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那麼小,能懂什麼?」在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時,你是不是也說過這樣的話?
雖然孩子因為年紀小,認知的確非常有限。但如果父母因為覺得寶寶還小,而對早期教育不上心,認為等他再大一點再教也不遲,那麼就大錯特錯了。
01關於寶寶的大腦黃金期,你了解嗎?
剛出生的寶寶,除了肉眼可見的身體在變化之外,其實大腦內部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
早期照顧寶寶的時候,如果我們只是追求讓寶寶吃飽穿暖長肉肉,很可能一不留神就讓寶寶輸在起跑線上了。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0~6歲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期。而且,寶寶在6個月~3歲期間,大腦已經達到將近80%—85%的發育程度了。
此時的孩子雖然行動能力上還是有所欠缺的狀態,但在從時常接觸的大人身上已經學習到了一套未成系統的行為模板。
所以在寶寶的早期階段,他們除了在益智類的繪本、遊戲上獲得大腦的開發以外,還會從家裡人身上潛移默化地學習到很多行為舉止和偏好。
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通過觀察寶寶的外在表現,就能夠看出來平時是由爸爸媽媽帶娃,還是爺爺奶奶帶娃的一大根據。
02孩子是由父母還是長輩帶大,區別很明顯
當代年輕人工作忙,生了孩子也沒有時間照顧和陪伴,往往把孩子丟給老人帶。然而,孩子是由爸爸媽媽帶大,還是爺爺奶奶帶大,有這3大明顯區別。
01生活習慣
老人帶娃的時候,在生活習慣上可能不會太講究,比如孩子不洗手就抓起飯吃,手髒了往衣服上蹭、隨地小便等。只要孩子不餓著、不受傷,這些行為在老人眼裡無傷大雅,反而還慣著孩子在泥地上爬來爬去。
如果是父母帶娃,是絕對不能忍受孩子有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的,趁早糾正孩子,否則孩子在大腦中形成固定思維,壞習慣就難以改變了。
同時,老人還固守某些陳舊觀念和陋習,比如給孩子穿開襠褲、滿月剃光頭、睡扁頭和綁腿等,容易給孩子造成身體傷害。如果父母帶娃,會採取更為科學的育兒方式。
02學習認知
老人文化水平不高,帶娃的時候是不可能教給孩子知識的,最多是陪孩子玩玩遊戲。如果是父母帶娃,則可以給孩子教唱兒歌、講故事、背古詩、數數字和學英文等。
小孩子求知慾和探索欲強,腦子裡總是有「十萬個為什麼」,而這些是老人難以回答的。孩子通常追在父母身後問問題,如果父母嫌煩或者隨便打發孩子,可能會打擊孩子的好奇心。
不只是為了將來的學習打基礎,父母多和孩子交流、溝通也有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鍛鍊思維、積累詞彙量,提高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
03性格養成
因為隔代親,爺爺奶奶更容易溺愛孩子,想要啥就買啥。不但令孩子缺乏自理能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且性格霸道、自私又任性,難以和其他的孩子好好相處。
當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也有爺爺奶奶護著:「小孩子能懂啥!不就一個玩具,拿來玩一玩怎麼了!」孩子潛意識裡絲毫不覺得自己有錯,於是更加肆無忌憚,變成我們口中的熊孩子。
年輕的父母相對沒有那麼溺愛孩子,常常和長輩在孩子的教育問題產生分歧。但因為工作忙,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孩子長大,把孩子丟給老人照顧,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以上的問題。
如何分配好工作和家庭事務,與長輩進行磨合,採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是每個父母都要思考的問題。
03忽視孩子早期教育,當心他變成熊孩子
家長的做事風格,很大程度會影響寶寶長大以後的行為,所以說「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在寶寶面前,更需要做好父母應該有的榜樣行為。
雖然這些可能不會在短期時間內,對寶寶產生明顯的變化,但其實已經潛移默化地根植於他們的大腦潛意識當中了。
例如:幼兒園裡兩個孩子一起玩耍,不小心把放在講臺上的玻璃杯給打碎了。他們都意識到自己犯錯了,害怕被老師批評。可是其中一個選擇了勇敢承認,一個則是選擇裝作什麼事都沒有。
兩個孩子截然不同的表現,背後折射出著父母的言傳身教。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給他們犯錯的機會,因為「小孩子能懂啥」;但理解他們的犯錯以外,還需要引導孩子知錯就改,也是因為「小孩子能懂啥」。父母給孩子樹立規矩別嫌太早。
如果父母只是單純地覺得孩子年紀還小,對小孩不加以管教,對他們犯的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默在孩子身後替他們的錯誤買單。看似大愛無聲,但反而會害了孩子。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一些調皮的小孩在公共場合弄壞了別人的東西,卻不懂得道歉。
等到別人追究的時候,小孩的父母反而跑出來大喊「小孩子能懂啥」,周邊的目光一下子都向這邊聚焦,這時反而追究的人顯得是理虧的一方似的,只好作罷。
這樣的現象其實數不勝數,但這背後卻給孩子埋下了「不負責任,不分是非」的隱患意識。小孩子不懂的事情,我們更應該去教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所以,父母不要再以孩子還小為藉口忽視早期教育了。畢竟3歲前的階段,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性格、品行的塑造要抓住這一時機。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