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丘《十日談》的第一天第三個故事,講明了西方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源起、關係和地位。這個問題670年前就已經講明白,但直到現在大多數中國人仍一無所知。
歐洲中世紀後期,黑死病肆虐義大利佛羅倫斯,10個青年男女躲到一所鄉間別墅避瘟疫。為了打發時間,他們商定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總共十天100個故事,集結成集,取名《十日談》。這是第一天的第三個故事。
妮菲爾講完後,菲羅美娜接著講了一個故事:

剛才妮菲爾的故事,讓我想起另一個猶太人所遭遇的危險來。上帝,以及我們所信仰的天主教的真理,已講得很透徹了。那麼現在我們不妨回過頭來談談人世間的事,看一看凡人的遭遇和作為吧。我現在講個故事,諸位聽了以後,再遇到有人問你什麼話,回答就應該知道謹慎了。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知道,愚蠢往往能使人從幸福的天地墮入痛苦的深淵;而聰明人卻往往能憑著智慧,安然度過險境,走上康莊大道。有些人本可以快快樂樂過日子,只因愚蠢,弄得整天愁眉苦臉。像這樣的例子真是太多了,找一千件都不是難事,所以我不想多講了;我想借一個小故事來向大家說明:我們懂事明理就是快樂之源。

阿尤布王朝的薩拉丁,原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但憑著萬夫不當之勇,竟一躍成為巴比倫的蘇丹,接連打敗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多個王國,聲勢十分浩大。可是他連年用兵,揮金如土,把國庫都耗空了。直到有一天急需一筆巨款,這才發覺已無錢可用了。他一時也想不出該到哪裡去籌措這筆巨款,幸而他記起亞歷山德利亞有個名叫麥基洗德的猶太富翁來。
那是個放私貸的,要是他肯幫忙,事情就好辦了。只是那個猶太人愛財如命,要他自願拿出錢來,那是萬難辦到的,而薩拉丁又不願使用不義手段。但是錢非借不可,他必須得想出個辦法。最後,薩拉丁決定尋個忤逆的口實讓麥基洗德上圈套,以律法逼他拿錢出來。所以他就把麥基洗德請來,以禮相待,請他坐在自己身邊,開始施展他的圈套:

「尊敬的先生,我聽很多人誇獎你非常博學,對於各種教義,自有深切的認識。所以我想向您請教:在猶太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這三者之中,到底哪一個才是正宗呢?」
麥基洗德不愧是個老道的智者,一聽這話,就知道對方是在給他刨坑。只要讓他逮住一句錯話,就任憑他宰割了。所以決定在這三者之中不褒貶任何一方,這樣有英雄之稱的薩拉丁,也沒法挑他的眼兒了。於是他轉動腦筋,想出了一番既得體又穩妥的話,回答道:「陛下所提的問題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要回答這問題,須容我先講一個短短的故事:

「我曾不止一次地聽人講過,從前有個大富翁,家藏許多寶石珍珠,其中最心愛的是一個極美麗、極名貴的戒指。他希望這枚戒指成為子孫後代的傳家之寶,不至落入外人之手,所以特地在遺囑裡寫明:凡是得到這枚戒指的便是家產的第一繼承人,其他子女都要尊其為一家之長。
「那得到這戒指的兒子,明白父親的意思,也照此立囑讓子女們遵守,誰得到戒指便做一家之長。這樣,戒指傳了好幾代,最後傳到一代家長的手裡。他有三個兒子,個個都有才德,對父親均極為孝順,因此也個個為父親所疼愛。三個兒子都知道那戒指歷來是做家長的憑證,所以都存著做一家之主的願望,無微不至地服侍垂老的父親,希望父親將來能把戒指傳給自己。
「那位父親對三個兒子原是一樣的慈愛,無所厚薄,因此頗是糾結該把戒指傳給哪一個。兒子們私下問他,他都答應著。他想,最好讓三個兒子都得到肯定。於是私下讓一個技藝高超的工匠來,照樣仿造了兩隻戒指,做得跟原來的一般無二。放在一起,連工匠自己都分辨不出哪一隻是原來的了。

「那父親臨終前,就把三隻戒指私下給了三個兒子。父親死後,三兄弟都要求以家長的名份繼承產業,各不相讓,大家都拿出一隻戒指來作為憑證。但那三隻戒指十分相像,分辨不出孰真孰假。究竟誰是真正的家長?這問題就始終沒能解決,直到現在還是懸案。
「所以,陛下,我說,天父賜給三個民族的信仰也同這情形一樣。你問我哪一個是正宗,大家都以為自己的是正宗。他們都堅持自己是真正的繼承人,並拿出自己的教義和戒律來,說這才是真正的教義、真正的戒律。這問題之難於解決,就像是那三隻戒指一樣讓人無從下個判斷。」

薩拉丁聽他這麼一說,就知道這位老者十分睿智,已巧妙地避開了他的圈套。他既然急需這筆款子使用,就以誠相待向麥基洗德說明,問他能否幫這一回忙。那蘇丹甚至還誠懇地說了,若不是他把難題回答得如此圓滿,他本想是怎樣對待他的。
麥基洗德聽了,也以誠相待,慷慨地全部應承了薩拉丁的需要。後來薩拉丁有了財政收入後,便如數歸還給他,此外還贈送他很多貴重的禮物。並且兩人成為莫逆之交,時常接麥基洗德進宮去,當作上賓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