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她的女兒教育得如何?很多人都覺得「翻車」了

2020-12-22 媽咪有方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心理學教,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並由此推導出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因此,李玫瑾也是一位很有名的育兒專家。

在普通人的認知裡,會下意識地認為育兒專家的子女應該要取得很耀眼的成就,最起碼也要是一個領域裡的知名人物。

一、那麼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她的女兒教育得如何?

1)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女兒很平凡,很多人都覺得"翻車"了

和母親李玫瑾是大學教授,國內聞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相比,她的女兒顯得很平凡。李玫瑾的女兒不是大企業家,也不是知名的教授學者,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英語老師。當然了,這個普通是相對於李玫瑾來說的。

我們看到李玫瑾的頭銜,總覺得她女兒應該要像母親一樣成功,結果發現她女兒只是大學的音樂老師。李玫瑾在訪談節目上也說過,她女兒小時候的文化課成績不好,大學上的也只是藝術類職業學院。

李玫瑾那麼厲害,是有名的育兒專家。女兒卻那麼普通,於是她就被人諷刺說人設"翻車"了:"既然李玫瑾育兒那麼厲害,為什麼沒有把自己的女兒教好呢?"我覺得,如果是換個人,不一定能把李玫瑾的女兒教得那麼好,讓她成為大學老師。

2)女兒天賦平平,李玫瑾實行"快樂教育"

其實李玫瑾的女兒並不是特別聰明,從小開始文化課就很一般。李玫瑾也像其他父母一樣緊張著急,嘗試多種辦法都沒能讓女兒的文化課有特別大的提升。於是她換個了想法,既然女兒在文化課上沒有天賦,在其他方面一定有過人之處。

李玫瑾發現,自己的女兒對音樂很感興趣,並且也有天賦。於是她就著重培養女兒的音樂天賦,讓女兒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實行"快樂教育"。雖然李玫瑾女兒最後沒有成為音樂大師,但作為一位大學音樂老師,她在音樂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就如李玫瑾自己說的一樣:"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也要讓孩子活得快快樂樂"。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找到自己喜歡的職業,在這個職業上發光發熱,不也是父母教育的成功之處嗎?

二、父母最難做到的事情,就是接受自己孩子的普通

雖然我們說人生來就是平等的,但也不得不承認在天賦和智商方面,有些孩子生來就領先於別人。比如"山東神童"蘇劉溢,8歲上高中、10歲參加高考,以566分的成績考上大學;再比如"北京神童"張炘煬,13歲考上研究生,16歲考上博士。他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孩子卻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天賦。

但是這樣的天賦,又有多少孩子能擁有呢?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文化課一般,智商一般。然而父母卻不能接受孩子的普通,覺得孩子應該十分拔尖。於是各種補習班、輔導班都給孩子報上,效果卻不盡如此人意。

其實,父母與其"綁架"孩子去提高自己不擅長的文化成績,不如接受孩子普通的事實,找一找他們的特長。就像李玫瑾一樣,既然女兒的文化課成績不行,那麼她就著重培養女兒擅長的音樂,現在李玫瑾的女兒已經是一位大學音樂老師了。試問,有多少父母可以教出一個大學老師呢?

三、父母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

1)找到孩子的閃光點,不強迫孩子跟父母的意願走

哲學家弗洛姆曾說過一句話:"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比如有的孩子很擅長畫畫,但是父母覺得畫畫沒有用。一定要認真學習把文化課成績搞上去,這樣未來才能出人頭地。最終的結果大多是,孩子文化課成績沒搞好,原本擅長的畫畫也沒得到培養,兩邊都荒廢。

如果父母一開始就著重培養孩子擅長的領域,或許他們長大以後也能取得耀眼的成就!所以,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看到並且尊重孩子擅長的事物,而不是以自己的意願去操縱孩子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

2)學會積極傾聽

《P.E.T父母效能訓練》一書中強調父母要"積極傾聽",放下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主動去傾聽、理解孩子的情況和情緒;給予孩子表達想法和感受的機會,讓他們對自己的問題負責。父母學會傾聽孩子,就等於是在了解孩子。比如孩子喜歡什麼事情,更擅長做哪些事情,他們對某些事物的想法等等。

李玫瑾就曾經分享過她和女兒關於學習問題進行交流的事情。女兒數學不好,李玫瑾就請老師、報補習班,效果卻不理想。她就和女兒交流,女兒說不如把錢用來培養自己擅長的東西。李玫瑾採納了女兒的意見,最終把女兒培養成了大學音樂老師。

3)尊重孩子的興趣

綜藝節目《少年說》的一期節目中,有一個初二的女孩上臺吐槽爸爸,說他把自己寫的30萬字小說手稿都撕毀了,原因是覺得寫小說影響了女兒的學習。實際上,女孩的文科成績在年級裡是頂尖的,只是理科很差,但總得來說成績算是中遊水平。但爸爸卻覺得,寫小說耽誤學習,而且這種天賦也不能幫女兒考上好大學。

實際上,這位爸爸把女兒的小說手稿撕毀,等於毀了女兒人生的一種可能性。一個初二的女孩,可以自己創作小說,如果持之以恆,誰又能保證她不會成為一個有名氣的小說作家呢?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如果孩子真的很擅長某一件事情,父母不妨培養一下,說不定孩子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闖出一番名堂。

今日互動話題:你覺得育兒專家的子女一定要非常優秀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但親生女兒卻未能「成才」,人設翻車了?
    網上像一個巨大的信息網雖然信息很多,但真假卻很難分辨,這時一些「權威專家」的指導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家長也更願意相信這些「專家」們。李玫瑾為何能受到廣大家長的信賴?在眾多專家中,有一位專家深受家長們的信賴,她就是——李玫瑾。
  • 育兒專家的「人設」翻車了?李玫瑾的講座各地開,女兒卻是普通人
    李玫瑾老師走紅後,很多家長開始猜測:有這麼優秀的母親,還懂孩子心裡想的什麼,一定把孩子教育得特別好吧,人家孩子最差也是985名校畢業的! 但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談及女兒時,卻讓很多家長表示意外,難不成育兒專家的「人設」翻車了?
  • 育兒大咖的孩子們現狀如何?對比李玫瑾和華生,讓不少人失望了
    導讀:自從有了娃,家裡日常的課外書就變成了教育書籍以及各類繪本,各路專家各項理論,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甚至有很多專家的觀點會顛覆我們已有的認知,而且專家和專家之間的教育觀點也經常會背道而馳,很多媽媽看得多了反而更加迷茫,到底應該聽誰的呢?
  • 育兒專家們的後代現狀如何?看看李玫瑾和約翰,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在一眾育兒專家裡,國人最喜歡也最信奉的大約有兩位,一個是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一個發明了「哭聲免疫法」的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 隨著孩子長大,很多家長都會把娃的成績和教育混淆到一起。在李玫瑾的觀念裡,心理健康、身體健康遠比成績來得更重要。
  • 李玫瑾的女兒如今過得咋樣?與「不哭才抱」創始人後代的諷刺對比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但卻也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近些年,李玫瑾教授的育兒方式受到很多寶媽的認可,因為它真的很實用,其提倡的「愛,快樂,依戀」,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這也跟李教授的專業息息相關,可能大家還不太了解,李玫瑾真正的專業是犯罪心理學,研究孩子從小的生活環境,只是起到了輔助作用,但沒想到,無心栽柳柳成蔭,無形中幫助了很多困惑中的寶爸和寶媽
  • 孩子從小就有暴力傾向,父母該如何教育?教育專家李玫瑾為你支招
    孩子從小就有暴力傾向,父母該如何教育?教育專家李玫瑾為你支招有的孩子從小就習慣用暴力去解決問題,不僅對待周邊的人是這樣,而且對待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總是習慣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家裡有這樣的孩子,父母該如何去教育呢?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6歲前家長要「狠心管」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我曾看過一篇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付小平博士寫的文章:《養育孩子:6歲前用心,6歲後省心;6歲前省心,6歲後操心!》這讓我一下子想起李玫瑾老師也特別看重6歲之前對孩子的教育,她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那麼,孩子6歲前,為什麼要「狠心管」?
  • 《隱秘的角落》:大部分家長都犯這個錯,看育兒專家李玫瑾怎麼說
    一個好學生逐漸腹黑,演繹了一部暗黑童話,他黑化的根本原因是背後家庭教育的丟失。朝陽媽媽對他學習的態度是:學生就是要以學習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成績就是一切!我們生活中很多的家長大概也有這樣的想法,大家不約而同的將學習成績作為評價一個孩子的終極標準,卻忽視了孩子的內心和情感需求 。
  • 育兒專家李玫瑾:3種興趣班是「碎鈔機」,浪費錢不說還沒啥效果
    前言現在很多父母在育兒的道路上都很焦慮,特別是孩子上學之後,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和教育也是操碎了心,很多父母不想讓孩子落後於其他同齡人,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所以希望孩子在小的時候打好基礎,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成績和一技之長,所以給孩子報了很多的課外班,有的孩子甚至連周末都沒有休息時間,導致孩子的童年非常枯燥乏味一肚子苦水,再回頭看一看花錢補課的效果,這孩子卻跟沒學是一樣的。
  • 李玫瑾:將來有大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李玫瑾教授作為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專家、明星育兒導師,她的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大,並且因為長期對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的研究,讓李玫瑾教授在育兒的領域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理念也受到了眾多家長的認同和追捧。
  • 李玫瑾:家長牢記「三不慣兩不管」,讓孩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文\張媽編輯\張媽每個家長教育孩子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變成一個優秀的人。但是養孩子並不是讓孩子吃得飽穿得暖有書讀,只有為人父母后才能知道教育好孩子是多難的一件事情。關於教育孩子這方面,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往往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的觀點常常能夠戳中家長們的教育誤區,值得大家傾聽。
  • 李玫瑾:家長向孩子「求助」,未必是壞事,教育也需「以柔克剛」
    中國式父母似乎成為了一個專有代名詞,中國式的母親大多是管孩子學習、生活,比較溫柔;中國式父親都是威嚴、不苟言笑的。 家長們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一律贊同的道理就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自己一定要具有權威性,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 「別把孩子打扮得太好看」,關於外表,李玫瑾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孩子出生,小菲把自己的時尚感完美應用在了女兒身上,給她買各種潮流、有個性的衣服,月月都要買上三四件,家裡到處都是女兒的衣服。在小菲的裝扮下,女兒一直外表精緻,親朋好友鄰裡左右就沒一個不誇孩子漂亮的。然而,小菲的女兒在上學後還是過於注重自己的外表,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上,跟教學進度都有些吃力,這還只是上小學,等上了中學那還得了?孩子小小年紀過度關注自己的外表,一邊上課一邊鼓搗自己的頭髮、衣服,自己學不進去,還幹擾其他同學,老師不找小菲這個當媽媽的談話才怪了。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 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 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
  • 容易被人騙走,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想必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活潑,見到人會主動打招呼,不害羞。通常這樣的孩子很招人喜歡,但是孩子也可能因為「自來熟」,不害怕陌生人,容易被壞人拐騙走。容易被人騙走在《孩子成長公開課》裡,主持人月亮姐姐聊起自己的育兒煩惱,她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教導孩子對人友善。比如進電梯的時候,孩子會有禮貌地跟人打招呼「叔叔阿姨好」;如果有人來送快遞,孩子就會主動跑到家門口說:「快遞叔叔好,媽媽有快遞!」
  • 家裡再窮也不要斷太早這些東西,李玫瑾: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李玫瑾教授,是這兩年當中最有名氣的育兒專家,她的育兒知識早已紅遍大江南北,畢業於公安大學的她,是如何與育兒產生聯繫的呢?原來很多的犯罪分子都是處於青少年時期。李玫瑾經過長時期對青少年心理和犯罪分子的心理研究調查。
  • 李玫瑾:教育孩子,父母要懂得點到為止
    父母覺得兒子被帶壞了,並懷疑Lewis是戀童癖,想盡了各種辦法把孩子拉回來,但都無濟於事。父母向周圍人求助,周圍人不以為意;報警之後,警察說會調查,但根本沒有認真查詢Lewis的底細。可以說,這樣的交流,不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不喜歡。那麼,父母究竟如何給這時候的孩子建議呢?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給出了解答。李玫瑾教授表示:"在孩子即將成年的階段,父母教育他,第一,話要少。為什麼這麼說?
  • 犯罪學專家李玫瑾:周克華不是報復社會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人不可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有些話都是特別對的,犯罪人也是這樣。「公眾沒見過幾個案件就覺得周克華了不起,比周克華心理素質好的多了」網易新聞:民眾會習慣性得覺得性格冷靜、孤僻是犯罪分子的一個特徵,請問這種性格的人在罪犯中的比例,的確是比其他性格要高嗎?
  • 李玫瑾:這樣做,比打還管用
    ---羅素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犯錯你的第一反應,有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看過這樣一則新聞:9歲男孩因撞碎學校玻璃,擔心受到父母的責罰,留下了一封30字的遺書,從17樓跳下去自殺了。看到這則新聞讓許多人感到心疼,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孩子用命去抵一塊玻璃?孩子在自殺前,內心糾結了兩天,他都沒有敢告訴家人他打碎了一塊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