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長崎港西南方約19公裡的海面上有一座島嶼因外形酷似戰艦而得名軍艦島。2006年,日本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請希望把軍艦島列入世界遺產。日本的這一行為遭到了包括中國韓國在內的人民的強烈憤怒跟抗議,因為這被視為見證了日本「輝煌」的軍艦島卻沾滿了數以千計中韓勞工的鮮血。
2017年韓國以此為題材拍攝了一部電影《軍艦島》。不管你如何看待韓國人,可你不能否認韓國人對日本人的仇恨是融入了血液裡。於是這一段被遺忘的歷史重新浮現在我們面前。
軍艦島面積約6.3萬平方米,海底蘊藏優質煤炭,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來說無異於一筆天降橫財。軍艦島於1890年被日本工業巨頭三菱公司購買並開發,日本人自己不可能下礦挖煤的,當時日本已侵佔朝鮮全境和大半個中國,據日本外務省戰後公布的資料,日本政府強行把41000名中國人運送到日本,其中3765人被分配給了日本三菱公司,日本新日鐵住金公司也參與了島嶼開發,旗下的八幡制鐵所僱傭了上千名勞工。
當時,在這座面積僅6.3萬平方米的島嶼上,生活著超過5000人,人口密度達83600人/每平方千米,是東京的9倍以上,排名全球第一。

於是這群勞工悲慘的命運開始了,暗無天日的苦痛鋪天蓋地。沒有休息,沒日沒夜的勞作,哪怕只是一瞬的駐足,一次抬手的揮汗,在一旁虎視眈眈的日本人就會揮動那罪惡的長鞭,伴隨鞭響的尖叫聲似乎能扯開人的心肺。高壓的勞作,吃的是榨豆油的殘渣,全身只讓穿一條內褲,瘦的只有一把骨頭!翻看歷史照片,那黝黑的身軀,那清晰可見的肋骨,那滿是苦痛的眼神…

一位倖存者回憶,自己就像一隻「鼴鼠」,每天的工作就是鑽到海底1000米以下,用最簡易的工具挖煤。隨時會有瓦斯從巖石裂縫中噴湧而出,昏暗的電燈下,一旦出現火星,極易引發爆炸。不少煤礦工人被爆炸導致的坍塌掩埋在礦道中,長眠海底。每天周而復始的工作,疲憊不堪的臉上塗滿了煤灰。
另一位倖存者說:「那時我很小,又非常飢餓,卻要完成成年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安全帽上綁4公斤重的頭燈電池,讓我幾乎無法承受的是一張床必須和十多人公用,床上到處是蝨子,周圍的蚊子嗡嗡的響,食物到了難以描述的地步,只有一點點米飯湯和其他一點東西。」

與此同時,島上還存在著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日本人住在島上的豪華公寓裡、去舞廳跳舞,對外面受苦的工人們嗤之以鼻。補給船通過從長崎運輸而來的各種蔬果、糧食及美酒,都是日本人專屬的日常食物。如此極端的區別對待,不禁讓我們想起地球另一端的日耳曼民族,宣揚民族優勝的同時,迫害殘殺猶太人。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二戰結束後,總共有700多名中國勞工,1400多名韓國勞工被強徵到軍艦島上勞動,受盡非人折磨,最後留在了這裡。
《軍艦島》的熱映在韓國國內產生了激烈而廣泛的討論,朝鮮勞工的悲慘經歷、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罪行重新成為社會熱點。日本人的態度大家再清楚不過了,日本強調《軍艦島》是虛構的,就是拒不承認!
而在中國,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那個小島上,有多少同胞的冤魂無法安息?2009年,日本政府將軍艦島當做旅遊景點重新開放,供全世界遊客參觀;2015年,軍艦島正式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旅遊社每年的日本景點中、導遊所重點介紹的歷史中,有多少是關於中國同胞的苦難?每年日本導遊驕傲地向中國遊客介紹說:「島上的這些房屋,是日本第一批混凝土結構的高層建築,在當時,也就是60年前軍艦島的日本管理者月薪有50萬日元,按現在的匯率就是2.6萬人名幣。」而中國遊客們說說笑笑地打趣:「這裡簡直就是天堂」。

戰後七十多年過去了,絕大多數受害者已不在人世。對於那些慘死在軍艦島上的同胞們來說,失去的生命、被踐踏的尊嚴,是無論如何都彌補不了的。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繼續攜手努力,讓真相被承認、讓歷史被銘記,讓悲劇不再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