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每天可以收到86400元錢,這些錢不可以存進銀行。當天結束後,剩餘的錢會被收回。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利用這筆錢?是買房買車,還是用來吃喝玩樂?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朋友》中,是這樣形容時間的。時間很公平,每個人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時。每小時六十分鐘,每分鐘六十秒。也就是說每個人每天都有86400秒,不多也不少。有的人把時間花在享受上,有的人把時間花在投資自己上。
短期來看把時間花在享樂與把時間花在投資自己身上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是在經年累月的積累後,產生的巨大的差異。
許多行業大佬們的作息時間表,也在證明時間管理的巨大作用。比如剛逝世的NBA知名球星科比,那句「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嗎?」讓世人熱血沸騰。把「賺一個億」當成小目標的王健林,則在早上四點起床開始一天的活動。
在這些成功人士的加持下,時間管理似乎成為解決效率低下的萬能靈藥,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前幾年,關於程式設計師加班過多導致猝死的新聞屢見不鮮。其實不只是程式設計師,很多需要加班、工作壓力大的職業都存在猝死風險。他們工作的特點在於,每天都把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的。結果「滿滿當當」的日程安排不僅沒有讓他們賺到「一個億」,反而讓他們的家人承受著自己離世的巨大痛苦。
老實說,我在看到大佬們的時間安排之後,也曾以為只有模仿他們的時間安排才能獲得成功。那段時間我早上五點中起床看書,之後去上班。下班之後,先去運動。結束運動之後,回家開始看視頻學習,直到凌晨一兩點鐘。
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幻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夠跟別人說我見過凌晨的北京。然而現實卻是,我僅僅堅持了一個星期就放棄了。原因是從第三天開始,我發現自己不管做什麼效率都特別低。於是我開始反思,究竟是哪裡出現問題?
如果時間管理有用的話,為什麼普通人通過減少睡眠時間來增加工作時間容易猝死,而成功人士卻更加成功?在我看了幾本書和有關時間管理的視頻之後,我明白了。原來真正有用的並不是時間管理,而是精力管理。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們談到了貧窮的本質是不是因為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導致貧窮的原因並不是完全因為個人的懶惰。還包括很多其他客觀因素,比如信息獲取不及時等等。其中一條原因,是我們不懂得分配精力。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如何做精力管理。
01時間管理or精力管理
不止是科比和王健林,精力充沛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共同特點。比如蘋果公司現任CEO庫克,他的一天是從凌晨去健身房開始的。被稱為「鐵娘子」的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更是以「睡得少、幹活好」聞名於世。
於是很多人在分析他們的行為模式時,都會找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多運動,實際上增加運動量的好處是提高大腦的供氧量。大腦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這都需要血液流通來完成。多運動也能保證睡眠質量,從而保證白天不犯困。
這些歸因研究似乎找到了成功人士「睡得少,幹活好」的原因,這讓很多人開始模仿他們的生活作息。但是很多人卻堅持不了多久,他們把失敗的原因歸結於意志力薄弱。
然而在200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有的人睡眠時間少是因為他們體內的基因突變。而並非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睡得少是因為他們意志力強。通過這個研究,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我們普通人一樣可以通過改變精力分配模式來提高效率。
比如過去很多時間管理教程,都提倡人們進行多線程任務處理。比如吃飯的時候開新聞,洗澡的時候聽課等等。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樣會提高效率,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我們之所以能夠進行多線程任務處理,是因為大多數任務不需要自己集中注意力。比方說我們在開車回家的路上打電話,之所以能夠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是因為我們對慣常走的這條路非常熟悉。如果換一條盤山路,再趕上黑夜和雨天,我們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全神貫注開車才能保證行駛安全。
所以我們不要過分糾結自己做不到成功人士們的時間表,要更多關注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把精力用在投入產出比最高的事情上,才能提高我們的成長速度。
02CORD模型
這套精力管理模型是《高效忍者》中提出來的,這個模型中用四個步驟來完成精力分配。CORD是四個步驟的首字母縮寫,他們分別是:
收集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我們要收集所有信息。包括自己的想法、工作安排、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各種問題等等。
整理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做的是判斷之前收集到的各種信息。決定他們的重要程度,以此作為依據來分配我們的精力。
回顧階段回顧的方式有兩種,分別是以天為單位和以周為單位進行。回顧的目的是是為了控制注意力和專注力的導向,只把注意力和專注力投入追求效率最大化、自我審視和機敏靈活的行動中去。
執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我們要注重注意力和精力水平與選擇、策略和工作動力相結合,目的是實現效率最大化。
CORD模型很好理解,它的核心理念在於通過對比賦予問題不同的權重。並根據問題權重的高低,來決定每件事所需要花費多少精力。那麼我們在判斷問題權重高低的時候,要時刻記住自己的最終目標。
就像我們參加高考的時候,各科老師都會在平時的教學中。向學生們反覆強調不同知識內容,在考試中所佔的分數比重。比如數學要考的內容包括函數、幾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一階導數等等。學生們在參加高考的時候,並不需要全部精通,只要按照各項內容所佔的分數比重去安排即可。
我們已經知道CORD模型的重點在於明確目標後,按照問題的權重來安排精力分配。那麼,我們該如何理性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呢?別著急,接著往下看。
03三個用來分清事情輕重緩急的方法
第一個,帕累託法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八法則,簡單來說就是百分之二十的投入會有百分之八十的產出。二八法則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關鍵是我們應該知道如何利用。不知道各位讀者老爺們有沒有留心觀察過,在每天的工作中,需要我們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並不需要花費一天來完成。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把CORD模型中前期收集到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找到那些投入產出比最高的事,之後把他們作為優先事項來解決。假設我現在是一名建築工人,我的目標是提高自己的收入。在這種情況下,我的目標有兩個。第一個目標是保持信息渠道的暢通,以便自己可以及時發現賺錢的渠道。第二個目標就是存錢,保證自己在轉行的初期不會為了基本生存而發愁。
第二個,侯世達定律。這條大多數人對這條定律比較陌生,侯世達定律是指解決複雜問題的過程,總是比你預期的時間長。比如一些需要原始積累才能做起來的兼職,很多人在估計自己完成積累的時候,總是會選擇那些用時最短的案例作參考。
就拿寫作來說,一些人看到通過寫作賺錢的人在幾個月的時間內賺到大量的錢。於是估計自己也能在一年的時間內,通過寫作賺錢,實際上這個過程可能長達若干年。
侯世達定律的意義,在於我們為自己設計預計完成時間的時候,不要給自己設定過於明確的時間。因為一旦超過給自己規定的時間,那會嚴重打擊我們繼續下去的信心。
最後,帕金森定律。如果你有拖延症,那麼一定要看看這條定律。帕金森定律是由英國歷史學家帕金森博士提出的,他發現一旦我們擁有充足的時間去做一件事,那麼這件事將會充滿這段時間。
比如我們被要求在某個截止日期前遞交一份報告,很少有人會儘快寫完。大多數都是在截止日期臨近的最後一天,才會開始動筆。所以要想保證精力的有效分配,就要時刻避免自己出現帕金森定律。
關於精力管理,要說的就這些了。所謂精力管理其實並不難,先明確一個目標,找到那些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方向。第二步根據自己的目標,來判斷每天要處理的有哪些事。並根據三個法則,來對它們進行排序。最後把自己的精力,來解決最重要的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沒做多少事,卻感覺筋疲力盡,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總是把經歷花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所以學會改變精力分配,才是高效的基礎。就像老話說的:
將軍有劍,不斬蒼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