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代的海軍戰鬥力如何:一次自毀沉入長江,一次反抗起義

2021-01-10 小郭曰

最初的成立

1912年革命取得成功,北洋政府接受了一批原屬於清朝的海軍裝備以及一批海軍人才,設立了當時的中華民國海軍部。但是然而受限於經費不足,加上後續國家爆發延綿日久的軍閥內戰,民國海軍發展進入停滯期。

之後北洋政府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勝利國,使得當時海軍獲得第一批戰利艦,但因中國陷入南北內戰,1918年後世界各國決定對中國實施軍武禁運,海軍的建軍進入死寂狀態。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1928年,當年北伐戰爭剛剛結束。解除禁運後,十年建設期間海軍才有較大規模的建艦計劃。

孫中山與永豐號(中山號)船員合影

十年發展

時間來到十多年後的日本侵華前期。當時經過10年黃金年代的發展,艦隊從1928年最初的44艘大小軍艦,排水量3萬多頓發展到抗戰前夕的58艘軍艦,排水量5萬噸以上的規模。

從艦隊的數量來看,當時中央海軍下轄有民國海軍第一艦隊、第二艦隊、練習艦隊、巡防艦隊、測量隊、第三艦隊(原東北海軍艦隊)、廣東江防艦隊(原廣東艦隊)、快艇大隊等艦隊。

抗日時期民國政府推出的宣傳畫

自沉江底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與日本雙方在海軍的實力上差距極其懸殊。相較於總排水量5萬噸的中華民國海軍,日本海軍的總排水量達到了120萬噸以上。

兩國海軍排水量對比

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後,蔣介石命令海軍部長陳紹寬上將急調海軍主力第一艦隊秘密封鎖當時日本海軍第三艦隊的10艘戰艦。但消息走漏,日本特務機關提前得知了消息。無奈之下,蔣介石下令將幾十艘被徵用的商船和當時海軍陳舊不堪的8艘艦艇沉入江底,用來阻斷長江水道。

之後經過日軍幾次的圍剿,沒有任何空中支援的中國海軍損失慘重。其中包括沉入江底的 「平海」艦、「逸仙」艦、「健康」艦等主力戰艦。

即將沉入江底的「平海」艦

1939年,中央政府為了節省經費,將海軍部降為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部。再加上海岸線的喪失,海軍只能利用僅剩的少量炮艦在內河與內湖布雷,阻撓日軍利用河道將船艦、軍隊及補給深入中國內部。

起義反抗

抗戰勝利後,民國政府的海軍接收日本降艦數十艘,美國也贈與登陸艦20餘艘、護衛艦數艘,使得海軍得以重建。

第二次國共內戰於1949年接近尾聲時,渡江戰役的勝利使得大部分海軍撤出長江,另有大量海軍官兵因與中央政府長期不和,進而脫離民國海軍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其中有記錄的一次是在1949年3月24日,毛澤東和朱德熱烈慶祝了「重慶」號巡洋艦官兵起義的事件。

參與起義的「重慶號」巡洋艦

尾聲

1949年5月,民國的海軍總司令部首先撤退到臺灣地區。到了1950年,蔣介石政府整體撤往臺北後,之前留在大陸地區的剩餘海軍艦隊也在多次海戰失利的情況下,分別由舟山群島、海南島撤退到了中國臺灣。

民國政府初期的海軍軍官

相關焦點

  • 這大概是印度歷史上最硬漢的一次:1857年反抗英國殖民起義
    1857年5月10日,距離德裡40英裡的密拉特爆發了最初的起義。很快起義的烈火便席捲印度次大陸。德裡、坎普爾和勒克瑙為起義的三個中心。最初參加起義的士兵約12萬人,而響應號召的農民則多達200萬。而當時英國在東方能夠調集指揮的部隊,也就才10萬人,不得已之下東印度公司只得向英國政府求援。
  • 斯巴達克起義:反抗壓迫和崇尚自由的英雄起義
    斯巴達克起義是古代歐洲發生過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奴隸起義。它發生於公元前73年,歷時兩年,集結十幾萬人,對古羅馬的奴隸主階級造成了極大的打擊,終於在公元前71年被鎮壓。有一句話說的好:「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國家擁有如此龐大的奴隸數量,是不可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當壓迫的力量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奴隸就會反抗。在羅馬的歷史上,有發生過很多次奴隸起義,其中最為著名的一次便是斯巴達克起義。
  • 《民國海軍》︱民國時期海軍的艱難起航
    民國海軍基本上完整繼承了清帝國的現代海軍體系,擁有包括戰列巡洋艦在內的不錯家底。但民國海軍結局較為悲壯,尤其是歷經篳路藍縷,踏著艱辛足跡一步步積攢而出的那些艦艇,大多在抗日戰爭初期,在佔有絕大多數的日本海軍的攻擊下壯烈殉國了。
  • 民國海軍艦船志
    繼《北洋海軍艦船志
  • 可憐又可敬的民國海軍——評陳悅的《民國海軍艦船志1912-1937》
    而軍閥混戰所招致的列強對華武器禁運,更使得海軍的建設長期荒廢,不僅比不過北洋水師,甚至淪落到吃清末建造的一系列艦艇的老本,根本拿不出像樣的艦船,遭到鄙夷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通過《民國海軍艦船志1912-1937》這部著作,卻可以了解這段時期中國海軍、中國造船的先輩如何在最為艱苦的狀況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從中可以找出太多的亮點。
  • 章騫:可憐又可敬的民國海軍
    中國海軍研究會會長陳悅先生所著《民國海軍艦船志1912-1937》,是一部我盼望已久的佳作。民國海軍這些歷經篳路藍縷,踏著艱辛足跡一步步積攢而出的艦艇,大多數在抗日戰爭的初期,在佔有絕大優勢的日本海軍的攻擊下壯烈地殉國了。
  • 可憐又可敬的民國海軍(組圖)
    章 騫  《民國海軍艦船志1912-1937》  陳悅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3年9月第一版  507頁,48.00元  中國海軍研究會會長陳悅先生所著《民國海軍艦船志1912-1937》,是一部我盼望已久的佳作。
  • 中國海軍發展史:也曾民國貧弱,只能用大豆換軍艦
    只有翻開中國海軍發展的歷史,才能明白今日海軍的來之不易。請看「紀念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系列之二」……首次亮相北洋艦隊覆滅不到二十年,清王朝也隨即沉沉落幕。此後的日子裡,城頭變換大王旗,但中國人仍在夾縫中尋找重振海軍的可能性。1934年6月,中國海軍剛剛下水的寧海號巡洋艦到橫濱港參加日本海軍名將東鄉平八郎的葬禮,又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 文明的反抗,戰爭的先聲,愛奧尼亞地區希臘人的起義鬥爭
    這一系列的重壓終於讓愛奧尼亞人忍無可忍,他們在暗地裡傳遞消息聯合同伴,準備發動一場反抗波斯統治的起義。由於他們錯過了第一次殖民擴張,雅典現在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儘管他們的海軍已經能夠和別的城邦爭奪海上的貿易線,但是他們的更遠的地方的影響力其實非常微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愛奧尼亞最終獲得了來自於雅典的援軍。
  • 「民權」號,一艘建於民國經歷極不平凡的戰艦
    清朝滅亡後,中國又陷入軍閥混戰,西方列強對中國實行武器禁售,海軍建設基本停頓。1927年,國民黨建都南京後,就著手重建海軍。當時的民國政府海軍部部長陳紹寬,提出了建設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106艘戰艦的新海軍計劃。
  • 探訪長江路(一) 範長江和南昌八一起義
    為進一步挖掘長江事跡,弘揚長江精神, 2019年7月29日至8月12日,東興區政協、東興區委宣傳部、範長江紀念館等組織人員沿著範長江的足跡進行資料收集,對範長江曾在南昌參加八一起義、在上海創建「青記」,在武漢、桂林開展「青記」和國新社工作,在南京擔任國共談判新聞發言人,在周恩來領導下開展工作的情況進行實地探訪。整個行程5000餘公裡,歷時14天,跨越10個省市。
  • 縱橫天下的秦軍被起義軍擊敗,緣於自毀長城
    在各地起義風起雲湧、此起彼伏後,秦軍明顯壓制不住。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和將軍馮劫勸秦二世減輕稅賦和徭役,停止大興土木。秦二世不聽,把他們下獄,馮去疾、馮劫父子自殺,李斯被處斬。趙高當丞相後指鹿為馬,把說鹿的大臣都收拾了。試想經過這一輪輪誅殺,秦軍還能剩下多少能帶兵打仗之人。其三,李斯的兒子李由帶兵抗拒義軍,被劉邦和項羽殺了。
  • 英皇家海軍海燕號長江流域相冊
    作品簡介 這張民國的宜昌照片選自將於2020影易拍賣的、被日本擊沉的英皇家海軍海燕號(H.M.S Peterel該艦船在1927年建成後,為保護在華英國僑民一直在東亞服役,特別是長江流域沿線地區。1941年該艦在上海與日軍作戰中被擊沉。冊中收錄了長江三峽沿線宜昌、重慶、巴東、巫山、牯嶺、沙市、九江、武漢、南京、上海等地的風景建築民俗照片,以及諸多三峽風景影像,其中以宜昌和重慶內容最為豐富精彩。
  • 李少軍:國民革命前日本海軍在長江流域的擴張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海軍完全喪失抵禦外侮的能力,但在華日艦仍嚴密監視其動向,即使在辛亥革命高潮期間,也將其一舉一動詳加記錄、隨時上報。究其原因,如同「南清艦隊」司令官武富邦鼎所言,這是圖謀將中國海軍的主導權「完全收於日本海軍之一手,以作為將來在清國扶植我利權的一種手段」。從1911年11月上旬開始,長江流域的艦陸續起義,後來南京又成為革命中心。
  • 民國時期,東北海軍實力如何,為何能夠成為當時中國海軍第一?
    民國時期,由於中國始終處於軍閥混戰局面,軍閥們對於海軍這個既十分依賴工業能力,又無法對軍閥混戰勝負產生決定性作用,更十分昂貴的兵種,十分輕視,海軍也因此變得邊緣化。整個民國期間,海軍的存在感一直比較薄弱。但即便如此,毋庸置疑的是,民國期間,中國的海軍是始終存在的。
  • 《喋血長江》湖北開播 王媛可王雨夫妻檔民國商戰
    由導演周小兵執導,實力派演員王雨、王媛可、孫遜、韓童生、李建義、張倬聞等聯袂主演,講述民國抗戰時期,長江沿岸航運世家命運浮沉的年代傳奇電視劇《喋血長江》將於11月20日登陸湖北衛視長江劇場播出。橫跨兩大家族三代人命運起伏,演繹民族企業家的崛起和奮戰,書寫長江航運創業史,《喋血長江》以恢弘的歷史視角,譜寫一段盪氣迴腸的傳奇史詩。
  • 諜戰特工:他是警察,在一次抓捕行動中犧牲,穿越到了民國!
    哈嘍~我是你們的「中華小說庫」,希望你們可以喜歡哦,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小說是:諜戰特工:他是警察,在一次抓捕行動中犧牲,穿越到了民國!一、《諜海獵影》內容簡介:方不為是二十一世紀的警察,在一次抓捕持槍重犯行動中,中彈犧牲,穿越到了民國。
  • 東吳宗室內又一次骨肉相殘,發生在孫皓遷都後發生的一次叛亂
    到了孫皓時期,東吳的都城又一次遷徙到了武昌。原因很是有意思。有望氣者說荊州出現王氣,恐怕對建業不利。西陵督步闡將這個情況表示給孫皓,孫皓也是非常相信這些氣象、讖緯的,於是孫皓決定遷都武昌。孫權定都武昌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是為了保全剛剛得手的荊州甚至是揚州基業,這個需要在優先程度上是要高於經濟和民生的。而孫皓因為一個望氣者的預言而遷都是一場鬧劇了。
  • 海軍文庫 | 民國自造最大的軍艦是哪一艘?
    但與同時期的其他海軍強國相比,即使作為輕巡洋艦,也是太小了,這艘軍艦,連輕巡洋艦都算不上,只能稱之為袖珍巡洋艦。雖然如此袖珍,卻是民國海軍由江防邁向海防的重要一步,對當時的民國政府,以至於整個中華民族,都有重要的意義。「逸仙」號的重要意義,時任代理海軍部長的陳紹寬也給出了評價,在《陳紹寬文集》中有這樣一段話「繼自今努力奮鬥,由防江而防海,由一艦而至於十艦、百艦,以期收回旁落之海權。
  • 民國第一巨艦六千七百噸級巡洋艦——「重慶」號
    重慶號輕巡洋艦是民國海軍中最大最強的主力戰艦,被視為「王牌」軍艦。 「重慶」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香港曾幫民國海軍保管過4艘炮艇,但這些炮艇最終在戰爭中不日軍擊沉。為了賠償民國政府,英國便將這林仙級輕巡洋艦的4號艦送給了民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