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起李鴻章,很多人因為他籌辦的北洋水師主力艦基本購買自國外,和南洋水師大多是國產軍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加上他後來曾經反對福建船政局建造「平遠」號鋼甲艦。因此很多人覺得李鴻章似乎反對自造軍艦。不過實際上在北洋水師早期裝備了不少國產的炮艦,而李鴻章也曾經多次關注自造軍艦的相關事宜。
福建船政局開設初期,其創始人左宗棠對近代海軍認識不足,認為軍艦上應該加裝貨艙兵商兩用,平時跑運輸賺錢,戰事打仗。這種想法不錯,但是實際上軍艦加了貨艙以後生存力下降,而且軍艦載貨量有限,跑運輸也無法和真正的商船相比,變成了作戰不行,運輸也不行。
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以後,沈葆楨出任船政大臣,他和李鴻章對於海防理念比較接近,兩人關係日益密切。所以自沈葆楨以後,接任船政大臣的丁日昌、吳贊誠、黎兆棠等人都是出自李鴻章的幕府,這一時期李鴻章對福建船政局的影響極大。
李鴻章、沈葆楨在籌建海防時,因為大中型鐵甲艦費用昂貴,一時難以購買。李鴻章因此建議福建船政局先行仿造新式的巡洋艦,這樣以後買好鐵甲艦以後可以直接成軍。在此前北洋水師已經從福建船政局調撥了「威遠」等炮艦,如果福建船政局巡洋艦仿造成功,北洋水師很可能會繼續調撥。
然而儘管李鴻章建議仿造巡洋艦而不是鐵甲艦,主要是考慮此時福建船政局技術水平比較低,需要先從簡單的做起。但是因為各衙門扯皮、經費等問題,福建船政局從1877年委託法國地中海船廠幫助設計新式巡洋艦,到1881年11月9日實際自己開工建造,還是花了四年多的時間。
而等到第一艘無防護巡洋艦「開濟」號下水,已經是1883年,歷時六年之久,原本還算新式的設計已經過時,各國的巡洋艦進入了穹甲時代。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能指望李鴻章還對國產軍艦有多少信心。他早就等不及在英國訂購了碰撞巡洋艦「超勇」、「揚威」兩艦並且回國,而在德國訂造的「定遠」等艦也已經差不多完工,一個月以後又在德國訂購了「濟遠」號穹甲巡洋艦,對於國產的無防護巡洋艦沒了興趣。
更重要的是,福建船政局提出建造三艘「平遠」級近海防禦型鐵甲艦的時候,恰逢清廷為了加強海防,有意購買六艘新式巡洋艦。
「平遠」雖然號稱是鐵甲艦,不過實際上只是加了裝甲的大型蚊子船,李鴻章對此根本看不上眼。更何況清政府財政緊張,海防經費有限,福建船政局造船經費只能挪用他的購艦經費,而此時福建船政局的管理權又被左宗棠奪走,已經和李鴻章沒什麼關係,他當然要加以反對。
倒是慈禧覺得船政搞了這麼多年也該有點成果,所以支持福建船政局試造一艘。不過正如李鴻章預料的那樣,外購軍艦從六艘減少到了四艘。雖然慈禧承諾把福建船政局建造的鐵甲艦撥給北洋使用,從後來「平遠」和外購的「致遠」等艦性能相比看,這事對於李鴻章來說還是有些得不償失。
所以這事還真不能說李鴻章反對造「平遠」就是反對軍艦國產化,如果福建船政局當初早點完成自造巡洋艦的工作,說不準北洋水師也就裝備國產巡洋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