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長江是新中國新聞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曾任新華通訊社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等職。1991年經中宣部批准設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範長江新聞獎」,是中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
為進一步挖掘長江事跡,弘揚長江精神, 2019年7月29日至8月12日,東興區政協、東興區委宣傳部、範長江紀念館等組織人員沿著範長江的足跡進行資料收集,對範長江曾在南昌參加八一起義、在上海創建「青記」,在武漢、桂林開展「青記」和國新社工作,在南京擔任國共談判新聞發言人,在周恩來領導下開展工作的情況進行實地探訪。整個行程5000餘公裡,歷時14天,跨越10個省市。通過現場走訪、資料收集,獲得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和實物,為探尋範長江不平凡的一生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的日子。坐落在江西南昌的「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8月1日,更是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就在這裡打響。
而在這次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起義中,新中國新聞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範長江就是起義部隊裡的一個小兵。筆者一行根據之前既定的行程,收集範長江相關資料,到達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時正好是8月1日。
筆者一行來到南昌正值夏季,天氣炎熱,但不少遊客冒著酷暑從全國各地到這裡參觀,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人流如織,更增添了熱度。「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館名由開國元帥陳毅題寫,字體勁健,大氣豪放,酣暢瀟灑。
進入紀念館的主展廳,一支朝天而立的步槍體現「第一槍」的主題。後面飄動的旗幟上,紅色的背景鑲嵌黃色的五角星,將「八一」二字襯託得分外耀眼。
在紀念館二樓展廳的一面牆上,記載著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人員的名單。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人員約20000人,但因歷史久遠,真正留下名字的不足900人。為更好展現參加起義人員的事跡,展館對參加的起義人、並對新中國做出重要貢獻者以人物群雕的形式進行展出。在參加起義人員的名單和人物群雕中,就有範長江。
參加八一南昌起義時,範長江尚不足18歲,還是一個學生兵。其實範長江從小就有參軍的願望,1927年,範長江聽說黃埔軍校在重慶設招生點,徵得母親同意後,他離開內江前往重慶,擬打算報考黃埔軍校,但當他趕到重慶時,黃埔軍校已經招生結束。走投無路時,遇上中法大學重慶分校在招生,範長江便進入中法大學重慶分校學習。可是,進校不久,就發生了「三三一慘案」,學校被迫關閉,軍閥到處捕殺革命者和進步學生,中國共產黨四川早期組織的創建者和卓越領導人楊闇公烈士就是在此時被殺害的。
範長江在時任軍閥劉湘秘書長的姑父伍心言的幫助下,於1927年4月逃到武漢,住在漢口第二中學(中法大學設在武漢的招待所),在這裡,他結識了內江同鄉謝獨開,當時謝獨開是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賀龍的獨立第十五師和在漢口的中共工農革命武裝合併擴編而成的學兵營營長,範長江便在謝獨開的影響下加入到學兵營。範長江在《我的自述》中對他加入學兵營的經歷這樣寫道:「謝獨開我認識,我決定去學兵營當兵,這時學兵營駐在武昌一個紗廠裡,我去找謝獨開,他收了我,但說我太小,那時我不滿十七歲,軍服太大,槍也太長,便顧不得這些,當天就向九江出發了。」
1927年4月和7月,國民黨在上海和武漢等地發動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在血雨腥風中國共合作失敗。中共中央於1927年7月12日決定集合自身力量和影響部分國民革命軍發動起義,成立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央前敵委員會。1927年7月25日,範長江所在的第二十軍由九江開抵南昌,學兵營被編為第二十軍第三師教導團三營,教導團團長為共產黨員侯鏡如,營長謝獨開,範長江為三排九班班長。8月1日凌晨2時,南昌起義的槍聲響起。起義部隊向各點展開戰鬥,僅一個多小時,在南昌的敵軍就被消滅和俘虜,繳獲大量戰利品,起義部隊佔領南昌。
8月2日,起義部隊成立了南昌革命委員會,南昌市各界集會慶祝南昌起義的偉大勝利。汪精衛得知南昌被佔,惱羞成怒,急令張發奎、朱培德等率部向南昌進攻。8月3日,為保存實力,起義部隊奉中共前敵委員會命令撤離南昌,範長江跟隨教導團沿撫河南下。
8月30日,教導團參加了會昌戰役繞道閩西,順江南下,來到潮汕,後同尾隨而來的國民黨軍隊展開戰鬥,戰鬥十分激烈。範長江在回憶中這樣寫道:「侯鏡如在會昌戰鬥中受傷,謝獨開擔任團長,指揮全團。大概九月在潮州一戰,謝獨開指揮教導團抵抗桂系大部隊進攻,教導團被打垮了。」就這樣,範長江所在的教導團被衝散,而起義主力部隊已經撤離,範長江與部隊失去了聯繫,他一個人流落汕頭。此時他衣食不保,身心疲憊,由此染上重病。
範長江犯疑了:為什麼我們起義部隊和攻打的部隊都是「國民革命軍」?他沒弄明白。他在《我的自述》中說:「在武漢時候政治口號是反對蔣介石,擁護汪精衛、張發奎,南昌起義時又反對汪精衛、張發奎。我對前一個口號還搞得通,對後一個口號有些搞不通,因為我對張發奎『鐵軍』印象太好。」還有就是「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但公開扯出來的旗子卻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軍隊名稱還是『國民革命軍』的第十一軍和第二十軍,我們這些黨外青年,就有些弄不清楚了。不像毛主席在秋收暴動後就扯起『工農紅軍』的旗號,使人耳目一新。」帶著這些疑惑,他便產生了「這種仗不能打了,要弄清誰是誰非再打。」但他面臨著生計問題,不得不應招到薛嶽為師長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師作看護兵,這樣既解決了生活問題,又隨部隊輾轉來到南京,後來考入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再次走上求學之路。
有人說,範長江如果在八一南昌起義後,隨賀龍等堅持跟著部隊走,到新中國成立時可能當上將軍了,當然,這種假設是有可能的。但範長江從南昌起義到潮州,緊隨部隊近八百公裡,途中多次戰鬥,作為一個學生兵的範長江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後來所在教導團被衝散後離開部隊也是迫不得已,而自己又有重病在身,而且當年範長江也僅僅十七八歲,對革命的認知也不夠,為什麼國民革命軍會打國民革命軍這些問題他在思想上解決不了。
但可以看出,範長江是一個有志向、有思想、有抱負的青年,他為能弄清楚這些事情,再次踏上求學之路,在國民黨的中央黨務學校、北京大學學習,逐漸成長,然後形成自己的思想觀念,用筆做武器,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而呼號。在新聞戰線上,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中,發揮了「手無寸鐵兵百萬」的作用。
正因為如此,在2009年範長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時任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出席座談會發言時,對範長江對新中國成立做出的巨大貢獻給予高度評價,並用了「長江一支筆,勝過百萬兵」十個字來形容範長江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形象、生動和貼切的。範長江雖然沒有直接拿槍在戰場上作戰,但是,他所起到的作用,是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的一個將軍、一個元帥。(◇段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