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說天齊鋰業,一家憑一己之力改變世界鋰礦格局的公司。
聽完他的故事,相信你對天齊鋰業乃至價值投資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天齊鋰業創始人,叫蔣衛平。
他原本就是一個不甘寂寞的男人,早年畢業於西華大學,在1997年下海經商,從事鋰礦相關的商貿業務。
2004年,其客戶射洪鋰業瀕臨破產,蔣衛平出於對鋰業的看好,將其買入,改名天齊鋰業。當年蔣衛平49歲。
當時誰也沒料到,一個年紀快過半百的男人,帶著一家默默無聞、臨近破產的縣城小廠,後來居然改變了全球的鋰礦格局。
蔣衛平接手射洪鋰業後,通過管理改善,很快扭虧;沒用幾年,天齊鋰業居然躍居中國鋰礦加工第一名。
蔣衛平的企業管理能力,可見一斑。
2010年,天齊鋰業在深交所成功掛牌上市。
不過,蔣衛平的挑戰才剛剛開始,老天爺很快給他一道新的考驗。
當時,我國約90%的鋰精礦都是從澳大利亞泰利森進口,泰利森仗著巨頭地位動不動就漲價,國內鋰礦加工商是苦不堪言,業內第一的天齊也不例外。
2012年,考驗來了。
美國鋰業巨頭洛克伍德(Rockwood)傳出,擬全面收購泰利森(Talison)。
泰利森是天齊鋰業鋰礦的主供應商,若被收購,天齊鋰業將面臨著鋰礦斷供的風險。
再次,對中國來說,洛克伍德已經是全球四大鋰礦巨頭之一,若拿下另一個鋰礦巨頭泰利森,全球鋰礦格局將進一步集中,對我國的鋰業發展極為不利。
但,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洛克伍德:400億資產,150億收入;
泰利森:21億資產,9億收入;
天齊鋰業:16億資產,4億收入;
憑藉天齊的體量,怎麼看都不可能改變殘酷的現實。
但是,蔣衛平硬是逆天改命,導演了一場精彩的蛇吞象大戲。當年蔣衛平57歲。
蔣衛平先是通過二級市場偷偷買入泰利森的9.99%股票,然後再通過場外收購10%,一舉拿下泰利森19.99%股權,成功狙擊了洛克伍德的收購。
進而在中投公司的幫助下,三個月湊齊30億,一舉拿入泰利森的股權,從而獲得了世界品位最高、儲量最大的鋰輝石礦場格林布希(Greenbushes)的控制權。
蔣衛平這一場極為精彩、以小吃大的狙擊戰,不僅成功化解了天齊乃至中國鋰加工行業的危機,也很快收到上天送來的慷慨回報。
2013年,我國推出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此後,我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激增,五年時間,從1.76萬輛狂飆至125.62萬輛。
同時期的碳酸鋰價格,也從2014年的不足4萬元/噸,飆升至2017年最高時的17.5萬元/噸。
坐擁全球最大鋰輝石的天齊鋰業,自然是賺的盆滿缽滿。
年營收:從2013年的4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62億元;
淨利潤:從4000萬元暴增至22億元;
股價:翻了近10倍,市值一度逼近900億元。
當時的天齊鋰業,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
蔣衛平超前的戰略眼光、過人的膽識和高超的資本運作能力,更是被江湖所傳頌。
很快,老天爺又給蔣衛平出了一道看似相同的試題。
大家都以為這是老天爺是對天齊的再次饋贈,誰能料到,看似相同的試題,結局卻截然不同。
2018年,鋰礦另一巨頭SQM要出讓32%股權。SQM擁有世界上第一鋰鹽湖--阿塔卡瑪湖的開採權。
若能成功收購SQM的股權,天齊鋰業將分別完成對全世界第一鋰礦和第一鋰鹽湖的布局,徹底奠定世界鋰業巨頭的地位。
對蔣衛平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誘惑。
果不其然,隨後天齊鋰業發布公告稱,將以40.6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SQM23.77%股權,而當時天齊鋰業的總資產只有178.40億元。
很顯然,又一次如法炮製的蛇吞象大戲,蔣衛平也成功做到了。當年蔣衛平63歲。
但不幸的是,接下來,老天爺給出的不再是豐厚的饋贈,而是殘忍的屠殺。
2017年之後,碳酸鋰價格從17萬元的高點,一路狂跌,直奔4萬元,一舉擊穿鋰礦運營商成本線。
一面是利潤的大幅萎縮,一面是巨額的貸款利息,與之同時天齊鋰業還在拼命地擴充產能,天齊鋰業的利潤和現金流迅速萎縮,很快出現巨額虧損。
曾經眾星捧月的天齊,就成了大家避之不及的雷區,天齊的融資也變得異常困難。
今年12月,高達近百億的銀團貸款到期,直接把天齊鋰業逼到破產的邊緣。
蔣衛平顯然低估了這場寒冬,對於如今已經65歲高齡的蔣衛平來說,這個冬天有點冷。
幸運的是,通過協商,銀團延緩了天齊的還款時間,同時天齊引來了新的戰略投資者,有望進一步緩解天齊的債務危機。
當然,天齊的幸運並非偶然,畢竟其旗下的鋰礦即使按當下的價格,估摸也有7000億的價值。
隨著新能源汽車景氣度恢復,碳酸鋰的價格也開始回升,天齊有望迎來重生。
最後,我覺得,我們還是應該感謝蔣衛平先生,無論天齊後來結局如何。
若沒蔣衛平,上遊鋰礦或完全掌握在國外巨頭手裡,這對於我國新能源汽車的大戰略來說,無疑是無法承受之痛。
回頭看看,我國全球絕對領先的鋼鐵行業,如今還被國外捏著鐵礦石的命脈,相比之下,蔣衛平先生還是受得起我們一句感謝的。
利益披露:本人持有天齊。同時本文,不代表推薦買入。
......
回顧天齊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兩點:
1、一家企業的成功和失敗,往往是因為同一個原因。
2017年,天齊的成功,大家歸結於蔣衛平的超前戰略。
如今,天齊的困境,也是源於蔣衛平的超前戰略。
同樣是超前戰略,結局卻完全不同。
但是,我們研判一家企業是否牛逼,不就是依據他過去的成功嗎?
但你是否意味到,在未來的日子,曾經的成功有可能成為他未來失敗的根源?
天齊並非個例。在《創新者窘境》一書裡,描述了大量這樣的案例,有興趣的朋友翻出來看看。
2、企業的成功,很多時候需要很大的時運。
天齊的成敗,除了蔣衛平的個人因素外,很大部分是因為鋰電池的周期輪迴。
蔣衛平,也可以說是,時運不濟。
時運,可以說是客觀的周期使然,但即使周期是客觀的,有幾個人能精準預測並踩中周期呢?
尤其,對於企業來說,一旦做了判定,是要投入巨額資金,一旦押錯,很可能就萬劫不復。
豈非,簡單兩字「周期」或「時運」,所能解釋?
明白了這兩點,你就能明白價值投資是多麼不容易。
買入並長期持有,簡簡單單的7個字,背後是需要多麼大的研究深度,才能坦然抱住並安穩享受其成功的紅利,豈是簡單的企業分析即可。
......
今天,終於等來了證券的企穩信號,介入者,接下來跟隨就是,今日的低點就是防守位。
之前布局的光伏和鋰電池表現良好,繼續捂住,跟隨交易就是。
接下來,就等果鏈企穩了。
敵不動,我不動;敵動,則隨之動。
就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