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備受輿論關注的「紙面服刑」事件等來官方回應,據新華社報導,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法委牽頭,聯合紀委監委、法院、檢察、公安、司法、監獄等相關部門組成聯合工作組,已著手重新全面核查、調查內蒙古呼倫貝爾男子巴圖孟和「被判刑15年卻一天牢都沒坐」事件。
熱搜一天不追,你就可能完全不明所以,「紙面服刑」一詞對應的,是一樁足夠荒誕卻現實存在的刑罰執行亂象:1993年6月,呼倫貝爾男子巴圖孟和因犯故意殺人罪被法院判刑15年,但令人嘖嘖稱奇的是,涉事人員卻一天監獄未坐,在判決生效後順利辦理了保外就醫手續,直接從看守所回家,再然後就是2007年順利拿到「刑滿釋放證明書」,在當地繼續人生開掛,入黨提幹當人大代表……與此同時,被害人家屬卻是在「持續20多年反映」中備受煎熬,直到2017年涉案人員被重新收監。而在2020年7月,《半月談》就此事採訪當地多個部門,之後數月卻未見回音。
從法院判決書到辦妥一應手續的保外就醫,再到「一保到底」的刑滿釋放,於外人看來頗具神秘能量的巴圖孟和,在服完他那段紙面程序上的15年刑期後的「開掛人生」頗令人詫異。但事實上,無論是在當地頗有影響力的職務、職位,還是人大代表的頭銜並未對「服刑期滿」人員有明確限制。在一般的社會常識中,保障刑滿釋放人員的就業權利,還遠未到既往不咎的程度,這也讓公眾對導致本案逆轉的背後人員有更多的疑問,需要聯合調查組一一查明。
毋庸諱言,即便是有新舊刑法發生變化的1997年,國家法律對故意殺人罪的嚴懲態度也並未有差異,而保外就醫的辦理流程對普通社會成員而言都同樣具有相當難度。復盤「紙面服刑」案前情,不免讓人猜測涉事人員背後的權力能量,他們是如何打通各方關係,讓已經被依法判決15年有期徒刑的罪犯得以保外就醫,並確保每一個監管保外就醫的環節都形同虛設?
更可怖的是,面對「持續20多年反映」的被害人家屬,相關部門長時間裝聾作啞,可能同樣顯示出本案在當地政治土壤中詭異與極不正常。儘管在後續媒體報導中,促成本案「糾錯」、罪犯重新入獄的,是被害人家屬的持續反映被有關部門獲悉並啟動相關程序,但在2016年本案的詭異情況「被發現」之前,被害人家屬的持續反映同樣存在,但為何長期無法激活相應反饋?
一個謊言,需要一個又一個謊言來掩蓋,一次錯誤,可能同樣需要一系列應激性的無視來迴避,促成「紙面服刑」的,一定有一連串在各自領域、職權範圍內的「蒙面人」存在,是他們手握生殺大權、對個案翻雲覆雨。
此番對「紙面服刑」問題的聯合調查,有必要追溯對涉案人員進行違規保外就醫、長期不收監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失守,以及每一個責任人的問題。同樣必須徹查,在涉案人員「紙面服刑」過程中,以及期滿後的10年間,對受害人情況反映屢屢無視的部門及人員責任。無論機構、人員如何更迭,對彼時荒誕個案釀成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每個權力職守,都必須給公眾一個徹底的交待。
沒有刑罰的嚴格執行,司法的尊嚴與權威就一定是空中樓閣。跋扈如雲南孫小果,尚且是在監獄服刑過程中打通各路關卡,而此番呼倫貝爾的神秘男子巴圖孟和,卻可以整段跳過服刑過程,手眼通天竟到如此地步。每一個紙面環節、程序的放過與不落實,背後可能都是一些自恃能量不凡的地方權力生態與關係網在彼此勾連、相互作用。而此番聯合調查組的徹查,也請務必抱著不放過任何一個環節的態度,條分縷析,除惡務盡。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