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海海戰前後,清政府一直試圖在海外購買軍艦應急,不過因為種種原因最後都沒有成功。
向智利購買軍艦的努力
1894年6月29日,駐英法比意四國公使龔照瑗得知日本在英國訂購了兩艘新式戰列艦(「富士」和「八島」),因此急電國內,認為這兩艘鐵甲艦遠比「定遠」先進,希望國內早做打算。7月10日龔照瑗又致電國內,說日本在英國購買的一艘巡洋艦(「吉野」)已經建造完畢,正在回國。

此時中日之間關係日益緊張,戰爭陰雲密布,李鴻章得知以後頗為憂慮,於是回電在法國的龔照瑗,希望他立刻去英國,尋訪是否有已經完工的「新式大快船」,最好要快炮多、航速快的,爭取在局勢破裂前購買回國。同時李鴻章也委託總稅務司赫德和怡和洋行老闆克錫等人幫忙打聽。
8月2日,克錫告訴李鴻章說智利在英國訂購了三艘巡洋艦,有意出售。12日克錫再次致電李鴻章,說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有一艘為智利建造的「吉野」同型艦「白朗古」號已經完工,而且「白朗古」的噸位更大,火力更強,只是航速「吉野」慢了半節而已。

此時中日之間戰火已經點燃,李鴻章知道時間緊迫,於是在12日就電告龔照瑗,讓他購買「白朗古」號。然而智利看到中日已經開戰,知道「白朗古」號奇貨可居,因此即使龔照瑗加價到42萬英鎊,智利也不肯鬆口。至於此前克錫說的三艘巡洋艦,智利也是一再抬價,龔照瑗認為「船小价大,鐵甲船舊,行不快」,根本不值得購買。
此後克錫又打聽到智利還有兩艘1887年英國造的巡洋艦可以出售。但是經龔照瑗聯繫以後,智利的態度也是「一日數變」,價格不斷上漲,根本沒法達成協議。
8月18日,克錫的弟弟小克錫又說智利有一艘1893年訂購的鐵甲艦「卜拉德」號可以出售,不過其價格和「白朗古」一樣高,需要4、50萬英鎊。此外智利還有一艘老巡洋艦「埃斯梅拉達」號可以出售,價格要26.5萬英鎊。

總理衙門最後決定先購買克錫此前提到的1887年巡洋艦。龔照瑗隨即和智利達成協議,船價15萬英鎊,由智利負責運送到中國,運費1.6萬英鎊。不過次日智利就以中立為由,撕毀合同,龔照瑗最後一無所獲。
黃海海戰以後,因為北洋水師損失慘重,李鴻章再次讓克錫和智利協商購買軍艦。10月11日,克錫回復智利可以出售「卜拉德」、「康德爾」、「林則」、「埃斯梅拉達」、「額拉粗力士」、「平度」「、「白朗古」七艦。由於經費有限,李鴻章認為可以先購買「卜拉德」、「白朗古」、「康德爾」、「林則」四艦,其他以後再說。
然而事實證明李鴻章太樂觀了,10月19日智利再次拒絕出售軍艦。赫德此後又派克錫和智利進行協商,但是始終沒有滿意的結果。到了11月8日,日本反而捷足先登,從智利手中買下了「額士默拉達」號。
清政府從智利購買軍艦的打算就此落空。

向其他國家購買軍艦的努力
龔照瑗在和智利協商的同時,還曾經和巴西、德國、阿根廷、義大利、秘魯等國聯繫購買軍艦。然而和智利一樣,這些國家大多想乘機撈一把,願意出售的軍艦不僅老舊,而且還價格奇高,清政府最後只能望而止步。
李鴻章在購買軍艦無望的情況下,一度希望購買商船加裝火炮,作為軍艦使用。不過這一打算龔照瑗在諮詢阿姆斯特朗公司以後,認為商船生存能力差,不適合海戰,於是也只能作罷。
龔照瑗最後只在英國購買了一艘魚雷獵艦「飛霆」號,這艘只有300噸的軍艦售價高達5萬英鎊,而且最後英國以中立為由將其扣押,實際上未能發揮任何作用。而駐德公使許景澄也在德國購買了「飛鷹」號魚雷獵艦,不過同樣被德國以中立為由扣押。
所以在甲午戰爭前後,清政府購買軍艦的努力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