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學專家李玫瑾:周克華不是報復社會

2021-01-20 網易新聞



「周克華有情感,對父母很好,就是一個普通犯人」


網易新聞:現在有一種聲音認為周克華有明顯的「反社會人格傾向」,認為他是報復社會。但你好象不太認可這種說法,是嗎?

李玫瑾:這個說法是不專業的,因為反社會人格有一個世界通用的標準。

反社會人格是變態心理當中的一大類叫人格障礙,人格障礙中有一類叫反社會人格。反社會人格在犯罪學當中一個術語叫「道德白痴」,比如從小就撒謊、逃學、夜宿不歸,青春期就開始發生性行為,對女方不負任何責任,工作也是不穩定,經常會換。一般家人都非常正常,只是他異常,而且會有不安分的表現,雖然智商很高,但是幾乎沒有情感,這是反社會人格的基本特徵,你覺得這些特徵符合周克華嗎?

    

網易新聞:如果從沒有任何情感上這一點來說,周克華不符合。從報導看,周克華對他家人還是比較有責任感。

李玫瑾:所以他根本不是反社會人格,反社會人格是沒有理由的壞,而且對任何人都不會好。最著名的典型代表就是「常德91大案」的主犯張君,那才是反社會人格,還有北京的王立華(編者註:綁匪殺人犯。2005年被執行死刑),也是反社會人格。但周克華不是,我認為他就是普通的犯罪人,他有情感,他對自己的親人很好,他就需要錢,他為了錢可以不擇手段,他就是一個搶劫犯。這個社會上的搶劫犯多了,只是手段不一樣,有人拿刀搶,有人用繩索,有人弄麻醉劑。



「周克華遠離人群,他獲得的信息量就會減少」


網易新聞:有一些分析認為,周克華在武漢被勞教三年這件事情,是他人生的轉折點,刺激他有了現在的行為。還用了一個術語,叫「挫折攻擊理論」,從此有了攻擊的傾向,你怎麼看這個說法?

李玫瑾:我認為這個觀點不太妥當。周克華在武漢持槍被勞教的時候,他是有搶劫前科的,這是第一點。第二,不是說因為勞教他才開始搶劫,是他勞教之前已經開始搶劫了。非法持槍已經看出什麼特點了呢?他希望有一個得手的工具。周克華最開始收購的是獵槍,所以,他對槍接觸的目的絕對不是收藏,他已經有搶劫行為了。從心理發展的行為邏輯來看,有搶錢的想法在前,但是頭兩次(搶劫)都不是很得手,才開始弄槍,弄槍的時候被公安發現,公安不知道他搶劫,因為這個才對他進行勞教。

      

網易新聞:你也提到,周克華在一個較長時間段中多次作案,但是犯罪漏洞比較少。那你認為他整個過程當中是否出現過一些明顯的,致命性的錯誤?有分析認為說周克華給他女朋友打電話就很容易被跟蹤。

李玫瑾:這都是事後諸葛亮,其實犯罪人作案過程當中有他的一些考慮,老虎還有打盹的時候,再怎麼考慮,你的知識面,你的視角都會決定你的局限性,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問題。周克華在遠離人的時候,他的安全性增多,但他的信息量就會減少,什麼事情就會有利有弊。這次作案當中很多失算就是他的信息量不夠。

我原來說過一句話,犯罪人把現場收拾特別乾淨,這本身就是一種心理跡象。現場有物證我們走物證,沒有物證就看形式了,你的行為本身方式就是一個顯現。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人不可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有些話都是特別對的,犯罪人也是這樣。



「公眾沒見過幾個案件就覺得周克華了不起,比周克華心理素質好的多了」


網易新聞:民眾會習慣性得覺得性格冷靜、孤僻是犯罪分子的一個特徵,請問這種性格的人在罪犯中的比例,的確是比其他性格要高嗎?

李玫瑾:其實性格孤僻冷靜並不是犯罪的特性,很多政治家也具有這種特性,這是一個人能做成事的品質之一。他很專注,會做得很仔細,很周到,穩紮穩打,絕不冒失,周克華應該算聰明的人。

周克華有一點比較特殊,他對槍很痴迷,而槍本身就屬於我們國內禁止的一種東西,所以他的這種喜好應該說算是他唯獨的一個特點吧。我看他有一起案件(編者註:2009年10月14日的長沙南郊公園槍殺案)是沒有搶劫太多東西卻開了六槍,我懷疑那是他在試槍。所以他對槍的熱愛和張君非常像。


網易新聞:周克華「強大的心理素質」也是被媒體和專家反覆提及的,你覺得他的心理素質在所知的犯罪分子裡面屬於什麼樣的水平?

李玫瑾:公眾沒見過幾個案件,就覺得周克華了不起了。之前的馬漢慶(編者註:曾在烏魯木齊犯下多起命案的主犯)他人住在三亞,每次作案到烏魯木齊,你哪兒找他去。我們幹這行的見得多了。但是有些人張嘴閉嘴「爆頭哥」,你有沒有想過被害人家屬聽了什麼感覺?對於這種人(周克華)的態度上我們應該是一致的。你看到別人幸災樂禍的時候,有朝一日你自己也會受罪,因為是你的幸災樂禍縱容了這類東西。

所以對於犯罪的報導媒體是不能遊戲的,專家不能亂說,這個事情就是一是一,二是二,公眾關注度很高,我也沒辦法。

 


「現在傳的很多東西不是周克華傳奇,而是普通人都有的」  


網易新聞:這種對槍痴迷的人他們的有什麼突出的性格特徵嗎?

李玫瑾:其實對槍痴迷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拿槍做事的人不多。我認為周克華他的犯罪品質第一就是比較貪婪,不擇手段,他所要得到的東西一定要得到,才不管人的死活,真正激起他犯罪的東西是不擇手段和冷酷無情,但是他的冷酷無情又不是沒有情感,他有情感,這才是關鍵,這就不是反社會人格的特徵,這就是犯罪人的特徵。

很多現在所宣揚的東西並不是周克華的特殊點,而是普通人都有的,但是他孤獨、內向,他這種人會做事讓我們偵查起來相對難度大,因為不顯山不露水,作案過程當中遺留的痕跡少,這些東西才是我們偵查的難點,如果一個大大咧咧的犯罪就很很容易偵查。所以社會上有很多人,各種評論是很不負責任的。


網易新聞:除了對槍有痴迷,你分析周克華選擇槍枝作為犯罪工具還有哪些理由?

李玫瑾:他把搶劫作為來錢快的生存方式,但是要搶劫的話,他必須是置人於不能反抗,而且要快速解決,那就是工具得越得手,越能做到這一點,所以他開始琢磨槍。

當然,這也與他的興趣愛好有關。周克華如果沒那麼聰明,槍到手裡也不一定會用。然後,射擊本身要求人的神經穩定度比較高,符合他的性格特張,周克華都適合用槍枝,這也導致他後來到重慶去搶劫。    

周克華的案件,在我來看很普通的案件,卻引起公眾這麼高的關注,他的特殊點就在於他持槍,影響比較大。其實有比周克華(犯罪)時間長的,有比他殺人多的,搶劫案件張君還持續了十多年,周克華才十年,我們接觸的案件還有十九年的。



「周克華在不同地方的露面步態都不同,在南京駝著背,在重慶像個瘸子」


網易新聞:報導中顯示,周克華是一個很善於偽裝自己的人,偽裝意識也很強是嗎?

李玫瑾:對。現在很多人恨不得把他說成一個傳奇人物,其實只不過南京的案件我們當時沒有把他抓到,周克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有些人覺得他很了不起。我們也知道這種案件確實偵查難度比較大,他本身就屬於比較偏執的犯罪,很冷靜,漏洞少,所以在抓他的時候也挺難的。周克華在不同地方的露面步態都不一樣,在南京駝著背像老頭一樣,在武漢八字撇著,在重慶居然還跛著腳,像個瘸子一樣。

    

網易新聞:這是周克華刻意而為的遮掩是嗎?

李玫瑾:對,在不同省都變換一些自己的姿態,周克華是一個非常有心計的人。他在作案之前是考慮很多的,為了作案用了很多的心思,是比較用心的犯罪。


網易新聞:周克華也算膽子很大吧?畢竟他在多地犯過案子,長期蹲點要是有人認出他來,豈不是風險很大。

李玫瑾:對,但是周克華跟人打交道很少,極少在公共場合露面。而且,可能周克華這種臉型的人在某個地區還是相對比較多。比如張君是湖南人,張君和他長相就有點像。

 


「重慶警方沒有對社會公布關鍵信息,讓周克華以為我們找不到他」


網易新聞:周克華選擇犯罪活動的地帶似乎也離他老家不遠。

李玫瑾:對,重慶那一帶這種臉型的人很多,很容易混入人群當中,的確對於警方來講也比較難以辨別。為什麼這次(警方)又在山上搜,又在超市尾隨他,也是我們得到線索以後要有一個確定的過程,重慶警方的搜捕這次是非常精彩的,聲東擊西,對社會公布了一些信息,但是真正關鍵的沒有公布,犯罪人自以為我們走錯方向了。

    

網易新聞:難道歌樂山的三次拉網式的搜索並不是重點的,是帶有一定蒙蔽性質的?

李玫瑾:剛開始肯定是要搜山的,因為這是周克華最熟悉的地區了,再加上洞穴(防空洞)那麼多。同時我們也在群眾的幫助下已經發現了他的線索。為什麼沒有及時說哪兒有線索,實際上就是想讓周克華不清楚我們對他的了解。

周克華被斃掉也是應該的,他這種人心高氣盛的,身上帶了很多子彈。但你要想跟警察過不去,南京可以跑掉,但是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而且周克華也是越往後越自大。



「周克華後來太自大了,他能幸運一次不可能回回幸運」   


網易新聞:能舉例一些細節能說明周克華在後期有託大放鬆的情況?

李玫瑾:包括周克華跑到商場,並在商場被人認出來的,那不是他過分自信嗎,他以為人家認不出他來。他敢這麼做,以前一定有過類似的經歷,但是你有一次幸運不等於回回都幸運。


網易新聞:有消息稱周克華在南京作案以後,是以徒步的方式逃離南京的,這個消息是真實的嗎?

李玫瑾:我告訴你徒步逃亡這是可行的,而且就是很多人逃亡的方式。犯罪心理這一塊兒,公眾只是一個好奇,我只能跟大家講一個原則的東西,你不是犯罪人,你不能按照你的心理去分析,你覺得不可能的事情那是你不可能,不等於他不可能,這就是我告訴你的答案。



「09年重慶哨兵被殺案時,我就說罪犯肯定不是軍人或者警察」


網易新聞:09年時,您就分析過「重慶哨兵被殺,槍械被搶」的案件(當時未鎖定犯罪人嫌疑人為周克華),當時你得出一個「嫌疑人不是軍人或者警察」的結論,是通過什麼分析出來的呢?

李玫瑾:當時專家的意見有兩種,這涉及到我們排查的範圍,一種認為他跟部隊有關,但是我認為他跟部隊沒關係,因為他作案的方式讓人感覺到這個人根本不了解部隊,襲擊哨兵多數都是部隊外的人。

    

網易新聞:現在有消息說,周克華在緬甸做過僱傭兵,你看到這個消息可信度高嗎?

李玫瑾:我無法判斷他可信不可信,但是我認為僱傭兵和我們的部隊是兩碼事,可能會對他射擊或者熟悉槍枝有一點點幫助,但是他畢竟不是軍人。



「你雖然很聰明很能幹,但肯定有漏洞,終歸會讓我們抓到你」


網易新聞:以你的經驗,能舉幾個比周克華更加棘手的案件嗎?

李玫瑾:其實有很多案件,我記得很早以前有一個案件(編者註:河北贊皇縣少女失蹤案),這個案件幾乎無從下手,女孩兒一個一個失蹤,連屍體都找不到,都是在一個車站,女孩兒上了小摩的就失蹤了。

    

網易新聞:這個機動性太強,目標又小,的確很難找。

李玫瑾:對。當時他們找我的時候,我說這個案件只有你們現在開始補充基礎工作,等著他再發案。後來大概三年前案件才破獲,犯罪人把這些女孩兒全部扔到古墓裡去了,如果他不交代,我們根本找不到被害人的屍體。最後他也是越做膽越大,結果有一個被害人逃脫了,我們反應也非常快,因為一直等著這個案件。重慶這次也是這樣,我們也在等待。對於警察來講,抓獵物有時候是需要等待的。

之前還有一個案子也是這樣,當時那個案件是隔幾年發生一次,每次都是搶美金,那錢比周克華多得多,周克華算什麼啊。

    

網易新聞:有過犯罪人收手不幹,難以捕獲的先例嗎?

李玫瑾:幾乎沒有。不出手的犯罪人我們也有抓住的,有一個15年的案件,這個犯罪人一年沒作案,最後還是破了。所以還是那句話,我們專業的人對付周克華這樣的人,那麼多警察,你雖然很聰明,很能幹,但肯定有漏洞,肯定會讓我們抓到你。



「周克華這樣家庭出身的人在中國很多,教育的孩子都是有才無德」


網易新聞:這次周克華的案件關注度很高,像最後周克華是自殺還是被擊斃都有很多疑問的聲音。

李玫瑾:自殺和擊斃有什麼區別,反正是一個死,我認為倒不是最重要的。


網易新聞:那麼你認為為何周克華這次能獲得前所未有的社會關注?

李玫瑾:就是當時「1·6南京槍擊搶劫案」把他炒起來的。當時發動那麼多警力沒有把他圍住,所以這次在重慶又公開作案,這就引發了公眾對他的關注。


網易新聞:您似乎不太願意跟公眾分析解釋周克華的犯罪特點?

李玫瑾:我覺得現在的消息足夠了。中國像周克華這樣的家庭很多,孩子很聰明,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現在很多家庭就缺的是沒有告訴孩子人這一輩子是怎麼回事。一個人如果無知,再加上無畏,這個多可怕。周克華就屬於有才無德的。社會很多家庭當中都是這樣教育孩子,有才,上名牌大學,但是不知道感恩,不知道責任,沒有基本的廉恥。我們也有大學生搶銀行的,也有大學生綁架殺人的,為了區區幾個錢,一條人命在他眼裡根本不是命,跟周克華本質並沒有什麼差別。這才是我們需要去反省的,我們缺失的是什麼,周克華和其他犯罪人有沒有本質差別,他們共同的缺失是什麼。



「說不該擊斃周克華的,都是事後諸葛亮」   


網易新聞:你提到這次重慶警方的行動是很漂亮的。能不能舉例值得讚揚的地方在哪裡?

李玫瑾:第一點,這個案件從10號開始發生到昨天把他擊斃,這個時間已經是相當快了,其實重慶我認為如果沒有一些政治方面的因素幹擾,這個案子早就破了,包括襲擊哨兵案,現在重慶警方的班子,也在調整,現在這支隊伍還是這麼強。第二,不惜餘力一定要甕中捉鱉,畫一個句號,這種氣勢代表我們警察的一種職業水準。第三,發動群眾,也得到了群眾的支持,讓重慶警方得到的是上百條線索。

最後一點,發現周克華了以後,兩位警察非常果斷得跟他,其實這時候後援的人還沒有來,但是他們兩個人迅速做出了反應。這個過程很多人說你不應該擊斃他,那是事後諸葛亮,如果你這次再放走他的話,我們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人力、物力(去抓捕)。此外,這個案件結了以後,我們把以往對於各個案件的物證很快串並了,很多案件就清晰了,整個過程基本都是沒有什麼太大失誤的,包括在山上搜索的時候,周邊省已經全部都動起來了,包括貴州,四川。所以周克華基本上跑不出去了,問題是他在哪兒。當時警察發現周克華行蹤以後,這個決策也非常好,沒有公布出來,公眾儘管罵我們連部隊都動用了也沒抓到人,愛怎麼說怎麼說,該幹什麼幹什麼,第二天就把他擊斃了。

   


「這個社會真有案子的時候,我們警察還就是專業「


網易新聞:這次警方也受到了什麼質疑。你會覺得這個職業所受到的誤會和委屈太多了嗎?

李玫瑾:我去年受到的委屈還少嗎,幹警察這個工作就是兩頭受氣。但是說句實話,這個社會真有案的時候,我們警察還就是專業。

要知道,我們警察不是平時沒活幹的。我們不會告訴大家我們今天幹了多少活兒,但是說風涼話罵警察的人,我真的很憤怒。那些在網上罵人的閉嘴吧。剛開始我跟警察接觸時也覺得他們窮橫,還特別粗粗拉拉,但是他們真的是拎著腦袋往上闖的人,所以心裡不得不敬重他,每年犧牲最多的行業就是警察,拿警察開涮的人簡直太可恨了。我去年藥家鑫的案件以後我是懶得寫博客了,但是我的性格還是這樣,我是很直率的人,也不會討公眾的喜歡,該說什麼就說什麼。

(更多)

相關焦點

  • 萬裡獨行——揭秘周克華逃亡軌跡
    公安部督戰,專家親臨,三省警方聯合破案。2012年8月的一個清晨,重慶發生一場警匪遭遇戰,一代悍匪死於警方槍下,留給世人謎團無數。今天,我們共同回顧萬裡獨行悍匪周克華的故事。一 作案之前周克華,男,出生於1970年2月6日,漢族,重慶市沙坪垻人,初中文化程度。周克華父親是知青,母親與前夫離異後,攜2個孩子與其父重組家庭。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但親生女兒卻未能「成才」,人設翻車了?
    只有當了媽媽才知道,生孩子並不是生下來就行了,我們還要「教養」孩子,育兒就像一份沒有評分的考卷,只有孩子知道你答的如何。剛生下小糖果的時候,糖媽也曾十分焦慮,生怕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傷害到小糖果,為此我找了大量的育兒資料。
  • 育兒專家們的後代現狀如何?看看李玫瑾和約翰,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從懷孕開始,做父母的就十分操心孩子的未來,會開始翻看各種育兒書籍,學習各種育兒專家的觀點。就怕孩子教育的不好。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她的女兒教育得如何?很多人都覺得「翻車」了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心理學教,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並由此推導出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因此,李玫瑾也是一位很有名的育兒專家。在普通人的認知裡,會下意識地認為育兒專家的子女應該要取得很耀眼的成就,最起碼也要是一個領域裡的知名人物。
  • 育兒專家的「人設」翻車了?李玫瑾的講座各地開,女兒卻是普通人
    李玫瑾老師走紅後,很多家長開始猜測:有這麼優秀的母親,還懂孩子心裡想的什麼,一定把孩子教育得特別好吧,人家孩子最差也是985名校畢業的! 但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談及女兒時,卻讓很多家長表示意外,難不成育兒專家的「人設」翻車了?
  • 三本刑偵純愛文:英俊紳士暖男重案組長×眼瞎耳聾病弱犯罪學專家
    今天晴兒給小可愛們推薦三本刑偵純愛文:英俊紳士暖男重案組長×眼瞎耳聾病弱犯罪學專家。喜歡的小可愛記得個晴兒點擊關注哦!《刑偵筆記》作者:清韻小屍文案:一起殘肢案的偵破陷入僵局,重案組組長陸俊遲去華警求教。
  • 2018年自考犯罪學(一)模擬試題及答案四
    無論在犯罪學中還是刑法學中,從構成結構上,犯罪人都可劃分為實體犯罪 人、擬制犯罪人和自行糾集組成的群體犯罪人三種類型。實體犯罪人即犯罪的自 然人,擬制的犯罪人即犯罪的社會單位或法人,自行糾集組成的群體犯罪人即犯 罪團夥、犯罪集團等犯罪組織。44.為什麼說犯罪學是多學科交叉的獨立的綜合性學科?
  • 李玫瑾教授說要這麼做
    所以,李玫瑾教授建議,當遇到欺凌時,你一定要打回去,因為打回去是一種態度。教孩子「告訴老師」,從來不是解決校園暴力的好途徑校園暴力幾乎是我們每個家長都關心的話題,畢竟,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和學校。其實,學校中很多的問題並不是告訴老師就可以解決的。所以,建議家長們從小去教育孩子關於安全的法則。
  • 全國2018年10月自考犯罪學(一)考試真題
    1、狹義犯罪學又被稱為A.犯罪現象學B.犯罪原因學C.犯罪預防學D.犯罪對策學2、從知識結構上看,犯罪學是一門A.綜合性學科B.邊緣性學科C.單一性學科D.獨立性學科3、刑事古典學派中,提出功利主義理論的學者是A.邊沁B.費爾巴哈C.貝卡利亞D.迪爾凱姆4、犯罪學的鼻祖是
  • 2018年10月自考00235犯罪學(一)真題_備考指導自考_自考報名_中國...
    .貝卡利亞 D .迪爾凱姆4 .犯罪學的鼻祖是A .達爾文 B .龍勃羅梭 C .加羅法洛 D .李斯特5 .下列選項中屬於菲利犯罪預防思想的是A .社會防衛措施 B .刑罰制裁C .報應刑論 D.制定國際法典6 .當代犯罪學研究中,犯罪對策的核心內容是A .心理預防 B .治安預防C .
  • 李玫瑾提醒:「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幾年前,英國就有專家向國會遞送陳述,主張禁止家長讓年齡低於3歲的兒童看電視。奇幻小說《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有句臺詞:千萬、千萬、千萬別讓孩子,靠近你的電視,最好是別購買、裝置,這最最愚笨的東西。英國教育專家馬丁·洛森說:假如你能讓孩子在12歲之前不看電視,他們終生都將獲益。雖然12歲之前不看電視有些不可能,但家長能做到的是儘可能不讓孩子沉迷於電視。
  • 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別再教他「告老師」,李玫瑾的方法才是上策
    校園和一個小社會一樣,有著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孩子則喜歡去欺負人,而有的孩子則因為性格的問題被人欺負。因此,當孩子到校園以後,家長難免擔心孩子會遇到校園霸凌的事情。然而對於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這件事,知名育兒李玫瑾教授卻表示,別再教他"告老師",按照她的辦法做才是上策。
  • 教育專家李玫瑾為你支招
    教育專家李玫瑾為你支招有的孩子從小就習慣用暴力去解決問題,不僅對待周邊的人是這樣,而且對待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總是習慣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家裡有這樣的孩子,父母該如何去教育呢?教育專家李玫瑾對此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 李玫瑾:將來有大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李玫瑾教授作為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專家、明星育兒導師,她的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大,並且因為長期對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的研究,讓李玫瑾教授在育兒的領域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理念也受到了眾多家長的認同和追捧。
  • 李玫瑾對話俞敏洪:孩子被欺負,家長別只會教「告老師」
    最近看了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對話俞敏洪的訪談節目。 可這樣的方法只會招致壞孩子們的報復,讓孩子受到更多的欺負。
  • 李玫瑾:不和孩子培養感情,你的孩子就不是你的孩子
    著名青少年心理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老師在講座中曾經明確指出:「哺乳類的動物大多數有感情,這是一種天生的能力,人作為高級哺乳動物,更是有著豐富的感情。但是,這個感情要看和誰有感情,如果父母不和孩子培養感情,這個孩子就不是你的,就不屬於你。」
  • 對比李玫瑾和華生,讓不少人失望了
    導讀:自從有了娃,家裡日常的課外書就變成了教育書籍以及各類繪本,各路專家各項理論,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甚至有很多專家的觀點會顛覆我們已有的認知,而且專家和專家之間的教育觀點也經常會背道而馳,很多媽媽看得多了反而更加迷茫,到底應該聽誰的呢?
  • 李玫瑾教授:決定孩子命運的是性格而不是智商,別只看重學習成績
    李玫瑾教授曾說: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性格這個東西,現在越來越被忽略,智力是天生的,而性格是後天可為的,一個犯罪的人,他之所以會犯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格缺陷。
  • 李玫瑾:被老人寵大的孩子,將來很難在社會立足,三種寵溺不能忍
    李玫瑾教授坦言:難在社會立足李玫瑾教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長期從事青少年兒童心理問題研究的她,對教養孩子有一套獨特的見解。之前聽李教授育兒心理講座時,說起過這樣一個案例,12歲的少年因搶劫、故意傷害而被勞教。
  •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不是懶惰,而是最親的父母
    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出色的育兒專家,她曾經對上千個孩子進行觀察,並認為孩子如果經常生活在家長的「語言攻擊」之下,他們的性格會發生很大的改變,不僅否定了自己,更否定了別人,嚴重還會影響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