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2日,北大英傑交流中心。在校內外近200位嘉賓的共同見證下,一個全新的跨學科平臺——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在此揭牌成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急需增進對世界的了解和研究,而區域與國別研究恰恰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學術工具。人們對這個新生的建制單位給予了厚望,希望它能夠承載北大的學科積累,肩負起國家的戰略需要。
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揭牌儀式
2019年9月3日,北大燕南園66號院。來自不同省份的8名同學在這裡相會,共同組成了2019級區域國別班——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的第一屆學生,也是前沿交叉科學院的第一個文科交叉博士班。與新生的研究院一樣,19級區域國別班同樣承載著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使命,努力做到「立足中國,環視全球」,當沉降到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這項使命又化作了每天的閱讀、寫作、以及與同學們的相處,變得更加溫暖和具體起來。
2019級新生迎新會
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的學生們平時喜歡稱自己為「圈兒院」人,因為把「區研」倆字念快些,再加上點兒化音,就得到了類似「圈兒」的可愛稱謂。他們承接這個「圈兒」的宏闊使命,也熱愛這個「圈兒」的溫馨有趣,在這裡老師們像家長似的給學生們塞零食吃、冬天裡師生熱騰騰地圍坐吃火鍋、開完會大伙兒在66號院小樓下蹲著,爭相投餵一隻叫「警長」的貓咪……
班級聚會
一隻被稱為」警長」的貓咪
這個班集體究竟是怎樣的?同學們在這一年中又做了些什麼呢?接下來通過三個問題,帶領大家走進19級區域國別班這個充滿活力又獨具特色的班集體。
01
如何避免「學科拼盤」,真正實現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
由於區域與國別研究本身所具有的跨學科性質,本班8名同學也有著包括語言學、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新聞傳播學等多種學科背景,但在具體的研究開展中,如何讓交叉研究不淪為簡單的「學科拼盤」,真正實現不同研究方法的融合,則是需要共同面對的首要問題。
可以說,2019級區域國別班找到了獨特的解決方法。
以「想像的共同體」為主題舉辦班級讀書會
這是19級區域國別班某次舉辦讀書會時的照片,還記得當時由於同學們所選的課程中都不約而同地涉及國際政治中民粹主義崛起的問題,所以選擇一起閱讀《想像的共同體》,並且從不同的學科關切出發來探討問題,最後發現思想激烈碰撞和交鋒之後,竟給各自的研究都帶來了新鮮活力。
從此,班級多次舉辦內部讀書會和研討會,將書籍閱讀和研究興趣結合起來,將學術潮流和研究問題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班級共同閱讀一本書、共同關注一個問題」 。在良好的跨學科研究氛圍下,王凱華、王陳昊志等同學在各自領域也頻頻取得成果:王凱華同學在蘭州大學首屆「萃英杯」歐亞研究研究生論壇上發表中亞研究相關論文兩篇,展現出了不俗的研究能力。王陳昊志入選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經典·經驗·想像力」學術沙龍常設會員,並就俄羅斯中亞地區的高等教育問題兩次進行主題發言。
王陳昊志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經典·經驗·想像力」
學術沙龍上發表主題分享
王凱華在首屆「萃英杯」歐亞研究研究生論壇上的獲獎證書
02
如何加強班級凝聚力,探索最佳班級組織模式?
如何在學科背景各異、研究方向不同的一群博士研究生中增強班級凝聚力,並且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組織機制呢?在這一點上,19級區域國別班通過開展多種類型的集體活動,並且將其中一部分制度化、常態化,幫助大家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建立起更為深刻的聯繫。
2019年全校範圍內推行「誠信我踐行」誠信教育宣傳主題活動,同學們在班主任胡莉老師的組織引導下集思廣益創作「誠信我踐行」手繪漫畫,以獨具創意的方式弘揚優良學風、班風、校風,培養「誠實守信」良好品德。
猶記得同學們當時在激烈的「頭腦風暴」之後共同完成手繪海報的情景,看著各自的想法在海報的細節中得到體現,這個「集體成果」也似乎帶上了全班所有同學的問題。此後,這個「集體創作」的形式也被保留了下來。無論大事小事,班級同學總會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既是班團活動的參與者,也是設計者和組織者。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疫情期間班內同學主動提出進行「健身打卡」活動以提高身體素質,每位班級成員都會在健身後拍照打卡上傳到微信群聊中,一直堅持至今。大家對此樂在其中,打卡方式也逐漸俏皮、花樣百出,一方面記錄自己的健身日程,另一方面形成相互督促的良好氛圍,為學術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然,除了集體活動之外,區域國別班也鼓勵同學根據自身興趣和所長,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到校級乃至國際性活動中,展現北大青年學人的風採。羅安澧和鄒文卉同學就在上一學期積極參與到了校內校外的相關活動之中,或是作為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志願者貢獻力量,或是參加北京大學團委2020年「力行計劃」研究生暑期專項實踐活動,赴成都龍泉驛開展課題調研,在實地考察中磨鍊本事、增長本領。
鄒文卉參加北京大學 「力行計劃」研究生暑期專項實踐
羅安澧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擔任志願者
03
如何將理論研究和政策建議相結合,學以為用、用以強學?
區域與國別研究是以現實問題為主要導向的研究,如何「學以為用,用以強學」同樣是我們不斷思考的問題。在這一方面,研究院鼓勵和引導同學們積極參與研究院開展的智庫工作,陸續發布一系列政策報告、智庫要參、公共知識產品等成果,有針對性地培養博士生學術研究與應用研究雙重能力。
為此,研究院組建「燕南66優創」團隊,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學科交叉優勢,緊跟時政熱點在澎湃等媒體平臺上發表公共知識產品,推進社會型和應用型研究工作。比如劉金鵬同學的《給靖安司一個硬核大腦》就曾經將區域與國別研究和當時正火的《長安十二時辰》結合起來,藉助熱門影視向公眾闡明了區域與國別研究的重要意義,閱讀量達到了100萬以上。
截至目前,「燕南66優創」團隊在澎湃媒體平臺發表新聞性、評論性和學術性文章百餘篇,其中近20篇由研究院同學參與編寫。目前,研究院澎湃政務號總閱讀量超過3000萬,單篇文章最高閱讀量達640萬,多篇文章被騰訊、搜狐、新浪、環球網等媒體轉載,澎湃政務指數位居全國第5,智庫影響力排名第2,是國內區域與國別研究領域名副其實的「社會型學術IP」。
疫情暴發以來,研究院開展了「留學生看抗疫」、「海外疫情觀察」、「疫情背景下的中國與周邊關係」等專題研討,組織國內外青年學者,圍繞全球抗疫問題,撰寫系列觀察文章。鄒文卉和宋佳欣同學在「新芽沙龍」中的兩篇發言被中國評論新聞網轉載。殷金琦同學撰寫的《上到副總統下到地方長官,新冠病毒為何直指伊朗精英?》被百度、新浪等多家媒體轉載。這些文章務實而「接地氣」,將學理分析和政策建議相結合,在社會上形成一股獨特、專業、客觀的區域國別研究浪潮。
如今,中國的區域與國別研究方興未艾,2019級區域國別班作為這條道路上的排頭兵,也立志不斷探索區域與國別研究的新方向,努力推動這個全新的領域在中國不斷發展!
▼延伸閱讀▼
-READ MORE-
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於2018年4月12日正式成立。研究院以開展學術研究、學術管理、人才培養、智庫工作和對外交流為核心使命,定期舉辦天下論壇、博雅工作坊、新芽沙龍等學術活動,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就區域與國別研究中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學術關注問題和文化社會問題等展開深入研討。學術活動面向校內外師生開放,歡迎關注並參與。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融合、凝聚、創新 ——「圈兒院」2019級博士班的故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