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範 依法治理網絡空間

2020-12-17 瀟湘晨報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摘要如下。

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九大把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確立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之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任務艱巨。為加快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制定本綱要。

總體目標

到2025年,「八五」普法規劃實施完成,法治觀念深入人心,社會領域制度規範更加健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成效顯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顯著提高,形成符合國情、體現時代特徵、人民群眾滿意的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推動全社會增強法治觀念

1.全面落實憲法宣誓制度,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應當依照法律規定進行憲法宣誓;

2.推動「12·4」國家憲法日和「憲法宣傳周」集中宣傳活動制度化,實現憲法宣傳教育常態化;

3.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

4.積極組織疫病防治、野生動物保護、公共衛生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

5.引導全社會尊重司法裁判,維護司法權威;

6.全面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7.配齊配強法治課教師、法治輔導員隊伍,完善法治副校長制度,健全青少年參與法治實踐機制;

8.加強對社會熱點案(事)件的法治解讀評論;

9.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普法,推進「智慧普法」平臺建設;

10.研究制定法治宣傳教育法;

11.2020年年底前基本實現國家機關普法責任制清單全覆蓋;

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範

12.完善教育、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領域和退役軍人、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正當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

13.完善疫情防控相關立法,全面加強公共衛生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建設;

14.倡導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等美德善行,完善激勵機制,褒獎善行義舉,形成好人好報、德者有得的正向效應;

15.依法懲處公德失範的違法行為;

16.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建立以公民身份證號碼和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

17.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增強公民公共衛生安全和疫病防治意識;

18.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建立完善失信懲戒制度;

19.完善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

加強權利保護

20.落實法律顧問、公職律師在重大公共決策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制度機制;

21.建立人民群眾監督評價機制,促進食品藥品、公共衛生、生態環境、安全生產、勞動保障、野生動物保護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和執法效果不斷提高;

22.建立健全產權保護統籌協調工作機制,將產權保護列為專項治理、信用示範、城市創建、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

23.探索建立消費者權益保護集體訴訟制度;

24.推動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科技創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完善「網際網路+訴訟」模式;

25.嚴格執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建立健全案件糾錯機制,有效防範和糾正冤假錯案;

26.加快律師、公證、仲裁、司法鑑定等行業改革發展,推進公共法律服務標準化、規範化、精準化;

27.引導社會主體履行法定義務承擔社會責任;

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

28.依法加快市級層面實名登記、社會信用管理、產權保護等配套制度建設,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

29.區縣職能部門、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減負賦能原則,制定和落實在社區治理方面的權責清單;

30.健全村級議事協商制度,鼓勵農村開展村民說事、民情懇談等活動;

31.實施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完善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制度,梳理村級事務公開清單,推廣村級事務「陽光公開」監管平臺;

32.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規範化建設,修改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33.廣泛開展行業依法治理,推進業務標準程序完善、合法合規審查到位、防範化解風險及時和法律監督有效的法治化治理方式;

34.依法妥善處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會問題,促進民族關係、宗教關係和諧;

35.加大培育社會組織力度,重點培育、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

36.依法嚴厲打擊和懲治暴力傷害醫務人員、破壞野生動物資源、暴力恐怖、黃賭毒黑拐騙、高科技犯罪、網絡犯罪等違法犯罪活動,遏制和預防嚴重犯罪行為的發生;

37.依法強化危害食品藥品安全、影響生產安全、破壞交通安全等重點問題治理;

38.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幹預機制,建立健全基層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站,發展心理工作者、社會工作者等社會心理服務人才隊伍;

39.加強對貧困人口、精神障礙患者、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等的人文關懷、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服務;

40.健全執法司法機關與社會心理服務機構的工作銜接,加強對執法司法所涉人群的心理疏導;

41.推進「青少年維權崗」「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區(村)」創建,強化預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基層基礎;

42.全面落實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

43.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

44.建立健全律師調解經費保障機制;

45.縣(市、區、旗)探索在矛盾糾紛多發領域建立「一站式」糾紛解決機制;

46.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

47.加強行政複議、行政調解、行政裁決工作,發揮行政機關化解糾紛的「分流閥」作用;

48.推動仲裁委員會積極參與基層社會糾紛解決,支持仲裁融入基層社會治理;

依法治理網絡空間

49.通過立改廢釋並舉等方式,推動現有法律法規延伸適用到網絡空間;

50.研究制定網際網路信息服務嚴重失信主體信用信息管理辦法;

51.制定完善對網絡直播、自媒體、知識社區問答等新媒體業態和算法推薦、深度偽造等新技術應用的規範管理辦法;

52.建立健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數據安全管理和網絡安全審查等網絡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對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研發應用的規範引導;

53.研究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

54.健全網際網路技術、商業模式、大數據等創新成果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

55.修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

56.完善跨境電商制度,規範跨境電子商務經營者行為;

57.積極參與數字經濟、電子商務、信息技術、網絡安全等領域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

58.提升網絡媒介素養,推動網際網路信息服務領域嚴重失信「黑名單」制度和懲戒機制;

59.堅決依法打擊謠言、淫穢、暴力、迷信、邪教等有害信息在網絡空間傳播蔓延;

60.建立健全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一體化受理處置體系;

61.加強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引導青少年理性上網;

62.深入實施中國好網民工程和網絡公益工程,引導網民文明上網、理性表達;

63.建立完善統一高效的網絡安全風險報告機制、研判處置機制,健全網絡安全檢查制度;

64.加強對網絡空間通信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以及名譽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保護;

65.嚴格規範收集使用用戶身份、通信內容等個人信息行為;

66.加大對非法獲取、洩露、出售、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的懲處力度;

67.督促網信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履行法律規定的安全管理責任;

68.健全網絡與信息突發安全事件應急機制,完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執法聯動機制;

69.依法查處網絡金融犯罪、網絡誹謗、網絡詐騙、網絡色情、攻擊竊密等違法犯罪行為;

70.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制,積極參與國際打擊網際網路違法犯罪活動。

據新華社、新聞聯播微信公眾號

【來源:春城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未來五年,網絡空間治理怎麼做?這份《綱要》告訴你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綱要》主要從推動全社會增強法治觀念、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範、加強權利保護、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依法治理網絡空間等五個方面明確了當前法治社會建設的重點內容,提出了具體舉措。其中,《綱要》為何將「依法治理網絡空間」作為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
  • 中共中央:完善對網絡直播、自媒體等新媒體業態的規範管理
    《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提出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推動社會治理從現實社會向網絡空間覆蓋,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加強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 基層治理千萬條依法治理第一條
    要善於把遵循黨的執政規律與基層治理規律相結合,建立健全基層法治工作機制,加強基層法治工作力量,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動基層依法治理制度化、規範化。二、群眾自治是基層依法治理的基礎基石。要善於在不同意見中求同、在不同利益訴求中權衡,推動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引導基層群眾開展協商活動,共畫基層依法治理最大同心圓。三、多元規範共治是基層依法治理的重要方式。
  • 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
    「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的重大命題,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任務,是加強新時代法治建設的方向和目標。
  • 特稿|李佔國:網絡社會司法治理的實踐探索與前景展望
    2020年第6期《中國法學》特稿欄目刊登了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李佔國的文章《網絡社會司法治理的實踐探索與前景展望》,本文為原文縮減版。網際網路已經和水、電、氣一樣成為人類社會的基礎設施,一個有別於傳統社會的網絡社會已經形成。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只有依法治網才能揚網絡技術之長、避網絡治理之短。
  • 袁曙宏:健全依法決策機制
    在本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專題中,既有權威解讀,也有問題探討,作者分別就如何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法治原則與行政裁量之間如何取得平衡,行政組織法如何完善,及國家憲法日的法治意義等相關主題進行評析。 [摘 要] 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是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迫切需要。決策是行政行為的起點,規範決策行為是規範行政權力的重點,也是法治政府建設的前端。
  • 《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全文來了~
    三、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範 加快建立健全社會領域法律制度,完善多層次多領域社會規範,強化道德規範建設,深入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以良法促進社會建設、保障社會善治。 (八)完善社會重要領域立法。 六、依法治理網絡空間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推動社會治理從現實社會向網絡空間覆蓋,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加強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二十二)完善網絡法律制度。通過立改廢釋並舉等方式,推動現有法律法規延伸適用到網絡空間。
  • 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
    三、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範 加快建立健全社會領域法律制度,完善多層次多領域社會規範,強化道德規範建設,深入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以良法促進社會建設、保障社會善治。 (八)完善社會重要領域立法。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推進社會治理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十八)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推進市域治理創新,依法加快市級層面實名登記、社會信用管理、產權保護等配套制度建設,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使法治成為市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深化城鄉社區依法治理,在黨組織領導下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 戴建華: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指出:「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人民性、公平性、正義性,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導。
  • 法治社會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程
    我國法治社會建設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它不是和西方法治模式相適應,不是要建立一個同黨和政府抗衡的社會力量,而必須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自治制度等一系列領導制度、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相配套,把這些制度落實到基層,在法治社會建設中得到體現。
  • 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著力建設和完善。一是根本政治制度建設。推出多項改革舉措來健全人大組織制度和工作制度,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領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有的已經開始實施。二是基本政治制度建設。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的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逐步得到保障。
  • 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
    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根本政治制度優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並對新形勢下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提出總體要求、指明前進方向。
  • 明紅線底線、建制度規範、壓主體責任 上海「清朗」專項行動取得...
    建制度規範在「清朗」專項行動中,上海網信辦運用新理念,開拓新領域、探索新方法,完善管網治網制度規範,在事前、事中、事後全方位提高網絡綜合治理水平。建立統籌協調機制跨前一步做好交叉領域的綜合治理。上海網信辦聯合相關職能部門確立以行業發證主管部門為主要業務監管劃分依據,根據不同業務形態和體量加強協同治理的總體原則。各部門強化信息共享和協同處置,對屬地重點網站平臺、重大違規案例開展聯合治理。
  • 黃文藝:加快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關於「十四五」時期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建議》提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黃文藝說,「這兩句話表述很簡潔,但內涵很豐富。」  黃文藝指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主要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意味著社會主義法治要更充分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 依法上網不做「無知無畏」的網絡看客
    一條朋友圈、一段監控視頻,就能讓一個好端端的公民成為在網絡上「待宰的羔羊」,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這種輿論的肆意「狂歡」,讓人們看到了網絡空間生態需要淨化、網民的看客心理需要「醫治」,很多網民需要補上「依法上網」這一課。  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迅猛發展和廣泛運用,人們的溝通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改變,人們生活在一個信息互聯時代。
  • 《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發布 涉及社會組織、社工...
    12月7日,中共中央印發的《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對外公布。《實施綱要》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社會領域法律制度,完善多層次多領域社會規範,強化道德規範建設,深入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以良法促進社會建設、保障社會善治。
  • 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社會建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場,是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要求。12月7日,黨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以下簡稱《綱要》),著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出發,在法治社會建設頂層設計中推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體現了鮮明的人民性。
  • 張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深化稅收制度改革
    在財稅改革領域,黨的十九大報告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提出了「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總體要求,明確指出要「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已經替代了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落後的問題,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政府更好地履行職能及相應的財政制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八屆三中全會將財政上升到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高度,明確提出了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