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日記:20天來第一個成功脫機拔管的患者,相信越來越多的危重型...

2020-12-22 瀟湘晨報

時間:2020 年 3 月 4 日

地點:湖北黃岡

講述人:郴州市第三人民醫院主治醫師羅明

今天天氣真好,陽光明媚,心情舒暢。一掃前幾天的陰霾 , 一位氣管插管、上呼吸機 10 天的患者,經過郴州醫療隊的不斷努力終於成功脫機拔管了!

2 月 24 日,該患者因新冠肺炎致呼吸衰竭轉入湖南重症醫學科,入科時指脈氧只有 80%,甚至低至 60% 多,我們立即予以氣管插管呼吸機支持。剛上機兩天時,患者的呼吸機參數很高,氧合仍欠佳,行床旁彩超提示雙肺不張及肺實變,同時提示肺間質水腫可能。

我們立即予以加強氣道管理,肺部物理治療及痰液引流,同時予以液體負平衡,患者的呼吸機參數逐漸下調,經過 10 天的努力,終於在今天成功脫機拔管。

這是郴州醫療隊接管的湖南重症醫學科 20 天來第一個成功脫機拔管的患者,我們非常激動!有了第一個,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我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會有越來越多的危重型患者能轉危為安!

瀟湘晨報記者張樹波 通訊員羅明 王競

【來源:ZAKER瀟湘】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雷神山「ICU戰隊」:7名危重症患者ECMO成功脫機並康復出院
    據統計,雷神山醫院患者病死率2.1%,在全省新冠肺炎定點醫院中病亡率較低。 ECMO成功救治7名雷神山患者彭志勇教授,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2月8日,中南醫院正式接管武漢雷神山醫院,他帶領170餘名醫護人員趕赴雷神山醫院負責兩個ICU的建設,組建「ICU戰隊」。
  • 強基層(5)| 哪些因素導致近四成ICU患者脫機困難?如何準確識別與糾正以降低死亡風險?
    重症監護病房(ICU)的許多病人常因脫機困難而延遲拔管,困難脫機的發生率在26%到39%之間,而需要超過7天才能脫機的病人死亡風險明顯增加
  • 多學科協作 成功搶救心臟破裂患者
    本報訊  伴隨著一陣警報聲,一位遭遇嚴重車禍導致左胸大出血、嚴重休克的男患者被送到了市一醫院急診中心。在到達急診室前,患者的傷情資料已通過「建德市創傷中心群」發出,胸外科、普外科、神經外科、重症醫學科等團隊提前到達急診做好了接診準備。 與死神爭分奪秒患者到達急診室後,醫療團隊立即進行相關急診處置,CT提示蛛網膜下腔出血、雙側多發肋骨骨折、兩肺挫裂傷、左側胸腔積液……致命傷是存在心臟破裂可能,傷情十分危重,生命危在旦夕。
  • 4省醫護接力救治67天,上了50天呼吸機的危重患者正恢復
    但能不能順利脫機,又是一道異常兇險而難闖的關。據不完全統計,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使用ECMO的救治成功率不到40%。「ECMO患者脫機,是每天24小時不眨眼守出來的。醫生稍微松鬆手,人就沒了。」遼寧醫療隊專門為小偉組建ECMO團隊,每天不論白天、晚上,抑或是凌晨3時、4時,只要微信群裡發出小偉的檢查情況和儀器設備參數,都有醫護人員參與討論,商量下一步的對策。
  • 中山大學附屬三所醫院「最強天團」首次大會診 跨區域救治危重患者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3月5日下午,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組成的20多名專家,齊聚中山一院高端遠程會診中心,為省內5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把脈問診」,討論和制定個性化的精準治療方案。
  • 東莞最後一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脫機成功,面部和胳膊皮膚已變黑
    4月14日,東莞市人民醫院重症監護室內,73歲的譚康安(化名)第一次被嘗試著脫掉呼吸機,依靠自己的肺來自主呼吸。他從沉沉的睡夢中甦醒過來了,醫護人員發出一些指令或提問,他都能給予回應了,儘管聲音有些含糊。他曾是東莞最後一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從2月4日轉入市人民醫院ICU,2月5日上呼吸機,2月15日上ECMO。
  • 東莞最後一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脫機成功 面部和胳膊皮膚已變黑
    他曾是東莞最後一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從2月4日轉入市人民醫院ICU,2月5日上呼吸機,2月15日上ECMO。他體內病毒載量一度高達850萬拷貝,是橫在東莞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頭上的「最後一座大山」。對他的救治令無數人揪心。但即便是在最無望的時刻,專家組也從沒放棄過希望。
  • 新冠危重型患者如何重返正常生活?康復專家:這三大訓練很重要
    首期節目關注的是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復介入,並通過連線來自武漢一線的康復專家,了解疫情一線重症患者康復介入的重要性。直播獲得10w+的關注。「那麼,關於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復介入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王於領說,新冠肺炎的患者稍微活動血氧飽和度非常容易下降,尤其是重型和危重型的患者,部分危重型患者甚至不能離床。「針對這些患者,我們寧可多些被動的訓練,也不應當增加他們的心肺負擔。康復絕不能做冒險激進的幹預。」
  • 醫護日記|預防患者意外拔管,我自製了簡易手套式約束帶
    從1月26日起,澎湃新聞浦江頭條欄目推出《醫護日記》,記錄那些在臨床一線為人民健康而戰的醫護人員。為了防止感染,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神經外科重症監護病房主管護師、上海援鄂醫療隊金山醫療分隊護理組組長張文英在出徵武漢前也剪短了頭髮。
  • 浙江溫州首例ECMO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成功撤機
    昨天,浙江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641重症隔離病房內傳來喜訊,病情極其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陳某(化名),歷經10個晝夜的ECMO技術及呼吸機支持等綜合搶救,終於轉危為安。據悉,這是浙江省內第二例應用ECMO技術後成功撤機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 生死線上「特種兵」——北京協和醫院湖北一線重症病房抗疫記
    1月26日下午抵漢,在經過實地演練並與武漢同濟醫院進行醫療流程對接後,援鄂抗疫醫療隊進駐的第二天晚9點,在新病房建成不到6小時情況下,醫療隊開始收治12名患者。醫療隊駐地、中法新城院區ICU、北京協和醫院多點接入,近10個頂尖學科的20餘位專家共同為一位極危重症患者的炎症風暴問題展開討論。 2月28日,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風溼免疫科、腎內科、心內科、血液內科、感染內科、重症醫學科、內科重症監護病房專家團隊,就危重症患者的治療中是否使用激素以及激素使用的時機、劑量展開激烈討論。
  • 哈醫大一院重症醫學科康凱:每天高強度工作 握著患者手安慰
    在馬不停蹄地完成對全省8個地市重症患者救治的調研工作後,2月12日,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成立,康凱第一時間進入到隔離病房。在隔離病房,醫生們每天要穿著厚重的防護服進行6小時的高強度工作,呼吸變得十分困難,步伐也格外沉重,工作一會兒就汗如雨下。工作的第一天,面對一名剛轉運過來、情緒不穩定的重患,康凱握著他的手堅定地說,「我們把你轉來,是因為省裡集中了最好的資源救治你,我們一定把你治好!」
  • 顱腦損傷患者有關機械通氣的十個錯誤理念
    8、應延遲拔管如果可能的話,早期脫機過程進行拔管比繼續機械通氣更可取,以避免可能的呼吸機相關併發症和高昂的機械通氣成本。非必須的長時間機械通氣會增加罹患肺炎和肺或氣道創傷的風險。另一方面,過早地去除機械通氣與重建人工氣道困難、氣體交換障礙及呼吸衰竭有關。許多研究已經調查了非顱腦損傷重症患者成功拔管的標準。
  • 浙大一院80歲、36歲兩位危重患者順利擺脫...
    這一老一少兩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歷盡病痛康復出院,在ECMO患者脫機率極低的救治中,幾乎算得上是「幸運兒」甚至「奇蹟」,但幸運和奇蹟的背後,是之江院區的隔離重症監護室內,近2個月來每天如驚濤駭浪一般承受著病毒一次次對患者發起的衝擊,而醫護人員用團結務實、細之又細的「浙一精神」,不計得失不計代價一次次與病毒決戰,憑藉技術與實力,最終取得勝利。
  • 天使日記丨今天是我在抗疫一線工作的第29天
    天使日記丨今天是我在抗疫一線工作的第29天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  作者:  2020-02-17 中午休息的時候收到了一份很特別的禮物
  • 25天ECMO,50天呼吸機 四省醫護接力救治67天 「一定讓他活」
    視頻裡小偉恢復得不錯,雖然還在用鼻導管吸氧,但對於一個用了25天ECMO、上了50天呼吸機、救治了67天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來說,他目前的恢復狀態已算是一個奇蹟。在視頻裡,小偉說,「感謝醫護人員,感謝所有人關心,我一定努力好好活下去。」
  • 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浙江首批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
    經過系統治療,又有12位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包括兩名危重型患者,其中一名曾插管,8例重型患者與兩例普通型患者。至此,浙大一院兩周內已有45位患者出院。 70歲的蘇阿姨是今天出院的康復者中年紀最大的一位,她在年前從武漢來寧波兒子家過年,年三十有了發燒症狀,被緊急送到浙大一院救治。
  • 火神山醫院如何高質高效救治患者?帶您一探究竟
    疫情暴發後,他主動請纓赴漢,扛起了救治危重患者的重任。除夕夜裡,在空軍醫療隊出徵誓師大會上,張西京堅定地表態:「我黨齡28年,入伍32年,又是科室領導,我不上誰上?組織選擇了我,我定不辱使命!」在火神山醫院,張西京和同事們運用有創呼吸機成功救治了首位危重症患者陳大爺。現年65歲的陳大爺患有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多種基礎性疾病,再加上新冠肺炎病情一直沒有好轉,便被轉入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
  • 我們的使命仍在繼續,每一秒都在與死神搶人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一名開始需要無創呼吸機的患者,在我們的鼓勵下逐漸脫機、回到面罩吸氧。還有一例血色素僅3克、心梗、休克的重症患者,在入院1天內2次心臟驟停。我們積極復甦、輸血、置入中心靜脈、氣管插管,聯繫專科醫師的指導意見。還記得剛來武漢時,有天晚上推開窗戶,聽到附近小區許多人在喊「武漢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