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帝君和雄才君王的嫡長子為何少有作為,鮮有善終?

2020-12-12 嬴帝姜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工作之餘,會和身邊的人閒聊,不知是說了些什麼,聊到了人的性格,說,一般家裡有兩個孩子的,年長的總是穩重、循規蹈矩些,而年幼的總是搗蛋、古靈精怪。

聽到這裡,眼睛裡頓時放出光來,以前讀書,看歷史人物的時候,便有了這樣的感受,只是少有人願意和我聊這些,我是深深的認同此觀點的,尤其身邊本人便是鮮明的例子。

歷史是殘酷的,而現實也是如此,穩重遵循規矩的人,總是難以打破常規的道路通向智慧之宮,就連俗語也常說:君子可欺之以方、籬笆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當然,這裡的小人不一定是指道德敗壞的人,而是那些古靈精怪、思維發散的人,他們敢於破壞規矩,行事怪異,羚羊掛角,總讓人捉摸不透,辦起事情來,總能事半功倍,輕鬆擺平一切。

二者相爭,勝負不言而喻!

甚至毛先生也時常教導後輩:什麼制度不制度,管他那一套。先生鼓勵後輩做事不要前怕狼後怕虎,那樣是沒有什麼大作為的,而是要敢於不聽話,不講規矩,大不了就是挨批評、挨教育。

毛先生的話,恰巧印證了我喜歡的一句話,上好男人要有匪氣,極品女人要有英氣。

寫到這裡,說一句題外話,或許,好的教育應該是因材施教,保存學生敢於質疑破壞規矩的性格,讓他本心不壞,初心不改,並學到相應的知識手段。

人們都說孔子因材施教,其實我是不大認可的, 真說到因材施教,應該是老子,他的學生基本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楊朱子創楊朱學派、關尹子開樓觀一脈、文子之學定為官學道舉,孔子續儒立儒學,等等,每一個都是聖人,雖不是老子的道,卻也都在以各自的角度,闡釋著道,而孔子門下,雖有七十二賢人,卻都囿於孔老二的學說框架。

言歸正傳,歷史或許塗滿了金粉髒水,卻也妙趣橫生,讓人得以鑑古今,知未來。

聊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腦海中頓時浮現了幾個人:伯邑考、嬴扶蘇、朱標、李承乾等等。

他們的爹,或驚才絕豔,或驚天動地,他們也都是嫡長子,可以說美名在外,讓擅長春秋筆法的儒派史家極為看好,並記載在冊。

或許他們的早逝,沒能承繼大統,有著這樣那樣的緣由,但我總覺得少不了性格的原因。

01

周文王嫡長子姬考

歷史傳說,被妲己商紂王剁成肉泥,做成丸子,讓姬昌吃了。一直認為應該是被殺了,或早逝了,做成丸子只能當做神話來看。據說帝辛的真實面貌有待商榷。

02

秦始皇嬴政嫡長子嬴扶蘇

長公子扶蘇賢名在外,終究是太過守規矩,太正了,自刎在軍中,箇中或許有些無奈,但連我也覺得可惜,每每想起不能釋懷。

03

漢高祖劉邦嫡長子劉盈

父母雙雄,在位七年,不得父寵愛,常年被母親的行為驚嚇,抑鬱而終。但相對而言,算是善終。

04

漢武帝劉徹嫡長子劉據

漢武帝陳皇后廢黜,無出,後封衛氏,生嫡長子劉據,史稱衛太子,諡號戾太子。劉據因巫蠱之禍,太子一脈,滿門皆斬,只逃出了一個孫子,初名病已,後名劉洵,是為漢宣帝。

滿門皆斬,不要問我漢武帝為啥還活著!

05

光武帝劉秀嫡長子劉彊

母郭皇后被廢棄,主動辭讓太子。

娶妻當娶陰麗華,不過是一句笑話,人是娶到了,愛情終究還是敗給了家族,劉秀還是立了郭聖通為後。人們都說光武帝劉秀是位面之子,不過是王莽改革得罪了所有世家大族,他得到了世家的支持,真談不上位面之子。

06

晉武帝司馬炎嫡長子司馬軌

夭折。

07

隋文帝嫡長子楊勇

受陷,被廢為庶人,後為楊廣矯詔賜死。

08

唐高祖嫡長子李建成

玄武門之變。不說了,就問一句,沒有李建成、李淵、平陽公主等的支持策應,李世民能在戰場上那麼輕鬆?他要真那麼厲害,玄武門之變後,何來的渭水之盟,直接帶領他的天策府謀士戰將們橫推了對方不就成了?

09

李世民嫡長子李承乾

宮變失敗,貶謫為庶人。

10

武則天嫡長子李弘

猝死,追封為皇帝,次子李賢也未能登基,封為章懷太子。

11

趙匡胤嫡長子趙德秀

嫡長子早夭,次子趙德昭被其宋太宗破壞致死,其三子趙德林早夭、四子趙德芳也早逝。

或許兄弟兩個都喜歡欺負孤兒寡母,所以北宋諸帝多是趙匡義後代,而南宋諸帝,除宋高宗趙構、正安帝趙旉外,其他皇帝都是趙匡胤後代:趙匡胤之子趙德芳的後代有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後代有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祥興帝趙昺。

12

宋高宗趙構嫡長子趙雱

三歲早夭。

14

忽必烈嫡長子孛兒只斤.真金

早逝,明孝太子。

15

明太祖朱元璋嫡長子朱標

沒有熬過老朱,早死,諡封懿文太子。

人們總說老朱把自己的班底封到太子府給朱標當班底,老朱是掏心窩子的寵他,他甚至穿上龍袍,老朱都要誇獎他。真是這樣嗎?其實他是真的可憐,一堆猛人當班底,自己培養的親信都扶持不上去,老朱是真的聰明,老朱的班底是陪他打江山的兄弟,除非他死,他們會跟著一個後輩反老朱?說輕鬆點,只要老朱在,他們是聽老朱的,還是聽朱標的?

16

朱標嫡長子朱雄英

朱標和常皇后所生嫡長子朱雄英八歲早夭。

朱標和扶正的呂氏所生嫡子朱允炆,登基後,被叔叔奪了天下,不知所蹤。

從乞丐到得了江山,或許是老朱佔得的造化太多,又殺戮太過,損了陰德,傷了天和!以至於嫡長子、嫡長孫、嫡次孫都不得善終。

17

明成祖朱棣嫡長子朱高熾

登基到了皇帝,可惜僅做了十個月。

18

努爾哈赤嫡長子諸英

廢黜,皇次子代善也沒有當上皇帝,最終是皇八子皇太極贏下這局。

20

皇太極嫡長子洛博會

早夭。

21

康熙嫡長子胤礽

兩立兩廢,終究沒能登上那個寶座。

或許除了性格,很多時候,我常常也在想,也許是他們的父輩太過優秀,奪了天地造化,佔了大道福祉,所損的陰德都報應在了他們的身上,但這太過唯宿命論,不可信,不可信。

思了想去,或許是教育的緣故,不是嫡長子少有作為,其實很多都很優秀,只是少了一些匪氣,這卻是要歸咎在教育上的。

如果你是一家長子,應該時常聽到父母念叨:你是家中的老大,要給哥哥妹妹們做好示範領頭的作用。

甚至有時候,弟弟妹妹犯錯,也會歸咎在老大的頭上,劈頭蓋臉的就打罵過來:「你是怎麼做老大的,怎麼讓弟弟妹妹幹這事,白瞎多吃了幾碗飯,年齡都長在了豬身上。」有的父母喜歡講公平,講一視同仁,老小犯錯,連同老大一起處罰。

往往如此,在父母和周遭人的潛移默化下,身為老大的人子,性格的叛逆和匪氣還沒破土而出,就生生的被打磨光滑,成了模具裡的果子,甚是討人歡喜,卻也失去了自身的靈氣。

念及此處,想起毛先生和子侄輩討論教育時的言論,年輕人要敢於不守規矩,敢於去試錯,敢於挨批評,而長輩們要多一些包容,容許孩子犯錯,不聽話,只要不危害社會,容許他們身上的稜角存在,同時作為孩子人生路上的執法者,要有一說一,有二說二,那種不問緣由,看似公平的各打五十大板,其實並不公平,甚至危害深遠。

好的教育,師長應該是引導者,而不是公園裡修剪綠化的工人。

平凡人家的長子尚且如此,那開國帝君的嫡長子,又會遇到怎樣的念叨:老子開創了一個朝代,你作為老子的嫡長子,一定要給天下做個表率,不能給咱丟臉!

你是帝國的嫡長子,要有帝國嫡長子的風範。

等等。

即便他們的爹不說,那些王公大臣都會時刻念叨,如此壓力之下,又有幾人敢順心而為的,又有幾人稜角的不被磨平。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人的成長,所受到的因素太多,環境、家庭境遇,等等,就不一一贅述。

歡迎關注酣睡嬴墟的少年

開啟神奇的史海字界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大名將中,為何只有王翦得到善終?真的是因為嬴政?
    然而這四大名將,除了王翦以外,無一善終。 白起、廉頗、李牧到底是因何而死呢?王翦又是憑什麼成了唯一善終者呢?我們不妨來回看三將的死因,從中來探尋王翦為何獨得善終的答案。
  • 古人為何將遺產留給嫡長子,哪怕他不賢能?古人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早在千年前的古代,關於遺產的爭端,就已經是一個屢見不鮮的問題,小到粟米銀錢,大到江山社稷,總是會有人大打出手,當面對這種情況,長輩要在子嗣繼承權間做出選擇,往往會採取「嫡長子繼承制」的方法,也就是選擇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但是它真的明智嗎?
  • 皇后被廢,沒有被打入冷宮;夫君在世,升格為太后遠離京城善終
    生五子一女被封太后善終真定王在外甥女結婚後,又動起了小心思。希望獲得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財富,甚至是稱帝。劉秀安排真定王的親戚耿純斬殺劉楊。為了平復劉家、郭家情緒,外放耿純外郡任職。給予郭、劉(楊)子侄輩以眾多封賞。封郭聖通為皇后,劉強為太子。
  • 為何會有嫡長子繼承制?歷史課本沒告訴你的事(準考生可收藏)
    嫡長子繼承制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一個核心原則,皇家的皇帝位或者世家大族、平民百姓的財產在父母過身之後皆為嫡長子所有。在這裡我們糾正一個普遍認為的小錯誤,嫡長子並不是嫡子和長子,而是一個統稱,即正妻所生的長子才是嫡長子。
  • 嗜血狂魔,終遭受報應,難以善終?
    吳起一生為魯、魏、楚三國效力,在軍事上的造詣極高,對國家的貢獻更是巨大,但他為何被冠以嗜血狂魔的稱號,又為何死於亂箭之下,難以善終?對楚國的發展,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可如此功績,也未得到善終。吳起之死,難得善終吳起散盡家財,只為尋求政治抱負,面對鄉裡人的誹謗,吳起直接取人家性命,這些縱然可恨,卻罪不至死,面對君王懷疑,吳起竟殺妻求將,卻終被君王拋棄,仕歷三國,卻也未得善終
  • 古代都是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是雙胞胎怎麼辦?古人智慧令人折服
    古代都是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是雙胞胎怎麼辦?古人智慧令人折服。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嫡長子繼承制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原則(制度),是維繫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而嫡長子繼承制,我想大家喜歡歷史的話,就會比較清楚這個古代的制度。其實嫡長子繼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一般來說,在君皇世家,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也就是嫡長子是指古代宗法制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
  • 繼承制度的退演,為何嫡長子繼承制始終居於主流地位?
    文丨深度歷史觀(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古代確定繼承人的方式通常以立嫡長子為主流,但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作為主流確定繼承人的方式外,古人立儲的方式還有立長
  •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什麼不再嚴格遵守「嫡長子繼承制」?
    以周公旦為代表的周王室制定了一整套嚴密的宗法制,「嫡長子繼承制」,作為宗法制重要組成部分,應運而生。 西周王朝的王位傳承,基本上代代平穩,沒有出現大的爭鬥,「嫡長子繼承制」起到了關鍵作用。 西周王朝立國二百餘年,從周王室到地方諸侯,基本上都堅定地貫徹著「嫡長子繼承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整個社會的穩定。
  • 小旋風柴進為何最終得以善終?
    小旋風柴進為何最終得以善終?時間:2017-02-10 13:26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小旋風柴進是怎麼死的? 小旋風柴進為何最終得以善終?小旋風柴進為何最終得以善終?   我們都知道,在水滸傳中,柴進在上梁山之前是一位在江湖上非常有名氣的俠士,還曾幫助過很多有困難的江湖義士,因此得到一個外號稱「小旋風」,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一下關於水滸傳柴進的故事,一起和大家了解下這位歷史人物的故事。
  • 劉秀登基之後,為什麼功臣們都可以善終?
    劉秀登基以後,之所以功臣們都可以善終。這主要是因為劉秀上位以後實行了一個政策,那就是「退武進文」政策,而且施展的比較順利。在我國歷史上,其實每一個成功的君王背後都離不開很多功臣的支持,就比如說朱元璋的崛起之路上有劉伯溫等人的支持,劉邦的崛起之路上有韓信,蕭何等人,但是與之同行的還有「兔死狗烹」,其中以朱元璋為典型,虐殺功臣之殘忍,還有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所以歷史告訴我們,做開國功臣的沒有幾個有好下場的,但是漢武帝劉秀是個例外,他的開國功臣大部分都得以善終,這是為什麼,我們來看一下
  • 基督教的"大衛"君王,以色列最卓越的君王,為何他總是熱血滿格?
    很榮幸我們可以透過文字的方式,來一次心靈的接觸,在這一篇的文章中我們的"主角"就是基督教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色列君王"大衛",今天我們要論述的一個觀點是"大衛"為何總是熱血滿格?一、認識"大衛"讀者朋友們,可能當你點進文章中的時候,你是一個認識大衛的人,或者也有可能你是一個不認識大衛的人。那麼不管如何,我們都來更多的認識一下這位以色列君王"大衛"吧。
  • 嫡長子繼承制:想安心繼承皇位,哪有這麼容易?
    所以,為了保證國家和平安定,權力平穩過渡,古人創出了一種基於血緣關係遠近的制度——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古人雖然會娶很多老婆,但真正的妻子只有一個,其餘都是妾室,這就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只有正妻所生的長子才是本家、大宗,是正統,正妻其餘的兒子,以及妾室的後代都是分家、小宗。
  • 戰國四大名將之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終?
    談秦說漢(230)戰國四大名將之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終? 戰國之四大名將之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其中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李牧被趙孝成王暗殺;廉頗也被趙孝成王解除了職務,遠逃到魏國的大梁,後輾轉到了楚國,未得到重用,最終在楚國壽春抑鬱而死;為何王翦能夠活得風光
  • 漢武帝不是嫡長子,為何會被立為太子?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
    作為一個封建大國,古代中國社會以及皇室自周朝開始,就一直遵循著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度基本原則。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一個家族、一個皇室,那個尊崇的位子,那令人豔羨的潑天財富,都必須讓嫡長子繼承,沒有嫡長子也要嫡子才行。數千年來,古代皇室一直遵循著這個原則,倒也沒怎麼變過。
  • 商鞅變法成功,申不害為何失敗?看完頓覺好老闆嘴臉嚇人
    死腦筋的人,沒那麼多心思,才讓申不害得以善終,卻讓韓國的變法徹底失敗了。作為大臣,特別是有責任感的柱國之臣而言,人生最大的成就不是做了多少事,而是成帝王師。帝師才是讀書人的終極追求,讓君王對自己言聽計從,這樣的快感,是除當權臣帝王外最愉悅的事。
  • 魯智深出了名的沒腦子,為何能得善終?
    眾所周知,在梁山一百八將中,得以善終的人寥寥無幾,這其中不乏因禍得福的武松,居然還有糊裡糊塗的魯智深,要知道,他當年有著一身好武功卻也是出了名的沒腦子,可在當時如此風雲變幻的時局中,堪稱人中龍鳳的宋江、吳用等人都未能護住自己周全,為何魯智深會有這樣的好福氣呢?
  • 抗戰中,回民為何鮮有賣國賊,軍閥馬鴻逵為何堅決不願投降日軍?
    抗戰中,回民為何鮮有賣國賊,軍閥馬鴻逵為何堅決不願投降日軍? 抗日戰爭,是中國軍民同日本侵略者之間的較量。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以後,中國軍民毀家紓難同日軍展開激烈較量。國家危難之際,也有很多軟弱無能的人投敵成了漢奸。說到這裡,小編想說的是,抗戰中回民為何鮮有賣國賊?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是當之無愧的最有骨氣的朝代,少有皇帝能做到如明朝皇帝一般,自己打江山,自己守江山。既是君也是將,不如別的皇帝御駕親徵穩坐後方一般,明朝皇帝永遠是衝在沙場的最前方,用自己的熱血帶動全場。明之帝國不如漢朝用財物換取,不如唐朝用女子換取。幾次的生死攸關,幾次的頑強抵抗。如明太祖明成祖血戰沙場,如明英宗明神宗寧死不屈。
  • 作為一個丞相你的門生故吏還在,影響力還在,君王怎能放心!
    三十多歲的時候,他才移民到秦國,但起初他只是一個相當於文案秘書的的人。是秦王嬴政一路提拔他為丞相,他是一個聰明而有才華的人。他與王室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李斯從未忘記先帝對他的仁慈,並忠實地幫助先帝實現統一世界的偉大事業,留下了千古一相的美名。雖然趙高是一個能辯的人,但是李斯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作家和雄辯的高手。當初還冒死上書,他說服了一直頑固不化的秦王收回他的生命。
  • 崗村寧次真的是罪孽深重,可是為何他還可以活到82歲善終?
    近代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在中國犯下了累累罪行,這其中板恆徵四郎,東條英機,松井石根等,作為日本侵華主要的軍事指揮者,在戰後都受到了應有的制裁,紛紛被處以絞刑,以告慰死難的同胞。但是有一個人他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最後卻安全的回到了日本,並且得以善終,他就是臭名昭著的岡村寧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