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口徑速射炮的出現
在19世紀80年代以前,火炮的炮管都是通過耳軸直接和炮架相連。火炮開炮時,炮管和炮架整體後坐,因此一般把這一時期的火炮稱之為架退炮。
架退炮因為每次發射炮彈時整個火炮都會移動,重新復位耗時較長,而且需要重新瞄準,因此火炮的發射速度很慢。中口徑火炮通常一分鐘只能發射一發炮彈,而大口徑火炮則幾分鐘才能發射一發炮彈。
為了加快火炮發射速度,後來的火炮設計者研製出了制退復進機,靠液壓、壓縮空氣等手段吸收火炮的後坐力,並使炮管復位。這種火炮發射炮彈時,只有炮管後坐,所以也稱為管退炮。
管退炮因為炮座不動,復位速度快,不需要重新瞄準,因此火炮發射速度大大加快。像阿姆斯特朗公司1885年開發的4.7英寸(120毫米)40倍徑管退炮射速為每分鐘5-6發,後來更是提高到了每分鐘10發,而同口徑架退炮差不多一分鐘只能打一發炮彈,射速差距巨大,所以當時這種新式的管退炮也被稱為速射炮。
管退炮和架退炮相比,火力大為增強。因此一問世就引起了各國的注意。
比如日本1888開始建造的「松島」、「嚴島」、「橋立」原本計劃安裝法國加奈特公司的120毫米火炮,射速為50-60秒一發,後來全部換成了新式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火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此後日本建造、購買的「千代田」、「秋津洲」、「吉野」等艦更是全部使用中口徑速射炮。
在黃海海戰中,日本海軍裝備的大量中口徑速射炮是海戰勝負最直接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因為其表現出色,戰後日本政府授予阿姆斯特朗公司主席威廉·阿姆斯特朗勳二等旭日章,副主席諾貝爾勳二等瑞寶章,以示感謝。並全面在海軍中淘汰舊式架退炮,換裝速射炮。
北洋水師的速射炮
在甲午海戰前,北洋水師上下也知道速射炮的優越性。李鴻章還上奏摺提出先購買12門快炮(速射炮),用於裝備「鎮遠」、「定遠」兩艦,然後再給其他軍艦換裝。
竭力勻湊,先購鎮、定二船快炮十二尊,俟有贏餘陸續購置。
然而這個建議因為清政府沒錢,最後擱置了下來。
好在此時江南製造局購買西方速射炮進行拆解仿製,並於1893年6月生產出了國產的120毫米速射炮。雖然這款國產速射炮射速只有每分鐘3-4發,較英國的速射炮射速稍慢,不過也比舊式火炮要強不少。
因此在1894年7月2日,隨著局勢日益緊張,李鴻章給江南製造局總辦劉麒祥發去電報,要他將江南製造局生產的120毫米速射炮運往北洋聽用。
江南製造局此時共造成120毫米速射炮12門,其中6門調撥給了南洋水師,1門留在江南製造局,北洋水師實際拿到了5門。
這5門120毫米速射炮裝備在了外援的「廣乙」、「廣丙」兩艘魚雷巡洋艦上,將它們原本裝備的5門120毫米克虜伯架退炮換掉(「廣乙」的3門火炮中有1門是150毫米克虜伯炮,繼續保留)。北洋水師原有各艦並沒有裝備。
李鴻章沒有讓北洋水師原有各艦換裝120毫米速射炮,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定遠」等艦加裝火炮的難度太大。
北洋水師各艦並不適合加裝火炮
加裝火炮首先需要有安裝的空間,其次則是在重量上不能有太大的變化。從這兩點來說,北洋水師各艦並不適合加裝火炮。
在鐵甲艦問世初期,因為火炮技術一時落後於裝甲技術,火炮對於鐵甲艦的威脅不大。因此海戰中撞擊戰術重新興起,而利於使用撞擊的橫隊戰術也風行一時。
所以當時各國設計軍艦時一方面採取較少火炮數量,以增加主炮的口徑,小船扛大炮的現象很普遍,另一方面則是強調艦首火力,側舷的火力相對比較薄弱。
比如說北洋水師的「定遠」級鐵甲艦採用了斜對角火炮布局,兩個主炮炮臺在艦體中間一左一右前後錯開布置。這樣的好處是4門305毫米主炮都可以向前方目標設計,缺點就是佔據了側舷的大量空間,加上為了給主炮讓出射界,所以側舷一門中口徑副炮都沒有,只有在艦首尾各安裝了1門150毫米克虜伯炮。
還有像「致遠」級巡洋艦,只有2300噸的艦體上安裝了3門210毫米重炮,副炮也只有側舷的兩門152毫米阿姆斯特朗火炮而已。北洋水師其他的巡洋艦也是類似的情況。
很明顯,「定遠」級鐵甲艦的側舷被主炮佔據以後,能加裝副炮的位置很有限。所以後來日本俘獲「鎮遠」以後,只是在艦尾附近兩舷各安裝了1門152毫米速射炮而已。即使如此,也影響到了「鎮遠」主炮向後方的射界。
至於北洋水師的巡洋艦則噸位有限,都在3000噸以下,再加裝兩門中口徑速射炮除了火炮自身的重量外,這兩門火炮所配備的炮彈重量也要計算進去,還有加裝火炮甲板也需要增加強度,也會造成重量上升。
這對於3000噸以下的巡洋艦影響顯然太大,必須通過減少炮彈攜帶量或者載煤量的方式加以平衡。這麼做的代價有些大,並不現實。
所以北洋水師各艦加裝火炮的餘地很小。李鴻章此前購買12門速射炮,應該還是考慮更換各艦原有的副炮,並非是加裝,更不可能全部裝到「定遠」和「鎮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