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東莞市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內,73歲的譚康安(化名)第一次被嘗試著脫掉呼吸機,依靠自己的肺來自主呼吸。他從沉沉的睡夢中甦醒過來了,醫護人員發出一些指令或提問,他都能給予回應了,儘管聲音有些含糊。
他曾是東莞最後一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從2月4日轉入市人民醫院ICU,2月5日上呼吸機,2月15日上ECMO。他體內病毒載量一度高達850萬拷貝,是橫在東莞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頭上的「最後一座大山」。
對他的救治令無數人揪心。但即便是在最無望的時刻,專家組也從沒放棄過希望。3月20日,他的新冠肺炎治癒,轉入專科繼續治療;3月24日ECMO成功撤機,4月14日從昏迷中甦醒,嘗試撤掉呼吸機間隔訓練自主呼吸,4月20日完全脫離呼吸機。
這是一個奇蹟,是所有人都不曾奢望的美好結局。上ECMO39天、呼吸機70天後,譚康安迎來了新生。如今,他已開始進行肢體康復訓練,救治團隊立下的搬走「最後一座大山」的目標快實現了。
「多一點信心,一天都比一天好!」
4月27日一早,護士王珊穿上防護服進入ICU,譚康安醒了,王珊進去的時候,他的眼睛一直看著她。王珊走到病床的右側,握住他的手,低下身問:「阿叔,叫什麼名字啊?」譚再安回答,「我不知道」,聲音很清晰。
「你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記得了啊?」王珊問。譚康安隨即說:「譚康安」。「對!」她又讓譚康安抓住她的手,用力一點,譚康安照做了。「多給自己一點信心,一天都比一天好!」王珊像個幼兒園老師鼓勵孩子一般。
譚康安的臉色和胳膊上皮膚的顏色很黑,那是他與死神搏鬥留下的印記。此前,武漢市中心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易凡、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胡衛峰,兩位都曾被稱為帥哥的武漢醫生,他們剛被ECMO救回生命時也是皮膚變黑,面容大改。
遠在湖北恩施的譚康安妻子彭香蓮、孫女譚靜靜,通過網絡視頻已經看到過甦醒後的譚康安了。「一開始差點認不出來」譚香蓮說。遠在北京的譚康安的女兒譚雲琴看到父親時落淚了,她說,「我們一家太難了,多希望一家人在一起的時間能長一點」。
他們從沒有料到親人能從死神手中逃脫,他們曾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譚香蓮說,丈夫身體本來就不好,有高血壓,還有慢性腎病,年紀又這麼大,她一直以為他會挺不過來。「感謝東莞的醫護人員,太感謝了。」她不停地說,對東莞的感激深深印刻到了她心裡。
新冠肺炎治癒,繼續治療基礎疾病
譚康安一家是湖北恩施人。1月15日,彭香連、譚康安和孫女從湖北恩施出發,到達武漢和妹妹彭麗妹等會合,1月20日從武漢啟程,1月21日達到東莞,住進彭麗妹女兒黃小潔在莞城的家。原計劃1月25日到香港、澳門過春節,29日就返回武漢。
隨後,新冠肺炎疫情襲來,身為湖北人的他們不由自主地被裹挾、被捲入。2月2日,譚康安因為發熱到莞城醫院就診,當天被送進市第九人民醫院隔離;2月3日,70歲的彭香連也被確診;2月4日,14歲的孫女被確診,新冠肺炎的陰影籠罩住了他們一家人。
3月17日,彭香連結束醫學觀察,從望牛墩醫院出院了,在此之前,孫女也早已治癒。「在市第九人民醫院的時候,我的腰椎出現問題,大小便沒法蹲,醫護人員給我裝坐便器,還幫我治療腰椎;我有乳腺癌,醫生又幫我買藥。」彭香連一直記得。
因為孫女要中考,4月初,彭香連和孫女趕回了恩施,她一直記掛著丈夫,卻無能為力,生活給了他們太多的磨難。「我們兩個老人都退休了,身體又不好,兒子6年前在一場意外中離世,孫女就一直靠我們帶,現在又碰上了新冠肺炎。」彭香連說。
春暖花開,希望悄悄生長。3月20日,譚雲琴趕到東莞,醫生向她宣布了一個好消息:連續兩次肺深部痰標本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譚康安體內的新冠病毒已消除,肺部感染也已明顯好轉,他的新冠肺炎治癒,轉專科進一步治療其他基礎疾病。
上了39天的ECMO撤機了,人甦醒了
這樣的結果對沈利漢和救治團隊而言來得太難了。沈利漢說,「要知道他體內的病毒載量一開始高達850萬拷貝,是所有患者中毒力最強的;共輸注了8次共2400毫升康復者血漿;省專家組5名專家先後駐守東莞支援,即便這樣,我們仍一度覺得希望不大了。」
作為東莞市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的學科主任,沈利漢很少碰到如此棘手的病人。重症醫學科學科帶頭人蔡立華曾形象地把譚康安比喻成是「最後一座大山」,而救治團隊則是「愚公」。「愚公移山」有可能從神話成為現實嗎?
在茫茫黑暗的無望中前行,需要堅強的意志,需要高超的水平,還需要命運的眷顧。3月24日,上了39天的ECMO成功撤機,這是國內少數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長時間使用ECMO後成功撤機的病例之一。「最後堅持下來了,真的是不容易!」沈利漢感慨地說。
4月2日,堅守42天的中山醫專家組返回廣州,他們對東莞危重型患者的救治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隨後,東莞市內其他醫院過來支援的重症醫學的骨幹也開始撤離。最後的攻堅交到了沈利漢和他帶領的救治團隊。「我們還不能撤退,這就是我們的戰場!」沈利漢說。
「4月10日左右,我們發現他肺部的陰影越來越少,呼吸功能越來越好,我們預判他快醒來了」。4月14日,沈利漢進入病房,「之前他還沒有醒過來,但我們讓他捏緊手,他已經能有所動作了。這次我喊他,他慢慢地就睜開了眼睛。」沈利漢說,儘管已經預料到了,這一天真的來臨時,整個救治團隊還是特別高興。
第76天徹底脫離呼吸機,自主呼吸
從1月28日進入隔離病區工作到4月14日,這78天裡沈利漢一直在堅守,從未回過家。他的妻子也是醫生,10歲的大兒子、3歲的小兒子一直是妻子在照顧,他只能每天有空時和妻子、孩子視頻聊天。譚康安醒來了,意味著他的堅守也看到了盡頭。
「從4月14日開始,我們就想著慢慢訓練他的自主呼吸了。第一天脫掉呼吸機2小時,第二天4小時,一直到4月20日,他完全可以不用依靠呼吸機了,吸氧就夠了。」從上呼吸機到嘗試脫離呼吸機用了70天,到完全徹底脫離呼吸機用了76天,譚康安堅持下來了。
徹底脫掉呼吸機後,ICU醫護人員開始為譚康安的肢體康復做計劃。躺了這麼久,譚康安的四肢功能必須進行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慢慢恢復,為了鍛鍊他的腿,他們用床上自行車來給他鍛鍊,營養也一步步的跟上。「得讓他自己能走著出院才好。」沈利漢說。
4月24日,堅守了88天的沈利漢終於可以撤退了,接下來的工作有其他醫護人員來接手了。4月26日下午,他在酒店自行隔離休整的第三天,「新冠救治堅守群」內的10個人還是不斷地在討論,「休整期間還有些事要做,我們團隊有些經驗要總結,需要撰寫論文。」
10人的「新冠救治堅守群」內,跟沈利漢一樣從最開始堅持到最後的還有5個醫生,有兩名醫生是稍晚一點加入的,4月24日他們8人全部從戰場撤離;還有再稍晚點加入的邱敏珊,以及從支援湖北回來剛結束休整加入救治的邵漢權繼續在戰鬥。
救治中的五大難關錘鍊仁心仁術
看著酒店外東江,暖暖的陽光照射著江邊的綠樹,沈利漢突然說,「你看,外面的陽光真燦爛。」——忙碌了這麼久,他似乎終於發現春暖花開了,屬於每個人的春天已經來到。「剛開始的時候壓力還是很大的,畢竟這是和平時期的戰鬥。」他說。
回顧譚康安的整個救治過程,他認為攻克了四大難關。一開始,「患者年齡大,毒力強,基礎疾病多,進展快,我們剛碰到的時候是遭遇戰,我們費了很大的勁把他穩住,慢慢才有時間來進行下一步的救治。」
而第二大難關是用支氣管腔鏡吸痰、康復者血漿治療,以及免疫扶持、抗感染的很多治療;到了第三關則是在殺滅病毒後,器官功能的慢慢康復;第四關是成功撤掉呼吸機、拔掉器官插管。現在,肢體功能的恢復是第五道難關。
「這中間每一個難關都不好過,都存在著很多風險和不確定性,最後在省市專家一起努力下,終於一關關的闖過來了。」沈利漢說,這一路走來,學到了很多東西,「醫生只能在實戰中成長,這麼長時間,集中了這麼多人的智慧救治一個病人,對我和我們團隊確實是一種提升,尤其是年輕醫生受益更多。」
而相比於醫療技術的提升,這場漫長的戰鬥更是錘鍊了他們的意志和信念。為搶救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東莞竭盡全力,不計代價。」東莞市人民醫院院長蔡立民針對譚康安的救治曾經說過,「生命無價,我們全力以赴。」——他們做到了,東莞做到了!
本文轉載自廣州日報,作者汪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