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軍新一代4500噸級「震海巡防艦」造艦計劃,因臺當局「中科院」自力研發作戰系統的「迅聯計劃」,未能滿足臺灣海軍需求,軍方將在10月過後,以招標方式,交由臺船取代「中科院」為主合約商,再由臺船對國際軍火大廠邀標,研發「震海巡防艦」作戰系統,再由臺「中科院」整合,預計4年後可完成第一艘原型艦造艦。
圖為臺船承造的「海岸巡防署」第一艘4000噸級巡防艦「嘉義艦」
臺「中科院」研發無法滿足海軍需求
蔡英文力推的「艦艇自造」,是希望提高造艦過程中的臺灣自製率,臺「中科院」研發「迅聯案」,雖然自認整合各式飛彈試射成效良好,但是軍方認為無法滿足需求,傾向改採邀標對外採購。由於「迅聯案」不如預期,也使蔡英文企圖推動的「艦艇自造」政策受挫折。
據指出,10月底過後,臺軍新一代「巡防艦」可望由臺船承制,「震海巡防艦」構型已經確定,前幾天剛剛由船舶設計中心完成基本設計,並將設計圖交給海軍。船舶設計中心完成基本設計,也顯示「震海案造艦」工程幾乎是已經不會由臺「中科院」主導,未來將由臺船繼續進行細部設計,最後完成生產設計,也就是完成施工圖後,進入造艦工程。4年後,可完成首艘「巡防艦」,至於全艦關鍵的作戰系統,熱門軍火大廠約有三家,軍方早已進行評估,將不公開招標,採取邀標方式進行。
硬要「中科院」承攬,竟是牛皮吹破
相關人士表示,最初「巡防艦」規格訂在4000噸,後來提高到4500噸,就是因為設計不如預期。臺「中科院」可以造飛彈,但造軍艦可能就不如臺船,臺船畢竟過去已有成功級艦的實績,無論在載臺與系統整合方面,都比「中科院」經驗成熟。當初將「震海巡防艦」的作戰系統研發交給「中科院」,主要還是臺軍方高層的人為因素,並不是因為臺「中科院」真的擁有這個科研能力。全案就是因為臺「中科院」研發落後,延宕了兩年半多的時間。
由於臺「中科院」未能滿足海軍需求,使得「震海巡防艦」的自製率下降,影響到「艦艇自造」政策的績效。造艦相關人士說,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幾年前是因為臺軍某軍方高層幫「中科院」吹牛,才會由「中科院」自行研發「迅聯案」,現在牛皮吹破了,趕快修正錯誤,讓臺船主導,進行邀標,將作戰系統由自行研發,改為外購,才是第一要務。
對於外傳「中科院」研發「迅聯案」成功,是海軍堅持外購,不要自造系統。知情人士說,如果臺「中科院」真的研發成功,軍方高層當年硬是要讓「中科院」承攬研發「迅聯案」,現在怎麼可能讓煮熟的鴨子飛掉,允許臺灣海軍改為外購。「中科院」研發的東西,沒有辦法滿足海軍的需求,怎麼能算是成功,為了堅持自製,使得造艦案延宕兩年半多,雖然浪費的時間不算太多,但也不盡合理。
據了解,臺灣海軍將透過招標決定新的巡防艦造艦廠商,但因為臺灣曾有承造3000噸以上船艦實績的廠商,只有臺船,其他造船廠造艦能力仍有一段差距。新一代巡防艦幾乎確定是由臺船承攬,但原型艦獲利不多,希望由後續造艦工程,讓臺船能夠增加營收,解決臺船財務的壓力。
海峽導報綜合臺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