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克起義是古代歐洲發生過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奴隸起義。
它發生於公元前73年,歷時兩年,集結十幾萬人,對古羅馬的奴隸主階級造成了極大的打擊,終於在公元前71年被鎮壓。
既然號稱為奴隸起義,那它必然與奴隸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首先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古羅馬的奴隸制度。
斯巴達克起義的背景
古羅馬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奴隸制不斷發展,是古羅馬的奴隸制達到最頂峰的時候,奴隸數量空前龐大。法國的歷史學家馬加特曾經依據史料進行估算,推測古羅馬帝國初期的奴隸數量,他說當時羅馬城的自由人有71萬,而奴隸卻有90萬。這個數字未必是準確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卻能表現出古羅馬奴隸制的發達與繁榮。
在古羅馬,無論是社會上、莊園中還是家庭裡,無時無處都能看到奴隸的身影。其中很大一部分奴隸來自對外戰爭,古羅馬一直都有將戰俘運送到國內留作奴隸的傳統。
據史料記載:僅在公元前168年的皮得納戰役中,羅馬就抓了十幾萬人作為奴隸。
奴隸在古羅馬被壓榨到了極致,他們在古羅馬地位非常低下,沒有任何人權,身強力壯的奴隸在遇到戰爭時會被迫背上武器,為羅馬而戰。而在戰爭結束之後,他們也不能休息,而是繼續勞作,創造剩餘價值。
到了共和後期,奴隸的地位甚至與牲畜無異。古羅馬人不斷的組織奴隸進行角鬥表演,其中不僅有人和人之間的決鬥,還有人和動物之間的決鬥,在角鬥場上,奴隸並沒有人權,在貴族的眼中,他們和畜生一般無異。
角鬥是一種非常野蠻、血腥的表演,最開始的時候,這只是羅馬貴族為悼念逝人而舉辦的儀式,後來卻演變成奴隸加入角鬥,逐漸變態。公元70~82年,古羅馬建造的古羅馬角鬥場,就是專門為貴族們觀看奴隸角鬥而建造的場地。
據資料記載,該角鬥場為圓形,高達50多米,直徑500多米,能同時容納5萬多人觀看奴隸角鬥。
公元108~109年,古希臘對外開放徵服了達西亞。這場戰爭的勝利令全國上下異常興奮,但對於奴隸們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消息。為了慶祝勝利,羅馬貴族們整整舉行了100多天的角鬥表演,連著4個月,每天都有奴隸死在角鬥場中,人命在這一刻變得無比渺小。
有一句話說的好:「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國家擁有如此龐大的奴隸數量,是不可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當壓迫的力量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奴隸就會反抗。在羅馬的歷史上,有發生過很多次奴隸起義,其中最為著名的一次便是斯巴達克起義。
斯巴達克起義的過程
斯巴達克起義是古羅馬發生過的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在世界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該起義的領頭人是一名角鬥士,他就是斯巴達克。斯巴達克是在一場戰爭中被俘虜的,根據羅馬的傳統,他成為了一名奴隸。與其他的奴隸不同,斯巴達克十分優秀,斯巴達克的主人對他打起了一些不好的主意,他把斯巴達克送到角鬥士學校,希望以此獲利。
對於一名奴隸來說,成為一名角鬥士並不是什麼好事,要麼拿著匕首利劍,與同伴互相殘殺;要麼與畜生對抗,在一場場激烈的鬥爭中尋求活命。斯巴達克生來具有反抗精神,並不服從命運,他是與生俱來的領袖。
在學校裡,他不斷的遊說和他一起學習的奴隸們學會反抗,成功組織了200多個奴隸加入他的隊伍。可惜的是,在他們行動之前,這個行動計劃就被人發現了,無奈之下,斯巴達克只能帶領隊伍提前起義,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跟隨斯巴達克衝了出去。
由於跟羅馬的軍隊作戰過,斯巴達克對羅馬的軍隊編制十分熟悉,他仿照羅馬的軍隊編制,將自己的起義軍分成了不同的小分隊,各負其職,很快就變成了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許多逃亡出來的奴隸、破產的自由人聞其威名,都紛紛加入斯巴達克的隊伍,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斯巴達克的隊伍不斷壯大,達到了萬人以上。
剛開始,羅馬貴族們並沒有把這支軍隊當成一回事,他們只是把它當成普通的奴隸起義來鎮壓,結果顯而易見。前來鎮壓的軍隊被斯巴達克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到了公元前72年的時候,斯巴達克的軍隊人數已經壯大到了10萬人左右。
這個消息對於羅馬的貴族們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打擊,在他們眼中不堪一擊的奴隸竟然發展到了如此的境地,是他們所不能容忍的,於是羅馬緊急派出了大股兵力來鎮壓斯巴達克的軍隊。
但就在用兵之時,斯巴達克軍隊內部卻出現了分歧,奴隸們來自遠方,主張離開羅馬所控制區域,既不用大批量的與羅馬軍隊交火,又能建立自己的勢力。但在斯巴達克軍隊內部,有一批人是自小就生活在羅馬的農民,他們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希望與羅馬作戰取得勝利,繼續留在這裡生活。在僵持不下的情況下,一小股軍隊衝回羅馬與羅馬軍隊作戰,結果自然是全軍覆沒。
這樣一來,斯巴達克的軍隊勢力被消弱了許多。
在此之後,斯巴達克帶領餘下的部隊來到了阿爾卑斯山麓。他想通過這裡回到他們的家鄉,但當時正值河流漲潮之際,阿爾卑斯山麓遍布溼地和沼澤,想要翻越這裡回到家鄉困難重重,前方路途險阻,後有追兵,顯然這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斯巴達克只能選擇南下,試圖通過墨西拿海峽,然而第二條路也並沒能成功,本來答應為他們提供船隻的海盜,臨時變卦,沒有了船隻,想要渡海是絕不可能的,斯巴達克甚至想過自製木筏渡海。
第二條路也失敗後,斯巴達克從只能選擇蒲隆地辛港回到家鄉。但羅馬軍隊早已在此設下了埋伏,斯巴達克軍隊受到了重創。俗話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經過三次連續的失敗,斯巴達克軍隊的軍心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此後他們與羅馬軍隊多次相遇,進行了大大小小的戰爭,終於,斯巴達克在與克拉蘇對戰的過程中壯烈犧牲。
斯巴達克起義是在羅馬歷代奴隸起義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起義並沒有隨著斯巴達克的犧牲而結束,他所帶領的隊伍的參與勢力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中依然在與羅馬軍隊進行戰鬥,可謂意義深遠。
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原因
如此轟轟烈烈的一場奴隸起義,最後卻慘澹收場,這其中的原因不禁令人深思。
從雙方實力上來看,斯巴達克起義的失敗是一種必然。當時的羅馬正處於全盛時期,勢力強大。最初斯巴達克軍隊能夠迅速壯大,固然是因為大量的奴隸遭到鎮壓站起來反抗,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羅馬當局並沒有對斯巴達克起義產生正確的認識。
羅馬的元老會對於斯巴達克起義的低估放任了斯巴達克軍隊的發展,為其提供了空間。但我們通過分析可以得出,當羅馬一方開始正視斯巴達克起義之後,派出的軍隊越來越強大,在實力上完全碾壓斯巴達克的軍隊。
畢竟羅馬軍隊經過多次徵戰,軍事素質十分強大,尤其是軍事家馬略,在對羅馬軍隊進行軍事改革之後,羅馬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這樣的軍隊遠不是一些奴隸所組成的烏合之眾能夠對抗的。
而從斯巴達克軍隊內部來看,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首先斯巴達克軍隊的組成部分太過冗雜,其中有企圖對抗羅馬的奴隸,也有因為破產而被迫加入軍隊的自由人,他們有些人是來自戰爭中的俘虜,參加軍隊的根本目的是回到自己的家鄉,而有些人的目的則是打敗羅馬軍隊,能夠繼續在羅馬生活,這是本質上的不同。
當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他們或許可以一時拋開自己的利益,共同進行戰鬥。一旦出現了轉機,每個人都抱有自己不同的想法,軍隊必然會出現分歧。
一個共同的目標對於一個軍隊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在斯巴達克起義中,因為成分不同而發生的分裂有三次,這次分裂對於斯巴達克的軍隊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好不容易壯大起來的隊伍不斷的分散,然後又被逐個擊破。
究其根本,斯巴達克沒有一個固定的目標。除此之外,我們上文提到過,在斯巴達克進軍的過程中,幸運之神很少眷顧他們,每當斯巴達克帶領軍隊試圖回到家鄉時,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軍心的動搖像一雙無形的手,不斷的將斯巴達克的軍隊推向深淵。
而究其根本,應該說是斯巴達克在起義的整個過程中,從來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目標。在戰爭初始,斯巴達克僅僅是想要獲得自由,才從角鬥士學校帶人衝出來,到後來建立軍隊與羅馬軍隊進行對抗,他決定帶領軍隊回到自己的家鄉,而後回到家鄉的路程不斷遭到阻礙,又被迫與羅馬軍隊進行作戰。
所以說斯巴達克在整個起義的過程中,目標是隨時變換的。這對於一個軍隊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面對強大的羅馬軍隊,這樣一支散漫的隊伍是無法贏得勝利的。
斯巴達克起義的影響
作為古代世界史上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奴隸起義,斯巴達克有著深遠的影響。
其對於羅馬奴隸制的影響是最偉大的。首先,斯巴達克起義之時,羅馬正處於三頭政治與元老院對抗之勢。在斯巴達克起義的背景下,克拉蘇與龐貝先是聯合統治,而後與凱撒形成「三頭」,這是羅馬共和制向帝制過渡的重要一環,斯巴達克起義在此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其次,斯巴達克起義的根本原因,在於羅馬的奴隸不堪重負而奮起反抗,發生了如此大規模的奴隸起義,對羅馬的奴隸主階級造成了很大的損害。為此,羅馬的奴隸主階級警惕性不斷升高,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措施來防止再次發生類似的奴隸起義。
在斯巴達克起義之後,奴隸主階級一改往日對奴隸嚴苛的管控,反而採取更溫和的管制行為,比如允許奴隸可以擁有一定的財富,給予奴隸獲得自由的機會,所有的奴隸甚至可以成為合法的羅馬公民。他們還禁止同族的奴隸大規模聚集在一起工作,防止聚眾起義。
對於奴隸來說,斯巴達克起義之後,他們擁有了改變人生的機會。
這條道路雖然艱難,但總比沒有希望要來得更好,這是一種轉化矛盾的方式,將奴隸對奴隸主的仇恨轉化為努力對生的希望和權力自由的渴望,是緩解社會矛盾的最好方式。
上文中我們提到過,在斯巴達克起義中,除了奴隸參加了斯巴達克的軍隊之外,還有許多破產的農民也加入了斯巴達克的軍隊,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古羅馬開始實行「隸農制」。就是將一部分土地分給破產的農民和奴隸,讓他們以副莊園主生存,他們的身份介於自由人和奴隸之間,雖然不能像自由人一樣完全得到社會的尊重,但至少能夠自給自足,自行進行生產。
結語:
所以說在斯巴達克起義之後,羅馬的奴隸制不再嚴苛,反而給了許多空間,變成了溫水煮青蛙。雖然本質上還是奴隸主階級對於奴隸的壓制與剝削,但是矛盾與焦點的轉移,讓奴隸制變得更加穩固,從而達到了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
總之,斯巴達克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其在羅馬歷史上起到的推動作用仍然十分重要,沉重地打擊了羅馬的奴隸主階級,人類爭取自由的解放道路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於後人的反對壓迫行動有著指向標的作用,在羅馬的發展史上是極具意義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