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礎研究經費佔比首次破6%,全球創新指數保持第14名

2020-12-22 中國荷都網

9月2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在日內瓦發布了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顯示,瑞士、瑞典、美國、英國和荷蘭領跑創新排名。中國的排名在近幾年迅速攀升,今年保持在第14名,仍然是GII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不久前,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快速增長,佔比首次突破6%。

創新格局正在轉移

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是該指數的第十三版,由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共同發布。GII在相關的全球經濟體創新能力和創新產出年度排名中顯示,名列前茅者的排名同比保持穩定,但隨著一批亞洲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印度、菲律賓和越南——逐年在創新排名中取得顯著進步,創新核心區域逐漸東移。

2020年GII顯示,創新地理分布繼續轉移。在過去幾年中,印度、中國、菲律賓和越南是GII創新排名進步最大的經濟體。這四個經濟體現均已躋身前50位。

「正如中國、印度和越南,對創新的不懈追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回報。」康奈爾大學前院長兼管理學教授蘇米特拉·杜塔說。

過去四年來,全球創新指數一直在發布世界科技集群百強榜單。2020年,東京–橫濱再次成為排名首位的集群,其次是深圳–香港–廣州、首爾、北京、聖何塞–舊金山。

美國仍是擁有科技集群(25個)最多的經濟體,其次是中國(17個)、德國(10個)、日本(5個)。排名前100位的集群分別位於26個經濟體,其中6個——巴西、中國、印度、伊朗、土耳其和俄羅斯聯邦——是中等收入經濟體。

中國擁有17個全球領先的科技集群,其中深圳-香港-廣州和北京分別位居第二和第四。

我國基礎研究首次破6%

近年來我國全球創新指數的提升背後是對科技發展的持續投入。

日前,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R&D經費投入總量為22143.6億元,比上年增加2465.7億元,增長12.5%,增速較上年加快0.7個百分點,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R&D經費投入強度(與GDP之比)為2.23%,比上年提高0.09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高。

根據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首席統計師鄧永旭對《公報》的解讀,從國際比較看,2013年以來我國R&D經費總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二,與美國差距逐步縮小。R&D經費投入強度穩步提升,已接近歐盟15國平均水平。

另外,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快速增長,佔比首次突破6%。

解讀顯示,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335.6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增速比上年大幅加快10.7個百分點;佔R&D經費比重為6.03%,比上年提高0.49個百分點。同時企業投入主體地位穩固;區域發展戰略成效顯著。2019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R&D經費分別為15122.5億元、4162.6億元和2858.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8%、17.7%和14.8%,中、西部地區增速均快於東部地區,追趕步伐明顯加快。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張宓之博士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基礎研究首次破6%大關,可見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大幅提升,加強基礎研究發展也是當下我國推動科技創新的重點,北上廣科技創新中心更是發力基礎研究,不斷加大投入。

不過,我國R&D經費投入強度與美國(2.83%)、日本(3.26%)等科技強國相比尚顯不足,基礎研究佔比與發達國家普遍15%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較大。

張宓之說,差距主要有幾個原因,比如企業基礎研究投入總量仍然較低(50.8億);基礎研究對研究人員的意志力和決心的考驗極大,要進一步推動基礎研究,離不開評價激勵制度的完善;我國支撐基礎研究開展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條件仍在快速建設中,與國外成熟的科技基礎設施體系相比仍有差距。

《公報》解讀顯示,下階段,我國應持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努力實現對關鍵技術和核心領域的精準支持,確保各項支持政策落實落細,積極發揮政府投入對全社會R&D投入的引導和拉動作用;拓寬經費投入渠道,鼓勵社會各界增加R&D經費投入,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開創多元化投入新局面;營造良好學術生態和創新環境,深化科研管理和考評機制改革,進一步提高科研人員主動性和自主權,不斷提高R&D產出質量和效率。

相關焦點

  • 除了世界排名第14,今年全球創新指數中國還有哪些特點?
    繼9月2日發布《2020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下稱「GII」)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3日在北京舉辦了《2020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高級別圓桌會議,對今年的報告進行了一場解讀。根據報告,中國在2020年GII排名中保持第14位,也是多年來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進入GII前30名的國家。
  • 科技經費投入呈現三大突破 基礎研究經費增長22.5%
    科技經費投入呈現三大突破「2019年我國科技經費投入表現出三個突破,第一個突破是研發經費突破2萬億元,增速達到12.5%,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輝鋒對科技日報記者說,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較上年提高0.09個百分點,為2012年以來最大增幅;且這一數字達到歷史新高,超過2018年歐盟15國平均水平。
  • WIPO 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中文版報告 中國位列第14
    備受中國各界關注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 2020)中文版報告今日出爐。根據報告,中國的排名今年保持在131個經濟體中的第14名,依然是GII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同時中國擁有的科技熱點數量位居全球第二。
  • 「十三五」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
    從5日在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2015年1.42萬億元增長到2019年2.21萬億元,2019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23%。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2019年達到1336億元。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翻一番,2019年超過2.2萬億元。
  • 李克強:提高基礎研究經費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
    李克強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湧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加快。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科技發展存在大而不強、基礎研究及原始創新薄弱、一些關鍵技術亟需突破等問題,新的發展階段必須更加突出以科技創新突破發展瓶頸、塑造發展新優勢。
  •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廣東居首位,長三角前十佔4席
    其中,東部省份仍然是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北京、廣東、上海、江蘇的基礎研究經費佔全國基礎研究投入的比例超過50%。「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大都市圈將形成多個區域創新增長極,創新要素集聚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柳卸林說。東部省份創新能力最強報告顯示,2020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第1位,北京、江蘇分列第2、3位,與上年保持一致。
  • 科技創新 「引擎」作用凸顯
    2016-2019年,研發經費支出年均增長11.8%■ 張啟龍     「十三五」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實力顯著增強,與世界前沿水平差距不斷縮小。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19年的第14位。科技創新成為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 《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文版發布
    人民網北京12月9日電(記者陳尚文)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中國辦事處消息,9日凌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了中文版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簡稱GII)報告。今年9月2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與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等在日內瓦聯合發布了主題為「誰為創新出資?」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今年以53.28的全球創新指數得分,在全球參與排名的131個經濟體中位列第14名,與2019年位次持平,是唯一進入全球創新指數前30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 全球創新核心區域逐漸東移 中國排名亞洲第四
    不過,GII中表現最好的經濟體依然來自高收入組別,中國(第14位)仍然是GII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今年中國在亞洲排名第四。去年,中國進入GII前15名,並成為創新領導者之一。今年中國在兩個排名指標中呈上升趨勢:人力資本和研究(第21名,上升4位)和市場成熟度(第19名,上升2位)。
  • 合肥高新區創新發展指數《量子創新指數(2020)》今日發布
    2020年12月18日,由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聯合編制的《合肥高新區量子創新指數(2020)》在合肥發布。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主任發布「指數」「合肥創新指數」於2018年開始編制,並以「量子」冠名,以突出合肥「中國聲谷 量子中心」的產業定位。
  • 《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文版:上海首次躋身全球科技集群10強
    上海2020年全球科技集群排名第九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近日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文版,在科技集群前100位中,上海排名第九。「這是上海首次在全球科技城市集群榜單上躋身前十,從2017年的第十九位到2019年的第十一位,再到今年的第九位,反映了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顯著成效。」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統計評價研究室副研究員張宓之說。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提供的數據反映出上海有什麼優勢和不足?市科學學所兩位專家進行了分析↓
  • 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二
    來源:央視原標題:大灣區這項排名,位居全球第二!12月9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發布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二。報告顯示,中國在131個經濟體中位列第14名,在中等偏上收入組別的37個經濟體中位列第一。同時,中國在單位GDP本國人專利申請量、本國人實用新型申請量、本國人商標申請量、本國人外觀設計申請量、創意產品出口在貿易總額中的佔比等重要創新指標上均位居第一。廣東在創新方面的表現也十分亮眼。
  • 麥肯錫2019中國報告:2018年中國的GDP約佔全球總量的16%
    不過,中國在服務貿易領域的 全球份額尚不及商品貿易——2017年,中國在全球服務貿易總量中的佔比為6.4%,約為商品 貿易佔比的一半。從全球來看,服務貿易比商品貿易的增速快60%。  企業。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自2010年以來,全球範圍內的中國企業總數從10167家增長到37164家,大約保持著16%的年增速。其中一些已成長為全球性企業。
  • 「全球會議目的地競爭力指數」首次推出,在成都發布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2月11日訊 2020國際會議業CEO峰會暨全球會議目的地競爭力指數發布活動(以下簡稱」峰會「)今天在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舉行,並首次面向全球發布《2020年全球會議目的地競爭力指數報告》,該指數報告是ICCA全球首個圍繞會議目的地競爭力的專業研究,旨在科學評估各城市在世界會議業的發展方位,為全球城市提供會議產業發展數據支撐和市場評估。
  • 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發布——R&D投入超2萬億元意味著...
    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335.6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增速比上年大幅加快10.7個百分點;佔R&D經費比重為6.03%,比上年提高0.49個百分點,這也是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佔比首次突破6%,R&D資源集聚效應凸顯。
  • 徐士傑:中國科技創新強國之路任重道遠
    (路透社)作者:徐士傑8月2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發布了《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其中數據披露:中國2019年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首次突破2萬億元人民幣,達到2萬2143.6億元(約4447億元),較2018年增長了
  • 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顯示我國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日前在北京發布了《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0》。研究顯示,我國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進一步提升。北京、上海、廣東科創中心引領地位凸顯,輻射帶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區的安徽、江西、河南、寧夏、貴州科技實力快速提升,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成效進一步顯現。
  • 「全球會議目的地競爭力指數」首次發布 成都位居中國內地第三
    由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會議》雜誌主辦,ICCA國際會議研究及培訓中心(CIMERT)承辦的2020國際會議業CEO峰會暨全球會議目的地競爭力指數發布活動(以下簡稱「峰會」)11日在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舉行。
  • 聯合國發布第二份《全球海洋科學報告》|海洋科學科研經費投入僅佔...
    據12月14日發布的最新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第二份《全球海洋科學報告》,海洋科學經費佔科研總投入比例的世界各國均值僅為1.7%(各國具體比例從0.03%到11.8%不等),遠低於在其他主要科學領域的投入。鑑於海洋在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等議題中的關鍵性角色,這一投入不足的狀態極不合理。現中國綠髮會國際部編輯將這一最新報告情況,於綠會平臺分享如下。
  • 《全球電池和電力儲能技術創新專利分析》摘要
    2000-2018年,全球電力儲能技術專利族申請量超過6.5萬項,呈指數級增長。2005年以後電力儲能相關專利族申請量年均增長14%,遠超所有技術領域專利申請年均增長率(3.5%)。2012年之前,電力儲能相關專利族數量呈指數級增長,隨後幾年趨於穩定。2018年再次顯著增長,增長率達到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