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小孩能懂啥!」父母忽視孩子早期教育,錯過大腦發育黃金期

2020-12-24 金櫻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那麼小,能懂什麼?」在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時,你是不是也說過這樣的話?

雖然孩子因為年紀小,認知的確非常有限。但如果父母因為覺得寶寶還小,而對早期教育不上心,認為等他再大一點再教也不遲,那麼就大錯特錯了。

01關於寶寶的大腦黃金期,你了解嗎?

剛出生的寶寶,除了肉眼可見的身體在變化之外,其實大腦內部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

早期照顧寶寶的時候,如果我們只是追求讓寶寶吃飽穿暖長肉肉,很可能一不留神就讓寶寶輸在起跑線上了。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0~6歲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期。而且,寶寶在6個月~3歲期間,大腦已經達到將近80%—85%的發育程度了。

此時的孩子雖然行動能力上還是有所欠缺的狀態,但在從時常接觸的大人身上已經學習到了一套未成系統的行為模板。

所以在寶寶的早期階段,他們除了在益智類的繪本、遊戲上獲得大腦的開發以外,還會從家裡人身上潛移默化地學習到很多行為舉止和偏好。

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通過觀察寶寶的外在表現,就能夠看出來平時是由爸爸媽媽帶娃,還是爺爺奶奶帶娃的一大根據。

02孩子是由父母還是長輩帶大,區別很明顯

當代年輕人工作忙,生了孩子也沒有時間照顧和陪伴,往往把孩子丟給老人帶。然而,孩子是由爸爸媽媽帶大,還是爺爺奶奶帶大,有這3大明顯區別。

01生活習慣

老人帶娃的時候,在生活習慣上可能不會太講究,比如孩子不洗手就抓起飯吃,手髒了往衣服上蹭、隨地小便等。只要孩子不餓著、不受傷,這些行為在老人眼裡無傷大雅,反而還慣著孩子在泥地上爬來爬去。

如果是父母帶娃,是絕對不能忍受孩子有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的,趁早糾正孩子,否則孩子在大腦中形成固定思維,壞習慣就難以改變了。

同時,老人還固守某些陳舊觀念和陋習,比如給孩子穿開襠褲、滿月剃光頭、睡扁頭和綁腿等,容易給孩子造成身體傷害。如果父母帶娃,會採取更為科學的育兒方式。

02學習認知

老人文化水平不高,帶娃的時候是不可能教給孩子知識的,最多是陪孩子玩玩遊戲。如果是父母帶娃,則可以給孩子教唱兒歌、講故事、背古詩、數數字和學英文等。

小孩子求知慾和探索欲強,腦子裡總是有「十萬個為什麼」,而這些是老人難以回答的。孩子通常追在父母身後問問題,如果父母嫌煩或者隨便打發孩子,可能會打擊孩子的好奇心。

不只是為了將來的學習打基礎,父母多和孩子交流、溝通也有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鍛鍊思維、積累詞彙量,提高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

03性格養成

因為隔代親,爺爺奶奶更容易溺愛孩子,想要啥就買啥。不但令孩子缺乏自理能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且性格霸道、自私又任性,難以和其他的孩子好好相處。

當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也有爺爺奶奶護著:「小孩子能懂啥!不就一個玩具,拿來玩一玩怎麼了!」孩子潛意識裡絲毫不覺得自己有錯,於是更加肆無忌憚,變成我們口中的熊孩子。

年輕的父母相對沒有那麼溺愛孩子,常常和長輩在孩子的教育問題產生分歧。但因為工作忙,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孩子長大,把孩子丟給老人照顧,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以上的問題。

如何分配好工作和家庭事務,與長輩進行磨合,採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是每個父母都要思考的問題。

03忽視孩子早期教育,當心他變成熊孩子

家長的做事風格,很大程度會影響寶寶長大以後的行為,所以說「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在寶寶面前,更需要做好父母應該有的榜樣行為。

雖然這些可能不會在短期時間內,對寶寶產生明顯的變化,但其實已經潛移默化地根植於他們的大腦潛意識當中了。

例如:幼兒園裡兩個孩子一起玩耍,不小心把放在講臺上的玻璃杯給打碎了。他們都意識到自己犯錯了,害怕被老師批評。可是其中一個選擇了勇敢承認,一個則是選擇裝作什麼事都沒有。

兩個孩子截然不同的表現,背後折射出著父母的言傳身教。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給他們犯錯的機會,因為「小孩子能懂啥」;但理解他們的犯錯以外,還需要引導孩子知錯就改,也是因為「小孩子能懂啥」。父母給孩子樹立規矩別嫌太早。

如果父母只是單純地覺得孩子年紀還小,對小孩不加以管教,對他們犯的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默在孩子身後替他們的錯誤買單。看似大愛無聲,但反而會害了孩子。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一些調皮的小孩在公共場合弄壞了別人的東西,卻不懂得道歉。

等到別人追究的時候,小孩的父母反而跑出來大喊「小孩子能懂啥」,周邊的目光一下子都向這邊聚焦,這時反而追究的人顯得是理虧的一方似的,只好作罷。

這樣的現象其實數不勝數,但這背後卻給孩子埋下了「不負責任,不分是非」的隱患意識。小孩子不懂的事情,我們更應該去教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所以,父母不要再以孩子還小為藉口忽視早期教育了。畢竟3歲前的階段,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性格、品行的塑造要抓住這一時機。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麻省理工研究發現,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方法,跟父母有很大關係
    當然,想要孩子大腦發育更好,只靠跟孩子說話這一點是不夠的,還需要把握好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生活中,已經有大量的實例可以證明,一般從小父母注重對孩子的溝通,孩子今後在外人看來會稍顯聰明一點,這就是說話對他們大腦發育的積極促進作用。想要實現這一點,一定不要錯過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 3-6歲是右腦發育黃金期,學會這幾個方法,給孩子一個「超強大腦」
    老一輩人常說:「3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將來聰不聰明,從小時候就能看出徵兆,這句話簡單地概括了幼兒發展規律:3歲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特徵,你就能看到孩子青少年時期形象的雛形;而孩子7歲的時候,你就能看出他中年後的事業和成就。
  • 大腦發育高峰期一生僅有3次,李玫瑾:家長務必幫孩子抓住一次
    哈佛行為學家理察教授研究表明:大腦一生發育只有3次高峰期,也被稱之為大腦發育的「黃金期」。要好好利用這3個階段,對孩子的大腦進行有規律的訓練!李玫瑾表示:家長務必幫孩子抓住一次!所以現在很多育兒機構都推出了胎教,就是為了讓孩子在未出生之前就得到智力的開發。6個月~3歲6個月~3歲這個時期被稱為寶寶大腦發育黃金期,約完成了80%的大腦發育。
  • 孩子的0-3歲,比起「發育黃金期」,我更願意管它叫「水泥期」
    隨著教育思想的升級和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到了孩子0~3歲這一階段的成長,這一階段也被很多教育從業者稱為孩子的「發育黃金期」,但其實從我個人來講,相比於「發育黃金期」,我更願意叫它「水泥期」。「黃金期」只凸顯出了孩子在0~3歲階段成長的重要性,卻沒能顯示出孩子在這一階段的另一重要特質:那就是孩子在這一階段的成長和未來的最終成就往往息息相關,並且可塑性極強,就像是尚未凝固的水泥一樣,但等待「水泥」凝固就會變成「混凝土」,孩子的習慣、思維方式等在固化之後再想改變就十分困難了
  • 孩子3歲前這4類營養素,對大腦發育很重要,攝入充足孩子智商更高
    因為除了先天遺傳之外,後天的營養和教育也非常重要。雖然教育是父母一生的課題,但是對於嬰幼兒來說,首先保證他們能夠攝入充足的營養,才是父母真正應該關注的事情。01為什麼三歲前孩子的營養如此重要?0到3歲是孩子智力開發的關鍵時期。
  • 孩子3歲前的教育有多重要?「狼孩」事件告訴我們:影響孩子一生
    因為錯過了人類早期的教育,卡瑪拉已經完全喪失了一些作為人的基本能力和心理特徵,就算後來有專業人士,對卡瑪拉進行多年的教育訓練和心理疏導,但是卡瑪拉的智商,卻永遠保持在4歲的水平線上。 最為關鍵的是,這麼小的孩子,因為沒有受到人類的早期教育,而最終再也無法融入人類社會,也讓人唏噓不已。
  • 小孩大腦發育最關鍵的時期為0-6歲,建議大腦開發儘量在6歲之前
    嬰幼兒營養專家:小孩大腦發育最關鍵的時期為0-6歲,建議大腦開發儘量在6歲之前首先來提一個問題,為什麼是在6歲前?0-6歲是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大腦發育最快速也是最需要營養的黃金期,一生只有一次,那就是先來說腦重,孩子剛出生時一般只有340克左右,但到了4歲就能達到成人腦重的90%,到了6歲以後,孩子大腦的成長非常有限。所以6歲之前就是黃金周期。
  •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0-5歲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家長要用心培養
    孩子出生後身體和大腦就在不斷的發育,一個孩子智商高不高、聰不聰明,和孩子的大腦發育有脫不開的關係。為了孩子的頭腦發育好,家長都會按照最科學的營養餐和訓練方法,讓孩子的大腦得到最好的發育。可要說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很多家長就不知道具體時間了。
  • 別錯過寶寶大腦發育關鍵期,這項訓練不抓緊,耽誤發育
    養個聰明健康的寶寶,是每個父母的願望。想讓寶寶脫穎而出,大腦的成長發育則不容忽視!從懷孕開始,很多媽媽就會開始實施一些讓寶寶變聰明的「技巧」:吃芝麻核桃、胎教等等……而寶寶出生以後,則更加關心這個問題了。在想辦法提升智力前,我們一定要先明確兩個事兒:一是孩子智力開發越早越好。
  • 復旦研究發現:寶寶大腦發育一生只有3次高峰期,錯過了不可逆!
    因此許多媽媽從孩子一出生就會給孩子吃一些補腦營養品,如 DHA,輔食中還會添加核桃油,許多婆婆對媽媽的做法不以為然,認為孩子聰不聰明都是天生的,實際上並非如此。復旦研究發現:孩子一生大腦發育高峰期只有三次,錯過後悔一生。
  • 「狼孩」事件,敲響了父母的警鐘,孩子三歲前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父母能在這時候給予小孩子足夠質量好的教育,那小孩的成長起跑線已經比別家孩子都要快。印度曾經有有兩個女孩,一個叫卡馬拉,一個叫阿馬拉,她們被發現的時候,卡馬拉是大概8歲,阿瑪拉是大概一歲半,她們是被狼給叼走的,兩個人一直生活在狼群裡。卡馬拉因為長期跟狼一起生活,錯過了腦袋發育的最佳時機。在被印度人發現後,這兩個女孩都被轉到孤兒院。
  • 孩子3歲前的這些「壞毛病」,暗示大腦發育快,家長不要盲目阻止
    李玫瑾教授說過:任何生命都是過程,任何過程都有開始,生命發展是軌跡式,人的命運取決於早期。哪個年齡段的孩子最難帶?很多家長都會說3歲左右的孩子,帶孩子比幹農活還要累為什麼3歲的孩子讓父母感到無可奈何呢?
  • 智力發育有期限!家長抓緊0到6歲敏感期,孩子大腦發育更完善
    兒童的早期智力發育非常重要,特別是在0-6歲年齡段。美國學者布魯姆(Bloom)的研究表明,只有20%的兒童智力可以在8歲時被開發,而只有50%的兒童智力可以在4歲時被開發,而在3歲之前可以開發的兒童潛力是驚人的。
  • 兒童大腦發育的高峰期一生只有3次,家長務必抓住一次
    其實,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小孩'',家長們可以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尋找科學的發展孩子智力和開發潛能的方法哈佛大學研究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孩子一生當中有3次大腦發育黃金時期,在這3個大腦發育黃金時期內,家長們務必幫孩子抓住一次,對孩子的大腦進行有規律的訓練,讓孩子更聰明更優秀
  •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大腦發育的黃金五年,父母千萬別錯過
    大腦發育的黃金五年從出生,孩子的大腦就進入了第一個飛速發育的時期,首先是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大量增殖,然後是神經元細胞大量聯結形成突觸(腦細胞之間的紐帶),組成了大腦神經網絡。這也就是後天環境對大腦發育的關鍵性影響。那麼,如何抓住大腦發育的黃金五年,培養孩子呢?
  • 大腦發育高峰期一生只有3次,李玫瑾:爸媽務必幫孩子抓住一次
    根據哈佛大學研究發現:人大腦發育高峰期一生只有3次,若是能好好利用這3個階段,對孩子的大腦進行有計劃的訓練,寶寶會更聰明!李玫瑾教授也表示:務必幫寶寶抓住一次機會。 1、3個月的胎兒期~出生6個月 其實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大腦就已經開始發育了,在出生後3-6個月,大腦發育的完成率就能達到50%,所以胎教是很有必要的,父母可以找一些胎教音樂給孩子聽,讓寶寶在未出生之前就得到智力開發。
  • 哈佛研究:孩子0-12歲為大腦發育期,分3個高峰期,家長要注意
    孩子的大腦發育是在0-12歲,而美國哈佛大學理察教授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大腦的發育只有3次高峰期,如果家長利用好這三個高峰期,那麼很容易拉開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的差距,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身為家長務必幫助孩子抓住一次。
  • 娃7歲前,這3件事情父母若能「放開手」,孩子人見人愛雙商更高
    文/忒咪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分享轉發) 由於如今的競爭環境日益激烈,所以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而民間有:3歲看大,7歲看老的說法,所以在孩子7歲前這段時間,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階段。
  • 0-6個月寶寶大腦發育黃金期,多摸輕搖勤母乳,讓孩子更聰明
    孩子越小大腦發育越快,孩子大腦在出生的時候是350克,一歲時長到950克,到兩歲的時候長到1100克。孩子年齡越小大腦的重量增長越快。出生第一年,大腦的重量增長了600克,而這600克的重量,出生前半年增長得更快。
  • 3—6歲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靠閱讀,而是這4種遊戲
    孩子在成長時有幾個階段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其中高峰期是3—6歲。大部分家長在培養孩子大腦發育上多數都會選擇給孩子買書,通過不斷地閱讀,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其實真正影響大腦發育的最佳方式,並非靠閱讀,而是在遊戲中鍛鍊孩子!經過眾多教育界人士調查發現,優秀傑出的人在兒童時期,跟他們在小時候接受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家長們更注重孩子通過做遊戲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大腦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