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4月10日,一艘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輕巡洋艦在海軍江南造船所開工。這艘輕巡洋艦由當時著名的船舶設計師葉在馥主持設計,對於這一艘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輕巡洋艦,海軍冠以了極為顯耀的艦名「逸仙」號,就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別號,足見此艦的重要性。
「逸仙」號在江南造船所的編號是596(596這串數字還有一個更為特殊的意義,你知道嗎?),排水量高達1550噸,是國民政府當時造的第一巨艦。但與同時期的其他海軍強國相比,即使作為輕巡洋艦,也是太小了,這艘軍艦,連輕巡洋艦都算不上,只能稱之為袖珍巡洋艦。雖然如此袖珍,卻是民國海軍由江防邁向海防的重要一步,對當時的民國政府,以至於整個中華民族,都有重要的意義。「逸仙」號的重要意義,時任代理海軍部長的陳紹寬也給出了評價,在《陳紹寬文集》中有這樣一段話「繼自今努力奮鬥,由防江而防海,由一艦而至於十艦、百艦,以期收回旁落之海權。所謂提高國際地位,廢除不平等條約,以及綏寧民族,維護民權,保衛民生,與夫完成國民革命,扶助弱小民族諸大端,胥賴海上實力之逐漸開拓。」
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這艘排水量僅僅1550噸的民國第一巨艦,擔負的是繼往開來,為中華民族爭取更大利益的基礎,是中華民族、國家海權走向復興的第一艦。不僅僅是當時的海軍負責人,在當時,只要是有識之士,只要明白海權之於國家的重要性的人,都對這第一艘巨艦寄予了厚望。「逸仙」號全長82.29米,艦寬10.36米,排水量1550噸。艙深5.33米,艦首吃水3.77米,艦尾吃水2.92米。「逸仙」號在設計時仍著重考慮了內河航行能力,故仍採用較小的吃水深度,以及前深後淺的吃水設計。
在艦艇動力方面,「逸仙」號也追隨了當時世界的主流,格外注重軍艦的高航速,所以江南造船所也竭力選配高性能的動力設備裝配「逸仙」號。「逸仙」艦裝備了2座進口的3缸3脹立式蒸汽機,配套3座購自英國的「桑尼克羅夫特」式水管鍋爐,主機功率達到4000馬力,驅動2個銅質4葉螺旋槳。其航速超過了當時中國海軍裝備的大部分軍艦,常行航速達到12節,最高航速達到19節。不過與當時列強的主流輕巡洋艦相比,「逸仙」的航速仍然慢得可憐。比「逸仙」號早十年下水服役的日本第一型輕巡洋艦「天龍」級輕巡洋艦,排水量雖然達到了「逸仙」號的兩倍多,但航速卻高達33節。日本當時的輕巡洋艦尚不成熟卻以至此,就更不用說歐美等海軍強國的輕巡洋艦了。
「逸仙」號的武備,也明顯強於當時中國海軍服役的絕大部分戰艦。其前主炮為一門德國「克虜伯」150毫米口徑艦炮,後主炮為一門日本「三年」式140毫米艦炮,軍艦整體縱向分布4門75毫米高射炮擔任防空。同時艦上還配備了「哈乞開司」機關炮兩門以及「馬克沁」重機槍四門。1930年11月12日,在孫中山先生的誕辰紀念日,這艘被寄予民國海軍新希望的輕巡洋艦舉行了隆重的下水儀式。1931年6月1日,在高昌廟江南海軍造船所,「逸仙」號正式加入第一艦隊,成為民國的主力艦艇。但這艘被寄予厚望的第一艘國造輕巡洋艦,服役生涯卻極其平淡,沒有任何可圈可點的事跡。
1937年9月22日,江陰阻擊戰爆發,日軍依靠絕對的空中優勢,以各式戰機空襲中國海軍戰艦,主力艦艇「平海」、「寧海」相繼被重創失去戰鬥力,「逸仙」遂擔任起旗艦的重任。在25日,「逸仙」彈藥用盡,艦體多處進水,遂在江岸坐灘,但終因進水過多而傾覆。1938年5月12日,「逸仙」被日軍打撈出水,經過補漏後拖至日本本土吳軍港進行徹底維修,更改為訓練艦,並改艦名為「阿多田」號。二戰結束後,「逸仙」死裡逃生,因為是訓練艦所以未被作為重點攻擊對象。1946年8月20日,經過修繕的「逸仙」返回闊別多年的祖國。
在內戰中,國共雙方沒有進行大規模海戰,至江陰突圍後,逃至臺灣,1958年12月31退役,1959年12月31日被出售拆解。這樣一艘被國民政府寄予厚望的國造第一大艦,卻以極為平淡的表現度過一生,令人唏噓。
【遊戲官方資訊】
《巔峰戰艦》官網:dfzj.yingxiong.com
玩家貼吧:巔峰戰艦吧
官方微博公眾號:巔峰戰艦
官方QQ群:445038792 、552900332 、199289294
長按識別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