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圓明園,綠色的黃金大道

2020-12-19 譫泊寧靜

圓明園是著名的遺址公園,許多人都曾多次遊覽,因為它有著特殊的歷史意義。而2020年的圓明園,又迎來一個春天,也是它新的開始。

大水法

圓明園由三個園子組成,分別是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在圓明園和長春園的分界處,有一條筆直的大道。大道兩旁遍植銀杏,每到秋季樹葉變黃,落葉鋪滿地面所以也叫「銀杏大道」「黃金大道」。

秋天的銀杏大道

今年的銀杏大道,有些不一樣,經過園領導的指示,除了對這條路的養護,樹下還鋪上草坪。讓綠色的銀杏大道又成為了一個新的景觀。

鋪完草坪的銀杏大道

草坪不僅可以保護土壤和水分,還可以淨化空氣。同時還可以改變局部的小環境,讓人們的身心都受益。而且還有降低噪音的功能,讓人們遊園時,能體會更佳的環境。

鋪草坪之前的裸露地面
樹根也鋪上保護物
為新草皮澆水

新的環境讓我們的家園更美,但是也需要我們共同的愛護。遊人遊園的時候還請注意不要踩踏草坪哦。

相關焦點

  • 秋遊圓明園——雨果與圓明園
    作者/臨海憑風下了高鐵,從西門進入圓明園後,隨著人流,經過綠樹掩映的山丘和湖河蕩漾的水域,終於來到了被英法聯軍毀之一炬的殘片碎石,但是找了很久,還是沒有找到人們認可的現存的「圓明園」標誌的似兩扇大門的大柱子。
  • 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
    清代帝王徵調全國的能工巧匠,花費150年時間,在這裡建造起豪華壯觀的皇家園林一圓明園。圓明園佔地350公頃。它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環境,開鑿湖泊,堆積土山,再點綴上亭臺樓閣,形成許多秀麗的風景點。在這裡,人們可以觀賞廬山飛流直下的瀑布、杭州西湖的波光月色,也可以領略神話傳說中仙人居住的海島宮闕。能工巧匠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祖國錦繡河山集中到一座園林裡來。這是園秫建築史上的一個偉天創舉。
  • 喜迎「雙節」,10萬錦鯉現身圓明園
    在國慶及中秋佳節來臨之際,圓明園今天下午在廓然大公、萬方安和、坦坦蕩蕩、鑑碧亭、鳳麟洲、茜園等景點投放10萬餘尾寓意吉祥的錦鯉。「雙節」期間圓明園將舉辦中秋主題活動以及 「遇見秋天 最美圓明」 微博線上活動等,為遊客送上一場豐盛的金秋盛宴。此次投放的錦鯉品種多樣,包括黃金、白金、松葉、秋翠、紅白等,如同寶石般璀璨。錦鯉與園中的荷葉一動一靜,相映成趣,既豐富了園內生物的多樣性,也給水域增添了色彩和生機,讓人賞心悅目。
  • 圓明園民間傳說——湧金橋的來歷
    圓明園裡有個湧金橋,在圓明園中,這座湧金橋並不算顯眼。它只是一座通體石頭堆砌的小石橋,但是這座橋還有一段小故事。圓明園是個大園子,在乾隆年間也曾大規模的整修。當時招來了許多的工匠,石料都是特意從房山運來的漢白玉。有一天,工地上來了一個老頭,蓬頭垢面、衣服破爛。
  • 前方,秦漢大道
    秦漢大道臨潼段的施工進展情況一直備受咱臨潼鄉黨的關注今天臨潼君為你帶來最新進展情況 ——道路建設已經基本成型規劃雙向八車道還配有專門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綠化工作也在持續準備中待開通之日必是一道綠色的風景線道路配置紅綠燈、 路燈
  • 朕的圓明園:五代帝王與圓明園的二三事
    《朕的圓明園》與作者劉陽《朕的圓明園》這本書視角獨特,將圓明園從建成到隕滅這一百餘年的歷史按照時間發展順序,通過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五朝清代帝王與圓明園相關的事件與數據,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還原一個全面的、立體的圓明園。
  • 仙桃黃金大道又有大變化!
    仙桃黃金大道又有大變化! 黃金大道作為仙桃城市主幹道之一, 也是仙桃的示範道路, 部分路段封閉施工已有多日, 5月19
  • 下令燒毀圓明園的那個人,最終下場如何?
    圓明園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始建於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雍正)的賜園,康熙為之題匾「圓明園」,「圓明」為雍正法號。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併入了萬春園。圓明園的格局基本形成。
  • 廣東非常成功的仿古建築,以北京圓明園為底稿建造,遊客卻很稀少
    說到很多人都知道的圓明園,也是中華民族的痛點。今天,許多遊客每當想到它時,可能會發出許多嘆息的聲音。但是就我國的發展而言,隨著對古文化的不斷追求,一些著名的古建築也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恢復趨勢,所以珠海的這個圓明新園就是這樣。圓明新園位於廣東省珠海市九洲大道石林山腳下,面積1.39平方公裡。為什麼這麼值得說?
  • 春意盎然,百花盛開,讓我們一起欣賞這些生機勃勃的美景吧
    2020年2月27日,天氣晴朗,春意盎然,桃花盛開,而且開的也是如此的茂盛。同時,小蜜蜂也跑來了湊熱鬧,可以看到它是非常地開心在採蜜。再看這芹菜花,開的也是非常茂盛,在一片綠色世界裡是那麼的顯眼和美麗,雖然還沒有完全盛開,但是它的魅力是擋不住的。這是紅楓樹葉,在春意盎然中,它的紅色是格外的突出,又給這個世界增添了一種顏色,使得植物世界五彩繽紛,同時讓這個春天變得更加溫暖。這是小區的庭院風景,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萬物復甦,頗有一番生機勃勃的景象,讓人從這裡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機。
  • 「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圓明園罹劫160周年紀念」學者訪談
    後來很多學者開始了追尋失落的圓明園的心路歷程,來自中國的歷史學家汪榮祖先生和法國的歷史學家布立賽先生,是其中著名的兩位。十年前的10月18日,我們在圓明園西洋樓諧奇趣舉辦「追尋失落的圓明園」訪談,兩位先生出席現場活動。今天因為疫情,兩位先生一位在中國臺北,一位在法國巴黎,我們通過雲端對話,共同追尋失落的圓明園,紀念圓明園罹劫160周年。請問二位第一次到圓明園是什麼時候?
  • 廣東珠海圓明新園景區,仿造北京圓明園的建築,值得一遊
    在我國的歷史上發生過很多讓國人傷心流淚的史事,其中在清皇朝的期間,八國聯軍進攻陷北京城,火燒圓明園的重大歷史事件。在160多年以前的鹹豐十年,在西方八國聯軍的強攻下,北京城最有名的圓明園被毀於列強的大火之下,連續燒了三天三夜,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浩劫之一,圓明園的許多寶貴的財物也被洗劫一空,而留下一片被毀後的廢墟殘骸。北京那個歷史文化寶貴的世界名園被毀後,著實讓世界為之震驚,一代文明的古蹟被摧毀那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悲慘的事。
  • 圓明園首次植物考古,發現皇家稻田遺址
    作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發現。記者今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這也是圓明園考古工作首次採用植物考古手段開展研究。澹泊寧靜遺址澹泊寧靜遺址位於圓明園西北部,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雍正五年(1727年)時已建成,取意於諸葛亮《誡子書》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澹泊寧靜是一處重要遊憩寢宮,也是乾隆皇帝最喜愛的景點之一。據史料記載,澹泊寧靜的主建築是座「田」字形大殿,俗稱「田字房」。
  • 穿越綠色 親近古都 平安大街將成健步悅騎林蔭大道
    原標題:穿越綠色 親近古都 平安大街將成健步悅騎林蔭大道   昨天上午,平安大街綜合治理提升工程東城區段張自忠路施工現場,道路兩旁架起了工程圍擋,道路中間隔出了中央綠化帶施工區域。
  • 漫步皇家園林——萬園之園【圓明園】
    【圓明】是雍正皇帝皇子時使用的佛號,康熙皇帝在把園林賜給胤禛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正是取意於雍正的法號【圓明】。1860年和1900年,圓明園遭到洗劫和焚毀,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頁屈辱史。現在看到的只是圓明園遺址。常聽介紹說,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被稱之為圓明三園。其實圓明園還曾有過五園之盛。
  • 馬首時隔160年重回圓明園 至此鼠首等七尊獸首已回歸
    圓明園獸首曾在國博展出(圖源國家博物館官方微博)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 本報訊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4年後,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160年後,2020年12月1日,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圓明園馬首銅像結束百年流離,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在儀式上,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羅靜向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交接了馬首銅像劃撥入藏清冊。這也就意味著圓明園馬首銅像的管理權正式劃歸圓明園管理處。
  • 圓明園到底是誰毀的?
    英國專使額爾金怒了,他決定燒毀圓明園,作為對清政府虐殺使者團的報復。而搞笑的是,他們在決定要火燒圓明園之前,竟然還在北京城張貼了告示,以供百姓閱覽:「宇宙之中,任何人物,無論其貴如帝王,既犯虛偽欺詐之行為, 即不能逃其所應受之責任與刑罰也。茲為責罰清帝不守前約及違反和約起見,決於十八日焚燒圓明園。
  • 廣州聚沙科技:讓綠色技術綻放黃金顏色
    一天晚上閒來無事,他從網上看到了「綠色環保提金」——電子垃圾堆裡能提出金子,這個項目好啊,上學時候他就知道電子垃圾能提煉黃金,當年就有興趣嘗試,苦於找不到技術,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王海橋當天晚上上網一直到凌晨兩點,閱讀了大量有關電子垃圾提金的信息,從原料收集到冶煉技術,權衡再三他還是最終選定了廣州聚沙設備技術有限公司的綠色環保提金。
  • 描寫萬物復甦,春意盎然的好詞,好句,好詩積累——建議收藏!
    描寫萬物復甦,春意盎然的好詞:春光,春筍,春雷,春景,早春,晚春,三春,春遊,溫暖,明媚,踏青,春蠶,春桃,春夢,春分,春卷,春聯,春麥,春寒,暖風春暖花開,春雨綿綿,春光明媚,春意正濃,春日融融,春草如絲,春水淙淙,陽春時節,初春時節,陽春三月,春風化雨,春風輕拂,萬物復甦,萬象更新
  • 中國人賣給中國人,被炒熱的圓明園獸首,專家卻說只是水龍頭?
    ——白居易《除孔戣等官制》亂世黃金,盛世古董。在任何一個朝代,這句俗語一直未曾過時,就像清朝盛世乾隆皇帝不惜千金為古董,亂世末代皇帝溥儀為盤纏不惜賣國寶。而從歷史的長流之中來看,上下五千年的文物流失影響最廣泛的,莫過於兩次,一次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另一次則是清末的溥儀時期,慘遭西方列強的掠奪與毀壞,而圓明園便是最為慘烈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