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去年底修訂、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國防法,就加強國防教育提出了諸如「堅持全民國防」「強化憂患意識」「提高國防技能」等一系列新規定,十分必要、非常重要。深刻領會、認真貫徹有關國防教育的最新法定要求,對於築牢全民精神長城乃至建設全民國防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應把「堅持全民國防」落細落實。我國國防教育貫徹全民參與、長期堅持、講求實效的方針。落實這一方針,不僅要求國防教育主管部門依法加強組織管理、相關部門依法履責和軍事機關依法協助,而且要求「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人民團體、企業事業組織、社會組織和其他組織」依法組織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開展國防教育。
搞好國防教育的「全民大合唱」,就要對國防教育進行長遠規劃和頂層設計,明確年度教育主題和基本目標;就要開列任務清單和責任清單,做到千鈞重擔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標;就要實化細化教育內容、教育計劃和實施方案,確保國防教育層層落實、層層紮實,人人參與、人人盡責。
應把「強化憂患意識」作為一項長期要求貫穿國防教育始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古今中外大國興衰更替的歷史一再印證這個道理。隨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大幕的開啟,我國將更加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強化憂患意識,通過國防教育使全體公民清醒地認識到:「樹欲靜而風不止」,順順噹噹只是一廂情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現實已經證明,我們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面臨的外部風險就會越多,這是我國由大向強發展進程中無法迴避的挑戰,是實現民族復興繞不過的關隘。因此,「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的古訓,在新時代國防教育中依然有其現實意義。當然,強化憂患意識絕不是搞危言聳聽,更不是自縛手腳,而是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正確認識國際戰略格局和國家安全形勢,時刻保持警惕,始終居安思危,為實現由「富起來」向「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而馬不卸鞍、韁不鬆手。
應把「提高國防技能」擺到「先為不可勝」的戰略高度。《孫子兵法》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意思是說首先要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從而等待時機或創造條件去戰勝敵人。「先為不可勝」,需要軍隊加強戰備,也需要公民具備履行國防責任的必要技能。戰爭實踐表明,一個國家的公民是否具備國防技能,會不會在戰時自救互救、規避戰爭危險,能不能在危急時刻經過短期訓練就可以走上戰場,決定著這個國家的戰爭潛力和動員能力,體現著這個國家的鬥爭精神和戰略威懾力。
貫徹好新國防法關於「提高國防技能」的新要求,一方面,應著眼現代戰爭特點規律,整合軍事機關、人民防空等部門的資源,合理設計公民國防技能內容體系、標準要求和實施綱要,使各行各業、各類社會組織在訓練國防技能時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另一方面,應加強對學生軍訓中培養國防技能的規範和指導,科學設置學校國防技能實操課目,將相關訓練和考核納入學籍管理,改變「站站軍姿、走走隊列」就算軍訓的簡單模式,讓參訓學生既能涵養尚武精神,又能掌握國防技能。
應把公職人員在全民國防教育中的「模範帶頭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在社會,重點在學校,關鍵則在各級各類公職人員。在人民群眾眼中,公職人員是黨和國家的代表,其參加國防教育實際狀況如何、自身國防素養怎樣,直接關係到全民國防教育的落實質量。因此,應把公職人員依法參加國防教育、提升國防素養,作為治國理政題中應有之義,科學籌劃,嚴格落實,讓「關鍵少數」發揮好關鍵作用。
(作者系陸軍指揮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