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南極人就是賣保暖內衣的。實際上,如果你去淘寶搜一下會發現,甩脂機、泡腳桶、暖寶寶、汽車坐墊……各種各樣的商品,都有「南極人」的正品出售。、
南極人不生產商品,只是標牌的搬運工。
與此同時,南極人生產的產品價格也越來越便宜,質量似乎也越來越差。這種狀況絕大部分消費者表示:根本毫不知情。
事實上,南極電商早在2015年就完全放棄了實體零售和直銷。
去年《南方周末》曾報導過南極電商,這個公司已經不生產任何商品,只出售吊牌,只要你給錢就可以授權給你,並且還給你附送廣告位和活動報名,如果遇到調查,他們會給你提供證明規避處罰。
換句話說,你買的南極人內衣可能只有吊牌是真的,產品生產銷售啥的他一概不管。
商標授權的生意
相關資料顯示,南極人成立於1997年,首創保暖內衣產品,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內衣企業之一。在經歷22年的發展之後,南極人的業務範圍包括內衣、母嬰、服裝、床品、廚品、鞋品、服飾配件、戶外、家電等9大品類在內。現在在京東淘寶上搜索南極人,你可以看到各種各類的商品,而不僅僅局限於衣服,玻璃杯、紙尿褲、汽車坐墊等,個個都掛有南極人的品牌標誌。很多人看到這些南極人的商品之後,也並沒有覺得奇怪,但事實上其背後暗含的貓膩早已被媒體曝光過。
2018年年底,有國內相關媒體報導稱,包括南極人在內的一批服裝企業早已不再生產產品,而是專門靠賣吊牌盈利。據悉,南極人在2008年轉變了自己的經營模式,大刀闊斧把經營了11年的所有工廠流水線砍掉,從此之後不再生產商品,只專心於品牌建設,提供增值服務,徹底走上了品牌授權的商業模式,其產品也成為「吊牌貨」。
從那以後,南極人開始跟眾多商家進行合作,商家花錢買南極人的招牌,無論是什麼類型的產品,均能貼上「南極人」的商標。也就是說,一家沒有名氣的服裝企業都可以搖身一變成為「南極人」。
相關數據顯示,截止至2018年年底,南極人旗下全品牌授權生產商有846家,授權經銷商3427家,授權店鋪4442家。2018年,南極電商實現營業收入33.53億元,同比增長240.12%,淨利潤9億億元,毛利率高達94%,令人眼紅!
仔細想想,其實南極人的經營策略也非常簡單,早期先依靠服裝起家,在這期間瘋狂找代言,打出名氣之後便開始賣商標、賣吊牌。事實上,南極人對於賣吊牌一事也早已作出回應,他們承認公司確實已經沒有工廠了,但授權銷售也是一種正常商業模式,很多企業都在幹這一行。
為何利潤如此可觀?品牌溢價是主要因素
在服裝行業,常見的有「吊牌產品」和「貼牌產品」,二者不同之處在於:吊牌是「你生產、你自己賣,授權商給你商標,但你自己要對所出售的產品質量進行負責,如果出現問題則不關授權商的事。」;貼牌則是「我的品牌,我自己賣,不過我懶得搞工廠,然後找個工廠合作,讓他們按照我的要求來生產,然後我自己貼上商標拿去賣!」
很明顯,相比於貼牌,吊牌的經營模式更加粗暴,且利潤也更高。
在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的情況下,企業之間的競爭已不單單是產品質量、價格的比拼,更關鍵的是企業品牌等無形資產競爭。
同樣的產品貼上知名的品牌,身價立即翻倍。
以保暖內衣為例,沒有吊牌兩件售價79元。
一旦貼上南極人吊牌後,在南極人專賣店兩條售價128元。
除去8元標費,多了42元利潤。
由此可見品牌溢價能力成為企業獲取超額利潤的重要法寶。
授權經營模式下的商品質量該如何去嚴格把控?
從2018年年初到現在,南極人已經至少14次被國家質檢部門及地方消費者協會拉入不合格產品黑名單。南極人一直以品質優良,價格優惠而深受消費者的喜愛,雖然南極人是吊牌授權商,可授權企業生產出不合格的產品,無疑會直接影響它們的品牌口碑。
南極人是國內知名的內衣企業,曾拿下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等多項殊榮。
品牌的知名度賦予「南極人」商標極高的市場價值,使得南極人可以通過品牌商標授權獲益匪淺。
品牌商標授權並不少見,騰訊、匯源果汁等很多公司也採取過這樣的形式。一般品牌授權方會對合作商的資質進行嚴格控制。而南極人卻不是這樣的。
此前有媒體爆料,南極人對廠家的資質要求很低,只要給錢,就可以支付商標,一套商標標費5元,一次性拿滿100萬元的商標能打8.5折。
南極人只管授權給合作商,自己卻從來不管授權品牌的質量,導致產品的質量越來越差,多次收到投訴。
短期來看,其商業模式取得了成功;而長期來看,如果僅僅靠過去積攢的口碑與情懷,但對品質把控不嚴、品牌管理不善、隨便授權等等,這樣總有一天會把牌子做癱掉,而如今正是在透支品牌價值。
網友評論:
@七無先生:南極人,恆源祥,好像都是這種經營模式
@懶床錦標賽冠軍得主:品牌效應一年也能賣9億,也是牛
@旭東cufe:貼牌生意太好做了,但是是絕後的
這生意,你怎麼看?
資料來源:
貓財經《靠商標一年賣了9億,已停產多年的南極人如今又學起了MU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