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期,清政府外購軍艦的努力為何都以失敗告終

2020-12-16 不沉的經遠

在黃海海戰前後,清政府一直試圖在海外購買軍艦應急,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最後都沒有成功。

向智利購買軍艦的努力

1894年6月29日,駐英法比意四國公使龔照瑗得知日本在英國訂購了兩艘新式戰列艦(「富士」和「八島」),因此急電國內,認為這兩艘鐵甲艦遠比「定遠」先進,希望國內早做打算。7月10日龔照瑗又致電國內,說日本在英國購買的一艘巡洋艦(「吉野」)已經建造完畢,正在回國。

「吉野」號防護巡洋艦

此時中日之間關係日益緊張,戰爭陰雲密布,李鴻章得知以後頗為憂慮,於是回電在法國的龔照瑗,希望他立刻去英國,尋訪是否有已經完工的「新式大快船」,最好要快炮多、航速快的,爭取在局勢破裂前購買回國。同時李鴻章也委託總稅務司赫德和怡和洋行老闆克錫等人幫忙打聽。

8月2日,克錫告訴李鴻章說智利在英國訂購了三艘巡洋艦,有意出售。12日克錫再次致電李鴻章,說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有一艘為智利建造的「吉野」同型艦「白朗古」號已經完工,而且「白朗古」的噸位更大,火力更強,只是航速「吉野」慢了半節而已。

「額拉粗力士」號防護巡洋艦

此時中日之間戰火已經點燃,李鴻章知道時間緊迫,於是在12日就電告龔照瑗,讓他購買「白朗古」號。然而智利看到中日已經開戰,知道「白朗古」號奇貨可居,因此即使龔照瑗加價到42萬英鎊,智利也不肯鬆口。至於此前克錫說的三艘巡洋艦,智利也是一再抬價,龔照瑗認為「船小价大,鐵甲船舊,行不快」,根本不值得購買。

此後克錫又打聽到智利還有兩艘1887年英國造的巡洋艦可以出售。但是經龔照瑗聯繫以後,智利的態度也是「一日數變」,價格不斷上漲,根本沒法達成協議。

8月18日,克錫的弟弟小克錫又說智利有一艘1893年訂購的鐵甲艦「卜拉德」號可以出售,不過其價格和「白朗古」一樣高,需要4、50萬英鎊。此外智利還有一艘老巡洋艦「埃斯梅拉達」號可以出售,價格要26.5萬英鎊。

鐵甲艦「卜拉德」號

總理衙門最後決定先購買克錫此前提到的1887年巡洋艦。龔照瑗隨即和智利達成協議,船價15萬英鎊,由智利負責運送到中國,運費1.6萬英鎊。不過次日智利就以中立為由,撕毀合同,龔照瑗最後一無所獲。

黃海海戰以後,因為北洋水師損失慘重,李鴻章再次讓克錫和智利協商購買軍艦。10月11日,克錫回復智利可以出售「卜拉德」、「康德爾」、「林則」、「埃斯梅拉達」、「額拉粗力士」、「平度」「、「白朗古」七艦。由於經費有限,李鴻章認為可以先購買「卜拉德」、「白朗古」、「康德爾」、「林則」四艦,其他以後再說。

然而事實證明李鴻章太樂觀了,10月19日智利再次拒絕出售軍艦。赫德此後又派克錫和智利進行協商,但是始終沒有滿意的結果。到了11月8日,日本反而捷足先登,從智利手中買下了「額士默拉達」號。

清政府從智利購買軍艦的打算就此落空。

防護巡洋艦「埃斯梅拉達」號

向其他國家購買軍艦的努力

龔照瑗在和智利協商的同時,還曾經和巴西、德國、阿根廷、義大利、秘魯等國聯繫購買軍艦。然而和智利一樣,這些國家大多想乘機撈一把,願意出售的軍艦不僅老舊,而且還價格奇高,清政府最後只能望而止步。

李鴻章在購買軍艦無望的情況下,一度希望購買商船加裝火炮,作為軍艦使用。不過這一打算龔照瑗在諮詢阿姆斯特朗公司以後,認為商船生存能力差,不適合海戰,於是也只能作罷。

龔照瑗最後只在英國購買了一艘魚雷獵艦「飛霆」號,這艘只有300噸的軍艦售價高達5萬英鎊,而且最後英國以中立為由將其扣押,實際上未能發揮任何作用。而駐德公使許景澄也在德國購買了「飛鷹」號魚雷獵艦,不過同樣被德國以中立為由扣押。

所以在甲午戰爭前後,清政府購買軍艦的努力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魚雷獵艦「飛霆」號

相關焦點

  • 泰恩河上的黃龍旗:晚清海軍外購軍艦小史
    在1860年代「阿斯本艦隊」(Sherard-Osborn Flotilla)早產夭折之後,中國外購艦船的計劃在很長時間內歸於沉寂,在江南製造局和福建船政的努力下,中國依靠自建艦船形成了數支初具規模的近海防禦力量。
  • 由於國內掉以輕心,這場戰爭以失敗告終,那麼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晚清時期,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籤訂了辱國、割讓土地、賠償的條約。這期間,中國成了海外列強口中的肥肉,任由他們為之隨意爭鬥,卻沒有還手之力。當時中國主要面對西方列強。然而,在1894年,我們的對手不再是遙遠的西方大國,而是我們周圍的一個國家,那就是日本。
  • 晚清眾多階級的努力為何全部失敗?一句局限性是否可以概括全部?
    晚清時期,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為了改變國家命運,都進行了自身的努力,發起了相應的運動,不過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各個階層的努力最終都失敗了,簡單的說是階層的局限性,導致了失敗。再加上兄弟相殘,嚴重的內訌,石達開率領十多萬部隊脫離了主戰場,使得太平天國軍事上盛極而衰,其他方面一直都沒有什麼拿的上桌面的勝利,失敗只是時間的問題。不過,太平天國的失敗絲毫給清政府的臉上貼不了多少金粉,清政府自身的各項調整也是失敗的產物。
  • 甲午戰爭後,重建的北洋海軍實力如何?
    這支艦隊規模不小,主要戰艦達到了25艘,再加上輔助軍艦、運輸船等將近百艘。 北洋艦隊各主要的艦長以及高級軍官,幾乎全都是福州船政學堂畢業的,還曾到英國海軍學院留學實習。不止如此,李鴻章為此還專門開辦了天津學堂以培養專業人才,甲午戰爭時期,很多畢業生已經開始擔任二副、水手等職位。
  • 二戰時期中國有沒有軍艦,為什麼沒有使用?
    在二戰時期,中國有兩艘最大的軍艦,分別是海天號和海圻號,這兩艘軍艦都是甲午戰爭時期留下來的。由於這兩艘軍艦老化,運行能力差,無法和日本艦隊抗衡,當時國民政府更沒有足夠的資金修復和去發展海軍,這兩艘軍艦就沒有去用。只是艦炮被拆下來用於陸戰。
  • 甲午戰爭大清慘敗,康有為看到機會,組織舉子公車上書力主變法
    就在這一天,日本海軍在豐島海面偷襲了中國的運兵船,「廣乙」艦被擊沉,「濟遠」艦負傷,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日本海陸軍在同一天不宣而戰,7月28日,清政府被迫宣布與日本決裂。8月1日,清帝下詔向日本宣戰。同一天,明治天皇也頒發宣戰詔書。 由於清廷的腐敗無能,在朝鮮的清軍僅一個月時間就遭到慘敗。在陸戰失利的同時,中國海軍作戰也極不順利。北洋水師當時擁有千噸級以上的軍艦10艘,另有南洋水師的軍艦6艘,廣東水師的軍艦3艘,總計19艘戰艦。就海軍實力而言,並不遜於日本的海軍。
  • 甲午戰爭的3大謠言:多數國人被誤導,謠傳究竟從何而起?
    由此,百年來,有關於甲午戰爭的失敗不但爭議頻生還謠言四起,甚至於,北洋艦隊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們也曾被誤解與污衊。然而,隨著歷史的沉澱,真相最終水落石出,而這些謠言背後同樣印證甲午戰爭也是多方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 北洋水師:當年亞洲第一艦隊,誰給日本勇氣發動甲午戰爭
    此時北洋水師擁有主力艦隊25艘,海軍人數接近4000,環顧亞洲一個能打的對手都沒有。但僅僅6年後,1894年北洋水師就被彈丸小國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割地又賠款,2.3億白銀流入日本國內,這筆錢相當日本4年的國民總收入。那麼是誰給了日本,如此大的勇氣攻打亞洲第一的水師?
  • 沉沒124年,打撈軍艦裡發現了74顆子彈,北洋水師沉冤得雪
    中國原本長期以來都是亞洲最強大的國家,然而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後,清王朝依然沉醉在「天朝上國」的幻夢之中,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落後於時代,直到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清政府這才發現自己毫無還手之力。
  • 甲午戰爭時我國雖然有很多鐵甲艦,但技術和管理都沒有跟上時代
    很多人在問,中日兩國幾乎同時進行改革,為何在甲午海戰中戰敗?。八裡橋戰役發生於1860年9月。這場決戰是清政府動用了3萬軍隊,近1萬騎兵,英法聯軍總兵力為5.6萬人。9月21日上午,雙方的遭遇戰開始,清軍統帥僧格林沁命令部隊隱蔽,騎兵在廣闊的正面迎擊法軍實施全線集團進攻,冒著炮火在敵人面前橫向迂迴,企圖分割包抄敵人。
  • 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觀世變》特別策劃
    我們沒做到全社會近代化是一種悲哀鳳凰歷史:對於這場戰爭的敗因有很多說法,比如中國軍隊腐敗、政治腐敗、裝備落後等等,你認為中國甲午戰爭失利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陳悅:我覺得軍隊腐敗、政治腐敗、裝備落後等等都是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但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 清政府取得「長崎事件」對日本的勝利,為何甲午戰中卻敗得很慘
    這種理念進一步助長了長期存在於清朝官員思想中的對日優越感,進一步提升了清政府所謂「天朝上國」的神威。因此,在清政府眼裡,「蕞爾小國」的日本根本不值一提,單靠北洋艦隊目前的實力,就足可以震懾對方,甚至打趴對手。
  • 甲午戰爭後,日本那艘「吉野號」軍艦怎麼樣了?結局讓人解氣
    公元1894年7月25日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正式開始,由於日本已經蓄謀已久,而清朝則是倉皇應戰,因此在這場戰爭的最後以清廷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結束。甲午海戰而關於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我們就不做過多贅述了,我們本文只來看一下在中日甲午海戰中,中日兩國的軍艦實力對比。
  • 陳悅:西方人眼中的甲午戰爭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頒發上諭對日本宣戰,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詔對中國宣戰,影響此後中日兩國命運至深的「甲午」戰爭全面爆發。在作為宣告戰爭開始的法理性文件——宣戰上諭、詔書中,雙方都意氣如雲,互指對方為不共戴天的仇寇,措辭針鋒相對,但是頗值得玩味的是,清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的宣戰書中有一點細節用語十分相似。
  • 明治維新之後,中日77年競爭以日本的失敗告終
    所以,現在很多日本文化都有唐朝的影子,比如古建築,傳統服飾等等。從白江口之戰開始,日本老實了大約一千年,在此期間,日本悉心學習中國文化,不敢再覬覦中國的利益。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到了明朝時期,日本的野心再次暴露,試圖通過入侵朝鮮半島,並以此為跳板鯨吞中國。當時日本的首領豐臣秀吉,甚至大言不慚地聲稱,吞併中國後,要把天皇遷到北京,他自己遷居寧波。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在18世紀時,清政府擔心民間與海外貿易會助長反清勢力,因此出示條例約束外商且只能在廣州進行交易。17世紀,日本政府因反對葡萄牙在日傳教活動,於是實行鎖國令約束外商且只能在長崎進行交易。兩國相差一百年左右都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並且都在19世紀中期遭受了西方列強侵略後籤訂種種不平等條約。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在18世紀時,清政府擔心民間與海外貿易會助長反清勢力,因此出示條例約束外商且只能在廣州進行交易。17世紀,日本政府因反對葡萄牙在日傳教活動,於是實行鎖國令約束外商且只能在長崎進行交易。兩國相差一百年左右都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並且都在19世紀中期遭受了西方列強侵略後籤訂種種不平等條約。
  • 從軍事角度來說,甲午戰爭到底輸在哪裡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主因當然是政治上腐敗落後,不過單純從軍事角度來說,它和日本之間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在甲午戰爭前夕,清軍號稱有百萬之眾,不過其中的大頭,也是名義上的正規軍八旗、綠營大多糜爛不堪,毫無戰鬥力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