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訓,是我們的先祖們從日常勞動以及親身經歷中,總結出來的寶貴文化,不僅是經驗之談,更是立身之本。
每一個家族,每一個家庭,幾乎都有自己的祖訓,但真正遵守和牢記的人卻不太多。
晚清名臣曾國藩的祖先是春秋末年思想家曾子,留下的祖訓非常多,比如早起、打掃潔淨、誠修祭祀、善待親族鄰裡等等。這些祖訓,對曾國藩的影響非常大,其中,他家留下的「不走夜路,不獨爬惡山」的祖訓,更是影響了曾國藩一生。
那麼,在曾國藩家的這條祖訓中,有何特別之處呢?我們先來看看曾國藩是如何遵守的。
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33歲的曾國藩成為翰林院一名從五品侍講後,得到道光皇帝的賞識,欽定他作為四川鄉試的主考官,趕赴四川。
曾國藩首次作為欽差大臣,心裡也十分激動,在前往四川前,連夜給家裡寫了一封信,告訴這一好消息,並特意提到:我將一路謹記我祖「不走夜路,不獨爬惡山」之遺訓,總會佑我順利入蜀。
那麼,曾國藩為何會要特意在家書中,提到這一祖訓呢?
有3層意思在裡面:
一是從京城到四川,路途遙遠,蜀道艱難,路上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為了避免家人擔心,曾國藩特意將祖訓搬了出來。
其次,也說明曾國藩是一個做事有分寸的人,無論到了何時何地,都不會忘記祖訓。
三是告訴家人,自己並沒有被道光皇帝的信任衝昏頭腦,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地位提升,而忘記了祖宗家法。
根據當時的歷史記載,曾國藩前往四川途中,雖然一路上有侍衛、轎夫等一行人,但他從來不趕夜路,因此,行走比較緩慢,來回共花費了將近半年時間。
那麼,曾國藩的祖訓為何有如此一條呢?這也是當時交通不便而產生的。
因為當時的道路都不好走,如果走夜路,坑坑窪窪,必定有很多危險。另外,很多惡山上,不是強盜出沒之地,就是虎狼盤踞的地方,如果一個人前往,也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危險發生,畢竟,有武松一樣能打虎的人不多。
其實,曾國藩的這條祖訓是從安全的角度來定製,迎合了當時的環境。而這也讓曾國藩養成了謹小慎微,不打無準備的仗,以及養成了做什麼事情都要三思而後行的良好習慣,也才讓他在官場上遊刃有餘,獲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