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反對建造平遠艦,主要還是利益之爭,並非看不起國產軍艦

2020-12-22 不沉的經遠

一般說起李鴻章,很多人因為他籌辦的北洋水師主力艦基本購買自國外,和南洋水師大多是國產軍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加上他後來曾經反對福建船政局建造「平遠」號鋼甲艦。因此很多人覺得李鴻章似乎反對自造軍艦。不過實際上在北洋水師早期裝備了不少國產的炮艦,而李鴻章也曾經多次關注自造軍艦的相關事宜。

福建船政局開設初期,其創始人左宗棠對近代海軍認識不足,認為軍艦上應該加裝貨艙兵商兩用,平時跑運輸賺錢,戰事打仗。這種想法不錯,但是實際上軍艦加了貨艙以後生存力下降,而且軍艦載貨量有限,跑運輸也無法和真正的商船相比,變成了作戰不行,運輸也不行。

北洋水師裝備的國產炮艦「威遠」號

左宗棠調任陝甘總督以後,沈葆楨出任船政大臣,他和李鴻章對於海防理念比較接近,兩人關係日益密切。所以自沈葆楨以後,接任船政大臣的丁日昌、吳贊誠、黎兆棠等人都是出自李鴻章的幕府,這一時期李鴻章對福建船政局的影響極大。

李鴻章、沈葆楨在籌建海防時,因為大中型鐵甲艦費用昂貴,一時難以購買。李鴻章因此建議福建船政局先行仿造新式的巡洋艦,這樣以後買好鐵甲艦以後可以直接成軍。在此前北洋水師已經從福建船政局調撥了「威遠」等炮艦,如果福建船政局巡洋艦仿造成功,北洋水師很可能會繼續調撥。

然而儘管李鴻章建議仿造巡洋艦而不是鐵甲艦,主要是考慮此時福建船政局技術水平比較低,需要先從簡單的做起。但是因為各衙門扯皮、經費等問題,福建船政局從1877年委託法國地中海船廠幫助設計新式巡洋艦,到1881年11月9日實際自己開工建造,還是花了四年多的時間。

而等到第一艘無防護巡洋艦「開濟」號下水,已經是1883年,歷時六年之久,原本還算新式的設計已經過時,各國的巡洋艦進入了穹甲時代。

「開濟」號無防護巡洋艦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能指望李鴻章還對國產軍艦有多少信心。他早就等不及在英國訂購了碰撞巡洋艦「超勇」、「揚威」兩艦並且回國,而在德國訂造的「定遠」等艦也已經差不多完工,一個月以後又在德國訂購了「濟遠」號穹甲巡洋艦,對於國產的無防護巡洋艦沒了興趣。

更重要的是,福建船政局提出建造三艘「平遠」級近海防禦型鐵甲艦的時候,恰逢清廷為了加強海防,有意購買六艘新式巡洋艦。

「平遠」雖然號稱是鐵甲艦,不過實際上只是加了裝甲的大型蚊子船,李鴻章對此根本看不上眼。更何況清政府財政緊張,海防經費有限,福建船政局造船經費只能挪用他的購艦經費,而此時福建船政局的管理權又被左宗棠奪走,已經和李鴻章沒什麼關係,他當然要加以反對。

被編入日本海軍的「平遠」艦

倒是慈禧覺得船政搞了這麼多年也該有點成果,所以支持福建船政局試造一艘。不過正如李鴻章預料的那樣,外購軍艦從六艘減少到了四艘。雖然慈禧承諾把福建船政局建造的鐵甲艦撥給北洋使用,從後來「平遠」和外購的「致遠」等艦性能相比看,這事對於李鴻章來說還是有些得不償失。

所以這事還真不能說李鴻章反對造「平遠」就是反對軍艦國產化,如果福建船政局當初早點完成自造巡洋艦的工作,說不準北洋水師也就裝備國產巡洋艦了。

福建船政局建造的穹甲魚雷巡洋艦廣乙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之敗,是否是丁汝昌指揮失誤所致,還是另有原因
    而丁汝昌也沒有讓李鴻章失望。他做事比較穩重,知道自己在海軍方面有著很大的不足,所以平時主要是抓一些日常工作,對於海軍方面的問題,都虛心請教聘請的顧問和船政學堂畢業的學員,絕不自以為是地幹涉。當然,丁汝昌也沒有因此就放棄學習海軍知識,他平時還是抓緊時間學習,並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 李鴻章身上最大汙點,反對左宗棠收復新疆,結果遭到左公強烈反擊
    李鴻章強調,「籌辦海防,欲與洋人爭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須時加戒備。方今強鄰環逼,合反傾危,豈可稍存僥倖無事之心。頓忘厝火積薪之誡。」 可甲午戰爭的結果早已說明一切。1867年,中亞浩罕汗國的軍閥阿古柏在沙俄和英國的慫恿下,入侵新疆。短短四年後,沙俄也派兵佔領伊犁,英國更是虎視眈眈。就在此時,大清廟堂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討論:是要海防還是塞防?
  • 日本外交官穿西服求見李鴻章,李鴻章說了8個字,成警世名言
    而他們要見的人,就是已經53歲,但權重望崇的李鴻章。他們之所以前來求見李鴻章,是因為幾個月前發生在朝鮮的一件大事。01江華島事件1875年底,日本派出雲揚號等3艘軍艦公然駛入朝鮮江華島,這對於朝鮮來說無疑於一種公然的挑釁,於是朝鮮守軍炮擊日本軍艦。
  • 走向共和:一隻鸚鵡拉的粑粑顏色不對,為什麼讓李鴻章驚慌失態?
    一、開篇就是李鴻章在天津的府邸吃清蒸鱸魚,屬下在匯報工作,吃魚器具相當奢華,也符合李鴻章的身份。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楊角風讀書的時候,曾經去過「李鴻章故居」,看起來還是相當氣派的。回到劇情,李鴻章的屬下一共匯報了三件事:第一件事,丁汝昌又來催銀子了,主要用於給北洋海軍幾艘軍艦購買彈藥,更換大炮。第二件事,日本徵討清國策已經坐實,他們要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清朝,佔領臺灣,再佔領東南亞。
  • 日本曾提出與中國分割琉球群島,但被李鴻章拒絕
    中日琉球之爭自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力逐漸增強,於是日本開始使用各種卑劣的手段攫取周邊國家的領土。同治十一年(1872年),琉球使節訪日,日本趁機將"琉球王尚泰"改稱"琉球王",並封衝繩王尚泰為日本藩王,納入中國國籍。
  • 甲午戰爭時期,清政府外購軍艦的努力為何都以失敗告終
    向智利購買軍艦的努力1894年6月29日,駐英法比意四國公使龔照瑗得知日本在英國訂購了兩艘新式戰列艦(「富士」和「八島」),因此急電國內,認為這兩艘鐵甲艦遠比「定遠」先進,希望國內早做打算。7月10日龔照瑗又致電國內,說日本在英國購買的一艘巡洋艦(「吉野」)已經建造完畢,正在回國。
  • 翁同龢和李鴻章為何處處交惡,一段家族世仇有關,但不應牽扯國事
    當時的北洋水師號稱是亞洲最強水師,為何會被日本軍艦擊敗?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日本的「吉野號」,比北洋水師厲害不少。 既然日本有先進的「吉野號」,李鴻章作為北洋水師的統帥,為何不購買更加先進的軍艦對付日本軍艦?其實早在甲午戰爭爆發後,李鴻章是打算購買智利海軍的白朗古 恩卡拉達號,這艘軍艦遠遠比「吉野號」厲害。
  • 帝國首富盛宣懷:李鴻章的馬前卒
    世紀葬禮民國六年,陽曆1917年11月18日,已經去世一年半,曾經擔任清朝郵傳部尚書、皇族內閣郵傳部大臣的晚清首富盛宣懷(1844-1916),在上海正式舉行出殯大典,為了這場葬禮,盛宣懷的子孫們共斥資達30萬大洋,出殯儀仗隊長達2500多米,僅抬棺材的槓夫,就達到了64人之多,堪比帝王出殯,為此,整個上海幾乎傾城出動,爭睹這場世紀葬禮。
  • 泰恩河上的黃龍旗:晚清海軍外購軍艦小史
    從1876年到1911年,阿姆斯特朗公司共為中國海軍建造了19艘軍艦,為中國海關建造了2艘巡船,總排水量達24000餘噸,在艦船數量上僅次於該公司為英國海軍建造的軍艦,排水量方面位列英國、日本、智利、巴西之後,位居第五。中國海軍更是兩度組織大規模接艦團赴紐卡斯爾接收軍艦,開中國海軍訪歐之先河。
  • 被自家軍艦攔腰撞沉,3百餘人當場喪生
    當時,北洋水師共有25艘主要軍艦,50艘輔助軍艦以及30艘運輸船。除此之外,清政府每年都會撥出400萬兩白建造海軍。在《美國海軍年鑑》中明確記載,北洋水師實力堪稱亞洲第一,在世界上也是排名前十的艦隊。然而,就是這麼一支強大的部隊,在對戰日本海軍的時候一敗塗地,士兵最後沒有辦法,只能開著戰艦衝向敵軍。之前,很多人都以為當年「致遠艦」是要衝向吉野號。
  • 甲午戰爭後,日本那艘「吉野號」軍艦怎麼樣了?結局讓人解氣
    在清廷的北洋水師中,三千噸以上的軍艦隻有兩艘,三千噸以下的則有十艘。而日軍三千噸以上的軍艦就有八艘,三千噸以下的則有四艘。如果僅從軍艦的排量規模來看,北洋水師的實力確實要遜色很多。「吉野號」快速巡洋艦關於「吉野艦」,坊間流傳這原本是李鴻章所訂製的,但是因為慈禧太后將軍費給挪用去給自己過生日,致使資金不足,最終被日本人購得。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其實李鴻章購買失敗的戰艦,是智利海軍購買的「白朗古·恩卡拉達號」。
  • 李鴻章曾經提出購買12門快炮裝在定遠級鐵甲艦上,這真的可行嗎
    比如日本1888開始建造的「松島」、「嚴島」、「橋立」原本計劃安裝法國加奈特公司的120毫米火炮,射速為50-60秒一發,後來全部換成了新式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火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此後日本建造、購買的「千代田」、「秋津洲」、「吉野」等艦更是全部使用中口徑速射炮。
  • 印度公布新型軍艦建造計劃,超過了我國055型驅逐艦,真的假的?
    近期據印度媒體報導:印度海軍日前公開了其下一代新型驅逐艦的建造計劃,據悉該型驅逐艦滿載排水量將高達13,000餘噸,甚至超過了我國的055型驅逐艦。那麼這艘軍艦究竟性能如何呢?
  • 李鴻章:難以應對的朝鮮危局
    李鴻章的堅持是對的,中朝之間屬國關係只是兩國之間的事,其他國家承認與否並不重要,關鍵還是看中朝兩國是否能夠如此繼續相處。日本隨軍記者河野紀一所拍締結《江華條約》的情景。中日兩國軍隊在朝鮮僵持不下,但真正可以決定發展走勢的畢竟還是朝鮮。
  • 李鴻章和日本人的這次交鋒,堪稱外交辭令教科書
    1875年9月19日,日本軍艦雲揚號、第二丁卯號及春日號,馳入朝鮮海域。他們此行以科考測量為名,實際上包藏禍心。江華島上的朝鮮炮臺看日本船在眼前晃來晃去,心想我能讓你這麼囂張?當即向日本軍艦開炮,日本人大樂,立刻還擊摧毀炮臺,之後登陸朝鮮。朝鮮軍備極差,日軍以受傷兩人的代價攻佔了永宗鎮。
  • 李鴻章出訪美國,首次看到摩天大樓,說了句令國人心酸的話
    在大清名存實亡之際,不少有學之士都站了出來,企圖號召起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在這其中,作為清朝外交官的李鴻章便是其中之一了。說起李鴻章,不少人對他的評價都是褒貶不一的,誠然他代表清王朝與西方列國籤訂了不少不平等條約,但這似乎無法說明他就是一個昏庸的人。
  • 日本大使以漢學折服李鴻章,優先受同治接見,他這草書誰認識?
    同治十年,李鴻章和伊達宗城在天津籤訂了《中日修好條規》。為何叫條規呢?因為李鴻章認為,清朝與日本,並非清朝與歐洲國家那種關係,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裡面。其實也就是我乃上國,而你是貢邦。因此,在字面上不能含糊了。
  • 管帶國產艦船,竟然敢打日旗艦——李和與平遠艦
    其艦種樣式、製造水平、工藝標準都比以前建造的軍艦有很大的進步,是北洋水師十大主戰艦中唯一一艘國產軍艦,也是19世紀末中國造船工業的登峰之作。該艦長197英尺,寬40英尺,艙深21.25英尺,吃水13.1英尺,排水量2150噸,動力2400馬力,航速10.5節。艦上裝備有25.4公分主炮、12公分炮、連珠炮、18英寸魚雷發射管等武器。
  • 怎樣理解李鴻章這個人,客觀事實評價?
    李鴻章(1823年——1901年),晚清時期的重臣和名臣,是洋務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李鴻章這個歷史人物太過複雜,如果單純說他是好人或者壞人,未免太過簡單,歷史對他的評價,可謂是冰火兩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