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凝聚、創新 ——「圈兒院」2019級博士班的故事

2020-12-18 澎湃新聞

2018年4月12日,北大英傑交流中心。在校內外近200位嘉賓的共同見證下,一個全新的跨學科平臺——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在此揭牌成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急需增進對世界的了解和研究,而區域與國別研究恰恰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學術工具。人們對這個新生的建制單位給予了厚望,希望它能夠承載北大的學科積累,肩負起國家的戰略需要。

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揭牌儀式

2019年9月3日,北大燕南園66號院。來自不同省份的8名同學在這裡相會,共同組成了2019級區域國別班——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的第一屆學生,也是前沿交叉科學院的第一個文科交叉博士班。與新生的研究院一樣,19級區域國別班同樣承載著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使命,努力做到「立足中國,環視全球」,當沉降到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這項使命又化作了每天的閱讀、寫作、以及與同學們的相處,變得更加溫暖和具體起來。

2019級新生迎新會

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的學生們平時喜歡稱自己為「圈兒院」人,因為把「區研」倆字念快些,再加上點兒化音,就得到了類似「圈兒」的可愛稱謂。他們承接這個「圈兒」的宏闊使命,也熱愛這個「圈兒」的溫馨有趣,在這裡老師們像家長似的給學生們塞零食吃、冬天裡師生熱騰騰地圍坐吃火鍋、開完會大伙兒在66號院小樓下蹲著,爭相投餵一隻叫「警長」的貓咪……

班級聚會

一隻被稱為」警長」的貓咪

這個班集體究竟是怎樣的?同學們在這一年中又做了些什麼呢?接下來通過三個問題,帶領大家走進19級區域國別班這個充滿活力又獨具特色的班集體。

01

如何避免「學科拼盤」,真正實現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

由於區域與國別研究本身所具有的跨學科性質,本班8名同學也有著包括語言學、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新聞傳播學等多種學科背景,但在具體的研究開展中,如何讓交叉研究不淪為簡單的「學科拼盤」,真正實現不同研究方法的融合,則是需要共同面對的首要問題。

可以說,2019級區域國別班找到了獨特的解決方法。

以「想像的共同體」為主題舉辦班級讀書會

這是19級區域國別班某次舉辦讀書會時的照片,還記得當時由於同學們所選的課程中都不約而同地涉及國際政治中民粹主義崛起的問題,所以選擇一起閱讀《想像的共同體》,並且從不同的學科關切出發來探討問題,最後發現思想激烈碰撞和交鋒之後,竟給各自的研究都帶來了新鮮活力。

從此,班級多次舉辦內部讀書會和研討會,將書籍閱讀和研究興趣結合起來,將學術潮流和研究問題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班級共同閱讀一本書、共同關注一個問題」 。在良好的跨學科研究氛圍下,王凱華、王陳昊志等同學在各自領域也頻頻取得成果:王凱華同學在蘭州大學首屆「萃英杯」歐亞研究研究生論壇上發表中亞研究相關論文兩篇,展現出了不俗的研究能力。王陳昊志入選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經典·經驗·想像力」學術沙龍常設會員,並就俄羅斯中亞地區的高等教育問題兩次進行主題發言。

王陳昊志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經典·經驗·想像力」

學術沙龍上發表主題分享

王凱華在首屆「萃英杯」歐亞研究研究生論壇上的獲獎證書

02

如何加強班級凝聚力,探索最佳班級組織模式?

如何在學科背景各異、研究方向不同的一群博士研究生中增強班級凝聚力,並且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組織機制呢?在這一點上,19級區域國別班通過開展多種類型的集體活動,並且將其中一部分制度化、常態化,幫助大家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建立起更為深刻的聯繫。

2019年全校範圍內推行「誠信我踐行」誠信教育宣傳主題活動,同學們在班主任胡莉老師的組織引導下集思廣益創作「誠信我踐行」手繪漫畫,以獨具創意的方式弘揚優良學風、班風、校風,培養「誠實守信」良好品德。

猶記得同學們當時在激烈的「頭腦風暴」之後共同完成手繪海報的情景,看著各自的想法在海報的細節中得到體現,這個「集體成果」也似乎帶上了全班所有同學的問題。此後,這個「集體創作」的形式也被保留了下來。無論大事小事,班級同學總會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既是班團活動的參與者,也是設計者和組織者。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疫情期間班內同學主動提出進行「健身打卡」活動以提高身體素質,每位班級成員都會在健身後拍照打卡上傳到微信群聊中,一直堅持至今。大家對此樂在其中,打卡方式也逐漸俏皮、花樣百出,一方面記錄自己的健身日程,另一方面形成相互督促的良好氛圍,為學術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然,除了集體活動之外,區域國別班也鼓勵同學根據自身興趣和所長,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到校級乃至國際性活動中,展現北大青年學人的風採。羅安澧和鄒文卉同學就在上一學期積極參與到了校內校外的相關活動之中,或是作為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志願者貢獻力量,或是參加北京大學團委2020年「力行計劃」研究生暑期專項實踐活動,赴成都龍泉驛開展課題調研,在實地考察中磨鍊本事、增長本領。

鄒文卉參加北京大學 「力行計劃」研究生暑期專項實踐

羅安澧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擔任志願者

03

如何將理論研究和政策建議相結合,學以為用、用以強學?

區域與國別研究是以現實問題為主要導向的研究,如何「學以為用,用以強學」同樣是我們不斷思考的問題。在這一方面,研究院鼓勵和引導同學們積極參與研究院開展的智庫工作,陸續發布一系列政策報告、智庫要參、公共知識產品等成果,有針對性地培養博士生學術研究與應用研究雙重能力。

為此,研究院組建「燕南66優創」團隊,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學科交叉優勢,緊跟時政熱點在澎湃等媒體平臺上發表公共知識產品,推進社會型和應用型研究工作。比如劉金鵬同學的《給靖安司一個硬核大腦》就曾經將區域與國別研究和當時正火的《長安十二時辰》結合起來,藉助熱門影視向公眾闡明了區域與國別研究的重要意義,閱讀量達到了100萬以上。

截至目前,「燕南66優創」團隊在澎湃媒體平臺發表新聞性、評論性和學術性文章百餘篇,其中近20篇由研究院同學參與編寫。目前,研究院澎湃政務號總閱讀量超過3000萬,單篇文章最高閱讀量達640萬,多篇文章被騰訊、搜狐、新浪、環球網等媒體轉載,澎湃政務指數位居全國第5,智庫影響力排名第2,是國內區域與國別研究領域名副其實的「社會型學術IP」。

疫情暴發以來,研究院開展了「留學生看抗疫」、「海外疫情觀察」、「疫情背景下的中國與周邊關係」等專題研討,組織國內外青年學者,圍繞全球抗疫問題,撰寫系列觀察文章。鄒文卉和宋佳欣同學在「新芽沙龍」中的兩篇發言被中國評論新聞網轉載。殷金琦同學撰寫的《上到副總統下到地方長官,新冠病毒為何直指伊朗精英?》被百度、新浪等多家媒體轉載。這些文章務實而「接地氣」,將學理分析和政策建議相結合,在社會上形成一股獨特、專業、客觀的區域國別研究浪潮。

如今,中國的區域與國別研究方興未艾,2019級區域國別班作為這條道路上的排頭兵,也立志不斷探索區域與國別研究的新方向,努力推動這個全新的領域在中國不斷發展!

▼延伸閱讀▼

-READ MORE-

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於2018年4月12日正式成立。研究院以開展學術研究、學術管理、人才培養、智庫工作和對外交流為核心使命,定期舉辦天下論壇、博雅工作坊、新芽沙龍等學術活動,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就區域與國別研究中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學術關注問題和文化社會問題等展開深入研討。學術活動面向校內外師生開放,歡迎關注並參與。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融合、凝聚、創新 ——「圈兒院」2019級博士班的故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融合創新「達州發布」 凝聚指尖政能量
    近年來,達州市按照融合創新理念,積極推進達州市官方政務新媒體——「達州發布」建設,致力於打造本地「權威發布、便民服務、輿論引導」的首聲陣地和公眾關注交流的第一平臺。堅持融合創新,深化平臺建設傳播。
  • 中科院召開院機關部門及分院機關2019年度工作總結交流視頻會
    1月15日,中國科學院召開院機關部門及分院機關2019年度工作總結交流視頻會議。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侯建國和在京各位院領導出席會議。會議由院黨組成員、秘書長鄧麥村主持。
  • 自貿新聞 | 鏈通產才融合賦能創新引擎——新動能(煙臺)產業技術...
    促成這段產才締結良緣的背後,是新動能(煙臺)產業技術研究院的專業化創新集成科技服務,通過「四不像」體制機制創新,打通從科技到產業「最後一公裡」,實現產業需求與人才技術的精準對接,為煙臺開發區新舊動能轉換持續提供創新動力支撐,凝聚創新活力賦能區域高質量發展。
  • 列日大學HEC工商管理博士班開學典禮在深圳成功舉行
    推廣2020年12月13日,列日大學HEC工商管理領導力博士班開學典禮暨首屆博識大講堂在深圳華僑城洲際酒店隆重舉行。
  • 婁底職院「三創融合」推進創新創業孵化
    10月16日,湖南省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示範基地評審組來到婁底職業技術學院現場考察,對該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學校高度重視雙創工作,積極探索,著力推進了專創融合、師創融合、科創融合,與校企合作相結合,力求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搭建了較為完善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及服務體系,形成了全員參與創業的良好氛圍。」
  • 打造中醫護理創新融合的品牌門診
    打造中醫護理創新融合的品牌門診 海南省中醫院中醫護理特色門診:自編自排的養生操吸引患者、市民積極參與,構建濃厚中醫護理氛圍每周二、周五下午,海南省中醫院門診大廳都會出現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護理部組織科室護理人員排列整齊,跟隨舒緩的音樂,帶領住院及門診患者集中練養生操,駐足觀看的患者、群眾紛紛跟隨護理人員的動作,進行養生操鍛鍊
  • 2019-2020年度物聯網關鍵技術與平臺創新類、集成創新與融合應用類...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於公布2019-2020年度物聯網關鍵技術與平臺創新類、集成創新與融合應用類示範項目名單的通知工信廳科函〔2020〕151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
  • 創新引領 處士生輝 麗水人才科技融合發展工作綜述
    市委、市政府尤其重視推動人才與科技融合發展,大力實施「人才強市」「科技興市」,以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科技政策,持續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凝聚人才科技力量,構建人才推動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綠色發展的良好格局。融合,體制機制先行;融合,政策創新引領。
  • 中國人民大學「馬院」2019級本科生集體表白:「馬哲有點甜」……
    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學院副院長郗戈教授和2019級本科二班班主任王蒞老師共同講授該門課程。作為專業主幹基礎課,授課教師注重哲學史、經典著作與基本原理的內在結合,以哲學史勾勒為基礎,以經典著作導讀為支撐,以基本原理提煉為導向,幫助學生構建全面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體系。
  • 北鬥衛星第二次亮相習主席新年賀詞 微小衛星創新院再出發 北鬥...
    衛星創新院副院長、北鬥三號系統衛星總設計師林寶軍研究員如是感慨。她的故事就像是中科院北鬥導航衛星研製團隊的縮影。這支隊伍平均年齡32歲,和她一樣;這支隊伍裡的年輕人奮鬥起來都是不舍晝夜,把北鬥當做生命中最亮的星,和她一樣。在中國航天界,衛星創新院是新兵,也是出了名的創新先鋒隊。其導航衛星研製團隊100多人,大多是85後90後,80後都可以算老將了。
  • 2019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十大創新企業
    2019年,「十大創新企業」榜單裡眾多優秀的紡織服裝企業立足自身優勢,開發新產品、勇探新市場、摸索新模式,為建設世界紡織強國做出貢獻。作為全國首批兩化融合試點企業,韶關市北江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堅持以信息化手段推進紡織智能製造,2019年更進一步地打造了全球集中式可視化數據中心,同時增加精細生產環節,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各方成本等方面效果顯著。而作為全國牛仔面料行業第一家通過全球頂級環保機構bluesign藍標認證的企業,北江紡織成功打造了從輸入到輸出的可持續發展全流程管理。
  • 阿里正式進軍5G領域,達摩院宣布成立 XG 實驗室
    3月10日,阿里旗下研發機構達摩院正式宣布XG 實驗室正式成立,該實驗室現階段主要研究5G技術和應用的協同開發,由此也可以說明阿里巴巴正式進軍5G領域。XG實驗室屬達摩院下設的實驗室,2017年11月,阿里巴巴宣布成立研發機構達摩院,目前院裡五大研究領域包括機器智能,機器人,數據計算,X實驗室和金融科技,下面共設14個實驗室,其中區塊鏈實驗室也在列,加上XG實驗室,共有15個實驗室,這些實驗室主要布局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交互、晶片技術、傳感器技術等研發領域。
  • 達摩院2020十大科技趨勢發布:科技浪潮新十年序幕開啟
    趙家雲 獵雲網這是繼2019年之後,阿里巴巴達摩院第二次預測年度科技趨勢。文丨獵雲網 ID:ilieyun作者丨趙家雲 編輯丨艾範巴黎近日,「達摩院2020十大科技趨勢」發布。這是繼2019年之後,阿里巴巴達摩院第二次預測年度科技趨勢。回望2019年的科技領域,靜水流深之下仍有暗潮湧動。
  • 講述平凡故事 凝聚奮進力量
    張伯禮講述了在武漢抗疫前線奮戰82天的經歷﹔謝軍回顧了北鬥系統26年自強不息的創新歷程﹔楊曉明介紹了新冠疫苗科技攻關情況﹔甘肅省鎮原縣郭原鄉毛莊村第一書記陳郝傑和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支援湖北護士柳雯悅分別講述了扶貧和抗疫的青春故事……   《環球人物》通過年度主題演講活動,講述平凡人物的英雄故事,以人物事跡記錄時代,銘刻歷史前進的腳步,凝聚時代奮進的力量。
  • 阿里達摩院發布《2020十大科技趨勢》
    ,想像空間巨大··· 雷鋒網注意到,這些,也剛好在此前阿里達摩院發布的《2019十大科技趨勢》中被言中。 4、機器間大規模協作成為可能5、模塊化降低晶片設計門檻6、規模化生產級區塊鏈應用將走入大眾7、量子計算進入攻堅期8、新材料推動半導體器件革新9、保護數據隱私的AI技術將加速落地10、雲成為IT技術創新的中心
  • 達摩院2020年預測:人工智慧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演進
    來源:一財網1月2日,阿里巴巴達摩院2020年十大科技趨勢對外發布,這是繼2019年之後的第二次年度科技預測。2020年十大科技趨勢分別為:人工智慧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演進、計算存儲一體化突破AI算力瓶頸、工業網際網路的超融合、機器間大規模協作成為可能、模塊化降低晶片設計門檻、規模化生產級區塊鏈應用將走入大眾、量子計算進入攻堅期、新材料推動半導體器件革新、保護數據隱私的AI技術將加速落地、雲成為IT技術創新的中心。
  • 這些限量版文化衫有故事!
    這些限量版文化衫有故事!帶有專業符號的設計出自剛剛離校回所的師兄師姐之手是一份留念更是一份期待帶有年份標識的設計只為留下共同的雁棲記憶若干年後重逢之時會因擁有「同款」心歡喜院系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20年文化衫設計者/2019級碩士生 謝欣冉(培養單位:中科院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UCASSCST」為學院標誌
  • 達摩院2020十大科技趨勢發布!這些將成為現實
    2019年,區塊鏈技術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數字金融、數字政府、智能製造等領域逐步落地,網際網路巨頭也紛紛入局,探索區塊鏈的真正價值。僅以阿里體系來看,螞蟻區塊鏈就成功落地了近50個場景,更在2019年天貓雙11期間全面應用於商品溯源、原創保護、數字身份認證和供應鏈金融等領域。
  • 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 創意產業發展春風得意
    要堅定不移將文化體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從杯子、筆記本、帆布袋等生活小物件由傳統樣式轉向創新設計,到遊戲動漫、影視音樂等網絡視聽產業的迅猛發展;從出版業、博物館、非遺技藝在跨界融合中擁抱新領域,到利用「文化+科技」的融合打造城市數字文創IP……近年來,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在全國遍地開花,不斷拓展著文創產業的發展空間。
  • 班級風採丨光榮映照華理MBA,夢想伴隨2019級MBA中文1班
    傳承孕育MBA創業基因MBA學員在商業實踐中摸跑滾打多年,積聚了先進的商業經驗,應運而生了創業基因,這個方面在2019級MBA團隊中體現的尤為突出,淨水器之神」李福忠,多年來秉著對產品及工藝精益求精的精神,其公司產品口碑享譽海外;優雅的「燈具女王」麗珍姐、「海參王」品大哥,「手套專家」盛總,「橡膠頭兒」張總等,在各自的領域憑藉對行業、公司深刻的理解,勇於突破自我,凝聚新時代科技進步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