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解憂雜貨店》改編自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由王俊凱、迪麗熱巴、董子健領銜主演。作品主要講述了一個關於人生矛盾與羈絆該如何救贖的故事。
在一家開在僻靜街道旁的雜貨店裡,只要在前面捲簾門附近的投信箱投入寫好的煩惱信,第二天就會得到相應的解答。某個夜晚,三個報復房地產商的年輕人,小波(王俊凱飾)、彤彤(迪麗熱巴飾)、阿傑(董子健飾)在逃難途中無意闖入,沒想到的是,三人無意間開啟了雜貨店擱置多年的時光隧道,由此切入故事的正題,他們做起了原雜貨店老闆(成龍飾)的解憂工作,從回復第一封來自過去的煩惱信開始,在一次次解答煩惱信的過程中,不斷地在過去和未來間穿插。在解憂他人煩惱的過程中,三人也找到了自己的心靈方向,不經意間將所有人的人生串聯起來。他們對自己的煩惱做出了解答,從而在煩惱中成長。
一、小說與螢屏改編的碰撞
(一)時間線的碰撞
原著通過強有力的邏輯性對人性進行描畫,以愛與溫情為基底,通過過去和現在的時光交錯寫法,描述了三段故事。小說沒有涉及犯罪和推理,但是作者東野圭吾的寫作功底給小說加上了一筆懸疑的色彩。而在電影改編中,多次採用時空交錯的表達手法,容易讓觀影者思維產生混亂,那些觀看過原著的讀者又會不自覺地將其與原著進行下意識的比較,特別是時空交錯片段更會使人聯想到原著,幫助自己領會電影情節。在原著中,作品被分為五個章節,在敘述煩惱來信內容的同時,還穿插了雜貨店大爺和三個小偷的故事,內容多而又冗雜。而在電影中,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創作者需要對小說的內容做出取捨。在一部以時空交錯為核心的電影中,縮減時間段成為關鍵,這一點很考驗導演和編劇的專業能力,因此這也成為筆者觀影前最好奇及關注的問題。
(二)文化的碰撞
小說《解憂雜貨店》不僅僅被改編成了中文版同名電影,早在中國改編前,已有日本本土改編的版本,這也無意間使得二者形成了對比。
由於原著《解憂雜貨店》的作者是日本人,作品的背景又定在了日本,因此內容、思想都偏於日本化。中國和日本存在文化差異,這為文藝作品改編增加了不小的難度。因此,在觀看中國版《解憂雜貨店》時,筆者不僅關注時間線的安排,也關注如何將原著中的內容和背景進行本土化轉變。這也使得作品的情感共鳴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因此,這也成為跨國文藝作品改編的一大難點。
二、如何選擇即將啟程的路
電影《解憂雜貨店》以三個主人公為中心,通過三個類似的煩惱經歷,分為三部分展開,分別是猶豫是否應該繼續堅持音樂夢想的秦朗、是否應該和家人因躲債而遠走他鄉的浩博和是否應該為了尊嚴而放棄舞女工作的晴美。三個煩惱分別對應了三種情感,即夢想、親情和尊嚴。而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芸芸眾生,面對生活的種種不易,又何償不是面對著上述三者的抉擇,人生處處充滿著矛盾和羈絆,關鍵是人們該如何做到自我救贖,走完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影片中,雜貨店老大爺在看報紙時發現了一篇報導,報導的內容是一家三口在逃債的過程中遭遇車禍而亡。老大爺懷疑遇害的人正是他當初回信解憂的一個小男孩。這使得他憂心忡忡,不知道自己的回信是否對他人起到了幫助。這個問題一直引人深思,究竟他的回信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嗎?這是一個很讓人覺得矛盾的問題,起到了,也沒起到!
(一)看清青春的迷茫
在第一個故事中,主人公秦朗是一個從小懷揣音樂夢想的少年,他一直沉浸在煩惱中——是繼續堅持在北京創作音樂還是回老家接病重父親的班陪在父母身邊,做一個普通的工人。三個主人公給出的回覆從剛開始時帶有一絲的調侃讓他去做直播、網紅到最後建議他回老家,告訴他「雖然夢想是要有的,但是生活還得繼續。也許回家接你爸爸的班,不是壞事」。但是,秦朗並沒有聽從三人的勸誡。而秦朗的父親也明確表示並沒有想讓秦朗回老家接他的班,他支持兒子的夢想,讓他在北京全力打拼,即使失敗了也不要回頭,否則不要回來見他。雖然在此期間,秦朗也猶豫過,考慮過放棄,但是最終還是選擇了堅持。正因如此,在彩虹孤兒院的火宅事故中,他為救一個小女孩而失去了生命,但是他的歌曲被這個被他解救的女孩子在長大後唱紅了大江南北。因此,大家不僅僅記住了這個女孩子的名字——張維維,同時也記住了這個歌曲的原創作者——秦朗。從另一個角度看,秦朗實現了他的音樂夢想,雖然為此付出了生命。但是挽救了一個女孩,他不僅給了這個女孩第二次生命,更給了她音樂的生命。就像該段結尾處的旁白那樣:「你對音樂的執著追求,一定不會白白地付出。相信我,將來一定會有無數人因為你的歌得到溫暖和鼓舞。堅持走你自己的路吧,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二)道破世間的羈絆
而在第二個故事中,小男孩浩博(董李無憂飾)因為家裡借了高利貸,要和父母舉家討債,去南方生活。但是,他不想離開,甚至想要離家出走,離開父母。在寫信諮詢雜貨店大爺之後,雜貨店大爺給出的回信是這樣的:「孩子,無論如何,家人都是最值得信賴的人。不要和家人分開,只要和家人在一起,就可以戰勝一切。」再加上新聞上報導自己的偶像麥可·傑克遜有性侵嫌疑,他感覺世界都在欺騙他。父母騙他說去南方旅遊,實際是躲債。自己的偶像又欺騙了他的夢想。多重打擊下,在躲債途中歇腳時,浩博離家出走。他沒有聽取解憂雜貨店大爺的勸誡,因此倖免於難並躲開了追債人。但是,也是因此,他的父親在他母親死後陷入深深的自責中,最終選擇了自殺。
這件事一直持續到了浩博(秦昊飾)長大成年,此時的他已經不再叫浩博而是叫張默,也不再是那個充滿叛逆、懵懂的少年,而是一名成功的知名畫家。在一次採訪中,他回憶起了小時候的點點滴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回到了小時候住的地方,回到了當時買傑克遜光碟的那家音像店,而音像店早已物是人非。老闆已經將它改為一家酒吧。在酒吧老闆的口中得知,他的父母並沒有成功躲債,而是和追債人一起死於車禍中。這使得他痛苦萬分,但是為了讓雜貨店老大爺安心,他在回信中仍舊寫道:「我是二十五年前寫信給您的麥可·傑克遜,不知道您還記不記得。我當初說,爸媽因為有些奇怪,要帶我離開。但我討厭父母,不想和他們在一起生活。謝謝你沒有把我的漫畫當作是玩笑,給了我認真的回覆。您說,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能戰勝一切。我相信您是對的,度過了美好的一生。這一切都是拜你所賜,謝謝。」而雜貨店老大爺在看完回信之後,也高興地說:「我這個老頭子啊!太可笑了。我總以為給人家回信,會給人家帶來不幸。其實我哪有這麼大的能耐……」殊不知,這只是一句善意的謊言。
(三)洞悉人性的虛假
最後一個故事作為電影的收尾不僅需要將觀眾悲傷的心情收回來,更需要給電影中的人物線和時間線做一個連接。這裡,時間又一次回到現代,三人收到的是一個舞女(陳都靈飾)的煩惱信。她不想做一個舞女,一個老闆向她拋出了一個「橄欖枝」,想讓她做自己的情婦。但她疑惑了,她知道這是不光彩的,是被人唾棄的。在收到三人的回信後,她得知被自己誤解,在回信中對自己的遭遇做出了解釋。電影中,回信的原文是這樣寫的:「你誤會我了!我有這個想法並不是貪慕虛榮,而是為了照顧我的家。我們家的狀況不太好。做舞女收入雖多,但很不穩定。而那個男人說,可以在他投資的商城中幫我開一家店。我省吃儉用已經有一筆存款,也一直在等待這麼一個機會……」收到回信的三人,了解了她的具體遭遇。而活在當下的三個人很清楚地知道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世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於是在回信中指點著這個舞女的人生,沒想到的是,她竟然真的獲得了成功。而這個成功的女孩叫作張晴美(郝蕾飾),也是小時候生活在彩虹孤兒院的一名孤兒。
電影由此把所有出現過的任務線和時間線做了一個整體的總結。這樣首尾相接的圓環式情節設計手法,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故事塑造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電影通過收信和回信的交流方式,體現了在交流中溝通的微妙。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邏輯是複雜的,更有可能會是一個悖論,沒有明確的答案。前兩個故事都在證明一個結論,就是煩惱者的理解並不忠於勸誡者的初衷,甚至有時候會是完全相反的。
在這部電影中,最突出的亮點是時間線索。在一個已經被廢棄的雜貨店中,收到多年以前的來信是可以解釋的。但是,在進入雜貨店看了信件之後,無意間回復的信件竟然也能被幾十年前的人收到。這就為電影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它是一部文藝電影,其實也有科幻電影的韻味。
電影用雜貨店老大爺的死來虛化時間,弱化觀眾的時間觀念。然後,電影讓時間不再僅僅是定義在手錶上的計時刻度,而是鮮為人知的三維空間的時間原理,因此引出了「穿越」這個詞。
三、結尾
結尾處以雜貨店老大爺回復給三人郵寄的那張白紙為結局,這也是雜貨店老大爺回復的最後一封信,將整部電影推到高潮。在時間線上,這封信正好是雜貨店老大爺在將自己的後事交付給親戚小軍的那天晚上,於是,三人收到了老大爺的回信。那封信穿越了時間的隧道,打破了常規約束的同時,深情而又兼有力量。他勸誡著說:「致白紙朋友!我歲數大了,思考了很久才明白你為什麼寄來一張白紙。也許是我老糊塗了,我猜你是不知道自己想問什麼。來找我諮詢的人吶,通常都有明確的問題。或者說,他們手上都會帶有自己明確的地圖。大部分情況下,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但你只是寄來了一張白紙,這說明你手上沒有地圖,這的確讓人苦惱。不過我想和你分享的是,在回答了這麼多的諮詢信之後,我發現每個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才走向了更好的人生。諮詢信的答案只是在鼓勵一顆已有決定的心而已。白紙的美好在於你可以隨心所欲地描繪你的人生地圖。換句話說,你擁有的是無可限量的未來。去描繪自己的地圖吧!衷心希望,你可以相信自己,無悔的去創造,去燃燒,這是我回答的,最後的一封信了,謝謝!」這段話是如此的引人深思,又是如此的打動人心。是啊,三人也明確表示三個故事的回信不僅僅寫的是別人,同時寫的也是他們自己,這就是寫給他們自己的回信。因此,他們從解憂雜貨店讀懂了人生的答案。
四、結語
看完《解憂雜貨店》後,筆者內心留下的其實只有平靜的思考,沒有對人生恍然大悟的感覺,也沒有被感動得痛哭流涕。原因是在內容上,它顯得格外真實但又摻雜著虛幻,看似荒唐離奇卻又深思熟慮。在筆者看來,一部好的電影就是每個情節相輔相成,隨意拿掉一個或者加入一個都會影響整部電影的格局,任何一個情節的喪失都有可能導致結局發生變化,達不到原本的效果。而在觀影后,影片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哲理,這哲理興許不是高談闊論,但是絕對可以讓人深思,引人回味,時刻警醒自己,繞梁許久而不絕。
總結來說,整部電影可以分為兩種人,一種為煩惱者,一種為解憂者。在彼此之間收信和回信的過程中,影片詮釋了人與人之間的羈絆。看到最後,人們會驚奇地發現,一些完全毫無聯繫的事物卻在影片中巧妙地聯繫在一起,彼此互相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故事的主人公卻從未發覺。無論是解憂者和煩惱者之間,還是煩惱者和煩惱者之間,彼此都有屬於自己的牽連。而把他們牽連在一起的中心點便是解憂雜貨店和彩虹孤兒院。將兩點連成一條線,影片的故事便沿著這條線展開。對於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來說,興許不經意間的某個選擇或行為都將如同爆竹一般在空中從小變大,精彩綻放;而在熄滅時,其又消失得無影無蹤,像一切都沒有發生一樣。
但是,無論是怎樣的羈絆,主人公都是富有年輕氣息的角色。因此,可以看出,電影想表達的思想是「青春」二字。年輕就是青春,可以多去嘗試,即使失敗了也有機會重頭再來。一切都遵循內心,從未有過拘束。雖然路坎坷,但是走著走著,人們說不定就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人們在年少時大都有自己的夢想,越長大越會發現自己被現實磨平了稜角。在成長的過程中,人們將面臨無數的抉擇,這個抉擇興許會決定一生。電影中的故事其實就是一連串生活的縮影。無意間的羈絆把社會縮小到一個維度。在這裡,每個人都不受時空的限制,一切好似冥冥中命運的安排,卻又與人們的選擇脫不開關係。無論是秦朗、張浩博、張晴美還是誤闖解憂雜貨店的三人,在他們的身上,人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在解憂雜貨店中,人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疑惑,解自己的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