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曾經提出購買12門快炮裝在定遠級鐵甲艦上,這真的可行嗎

2020-12-21 不沉的經遠

中口徑速射炮的出現

在19世紀80年代以前,火炮的炮管都是通過耳軸直接和炮架相連。火炮開炮時,炮管和炮架整體後坐,因此一般把這一時期的火炮稱之為架退炮。

架退炮因為每次發射炮彈時整個火炮都會移動,重新復位耗時較長,而且需要重新瞄準,因此火炮的發射速度很慢。中口徑火炮通常一分鐘只能發射一發炮彈,而大口徑火炮則幾分鐘才能發射一發炮彈。

中日海軍都裝備的150毫米克虜伯架退炮

為了加快火炮發射速度,後來的火炮設計者研製出了制退復進機,靠液壓、壓縮空氣等手段吸收火炮的後坐力,並使炮管復位。這種火炮發射炮彈時,只有炮管後坐,所以也稱為管退炮。

管退炮因為炮座不動,復位速度快,不需要重新瞄準,因此火炮發射速度大大加快。像阿姆斯特朗公司1885年開發的4.7英寸(120毫米)40倍徑管退炮射速為每分鐘5-6發,後來更是提高到了每分鐘10發,而同口徑架退炮差不多一分鐘只能打一發炮彈,射速差距巨大,所以當時這種新式的管退炮也被稱為速射炮。

阿姆斯特朗120毫米速射炮

管退炮和架退炮相比,火力大為增強。因此一問世就引起了各國的注意。

比如日本1888開始建造的「松島」、「嚴島」、「橋立」原本計劃安裝法國加奈特公司的120毫米火炮,射速為50-60秒一發,後來全部換成了新式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火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此後日本建造、購買的「千代田」、「秋津洲」、「吉野」等艦更是全部使用中口徑速射炮。

在黃海海戰中,日本海軍裝備的大量中口徑速射炮是海戰勝負最直接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因為其表現出色,戰後日本政府授予阿姆斯特朗公司主席威廉·阿姆斯特朗勳二等旭日章,副主席諾貝爾勳二等瑞寶章,以示感謝。並全面在海軍中淘汰舊式架退炮,換裝速射炮。

「橋立」艦的舾裝圖

北洋水師的速射炮

在甲午海戰前,北洋水師上下也知道速射炮的優越性。李鴻章還上奏摺提出先購買12門快炮(速射炮),用於裝備「鎮遠」、「定遠」兩艦,然後再給其他軍艦換裝。

竭力勻湊,先購鎮、定二船快炮十二尊,俟有贏餘陸續購置。

然而這個建議因為清政府沒錢,最後擱置了下來。

好在此時江南製造局購買西方速射炮進行拆解仿製,並於1893年6月生產出了國產的120毫米速射炮。雖然這款國產速射炮射速只有每分鐘3-4發,較英國的速射炮射速稍慢,不過也比舊式火炮要強不少。

江南製造局火炮車間

因此在1894年7月2日,隨著局勢日益緊張,李鴻章給江南製造局總辦劉麒祥發去電報,要他將江南製造局生產的120毫米速射炮運往北洋聽用。

江南製造局此時共造成120毫米速射炮12門,其中6門調撥給了南洋水師,1門留在江南製造局,北洋水師實際拿到了5門。

這5門120毫米速射炮裝備在了外援的「廣乙」、「廣丙」兩艘魚雷巡洋艦上,將它們原本裝備的5門120毫米克虜伯架退炮換掉(「廣乙」的3門火炮中有1門是150毫米克虜伯炮,繼續保留)。北洋水師原有各艦並沒有裝備。

李鴻章沒有讓北洋水師原有各艦換裝120毫米速射炮,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定遠」等艦加裝火炮的難度太大。

「廣丙」號魚雷巡洋艦

北洋水師各艦並不適合加裝火炮

加裝火炮首先需要有安裝的空間,其次則是在重量上不能有太大的變化。從這兩點來說,北洋水師各艦並不適合加裝火炮。

在鐵甲艦問世初期,因為火炮技術一時落後於裝甲技術,火炮對於鐵甲艦的威脅不大。因此海戰中撞擊戰術重新興起,而利於使用撞擊的橫隊戰術也風行一時。

所以當時各國設計軍艦時一方面採取較少火炮數量,以增加主炮的口徑,小船扛大炮的現象很普遍,另一方面則是強調艦首火力,側舷的火力相對比較薄弱。

「定遠」艦線圖

比如說北洋水師的「定遠」級鐵甲艦採用了斜對角火炮布局,兩個主炮炮臺在艦體中間一左一右前後錯開布置。這樣的好處是4門305毫米主炮都可以向前方目標設計,缺點就是佔據了側舷的大量空間,加上為了給主炮讓出射界,所以側舷一門中口徑副炮都沒有,只有在艦首尾各安裝了1門150毫米克虜伯炮。

還有像「致遠」級巡洋艦,只有2300噸的艦體上安裝了3門210毫米重炮,副炮也只有側舷的兩門152毫米阿姆斯特朗火炮而已。北洋水師其他的巡洋艦也是類似的情況。

「致遠」艦

很明顯,「定遠」級鐵甲艦的側舷被主炮佔據以後,能加裝副炮的位置很有限。所以後來日本俘獲「鎮遠」以後,只是在艦尾附近兩舷各安裝了1門152毫米速射炮而已。即使如此,也影響到了「鎮遠」主炮向後方的射界。

至於北洋水師的巡洋艦則噸位有限,都在3000噸以下,再加裝兩門中口徑速射炮除了火炮自身的重量外,這兩門火炮所配備的炮彈重量也要計算進去,還有加裝火炮甲板也需要增加強度,也會造成重量上升。

這對於3000噸以下的巡洋艦影響顯然太大,必須通過減少炮彈攜帶量或者載煤量的方式加以平衡。這麼做的代價有些大,並不現實。

「鎮遠」改裝後的線圖

所以北洋水師各艦加裝火炮的餘地很小。李鴻章此前購買12門速射炮,應該還是考慮更換各艦原有的副炮,並非是加裝,更不可能全部裝到「定遠」和「鎮遠」上。

相關焦點

  • 北洋水師最先進的定遠鐵甲艦,在當時世界是什麼樣的存在
    一艘是定遠號鐵甲艦,一艘是鎮遠號鐵甲艦。它們都屬於定遠級戰列艦,為一級軍艦。北洋水師將定遠號鐵甲艦定為旗艦,懸掛大清龍旗和艦隊司令的將旗。清朝為什麼要購買定遠號鐵甲艦和鎮遠號鐵甲艦呢?原來,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以後,清朝看到了現代海軍在國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決定派遣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
  • 北洋艦隊中,「定遠」級鐵甲艦戰鬥力,在當時算不算是最先進的?
    北洋大臣李鴻章,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不願意購買的鐵甲艦落入南洋之手,便以「四無」(無軍費、無人勝任駕駛、無船塢修理、無匹配港口停泊)為由,竭力阻擾購買鐵甲艦,這場始於1875年的談論,故一直未能達成共識。1877年,駐英國公使郭松濤應邀參加,小日本在英訂購的「扶桑」號鐵甲艦下水儀式。
  • 清朝從德國訂購2艘鐵甲艦,引發日本全民恐慌,被視為心腹大患!
    1881年12月22日,第一艘鐵甲艦竣工下水,被命名為「定遠」號,第二年11月,第二艘鐵甲艦竣工,被命名為「鎮遠」號。這兩艘戰艦是參照英國「英弗來息白」級鐵甲艦和德國「薩克森」級鐵甲艦而設計建造的,其中,艦體主要參考「薩克森」級,火力和防護則參考「英弗來息白」級。
  • 李鴻章有多喜歡德國克虜伯大炮?十年買了兩千門大炮
    「自強」離不開軍隊的強大,而要想立竿見影地提升軍隊戰鬥力,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從國外引進先進武器。1866年,清朝政府派出了一支考察團,到歐洲國家購買武器。這支考察團在英國、法國遭到了冷遇,卻在德國受到熱情招待。其中,德國克虜伯公司招待至為周到,克虜伯公司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克虜伯甚至在百忙之中親自接見了考察團一行,這讓考察團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 世界上第一艘鐵甲艦有多厲害?裝甲1310噸,火炮40門!
    英國海軍不得不放棄了原來的造艦計劃,改建全新的鐵殼裝甲戰艦,由此世界上第一艘鐵甲艦即將登上歷史的舞臺。1859年,英國海軍向7家海軍工廠和8家民間造船工廠發布鐵甲艦招標文件,並提出新艦的技術數據:各家造船廠都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最終,倫敦布萊克沃爾造船長的方案中標。鐵甲艦命名為「勇士」號,於1859年5月開工建造,第二年12月下水,下水儀式當天,英國海軍大臣親自出席。
  • 亞平寧的四重奏,劃時代的杜伊利奧級鐵甲艦,默默無聞的安德烈亞
    > 艦載武裝為兩座艦面旋臺形式安裝的雙聯裝的450毫米l20前膛炮,以及三根位於水線以下的魚雷發射管。而且每門450MM/L20艦炮的重量高達一百噸!!就是衣阿華的MK7型406也才121.519噸 北卡羅來納和南達科她的MK6才一百噸左右。也就是說,這個性能不咋地的450M前膛炮的艦面旋臺夠裝門MK6上去........ .
  • 是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880年,清廷同意李鴻章所請,向德國伏爾鏗廠訂購了兩艘當時全球最為先進的一等鐵甲戰艦,這兩艘戰艦就是後世聞名的定遠艦、鎮遠艦。兩艦副炮均裝備2門克虜伯150mm後膛副炮(首尾各一門),4門75mm克虜伯炮、8門37mm五管哈乞開斯機關炮、1門57mm哈乞開斯速射炮、1門47mm哈乞開斯速射炮,3具14吋魚雷發射管(兩舷各一具、艦尾一具,備有21枚魚雷)。兩艦均裝備2艘艦載魚雷艇(一說3艘)。
  • 北洋水師的「定遠」級鐵甲艦,在當時的世界上到底是什麼水平
    「定遠」級鐵甲艦的設計上總體參考了英國1881年服役的「英弗萊息白」號鐵甲艦,採用了和其相同的鐵甲堡式裝甲和斜對角主炮布局。而在炮塔設計上,考慮到「英弗萊息白」的船面旋臺式炮塔雖然防護好,但是過於笨重,一旦機械受損或者故障就無法轉動,因此採用了德國1878年服役的「薩克森」級鐵甲艦的露炮臺式。
  • 第一艘旋轉炮塔遠洋鐵甲艦,炮彈重達320公斤
    第一艘遠洋旋轉炮塔鐵甲艦,炮彈重達320公斤在南北戰爭時期,美國率先設計建造了一艘鐵甲艦「莫尼特」號,該艦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了可以360度旋轉,裝備2門280艦炮的炮塔,不過這艘鐵甲艦雖然火力強大,但是3.2米的吃水很淺,9節的航速也慢得可憐,標準排水量只有987噸,只是一艘潛水重炮艦,是的,與一戰
  • 李鴻章反對建造平遠艦,主要還是利益之爭,並非看不起國產軍艦
    一般說起李鴻章,很多人因為他籌辦的北洋水師主力艦基本購買自國外,和南洋水師大多是國產軍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加上他後來曾經反對福建船政局建造「平遠」號鋼甲艦。因此很多人覺得李鴻章似乎反對自造軍艦。不過實際上在北洋水師早期裝備了不少國產的炮艦,而李鴻章也曾經多次關注自造軍艦的相關事宜。福建船政局開設初期,其創始人左宗棠對近代海軍認識不足,認為軍艦上應該加裝貨艙兵商兩用,平時跑運輸賺錢,戰事打仗。這種想法不錯,但是實際上軍艦加了貨艙以後生存力下降,而且軍艦載貨量有限,跑運輸也無法和真正的商船相比,變成了作戰不行,運輸也不行。
  • 為何能欺負一眾鐵甲艦
    19世紀是軍艦技術大發展的時代,在世紀初期水兵們還在費力地拽著繩索駕馭風帆戰艦,到中期就已經開始擺脫風力的束縛,中後期鐵甲艦馳騁於大海,如此神速的技術進步還不夠,在1890年,海軍進入前無畏艦時代,新式艦艇對鐵甲艦形成完全碾壓的性能優勢,那麼前無畏艦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 北洋艦隊「定遠」號鐵甲艦的前輩們
    而「英弗萊息白」號的潛在敵手,莫過於當時義大利海軍「杜裡奧」號和「丹多洛」號,這兩艘戰艦擁有當時最重的裝甲和最高的航速,中央裝甲堡內裝有多門重100噸的大型艦炮。1870年,英國著名艦船設計師巴納貝針對「杜裡奧」「丹多洛」號,開始設計一型威力更強、航速更快、噸位更大的軍艦,這型軍艦就是「英弗萊息白」號,是當時英國最新、甲最厚、炮最大的鐵甲艦。
  • 晚清時北洋水師購買的那些軍艦,都有哪些瑕疵和缺陷
    因為這種巡洋艦價格比鐵甲艦要便宜不少,因此各國一時也是紛紛跟風,建造購買了不少。北洋水師和日本也不能免俗,分別購買了兩艘和一艘,而且大家還是同型號。撞擊巡洋艦的缺點也非常明顯,撞擊戰術在海戰中需要很大的運氣因素才能發揮作用,對於鐵甲艦的實際威脅不大。
  • 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為何對克虜伯大炮情有獨鍾
    克虜伯大炮作為短期的救急方法之一,李鴻章率先組建了具有近代意義的新式炮營,採用克虜伯後堂鋼炮的裝備。為什麼李鴻章對德國的克虜伯情有獨鍾?事實上,這是做了一番充分的比較和研究以後得出的結果,李鴻章早在1874年在給清廷關於海防的奏疏中提到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德國全用後膛,英國全用前膛,俄國則小跑後膛居多、大炮前膛居多,美國仍然採用老式的滑膛炮。」既然要買,那就買最好的,德國的克虜伯炮射程遠,四磅的鋼炮彈可以將致遠材質級別的艦船輕易射穿,質堅體輕,用馬拉更是行走如飛,俄德英法各國平地戰陣皆以此器為最利。
  • 甲午戰爭時我國雖然有很多鐵甲艦,但技術和管理都沒有跟上時代
    後來,在日中和談中,李鴻章在與伊藤博文的一次閒談中,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日本的巨大進步足以喚醒我們的國家,我的漫漫長夢已被貴國的進攻所打破,從現在起,我們可以進入大覺醒階段","我對貴國沒有怨恨,我要感謝你們",雖然這純屬外交辭令,而這只是一個伏筆,讓伊藤博文知道列強一定會插手,不可否認的是,這個說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李鴻章的心態。很多人在問,中日兩國幾乎同時進行改革,為何在甲午海戰中戰敗?。
  • 李鴻章進口的克虜伯大炮有多厲害?
    這個問題,要看看當年克虜伯大炮進口了多少:先說比較先進而且威力很強的速射炮。根據克虜伯公司的出口記錄,共有:35倍克式120炮7門(廣乙廣丙6門,發北洋水師試用樣品1門),40倍克式120炮8門(福靖3門備用3門煙臺東炮臺2門),40倍克式150共5門(裝備膠州灣炮臺)35倍克虜伯150半速射炮14門(威海衛炮臺12門,煙臺西炮臺2門)合計34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