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譽參半,忠奸難辨的大明最後一位戰略家是如何窮途末路的?

2020-12-24 騰訊網

談論明末無論如何是繞不開崇禎和楊嗣昌的,作為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最「信任」有加的大臣,楊嗣昌對內採取「 四正六隅 十面張網」剿賊策略,對外主張對清議和都發生了重大效應,只可惜兩項主張全部功敗垂成,而楊嗣昌害死盧象升,主張對清議和,舉薦的熊文燦招撫張獻忠,中了詐降之策,楊嗣昌自己也因為張獻忠的反叛身亡。留下了千古罵名,許多史冊和學者對其口誅筆伐,認為明亡的罪魁禍首就是楊嗣昌。但依然有很多人為楊嗣昌打抱不平,為大明最後的希望所惋惜。

為何說楊嗣昌是明末最後的戰略家?

很多人實際上都認識到了明朝的戰略規劃總是朝令夕改,無論是士兵還是官員往往都只能疲於奔命。楊嗣昌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害死了盧象升這一位明末最為能打的「文臣」。而恰恰是盧象升實際上其戰略規劃上和楊嗣昌是不謀而同的,當然只是在對內作戰上,兩人的根本矛盾在於對清議和。

實際上無論是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亦或是洪承疇等,其主張都是沒有全面化,沒有放眼天下的格局的。只有楊嗣昌的戰略是深謀遠慮的,攘內先安外在戰略上是沒有問題的,其計劃用「 四正六隅 、十面張網」的圍堵擊敗李自成、張獻忠也是非常有效的。

在楊嗣昌的戰略規劃出爐前,明朝剿匪10餘年,茫茫然越打越多,盧象升九戰九捷之後依舊深感無力上書崇禎認為剿匪之策毫無規劃,官兵淪為盜匪者不計其數。

《明史·盧象升傳》:九年正月,大會諸將於鳳陽。象升乃上言曰:「賊橫而後調兵,賊多而後增兵,是為後局;兵至而後議餉,兵集而後請餉,是為危形。況請餉未敷,兵將從賊而為寇,是八年來所請之兵皆賊黨,所用之餉皆盜糧也。

那麼楊嗣昌「四正六隅 、十面張網」就是針對流寇作戰的特點來對症下藥的,其結果是輝煌的,張獻忠被迫投降,李自成只剩下18騎遁入山中。

但是戰略是高屋建瓴,敵不過具體執行上的一步錯,步步錯。

對內作戰勝利的關鍵時刻,清軍入侵,崇禎不顧楊嗣昌規勸,將主持流寇作戰的孫傳庭、洪承疇和盧象升等人都調回京師,導致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張獻忠投降,楊嗣昌非常警惕,不想輕易接受,要張獻忠殺賊投誠,奈何敵不過好大喜功的崇禎和熊燦文,也正是這一步導致熊燦文和楊嗣昌身亡。張獻忠果然詐降,等到時機成熟又扯旗造反。

對清議和更是草草收場,即使楊嗣昌害死了激烈反對議和的盧象升依舊難以完成。崇禎死活不願表態,私下議和變成公開之後,崇禎就敵不過群臣壓力,議和之事流產。

因此實際上楊嗣昌的注意哪怕不是好主意,但是在當時整個大明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戰略規劃的前提下,崇禎能真正放手支持楊嗣昌,同僚大臣之間能多幾個志同道合的人才,明朝局勢當不止於此。

楊嗣昌成也孤臣敗也孤臣,當崇禎皇帝不能鼎力支持或者鞭長莫及的時候,楊嗣昌幾乎是指揮不了任何人,到哪裡都處處制肘。

東林黨和閹黨之間的鬥爭並沒有隨著魏忠賢的倒臺而煙消雲散,終明一朝,那怕是在南明小朝廷裡也是爭鬥不休。而楊嗣昌既不是東林黨也不是閹黨,這是崇禎皇帝非常喜歡和信任楊嗣昌的原因之一。

但是這也導致楊嗣昌始終無法真正掌握權力,縱觀明朝首輔能真正掌握權力的,無一不是黨羽眾多的,高拱、徐階和張居正鬥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從來都不是單打獨鬥的。而楊嗣昌卻幾乎沒有心腹,說到底楊嗣昌更多的是崇禎皇帝的參謀長,憑藉崇禎皇帝的威信才能將政治主張和戰略規劃傳達下去。

在崇禎皇帝有所動搖的時候,楊嗣昌是毫無辦法的,實際上也正是崇禎皇帝的急功近利和不敢承擔讓楊嗣昌的對內、對外計劃全部流產。

當然害死盧象升一事,楊嗣昌責無旁貸,楊嗣昌想要議和不過是權宜之計,但是明朝大臣別的沒有,有骨氣的一大把。但完全將盧象升的死歸結於楊昌嗣是不嚴謹也是不負責任的, 盧象升總督宣、大、山西軍務時宣、大、山西三總兵吃空餉吃得太狠,三個總兵加起來才2萬人馬,也就是說少了將近3萬人馬。其中王樸還是鼎鼎大名的逃跑將軍,假傳雲、晉有敵情不戰而走。

張其不發軍餉、監軍高起潛不發救兵,不戰而逃,這些一樁樁一件件無不明示大明真的腐朽到要滅亡的地步,把這些全部歸結於楊嗣昌一人之手是不可能的。首先楊嗣昌沒有這麼大權力,高起潛是宦官,楊嗣昌和閹黨關係並不好,張其和王樸以及三位總兵都是地方上的老油條,楊嗣昌更拿捏不了。

也正是這一次的慘敗,導致楊嗣昌被群起而攻之,雖然崇禎皇帝依舊信任楊昌嗣,卻也不得不 令他落職帶冠視事。不久張獻忠撕毀招安,再度起兵造反,崇禎有意讓楊嗣昌去督師平定張獻忠。

楊嗣昌也順手推舟接受任命,因為接受張獻忠投降的就是楊嗣昌推薦的熊燦文,楊嗣昌責無旁貸。下了地方的楊嗣昌,手下左良玉一度獲得瑪瑙山大捷,但是楊嗣昌和手下大將左良玉、賀人龍以及陝西督撫鄭崇儉都相處不合,楊嗣昌被張獻忠的遊擊戰術牽著鼻子走。

原本被左良玉圍困在奉節魚腹山的李自成也利用兩人的間隙,逃出升天,突襲洛陽殺死皇叔福王朱常洵。一個月後,張獻忠也奇襲襄陽行營擊殺襄王朱翊銘。原來就病憂交懼的楊昌嗣徹底崩潰,未及半月病逝。

楊嗣昌去世,崇禎帝 親撰祭文,追贈 太子太傅 ,並哀嘆:「自楊嗣昌歿,無復有能督師平賊者。言官們仍舊不放過楊嗣昌,要追究其兵敗導致兩位藩王身亡的過失,都被崇禎皇帝攔下。並下書自責「 楊嗣昌系朕簡用,用兵不效,朕自鑑裁;況尚有才可取」

相比袁崇煥等人,崇禎皇帝對楊昌嗣可謂有始有終,崇禎一朝先後啟用過50多人的內閣輔臣,對楊嗣昌是獨一無二的信任有加。明末天災人禍,黨爭不斷,貪官橫行,皇帝和朝臣對立,將軍和內閣掣肘,外有清兵入侵,內有流寇橫行,楊嗣昌為之努力終身,人無完人,卻也當得起崇禎這獨一份的信任了。

但後人多以楊嗣昌比作秦檜之流可謂誤亦。

相關焦點

  • 翻開歷史長卷,如何辨別大臣的忠與奸?
    那麼,我們如何判斷大臣的忠與奸呢? 衡量忠臣的標準是看其是否站在社會與國家的立場上看問題,是否站在百姓的力量上看待問題,既然為臣,要以皇帝的利益為中心,但要為忠臣一定兼顧國家與百姓與皇帝的利益,而奸臣只兼顧皇帝利益與個人的利益,不會考慮國家與百姓的利益,甚至很多的管理制度與策略是以犧牲百姓利益為基礎上的。
  • 南明最後一戰:李自成侄孫全家殉難,為大明流盡最後一滴血
    在南明的這場最後決戰中,李自成的孫子拒絕投降,全家殉難,為大明流下最後一滴血,到底是怎麼回事?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的統治,但清軍入關改變了當時天下的形勢。李自成死後,大順郡軍龍沒有首領,又陷入了流動作戰狀態。大順郡與否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接受了明朝的呼籲,李通和高日公將軍隊改編成了「忠英」。起初,忠英為南明設立了很多專業,但仍然受到南明小朝廷的懷疑。
  • 孫皇后:大明風華如何魔改?痛失後位的她是怎樣的奪回後位的?
    《大明風華》當時雖然打著正劇的旗號來進行宣發,但你只要入坑就會發現,全員魔改才是這個劇的核心奧義。《大明風華》對胡皇后的黑有多深,對孫皇后的洗白就有多厲害。下面我們就沿著《大明風華》來扒一扒這位孫皇后的傳奇一生。
  • 還歷史一個真相:明朝276年最大謠言,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還歷史一個真相:明朝276年最大謠言,忠賢不死,大明不滅! 不知道什麼時候流傳著這樣一個觀點,魏忠賢,大明王朝最後的中流砥柱,他英勇抗擊外族入侵,大力打擊貪汙腐敗,一心一意地為明朝發展做貢獻。
  • 論尺度,《大明宮詞》捨我其誰
    另一位功臣也姓李,同樣也是一位女性,叫李小婉。李少紅是導演,李小婉是製片人。兩人合開的榮信達,也是業界航空母艦一樣的存在。1995年北影廠解散後,榮信達橫空出世,出品的第一部電視劇就是由歸亞蕾和趙文瑄主演的《雷雨》。
  • 他是羅家英的老師,留鬍子忠沒鬍子奸,堪稱影壇「千面如來」
    對於他演的角色,江湖上甚至有個說法叫「留鬍子是忠,沒鬍子是奸。」不輸任何影帝的老戲骨劉洵,你還記得他嗎?011939年,劉洵出生在北京,並不是香港人。六歲的時候,劉洵就開始學習京劇,進入專門教京劇的科班。因為當時沒有正規的學校,所以只能跟著師傅學藝。
  • 諸葛亮是忠還是奸?為何劉備死前讓他「廢阿鬥」?
    輔一位如此不成器的少主,如何靠他恢復漢室江山,在明眼人看來,象阿鬥這樣,談何逐鹿中原。至於原因,也許是因為劉備的家風還是對劉禪有一定的影響,不然阿鬥會不會給孔明一個「相公」的稱呼呢?在上面加上「父親」一詞,可以說是相當於半個父親。那就是說孔明是阿鬥的另一位父親啊,哪有父親奪子江山的道理。
  • 如何通過眼睛來看穿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曾國藩冰鑑(拆解分享)
    相家論神,有清濁之辨。清濁易辨,邪正難辨。古代的相學家在研究、觀察人的「神」即精神狀態時,一般都把「神」分為清澈與混濁兩種類型。「神」的清澈與混濁是比較容易分辨出來的,但由於清澈之中又有奸邪與忠直之分,這奸邪與忠直則不容易分辨清楚。要考察一個人是奸邪還是忠直,應先考察他處於動、靜兩種狀態下的眼神變化。靜若含珠,動若木發;靜若無人,動若赴的,此為澄清到底。
  • 沐王府最後主人沐天波:忠貞不二,不屈而死,一生無愧於大明王朝
    一部金庸先生的《鹿鼎記》,讓人們記住了其中的沐王府以及最後一任沐王府的主人沐天波,整個沐王府上下也因其對於大明王朝無盡的忠誠,以及他們俠肝義膽的高貴品格而贏得了諸多的美名和讚譽。歷史上的末代黔國公沐天波,其對於大明王朝的忠心同樣是日月可鑑,在明朝滅亡後他依然保持著對於明朝的忠心,並且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為保護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而奮戰,直至在「咒水之難」最終戰死,依舊在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其家族永葆大明江山的誓言。
  • 什麼使中國畫「窮途末路」?
    什麼使中國畫「窮途末路」?  本版6月5日發表羊城晚報記者張演欽對著名畫家鷗洋的專訪《國畫照傳統走下去是窮途末路》,鷗洋的「末路」觀點引起畫界強烈反響,本期論壇發表特約來稿———  劉一行  李小山三十年前吼出:中國畫已是窮途末路!
  • 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文/花開無田 圖/網絡圖片有人說明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以傲視群雄的姿態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成為五千年華夏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成祖朱棣的這句話真的在亡國之際應驗了,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至死都沒離開過京城,踉踉蹌蹌地跑到紫禁城的煤山上,最後再望了一眼火光沖天的宮城,然後在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
  • 不為人知的英雄:萬曆朝鮮之役中潛伏於日本的大明間諜
    瀕臨亡國的朝鮮的,遣使者向自己的宗主國大明朝求救,經過一番討論大明朝廷決定出兵援救。這場戰爭打打停停,前後持續七年之久(1592-1598年)。大明朝和日本在朝鮮半島的時而開戰,時而對峙,時而和談,直到最後以豐臣秀吉病死、 日軍撤退而告終。
  • 黑暗中的一道光束 大明王朝的利劍——海瑞
    有明一朝,從軍事強人朱元璋奮鬥十幾年在他39歲創建歷史上「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無雙朝代,到1644年崇禎皇帝朱由檢在34歲吊死煤山,大明王朝享國276年間,歷經無數風雨,無數金戈鐵馬,也產出了諸多中興名臣、顯赫名臣、無敵奸臣,但是,今天要說的這一位主人公卻是大明二百多年來第一人,也是屬於那種千載不遇型的。
  • 「日本戰國」島津戰法:舍奸,十死無生!
    看這名字有點邪惡,其實不是你想的那樣,這裡的奸是日文裡的漢字。舍是捨棄,放棄的意思;奸:同殲,是殲滅的意思。所以這裡是捨棄某某殲滅某某的意思。那麼我們以事例來看看捨棄什麼殲滅什麼?島津四兄弟-個個都是人才舍奸戰法因島津義弘的最後一戰而聞名。島津義弘:薩摩島津家第十七代家督。人稱「鬼石曼子」、「鬼島津」。日本戰國人氣前十的武將。
  • 大明帝國隕落十二時辰:崇禎的最後一天
    11644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夜晚,這是大明王朝滅亡前的最後一夜,同時也是崇禎皇帝朱由檢(1611-1644),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夜晚。3在這生命的最後一夜,他在紫禁城中,大開殺戒。眼下,大明帝國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在絕望中,崇禎提著劍,來到袁貴妃的住處。
  • 《承包大明》:大明萬曆年第一商人,從小小贅婿開始!
    《承包大明》,南希北慶,大神作家。分類:歷史-兩宋元明。【簡介】一名交易分析員因為一場事故,穿越到大明朝萬曆年間,成為一位大牙商的上門女婿。直到他遇見了萬曆皇帝,就是那個大明鼎鼎的一本萬曆.....。「陛下,關於草民的佣金.....?」「你放心,少不了你的,朕這就戶部發給你。」「陛下,你先前讓我幫你掏空國庫,充盈內府,如今國庫就只剩下老鼠屎!」
  • 《大明王朝》:修仙皇帝30年不上朝,他是如何總攬大權
    《大明王朝》大家都應該看過把。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裡面的皇帝——嘉靖了。「嘉靖嘉靖,家家皆淨 」,講的就是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下,每家每戶都是非常的貧窮的。《大明王朝》這部電視劇是由著名演員「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等人主演的。
  • 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真的以為自己能滅掉大明嗎?
    有猴子之稱的豐臣秀吉,他的目標可不是大明、朝鮮,先攻朝鮮,再佔中國,攻取印度。他的戰略目標是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應該說二戰中日本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也基本是繼承了他的想法,看來日本人的野心從來就沒有變過啊!那麼豐臣秀吉,哪裡來的自信,認為自己可以滅亡大明,建立自己的亞洲帝國呢?
  • 大明王朝最後6個皇帝的所作所為,及其對於明朝發展走向影響
    對於大明而言,嘉靖皇帝確實是個"分水嶺"。並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強轉衰,也不是說從他開始由弱變強,而是從他開始皇帝個個"個性十足"。明世宗嘉靖皇帝,一生潛心修道,甚至連裝扮和宮內起居都像是一個道士在統治王朝。
  • 織田信長少年時被人們戲稱為「尾張大傻瓜」,其實是:毀譽參半!
    然而,「尾張大傻瓜」對織田信長來說並不全是詆毀,其實還有一絲讚譽,用毀譽參半來評價最合適不過了! 根源:身份顯赫,備受崇愛,造就了信長放浪不羈的性格 織田信長的父親叫織田信秀,在日本歷史上被譽為 「尾張之虎」。織田信秀的父親叫織田信定,是尾張國織田信友一族的家老,並且是織田信友家的三重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