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後一道防線和「死神」對決——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的驚心搶救記

2020-12-14 環球網

「炎症風暴」侵襲、氧合指數跌落至1%、心臟一度驟停……三次死裡逃生後,2月26日,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嚴強,終於在6天後拔除氣管插管,脫離有創呼吸機,迎來新生。

在與「死神」的較量中,30多歲的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韓傑是毫不知情的。2月13日,他突發呼吸衰歇,命懸一線。醫護人員在他的病床邊近乎「盲穿」大血管,為他用上體外膜肺氧合(ECMO)系統,把年輕的生命從「死神」手裡奪了回來。

2月19日,當31名同時痊癒出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合影時,每個人的手裡都緊握一個蘋果。馳援武漢的北京醫療隊隊員、北京朝陽醫院內科護士長劉小娟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出院的病人會把發的蘋果繼續傳遞給還在治療中的病友。

「蘋果傳遞的是『平安』,更是信心。越來越多的重症病人康復,我覺得拐點很快就要來了。」劉小娟說。

不可辜負的生命之託

救治嚴強,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16病區的醫護人員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驚心動魄。

2月9日,嚴強因為胸悶、氣喘明顯,呼吸困難入院,接診的科主任吳雄飛確診其為重型新冠肺炎伴I型呼吸衰竭。一級護理、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激素抗炎、抗病毒、抗感染、化痰……個體化的診療方案下,嚴強情況開始好轉。

不料,2月11日下午,嚴強的血氧飽和度突然降到79%。急查血液檢驗結果顯示,「炎症風暴」突然來襲!

「炎症風暴」是細胞因子的過度反應,主要是人的免疫系統,針對外界的病毒和感染誘因「不分敵我」時,過度反應造成對肌體的傷害。它是輕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轉換的重要節點,也是重症和危重症死亡重要原因之一。

「情況緊急,必須馬上進行血漿置換,否則會出現多臟器衰竭危險!」

吳雄飛立即組織醫生和護士商討,東院區「血液淨化小分隊」迅速出手,採用熱循環雙重血漿置換術(DFT)、EC-2A20膜型血漿分離器行CVVH、血漿透析濾過(PDF)多種血液淨化模式,清除炎症風暴因子。持續6小時的治療後,嚴強的血氧飽和度終於回到98%以上。

嚴強的病情詭秘莫測,病毒的發展更是瞬息萬變。2月20日上午,危險再度襲來!他突發呼吸困難,炎性因子再次急劇升高,命懸一線。

吳雄飛當機立斷:需要緊急氣管插管!

然而,千鈞一髮之際,死神再一次露出猙獰面目——嚴強的病情急轉直下,氧合指數掉到個位數,呼吸頻率高至80次/分,氧飽和度只有67%,血壓測量不出,大小便失禁。

一道棘手難題擺在面前:不及時氣管插管,患者隨時會出現炎性風暴引起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如果行氣管插管,患者目前的身體條件不一定能承受插管過程中的風險。

死神的腳步在逼近,「不能眼睜睜看著死神帶走他!」吳雄飛與前來馳援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賴巍一致決定,就地先插管。

託起病人的下頜,開放氣道、呼吸囊輔助呼吸、放入插管喉鏡,插入氣管插管……擁有40餘次為新冠肺炎患者緊急氣管插管經驗的醫生喬芊芊,幾秒鐘內插管成功。賴巍快速連接並調節有創呼吸機,嚴強的氧飽和度迅速上升,所有人暫時鬆了一口氣。

怎料,2分鐘後,嚴強的氧合指數再次直線掉落,低至1%,心跳驟停!在場所有醫護人員迅速合作搶救,心肺復甦、靜脈給藥......所有人都在爭分奪秒,所有人都在全力以赴。

終於,幾分鐘後,嚴強的心率、氧飽和度重新升起來,監護儀上不斷閃爍著的數字開始一步步回到安全值。嚴強轉危為安。

此時,吳雄飛才發現,所有人的衣服早已全身溼透。一次驚心動魄的氣管插管術,一次聯合醫療隊多學科專家的密切配合,終於從死神手裡奪回生命。

疫情之下,目睹過太多撕心裂肺的絕望和生離死別的悲痛,吳雄飛說,「病人把生命交到我們手裡,這種託付和信任,讓我感到有種力量在推動自己去努力,去超越死神、搶奪生命。」

不能放棄的醫者使命

韓傑病情的突然惡化,也讓人猝手不及。

2月13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3病區,醫生發現30多歲的韓傑狀態急轉直下,即使已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他的血氧飽和度僅能維持在67%。呼吸衰竭的韓傑開始喪失意識,死亡的威脅再次來臨!

千鈞一髮之際,馳援武漢的遼寧醫療隊成員、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教授丁仁彧緊急評估後決定,立刻用上體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

體外膜肺氧合(ECMO)俗稱「人工肺」,是對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續的體外呼吸與循環,是挽救重症病人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

時間以分秒在計算,危在旦夕的韓傑已經無法被轉運至手術室進行ECMO搶救了。眼前只有一條路:在隔離病房就地實施手術,搭建ECMO血管通路。

容不得任何耽誤。心內科重症監護室主任周曉陽立刻調撥來ECMO主機,護士長夏巍緊急配備好ECMO專用耗材,血管外科主任鄧宏平迅速穿戴好防護服及手術衣,進入隔離病區。多學科醫護人員瞬間集結,只為了搶救這個年輕的生命。

當時,韓傑的心臟功能完好,丁仁彧和鄧宏平決定使用VV通路的「人工肺」模式。這種模式需要在患者兩處股靜脈建立血液通道,將引流和回血管道置入下腔靜脈,將人體血液從股靜脈引出,通過膜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後,在泵的推動下回到另一側股靜脈,暫時代替人體自身的肺功能。

隔離病房裡,沒有手術室的專用刀片、專用燈。厚重的防護服讓醫護人員呼吸困難,不一會兒,霧氣就爬滿護目鏡,視野受到影響。不可調高的普通病床,以及病人偏胖的體型和位置過深的股動、靜脈,都讓解剖血管變得異常艱難。

鄧宏平在病床前彎腰俯身,靠著以往積累的血管手術操作經驗,憑著手感和觸覺「盲操」,一點點把病人的股動脈和股靜脈分離開。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鄧宏平和助手始終保持俯身的姿勢堅持著。一個多小時後,病人的ECMO血管通路終於搭建成功,生命的通道打通了!此時,所有醫護人員都已全身溼透,護目鏡上沾滿霧氣和汗水,甚至連鞋裡都被汗水浸透了。

醫護人員在隔離病房就地實施手術,搭建ECMO血管通路。/院方供圖

韓傑的氧合情況隨即好轉,血氧飽和度提升到95%以上,他被醫生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這艱難的一關,終於闖過來了。

作為重症治療方面的一種技術,ECMO並不是針對新冠肺炎的。但由於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常常出現嚴重呼吸功能不全、低氧血症等危急狀況,符合ECMO的適應症,因而成為了擋在死神與病人間的防護線。

回憶起當天「盲穿」大血管,鄧宏平仍心有餘悸:危重症病人的病情都很危急,一刻都不能耽誤。只要有任何希望,我們都不能放棄,這是一個醫者的使命。

不敢忘卻的重生之恩

作為31名從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痊癒出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之一,47歲的劉剛顯然是最激動的一個。得知可以出院的消息,他在前一天早上花了一個小時,用三頁紙手寫下了一封感謝信。

「我在臨界點的時候,差一點就完了。」劉剛描述自己2月5日剛入院時候的狀態,「連站都站不起來,從床上起來上廁所就呼吸困難,先是一直持續高燒39.5度,後來就連續咳嗽三天,早上起床咳嗽能見到血絲。」

在協和西院,劉剛得到了張建初醫生團隊的精心治療。三天後,他病情開始得到控制,穩定下來,身體逐漸恢復。劉剛不停地重複著醫護人員對他照顧:「他們真的是把飯菜送到我嘴邊,不怕髒不怕累,每天都在鼓勵我,給我打氣,沒有他們我根本不可能出院……」

言談之間,大家無意中發現,他的手掌心寫滿了歪歪扭扭的字。

劉剛伸開手掌:「這是我要感謝的醫護人員名字,張建初教授、呂燕玲醫生、陳平醫生、賀新良醫生、王芳護士長……我怕自己忘記了,就把他們的名字寫在手上。」

劉剛說,隔著口罩,他從沒看清過這些醫護人員的臉,但是日日夜夜的守護,他現在聽聲音都能辨認出來是誰。

在這封手寫的感謝信中,劉剛這樣寫給醫護人員:「待到這場疫情戰全面勝利時,放下你們疲憊的身體,來一起放聲歌唱,慶祝偉大的勝利。那時,武漢人民將以飽滿熱情,心懷感恩,讓你們感受武漢昔日的活力和魅力。那時,武漢的櫻花為你們而開放。」

作為重症患者定點收治醫院,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目前集合了北京、廣東、黑龍江、陝西、湖南、遼寧、甘肅等全國各地的11支醫療隊,1059名醫護人員傾力支援。

在當天出院的31名患者中,有16名來自北京醫療隊負責的8層、10層和12層西區病房。北京朝陽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醫師唐子人表示,每個患者出現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對於每個患者的個體化治療很重要。看似都是相同的年齡、相同的疾病,但是病情發展狀況是不一樣的。只有針對每個人的不同情況進行臟器功能的支撐、免疫功能的支撐、全方位的治療,才有可能打贏這場仗。

劉小娟原本早上交班後可以回去休息,但是為了歡送出院的重症病人,她一直等到下午。「看到這麼多人的康復,大家都非常振奮。希望給武漢人民信心,給武漢的醫護人員信心,我們有能力救治這些重症患者。」

31,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數字,這背後還承載著31個家庭的日夜守望與苦苦期盼,寄託著更多家庭的信心和希望。

不可鬆懈的生死之戰

錚亮的手術刀片,直抵病人喉部。朱霆知道,下一瞬間,劇烈的胸腔氣流就會攜帶著新冠病毒,噴薄而出。沒有絲毫猶豫,他選擇筆直劃了下去。

沿甲狀軟骨下緣切開,暴露氣管;切開氣管前壁,迅速插入氣管套管;將矽膠內管從套管植入並固定,接上呼吸機……一系列精準操作,在15分鐘內完成。

「65,80,97」,床邊監護儀上的動脈血氧飽和度迅速飆升,患者生命體徵重回穩定。2月28日下午,在「搶奪生命」大戰中,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朱霆又一次獲得了勝利。

「對於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搶救,氣管切開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只要患者有需要,我們一定使命必達!」朱霆說。

朱霆及同事為患者進行氣管切開術 /院方供圖

新冠肺炎的救治中,重症、危重症的救治是重中之重,也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面對這一最艱難的關隘,所有人都在竭盡全力。

與武大人民醫院、協和西院醫院一樣,武漢金銀潭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在每家重症集中收治醫院,與死神搏鬥的戰役從來沒有停止過。在武漢,重症、危重症定點醫院的總床位達到9000多張,來自全國90多支國家級、省級的醫療隊13000名重症專業醫務人員參與新冠肺炎重症的救治工作,接近全國重症醫務人員資源的10%。

在複雜危重症救治一線,國家頂級醫護力量使命在肩,盡責堅守。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王辰院士三個院士團隊已在武漢定點醫院對重症患者救治開展巡診,評估患者病情和治療方案,確保重症患者科學救治,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

2月24日,19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集體出院。69歲的梅女士向著李蘭娟院士鞠躬致謝,李蘭娟院士鞠躬還禮。劉瑜/攝

天南海北,盡銳出戰。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華山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等多家醫院院長或書記帶隊的重症患者醫療救治管理團隊緊急馳援武漢。威震四方的「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會師江城,鑄起捍衛生命的堅實城牆。

日前,《進一步做好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的救治工作的通知》公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主任醫師王貴強表示,新的重症危重症治療指南把專家的討論後形成共識的、新的、可行的方法納入到診療方案裡。首先,肺炎是一個低氧血症,有效氧療是最重要的一個手段,患者的血氧改善對重要臟器的維護是至關重要的。其次,規範和細化了如何進行氧療,如何上呼吸機,使基層更好的執行氧療方案。第三,對重症病人探索了臨床預警指標。

「我們知道早期幹預是降低病死率的最關鍵因素,這一版指南裡將早期的臨床預警指標列出來供臨床醫生參考,以便及早進行幹預。我們強調『治未重』,不等病人加重就早期幹預,降低病死率。」王貴強說。

根據當日發布會公布的數據,武漢新冠肺炎重症病例佔比從初期的38%已經下降到目前的18%。

2月16日,中國中醫科學院發布消息,首批國家中醫醫療隊在主要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取得成效。2月1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明確,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是對重症、危重症非常有效的重要手段,已經顯示出很好的療效。至今,已有超過100名康復者獻出自己的血漿,能夠對超過200位重型或者危重型患者進行救治。

組建院士巡診團隊,成立聯合專家組,6次修訂優化救治方案,落實專家會診、24小時報病危、死亡病例討論、重症巡診等制度,組織插管小分隊,推廣中醫藥臨床使用……對抗重症的戰鬥中,步履不停。

2月25日,國家調撥的4臺ECMO(體外膜肺氧合)設備空運武漢;2月26日凌晨3點多,300臺呼吸機抵達武漢天河機場;2月27日晚,裝載有16臺ECMO設備的包機,自北京抵達天河機場……最先進的醫療設備正源源不斷運往武漢。

2月28日,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偉表示,定點醫院收治的重症患者轉歸為治癒的佔比從14%提高到了64%。全國累計治癒的出院患者已經超過36000人。

這個冬天有些漫長。那些曾經不斷攀升的數據,時時提醒著生命的脆弱,人生的別離。但在一場場生死的拉鋸戰中,不懈奔跑的腳步從未停歇,不容放棄的信念始終堅定。戰場上,點點螢光已簇成炬火,冰會消融,春水會盛,勝利會來。

在新冠肺炎危重症病房連續作戰十幾個晝夜之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教授胡克被一首小詩感動了。

這首落款為「一個六十八歲的確診患者於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3號樓14F病房」的詩中寫到:「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浩劫中,我們這些感染者是不幸的。有幸的是我們有了他們——勇敢的逆行者。當災難來臨時,是他們用生命和滿腔熱忱,為我們築起一道綠色的屏障,用雙手託起明天的太陽。」

當日,又有兩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從胡克教授所在的病區康復出院。天空中盤旋多日的陰雲悄悄散去,一束久違的陽光帶來溫暖的春意。

(為保護隱私,文中嚴強、韓傑、劉剛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白衣戰士古利明:守護生命最後一道防線
    白衣戰士古利明:守護生命最後一道防線 2020-09-07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特寫|危重症患者的「守護神」,與死神賽跑的「插管敢死隊」
    自從麻醉科的大批醫生支援發熱門診和發熱病房後,留守科室的醫生本來就少,「在現有條件下,我們必須融合可用的醫療資源,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插管敢死隊」需要快一點,再快一點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17支國家醫療隊整建制接管了17個重症病區,所收治的新冠肺炎病人均為重症或危重症患者,病情危急。
  • 戰「疫」實錄|ICU病房的日與夜:與死神爭分奪秒,危重患者重見曙光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嶽琦 攝給危重症患者供氧,保證病人體內的氧飽和度達到一定數值,減輕肺部的負擔,幫助病人熬過最艱難的時刻,是重症危重症救治的基本路徑。「只能有創插管了。」專家團集體會診後,李聖青作出了決定。
  • 與死神搶時間!他們是ICU的「三劍客」
    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目前,湖北武漢的新冠肺炎救治工作轉入攻堅階段。僅武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還有近1700人,而這也是抗擊疫情最難啃的骨頭。在武漢市肺科醫院ICU病房,也就是重症監護室,被稱為「三劍客」的三位重症救治專家攜手搭起了重症患者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
  • 和時間拼速度 與死神搶生命——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裡的「生死...
    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新冠肺炎患者生命,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這是當前階段湖北、武漢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主戰場湖北目前在院治療4593例,其中重症1343例、危重症371例。分秒必急,生死決戰,幾乎每天都在火神山醫院ICU病房裡展開,來自軍隊的白衣戰士們,和時間拼速度,與死神搶生命。(小標題)為生的希望 守住最後一道關口「嘀,嘀,嘀嘀嘀……」監護儀上紅燈閃爍,報警聲突起。
  •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預後不佳?重要原因找到了
    【孫春蘭:要築牢疫情防控和高考安全防線】3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到北京市檢查高考準備工作。【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死亡或預後不佳的重要原因被發現】日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通過對48例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和武漢雷神山醫院重症病房治療的患者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篩查和臨床研究
  • 浙江溫州首例ECMO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成功撤機
    昨天,浙江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641重症隔離病房內傳來喜訊,病情極其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陳某(化名),歷經10個晝夜的ECMO技術及呼吸機支持等綜合搶救,終於轉危為安。據悉,這是浙江省內第二例應用ECMO技術後成功撤機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 國家衛健委:開展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國家級遠程會診
    ,充分發揮遠程會診在提升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療效果中的作用,經研究,決定由國家遠程醫療與網際網路醫學中心(中日友好醫院,以下簡稱國家遠程中心)承擔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國家級遠程會診平臺任務。四、其他工作要求(一)各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按照《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和本通知要求,指導轄區內定點醫院規範開展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遠程會診工作,進一步提高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癒效果。
  • 東莞市抗疫先進個人楊雪:常將危重症患者從死亡邊緣拉回來
    回憶那段日子,市人民醫院ICU是醫護與死神拉鋸的「戰場」,該院紅樓院區ICU副主任楊雪和隊友住臨時隔離宿舍,有家不能回,一次次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從死亡邊緣拉回來。住醫院臨時宿舍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楊雪有14年ICU工作經驗,平時,她和團隊常搶救各種休克、呼吸衰竭、心跳驟停的患者,也常下到各鎮街醫院幫忙,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暴發性心肌炎、重症肺炎、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瀕死患者。
  • 「新華網連線武漢」與死神賽跑的超能戰士:有病人需要我就上
    插管、拔管、吸痰,這些工作被稱為是給新冠肺炎疫情的危重症患者做生命線上的「搶救」,由於要正臉貼近危重症病人的口鼻,迅速打開氣道的同時,大量的病毒飛沫釋放出來,從而直接會沾染到操作者的身上或者面部,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也被稱為是「離危險最近的白衣戰士」。「後來我才知道,火神山醫院的第一例氣管鏡手術是由我來操作的。
  • ICU護士長鍾小鋒:帶著希望與死神賽跑
    「生命最後一道防線」,在疫情戰況最激烈的陣地上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搏鬥,幾乎每天都遇到驚險的情況。  24小時不出艙,每班超10小時  武漢市肺科醫院是武漢最早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收治著最危重的病人。
  • 80餘位醫護人員把她從死神手裡拉了回來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陳惠婷):世衛組織曾在3月初的報告中指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超過一半。而家住廣東中山的彭女士創造了一個醫學奇蹟。她曾多次病危,一度心跳驟停,在省市兩級80多位醫護人員長達兩個月的救治和護理工作,彭女士已康復出院。究竟是什麼力量把她從死神那裡拉了回來?
  • 武漢十二時辰·丑時|搶救重症患者,他四換陣地與死神賽跑
    範學朋穿過武漢市第五醫院住院部5樓病區走廊,這裡是由他和團隊剛剛改造完成的隔離病區,僅僅12個小時前,這裡還是婦科住院病房,大年三十,一夜間收治了30名新冠肺炎患者。他去查看一位60歲危重症患者。「1月24日下午兩點,患者轉運到這裡,幾小時後他出現呼吸窘迫,一度心跳驟停,情況危急,我們全力搶救。」
  • 廣醫二院戰疫記 | 勇往直前,不負誓言,援鄂醫療隊與死神「搶人」
    陳維校對每一例患者的情況都緊繃神經,熟知於心,各項操作熟練到位,全力救治病人。最忙碌時一天他成功實施了3例深靜脈穿刺置管術和2例動脈穿刺置管術。在高強度的工作下,僅一個月的時間他的體重就下降了10多斤。 王玉麗、黎江兩位專科護士,每天有6、7個小時近距離地接觸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進行打針輸液、查體溫、上心電監護、給氧、量血壓測脈搏等近百次操作。
  • 「鹹寧傳真」「OK先生」付朝江——最後決戰的重症戰士
    最後三名危重症患者的搶救,是鹹寧新冠肺炎治療的最後決戰。這個時候,作為「重症戰士」已經是付朝江到達鹹寧的第49天,正好在決戰之前,付朝江回憶了這49天的點滴…………「OK先生」付朝江與患者合照。結合最新版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付朝江帶領雲南醫療隊對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進行相關治療,並最終讓患者轉危為安。付朝江還指導感染疾病科改造,並優化了感控流程,以便對新收病患進行診治。除此之外,付朝江還向醫院提出15條感控建議。並在鹹寧市中心醫院官方公眾號上刊登,被醫院同仁積極轉發,獲得醫院一致好評。
  • 丈夫一線鬥「死神」 妻子分身兼「兩職」
    今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軌跡,作為東鳳鎮危重症學科的骨幹醫生,文志學2月1日被緊急召喚馳援中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參與我市首例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留守東鳳鎮人民醫院的妻子一人扛起兩份責任——一方面要在呼吸科應對本就繁重的工作,照顧兩個女兒的重擔也壓在她的肩上。「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就沒想過退縮,只是對兩個女兒仍然有點愧疚。
  • 與生命競速——記武漢新冠肺炎救治氣管插管小分隊
    新華社武漢3月7日電題:與生命競速——記武漢新冠肺炎救治氣管插管小分隊新華社記者黎昌政、廖君「要插管了!」裹著隔離服、戴著護目鏡,氣管插管小分隊隊員、麻醉醫生王晶晶,示意其他人退到病房另一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病房裡,躺著一位有多種基礎疾病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王晶晶小心打開患者口腔,觀察氣道情況,將可視喉鏡插入,又快又準地將呼吸機軟管插進患者聲門。
  • 張偉華:「治好病人就是最大的政治」
    我市新冠肺炎實現清零後,張偉華(中)和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醫療團隊員從市立醫院救治一線歸來(商丘日報資料圖片)。 「治好病人就是最大的政治」,12月24日下午,在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科簡陋的主任辦公室內,剛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的張偉華在耐心接受病人家屬諮詢的間隙,隨意拉過一張塑料凳子,一坐下,就緊趕著和記者聊起來。
  • 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如何快速恢復?專家給出四點建議
    輕症、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如何治療?新冠肺炎患者康復期需要注意什麼?……近日,新華網推出專題《戰「疫」專家說》,第六期專訪了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江榮林,就新冠肺炎患者治療的相關情況進行解答。
  • 「隔在患者與死神間的那堵牆」——記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症...
    新華社南京9月17日電題:「隔在患者與死神間的那堵牆」——記江蘇省人民醫院援武漢重症醫療隊新華社記者 邱冰清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醫療隊一夜成軍,200多名來自重症醫學中心、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等科室的醫護人員及管理保障人員,次日趕赴武漢。13日晚11點多抵達武漢,14日凌晨兩點將行李、物資等整裝完畢,凌晨3點在住處召開緊急會議,上午8點左右醫療隊隊長、江蘇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劉雲趕赴武漢市第一醫院參加工作會議……當天上午,國家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詢問是否有醫療隊能當天接管病區,劉雲率先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