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在日內瓦發布了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顯示,瑞士、瑞典、美國、英國和荷蘭領跑創新排名。中國的排名在近幾年迅速攀升,今年保持在第14名,仍然是GII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不久前,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快速增長,佔比首次突破6%。
創新格局正在轉移
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是該指數的第十三版,由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共同發布。GII在相關的全球經濟體創新能力和創新產出年度排名中顯示,名列前茅者的排名同比保持穩定,但隨著一批亞洲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印度、菲律賓和越南——逐年在創新排名中取得顯著進步,創新核心區域逐漸東移。
2020年GII顯示,創新地理分布繼續轉移。在過去幾年中,印度、中國、菲律賓和越南是GII創新排名進步最大的經濟體。這四個經濟體現均已躋身前50位。
「正如中國、印度和越南,對創新的不懈追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回報。」康奈爾大學前院長兼管理學教授蘇米特拉·杜塔說。
過去四年來,全球創新指數一直在發布世界科技集群百強榜單。2020年,東京–橫濱再次成為排名首位的集群,其次是深圳–香港–廣州、首爾、北京、聖何塞–舊金山。
美國仍是擁有科技集群(25個)最多的經濟體,其次是中國(17個)、德國(10個)、日本(5個)。排名前100位的集群分別位於26個經濟體,其中6個——巴西、中國、印度、伊朗、土耳其和俄羅斯聯邦——是中等收入經濟體。
中國擁有17個全球領先的科技集群,其中深圳-香港-廣州和北京分別位居第二和第四。
我國基礎研究首次破6%
近年來我國全球創新指數的提升背後是對科技發展的持續投入。
日前,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R&D經費投入總量為22143.6億元,比上年增加2465.7億元,增長12.5%,增速較上年加快0.7個百分點,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R&D經費投入強度(與GDP之比)為2.23%,比上年提高0.09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高。
根據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首席統計師鄧永旭對《公報》的解讀,從國際比較看,2013年以來我國R&D經費總量一直穩居世界第二,與美國差距逐步縮小。R&D經費投入強度穩步提升,已接近歐盟15國平均水平。
另外,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快速增長,佔比首次突破6%。
解讀顯示,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335.6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增速比上年大幅加快10.7個百分點;佔R&D經費比重為6.03%,比上年提高0.49個百分點。同時企業投入主體地位穩固;區域發展戰略成效顯著。2019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R&D經費分別為15122.5億元、4162.6億元和2858.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8%、17.7%和14.8%,中、西部地區增速均快於東部地區,追趕步伐明顯加快。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張宓之博士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基礎研究首次破6%大關,可見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大幅提升,加強基礎研究發展也是當下我國推動科技創新的重點,北上廣科技創新中心更是發力基礎研究,不斷加大投入。
不過,我國R&D經費投入強度與美國(2.83%)、日本(3.26%)等科技強國相比尚顯不足,基礎研究佔比與發達國家普遍15%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較大。
張宓之說,差距主要有幾個原因,比如企業基礎研究投入總量仍然較低(50.8億);基礎研究對研究人員的意志力和決心的考驗極大,要進一步推動基礎研究,離不開評價激勵制度的完善;我國支撐基礎研究開展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條件仍在快速建設中,與國外成熟的科技基礎設施體系相比仍有差距。
《公報》解讀顯示,下階段,我國應持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努力實現對關鍵技術和核心領域的精準支持,確保各項支持政策落實落細,積極發揮政府投入對全社會R&D投入的引導和拉動作用;拓寬經費投入渠道,鼓勵社會各界增加R&D經費投入,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開創多元化投入新局面;營造良好學術生態和創新環境,深化科研管理和考評機制改革,進一步提高科研人員主動性和自主權,不斷提高R&D產出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