的同學們一起學習生活……作為一路陪伴孩子成長的家長,我們欣喜萬分的同時,回首望去真是無限感慨。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既經歷過迷茫、困惑,也收穫了歡喜、欣慰,從小小的襁褓嬰兒長成高高大大的少年,這個過程我們的教育對他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
  • 清華才女王麗紅不顧父母勸阻,為愛遠嫁非洲,24年後她現狀如何
    清華才女王麗紅不顧父母勸阻,為愛遠嫁非洲在24年前,就讀清華大學的才女王麗紅是家人眼中的天之驕子,父母也以她為驕傲,在生活上也盡己所能的給她最好的,本想著她在大學畢業後能夠在家鄉北京就業奮鬥,但是兒女總是不讓父母省心的。
  • 兒女的學歷高低,什麼時候與是不是孝順父母有關係了?
    知乎上看到一個很奇葩的問題:學歷越高的人越容易孝順父母嗎?先說觀點:孝順父母這件事,與兒女學歷高低沒有任何關係。再說結論:兒女是否孝順父母,只與以下兩點正相關:一、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付出了多少?包括家庭教育(懂禮貌、知廉恥、樂觀自信等品質),以及在孩子學習上的投入度(金錢、時間),再加上最重要的一點——生活中的陪伴和傾聽。
  • 刷屏的清華「最強本科生」,讓我看到精英和普通人教育的殘酷差別
    一句話,戳穿了精英教育和普通人教育的殘酷差別:三流的父母當保姆,二流的父母當教練,一流的父母當榜樣。這世上最好的教育,永遠是父母的以身作則。想起「神仙女兒」武亦姝,她小時候也不是學霸,考進中學時成績墊底。
  • 「你給我們生孫子立了一功」:父母重男輕女讓兒女們反目成仇
    01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維繫最大的紐帶在於父母,每個孩子都看父母的作為,如果父母注重孩子的教育,從小教孩子們要相親相愛。同時,對每個孩子都能同等的付出教育和愛,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大多都比較懂得愛,懂得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