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爭議給行業帶來對新聞圖片的考究:圖片是不是一次性成像、對影像的調整到什麼程度為止、什麼樣的照片稱之為好看、以及鏡頭背後有哪些道德問題需要考慮?
文 | 張小文
2013年,第56屆荷賽(世界新聞攝影大賽)年度照片揭曉時,瑞典攝影師Paul Hansen為每日新聞報拍攝的這張照片贏得年度圖片,照片反映的是兩個巴勒斯坦孩子的葬禮,他們在以色列飛彈襲擊中身亡。
獎項公布後,有人在網上發表評論,矛頭直指瑞典攝影師 Paul Hansen 的這張年度照片,稱其為一張「photoshop假造的照片」。
從整體畫面而言,這張照片是不錯的,光線用得也很好,但有專家做了專門的分析,發現這個圖片文件曾經多次打開,於是就認為這個照片是通過PS合成的,就是拍了很多張照片,然後合成到一張照片上去的。
但作者Paul Hansen強調這並不是一張假照片,他解釋說這張照片是經過很多專家評審出來的,本身就難以作假,並且他未用PS進行合成,而是用軟體調整了色調,通過對照片文件密度的調整輸出,才獲得這張照片。
最終,那屆荷賽的評委主席,美聯社的Santiago Lyon再一次做出聲明:「圖片符合公認的專業性,對此我們充滿信心。」,爭議才暫告一段落。
世界新聞攝影大賽對照片處理對照片調整尺度做出了規定:「圖片內容不得改變,潤飾需要在行業公認的標準之內。」
即新聞攝影要儘量一次性成像,圖片後期可進行適當的潤飾,比如調整光圈、曝光、密度、色彩飽和度、清晰度等,也可以遵循正確的剪裁方式進行適當剪裁。但不能改變圖片內容,比如在畫面上做加減法,增加或減少一個人。
此次爭議給行業帶來對新聞圖片的考究:圖片是不是一次性成像、對影像的調整到什麼程度為止、什麼樣的照片稱之為好看、以及鏡頭背後有哪些道德問題需要考慮?
新聞攝影中存在許多準則。
1.攝影師對拍攝對象必須表示出尊重。
1985年11月16日,攝影師弗蘭克·福尼爾在哥倫比亞火山爆發時趕到了現場,遇到了被泥石流掩埋的奧瑪伊拉。
在兩天三夜的援救過程中,福尼爾拍攝的這張照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並贏得了1985年的荷賽新聞獎。但攝影師卻一直面對源源不斷的道德質疑。
面對不幸中的人物,攝影師是否僅僅滿足於講述一個故事?奧瑪伊拉是否有被媒體利用的嫌疑?福尼爾曾說:「有三次我都想放棄了。」但最終沒有,因為世界需要他的照片。
而回首過往,福尼爾說,重要的是攝影師必須證明自己對被攝對象的尊重。
2.涉及到拍攝對象相貌醜陋的時候(涉嫌醜化),考慮到照片是否影響了讀者的觀看以及受眾對照片上的人尊重。
(切裡德·巴卡奧恩的肖像)
1960年,法國人馬克·加蘭格去阿爾及利亞的一個小鎮服兵役。他的任務是為大約2000名阿爾及利亞人拍攝證件卡的照片。
但是,像切裡德·巴卡奧恩這樣的女性認為,在公眾面前赤裸裸地曝光他們的臉是對個人的冒犯。在加蘭格的照片中,有許多類似乎這樣痛苦的表情。
而這位法國士兵回去後,他的長官卻輕蔑地拿著照片說:「過來看看,看看他們是如何的醜陋!來看看這些短尾猴,這些猴子。」感到厭惡的加蘭格決定使用這些照片揭露法國軍隊中的種族歧視。
1961年,他秘密進入瑞士,將這些照片提供給報紙。隨後他又將這些照片在全法國展出,從而作為一種人道主義的解脫。
3.謹慎對待宗教問題。
這幅神父和修女接吻的照片引起了爭議。作為對宗教獨身主義原則的挑戰,讓觀眾聯想到傳統的壓抑,當然也是對羅馬天主教的挑戰。義大利政府面對梵蒂岡的壓力,禁止了這幅廣告。在法國,宣傳廣告也被要求撤下。
4,拍攝的時候不應該故意幹涉採訪對象,以旁觀者和見證人的視角來捕捉自然的風景。
為拍攝這組「EndTimes」,攝影師吉爾·格林伯格把一群3歲不到的小孩子(包括自己的女兒和朋友們的孩子)脫光衣服,放到攝影機前,塞給每個孩子一個棒棒糖,然後突然搶走他們手裡的糖果。在孩子們傷心驚異的一瞬間,他拍下了這些照片。
可想而知,照片在保羅·科佩金畫廊展出後受到了如此廣泛的爭議,爭議的焦點是這種拍攝方法是否違反了攝影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即以旁觀者和見證人的視角來捕捉自然的風景。
5,對苦難的報導要有所顧慮。
《生命的肖像》是由一組在歐洲引起轟動的「生命肖像系列」圖片和採訪文字編輯而成的作品,它記錄了人的生命和死亡。
他們中有科學家、官員、警察、作家、銀行家、醫生,甚至剛出生的嬰兒。不管他們的身份、地位和年齡有何差異,攝影師對他們的記錄無一例外的是兩張照片:一張記錄他們活著時的狀態,另外一張則是他們死亡後的表情。
在這些人的臉上,你會看到滿足、平靜、滿懷希望,還有絕望、放棄、哭泣、害怕,以及深深的哀傷…… 在這組圖片中瓦爾特使用對比手法、表現人類在瀕臨死亡時的精神狀態。
編輯成冊的圖書在歐洲展出銷售時,一銷而空,接連再版,也引發了廣泛的爭議。但是這組作品卻獲得了包括ADC金獎和荷賽銀獎等紀實攝影方面最高獎項,瓦爾特也被評為德國年度肖像攝影家。
6,靠照片說話,不要讓圖片說明承載太多的政治含義。
義大利攝影師彼得羅·馬斯圖爾佐憑藉一幅名為《德黑蘭的屋頂》的照片,獲得2009年度最佳照片。
對於很多人而言,這幅乍看之下視覺衝擊力並不很強的照片能夠獲大獎實屬意外:柔和的燈光,寧靜的屋頂,構成了圖片的主畫面。而細看之下才發現畫面中間的一位女性,她雙手圍在嘴前,作喊話狀。
攝影師在照片說明中寫道:「在有爭議的伊朗大選結束後,敗選者穆薩維的支持者在夜晚爬上屋頂,通過吶喊表達不滿。」
「這張照片表現的是某些事情的開始,它的背後有一個巨大的故事,」評委艾佩裡·埃切爾說,「它賦予新聞以觀點,在視覺上和感情上都能給人觸動,我的心立刻就進入了照片中的場景。」
但許多專業人士認為,這張照片的主要信息來自於照片說明,違背了新聞攝影的基本特點——靠照片說話,而是靠說明解釋,承載了太多政治含義。
7,保證照片新聞背景的真實性。
新聞攝影史上流傳了數十年的《勝利之吻》20世紀末被證明造假,一條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其說明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吻」。
但據照片主人公披露,拍攝時間在1945年5月,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本投降日還有3個月(當然這幅照片還有擺拍之嫌)。
新聞照片要經得起真實的考究,是不是假照片的問題很重要,即使你不拍照片,但在你看到照片的時候也要能夠做判斷。
8,無論是否做新聞攝影,培養對假照片的鑑定能力也很重要。
這張照片是說四川汶川地震的時候,解放軍救援隊在當地條件很艱苦,等著水開了煮方便麵,而這水是泥水。
發布者實際想通過這張照片來說明人民子弟兵怎麼樣冒著生命危險不顧艱苦條件去搶救生命。但是照片出來以後引起很大爭議,大家質疑說這子弟兵條件這麼差,那我們軍費都到哪裡去了。一次地震連水都喝不上,打仗怎麼辦,就引起很大的反響。
最後一位解放軍的將領出來說,這張是假照片,說解放軍不可能供應那麼差的,這東西只是為了迎合一個主題——解放軍艱苦奮鬥。所以這張照片被定性為假照片。
嚴防和識別假新聞照片,同樣是新聞攝影中需要學習的技能之一。
來源 | 壹起社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