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最後一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脫機成功,面部和胳膊皮膚已變黑

2020-12-22 健康界

4月14日,東莞市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內,73歲的譚康安(化名)第一次被嘗試著脫掉呼吸機,依靠自己的肺來自主呼吸。他從沉沉的睡夢中甦醒過來了,醫護人員發出一些指令或提問,他都能給予回應了,儘管聲音有些含糊。

他曾是東莞最後一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從2月4日轉入市人民醫院ICU,2月5日上呼吸機,2月15日上ECMO。他體內病毒載量一度高達850萬拷貝,是橫在東莞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頭上的「最後一座大山」。

對他的救治令無數人揪心。但即便是在最無望的時刻,專家組也從沒放棄過希望。3月20日,他的新冠肺炎治癒,轉入專科繼續治療;3月24日ECMO成功撤機,4月14日從昏迷中甦醒,嘗試撤掉呼吸機間隔訓練自主呼吸,4月20日完全脫離呼吸機。

這是一個奇蹟,是所有人都不曾奢望的美好結局。上ECMO39天、呼吸機70天後,譚康安迎來了新生。如今,他已開始進行肢體康復訓練,救治團隊立下的搬走「最後一座大山」的目標快實現了。

「多一點信心,一天都比一天好!」

4月27日一早,護士王珊穿上防護服進入ICU,譚康安醒了,王珊進去的時候,他的眼睛一直看著她。王珊走到病床的右側,握住他的手,低下身問:「阿叔,叫什麼名字啊?」譚再安回答,「我不知道」,聲音很清晰。

「你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記得了啊?」王珊問。譚康安隨即說:「譚康安」。「對!」她又讓譚康安抓住她的手,用力一點,譚康安照做了。「多給自己一點信心,一天都比一天好!」王珊像個幼兒園老師鼓勵孩子一般。

譚康安的臉色和胳膊上皮膚的顏色很黑,那是他與死神搏鬥留下的印記。此前,武漢市中心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易凡、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胡衛峰,兩位都曾被稱為帥哥的武漢醫生,他們剛被ECMO救回生命時也是皮膚變黑,面容大改。

遠在湖北恩施的譚康安妻子彭香蓮、孫女譚靜靜,通過網絡視頻已經看到過甦醒後的譚康安了。「一開始差點認不出來」譚香蓮說。遠在北京的譚康安的女兒譚雲琴看到父親時落淚了,她說,「我們一家太難了,多希望一家人在一起的時間能長一點」。

他們從沒有料到親人能從死神手中逃脫,他們曾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譚香蓮說,丈夫身體本來就不好,有高血壓,還有慢性腎病,年紀又這麼大,她一直以為他會挺不過來。「感謝東莞的醫護人員,太感謝了。」她不停地說,對東莞的感激深深印刻到了她心裡。

新冠肺炎治癒,繼續治療基礎疾病

譚康安一家是湖北恩施人。1月15日,彭香連、譚康安和孫女從湖北恩施出發,到達武漢和妹妹彭麗妹等會合,1月20日從武漢啟程,1月21日達到東莞,住進彭麗妹女兒黃小潔在莞城的家。原計劃1月25日到香港、澳門過春節,29日就返回武漢。

隨後,新冠肺炎疫情襲來,身為湖北人的他們不由自主地被裹挾、被捲入。2月2日,譚康安因為發熱到莞城醫院就診,當天被送進市第九人民醫院隔離;2月3日,70歲的彭香連也被確診;2月4日,14歲的孫女被確診,新冠肺炎的陰影籠罩住了他們一家人。

3月17日,彭香連結束醫學觀察,從望牛墩醫院出院了,在此之前,孫女也早已治癒。「在市第九人民醫院的時候,我的腰椎出現問題,大小便沒法蹲,醫護人員給我裝坐便器,還幫我治療腰椎;我有乳腺癌,醫生又幫我買藥。」彭香連一直記得。

因為孫女要中考,4月初,彭香連和孫女趕回了恩施,她一直記掛著丈夫,卻無能為力,生活給了他們太多的磨難。「我們兩個老人都退休了,身體又不好,兒子6年前在一場意外中離世,孫女就一直靠我們帶,現在又碰上了新冠肺炎。」彭香連說。

春暖花開,希望悄悄生長。3月20日,譚雲琴趕到東莞,醫生向她宣布了一個好消息:連續兩次肺深部痰標本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譚康安體內的新冠病毒已消除,肺部感染也已明顯好轉,他的新冠肺炎治癒,轉專科進一步治療其他基礎疾病。

上了39天的ECMO撤機了,人甦醒了

這樣的結果對沈利漢和救治團隊而言來得太難了。沈利漢說,「要知道他體內的病毒載量一開始高達850萬拷貝,是所有患者中毒力最強的;共輸注了8次共2400毫升康復者血漿;省專家組5名專家先後駐守東莞支援,即便這樣,我們仍一度覺得希望不大了。」

作為東莞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的學科主任,沈利漢很少碰到如此棘手的病人。重症醫學科學科帶頭人蔡立華曾形象地把譚康安比喻成是「最後一座大山」,而救治團隊則是「愚公」。「愚公移山」有可能從神話成為現實嗎?

在茫茫黑暗的無望中前行,需要堅強的意志,需要高超的水平,還需要命運的眷顧。3月24日,上了39天的ECMO成功撤機,這是國內少數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長時間使用ECMO後成功撤機的病例之一。「最後堅持下來了,真的是不容易!」沈利漢感慨地說。

4月2日,堅守42天的中山醫專家組返回廣州,他們對東莞危重型患者的救治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隨後,東莞市內其他醫院過來支援的重症醫學的骨幹也開始撤離。最後的攻堅交到了沈利漢和他帶領的救治團隊。「我們還不能撤退,這就是我們的戰場!」沈利漢說。

「4月10日左右,我們發現他肺部的陰影越來越少,呼吸功能越來越好,我們預判他快醒來了」。4月14日,沈利漢進入病房,「之前他還沒有醒過來,但我們讓他捏緊手,他已經能有所動作了。這次我喊他,他慢慢地就睜開了眼睛。」沈利漢說,儘管已經預料到了,這一天真的來臨時,整個救治團隊還是特別高興。

第76天徹底脫離呼吸機,自主呼吸

從1月28日進入隔離病區工作到4月14日,這78天裡沈利漢一直在堅守,從未回過家。他的妻子也是醫生,10歲的大兒子、3歲的小兒子一直是妻子在照顧,他只能每天有空時和妻子、孩子視頻聊天。譚康安醒來了,意味著他的堅守也看到了盡頭。

「從4月14日開始,我們就想著慢慢訓練他的自主呼吸了。第一天脫掉呼吸機2小時,第二天4小時,一直到4月20日,他完全可以不用依靠呼吸機了,吸氧就夠了。」從上呼吸機到嘗試脫離呼吸機用了70天,到完全徹底脫離呼吸機用了76天,譚康安堅持下來了。

徹底脫掉呼吸機後,ICU醫護人員開始為譚康安的肢體康復做計劃。躺了這麼久,譚康安的四肢功能必須進行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慢慢恢復,為了鍛鍊他的腿,他們用床上自行車來給他鍛鍊,營養也一步步的跟上。「得讓他自己能走著出院才好。」沈利漢說。

4月24日,堅守了88天的沈利漢終於可以撤退了,接下來的工作有其他醫護人員來接手了。4月26日下午,他在酒店自行隔離休整的第三天,「新冠救治堅守群」內的10個人還是不斷地在討論,「休整期間還有些事要做,我們團隊有些經驗要總結,需要撰寫論文。」

10人的「新冠救治堅守群」內,跟沈利漢一樣從最開始堅持到最後的還有5個醫生,有兩名醫生是稍晚一點加入的,4月24日他們8人全部從戰場撤離;還有再稍晚點加入的邱敏珊,以及從支援湖北回來剛結束休整加入救治的邵漢權繼續在戰鬥。

救治中的五大難關錘鍊仁心仁術

看著酒店外東江,暖暖的陽光照射著江邊的綠樹,沈利漢突然說,「你看,外面的陽光真燦爛。」——忙碌了這麼久,他似乎終於發現春暖花開了,屬於每個人的春天已經來到。「剛開始的時候壓力還是很大的,畢竟這是和平時期的戰鬥。」他說。

回顧譚康安的整個救治過程,他認為攻克了四大難關。一開始,「患者年齡大,毒力強,基礎疾病多,進展快,我們剛碰到的時候是遭遇戰,我們費了很大的勁把他穩住,慢慢才有時間來進行下一步的救治。」

而第二大難關是用支氣管腔鏡吸痰、康復者血漿治療,以及免疫扶持、抗感染的很多治療;到了第三關則是在殺滅病毒後,器官功能的慢慢康復;第四關是成功撤掉呼吸機、拔掉器官插管。現在,肢體功能的恢復是第五道難關。

「這中間每一個難關都不好過,都存在著很多風險和不確定性,最後在省市專家一起努力下,終於一關關的闖過來了。」沈利漢說,這一路走來,學到了很多東西,「醫生只能在實戰中成長,這麼長時間,集中了這麼多人的智慧救治一個病人,對我和我們團隊確實是一種提升,尤其是年輕醫生受益更多。」

而相比於醫療技術的提升,這場漫長的戰鬥更是錘鍊了他們的意志和信念。為搶救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東莞竭盡全力,不計代價。」東莞市人民醫院院長蔡立民針對譚康安的救治曾經說過,「生命無價,我們全力以赴。」——他們做到了,東莞做到了!

本文轉載自廣州日報,作者汪萬裡

相關焦點

  • 東莞最後一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脫機成功 面部和胳膊皮膚已變黑
    他曾是東莞最後一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從2月4日轉入市人民醫院ICU,2月5日上呼吸機,2月15日上ECMO。他體內病毒載量一度高達850萬拷貝,是橫在東莞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頭上的「最後一座大山」。對他的救治令無數人揪心。但即便是在最無望的時刻,專家組也從沒放棄過希望。
  • 一線日記:20天來第一個成功脫機拔管的患者,相信越來越多的危重型...
    一掃前幾天的陰霾 , 一位氣管插管、上呼吸機 10 天的患者,經過郴州醫療隊的不斷努力終於成功脫機拔管了!2 月 24 日,該患者因新冠肺炎致呼吸衰竭轉入湖南重症醫學科,入科時指脈氧只有 80%,甚至低至 60% 多,我們立即予以氣管插管呼吸機支持。剛上機兩天時,患者的呼吸機參數很高,氧合仍欠佳,行床旁彩超提示雙肺不張及肺實變,同時提示肺間質水腫可能。
  • 雷神山「ICU戰隊」:7名危重症患者ECMO成功脫機並康復出院
    據統計,雷神山醫院患者病死率2.1%,在全省新冠肺炎定點醫院中病亡率較低。 ECMO成功救治7名雷神山患者彭志勇教授,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2月8日,中南醫院正式接管武漢雷神山醫院,他帶領170餘名醫護人員趕赴雷神山醫院負責兩個ICU的建設,組建「ICU戰隊」。
  • 浙江溫州首例ECMO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成功撤機
    昨天,浙江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641重症隔離病房內傳來喜訊,病情極其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陳某(化名),歷經10個晝夜的ECMO技術及呼吸機支持等綜合搶救,終於轉危為安。據悉,這是浙江省內第二例應用ECMO技術後成功撤機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 新冠危重型患者如何重返正常生活?康復專家:這三大訓練很重要
    康復介入是新冠肺炎患者治療的方案之一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愈後仍需進行呼吸訓練血氧飽和度不穩定提醒訓練要監測指標近日,南都健康大講堂聯合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康復醫療中心主任王於領教授及其團隊成員首期節目關注的是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復介入,並通過連線來自武漢一線的康復專家,了解疫情一線重症患者康復介入的重要性。直播獲得10w+的關注。
  • 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浙江首批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
    經過系統治療,又有12位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包括兩名危重型患者,其中一名曾插管,8例重型患者與兩例普通型患者。至此,浙大一院兩周內已有45位患者出院。 最想和家人團聚,最感動的是醫護人員精心治療護理,醫生還疏導我們的情緒,每天來問一下,住院期間沒有消極的情緒。
  • 發病後約10天為新冠肺炎轉歸分水嶺!專家分享重症患者救治關鍵點
    ◎ 王祝華「截至4月24日,已成功撤除危重型患者體外膜肺氧合治療4例,使用最長時間為35天,年紀最大的患者78歲,撤除單獨使用呼吸機的10例,使用最長時間為42天,年紀最大的患者85歲。」4月25日下午,北京市召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通報了以上情況。
  • 在最後一道防線和「死神」對決——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驚心搶救記
    「炎症風暴」侵襲、氧合指數跌落至1%、心臟一度驟停……三次死裡逃生後,2月26日,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嚴強,終於在6天後拔除氣管插管,脫離有創呼吸機,迎來新生。 在與「死神」的較量中,30多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韓傑是毫不知情的。2月13日,他突發呼吸衰歇,命懸一線。
  •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預後不佳?重要原因找到了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死亡或預後不佳的重要原因被發現】日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通過對48例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和武漢雷神山醫院重症病房治療的患者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篩查和臨床研究,發現深靜脈血栓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發生率高達85.4%, 深靜脈血栓的廣泛形成可能是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死亡或者預後不佳的重要原因。
  • 武漢肺科醫院ICU病區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曾以7臺ECMO同啟創抗疫紀錄
    ICU病房已經實現清零4月11日,隨著最後3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核酸檢測陸續轉陰。至此,參與抗疫整100天的肺科醫院ICU實現新冠肺炎患者「清零」。「最後3名患者核酸轉陰,不再是新冠肺炎患者,但患者其他多臟器的康復和原發症的治療,依然不能掉以輕心」。生死戰場收治重症患者頂峰時7臺ECMO上陣武漢市肺科醫院作為最早一批新冠肺炎定點醫院,從1月3日起就開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 4省醫護接力救治67天,上了50天呼吸機的危重患者正恢復
    小偉(化名)與醫護人員合影近日,一則題為《一定讓他活》,關於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的視頻刷爆網絡。網友牽掛著主人公——35歲男子小偉(化名)的命運。4月12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熊芙蓉為康復中的小偉拍了一段視頻。
  • 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診療方案更新,增加中醫治療內容
    為進一步指導各地做好當前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工作,提高治癒率,降低病死率,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在總結疾病特點和臨床診療經驗基礎上,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診療方案進行了修訂,增加了中醫治療內容,形成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診療方案(試行第二版)》。
  • 加拿大皇家銀行一名員工已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
    加拿大皇家銀行一名員工已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來源:FX168 關閉 加拿大皇家銀行一名員工已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
  • 中山大學附屬三所醫院「最強天團」首次大會診 跨區域救治危重患者
    根據廣東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揮辦醫療救治組對加強重型、危重型患者集中救治管理工作作出部署,統籌7家廣州地區高水平醫院對口省內13家定點醫院,集中優勢「兵力」,突破薄弱環節。目前,7家廣州地區高水平醫院對口支援廣東省13家定點醫院。
  • 減肥半年四肢和面部變瘦,肚子卻變大了:醫院為患者切除一60斤腫瘤
    一名中年患者的身上,竟長了一個足足60斤重的腫瘤。昨天,上海仁濟醫院成功為這名患者進行了巨大腫瘤切除手術,手術排除了很多困難最終獲得成功。不過,此前這名患者「揣著」這個巨瘤、遲遲沒有去醫院看病,值得大眾警示。
  • 東莞市抗疫先進個人楊雪:常將危重症患者從死亡邊緣拉回來
    回憶那段日子,市人民醫院ICU是醫護與死神拉鋸的「戰場」,該院紅樓院區ICU副主任楊雪和隊友住臨時隔離宿舍,有家不能回,一次次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從死亡邊緣拉回來。住醫院臨時宿舍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楊雪有14年ICU工作經驗,平時,她和團隊常搶救各種休克、呼吸衰竭、心跳驟停的患者,也常下到各鎮街醫院幫忙,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暴發性心肌炎、重症肺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瀕死患者。
  • 「重生」後的武漢兩醫生面容大改,臉部全變黑!
    對於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來說,便是如此!武漢市中心醫院的兩位醫生,作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2個多月的治療後終於轉危為安。近日,一段廣為流傳的視頻卻顯示:他們現在面色發黑,全身傷痕累累,都是與死神搏鬥過的痕跡,讓人著實心疼!
  • 戰「疫」實錄|ICU病房的日與夜:與死神爭分奪秒,危重患者重見曙光
    武漢各大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都需要吸氧,危重患者往往需要高流量吸氧,濃度需要達到每分鐘50升,達到了普通需求的10倍以上,即便武漢主要醫用氧供應商已經不停工生產,氧壓不穩定也時常困擾著各大醫院。「如果氧氣供應量達不到標準值,ECMO就會發出持續且尖銳的報警聲,我一聽到就會精神緊張。」
  • 浙大一院80歲、36歲兩位危重患者順利擺脫...
    病房內,2位接受肺移植的老年新冠肺炎患者也已經順利擺脫ECMO,正在康復中。這一老一少兩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歷盡病痛康復出院,在ECMO患者脫機率極低的救治中,幾乎算得上是「幸運兒」甚至「奇蹟」,但幸運和奇蹟的背後,是之江院區的隔離重症監護室內,近2個月來每天如驚濤駭浪一般承受著病毒一次次對患者發起的衝擊,而醫護人員用團結務實、細之又細的「浙一精神」,不計得失不計代價一次次與病毒決戰,憑藉技術與實力,最終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