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英國首相詹森27日在個人社交媒體帳號中表示,他接受了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這是2019年12月13日,新就任的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倫敦唐寧街10號首相府發表演講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韓巖 攝
英格蘭地區擬強制購物戴口罩
7月23日,人們戴著口罩走在英國倫敦街頭。英國首相府7月13日晚宣布,24日起英格蘭地區民眾在商鋪和超市購物時必須佩戴口罩等面部遮蓋物。新華社/法新
【內容提要】
●英國出現如此高的死亡率,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國政府在決策上出現重大失誤,我將之概括為一「早」一「晚』:「早」是指較早放棄大規模檢測和追蹤。「晚」是指英國在3月23日才實施嚴格的「封禁」政策,比義大利晚了兩周,比法國晚了一周。
●首相確診後,英國確實採取了更加嚴格的防疫措施。首相詹森、衛生大臣、首席醫療官這些英國抗疫的核心決策者相繼被新冠病毒擊倒,首相一度被送往ICU,政府中樞遭遇病毒直接打擊,這一情況尚未在別國出現。這種情況是英國前期抗疫政策的混亂和失敗的反映,將病毒的巨大危害性展示在英國人面前,此後英國改變較為消極的抗疫路線也是必然。
●疫情防控方面,英國的教訓較多。暴發前存在的僥倖心理延誤了寶貴時間。英國的抗疫策略取決於一些客觀因素,但也暴露了決策層面的失誤和疏漏以及機制建設的缺陷。新冠肺炎戳破了一些「英國神話」,但暴露出的問題卻並非英國獨有。如何在存在認知盲點的情況下最大程度保衛公眾利益,如何區別「科學決策」和「唯模型論」,如何在決策中避免「認知偏見」,如何平衡短期收益和長期利益,英國此次抗疫在這些問題上有諸多教訓值得總結。
●疫情對英國經濟的負面效應還沒有完全顯現,但今年衰退已成定局。這也是部分政府高官和商界呼籲儘快解封的重要原因。英國政府目前的主要做法是擴大財政開支,出臺了可能是世界上最激進的救助政策,其核心是「保就業」。但這樣的措施會導致巨額財政赤字,英國2020-2021財政年度政府的預算赤字將超過3500億英鎊,為自二戰以來的最高水平。如何走好疫情防控和發展經濟的「平衡木」,英國政府面臨巨大的考驗。
曲兵,歷史學碩士,法學博士,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英國問題及中歐關係研究。近年來多次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是《大眾日報》《世界知識》中國網等媒體的特約撰稿人。
張蓓,女,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領域:英國內政與外交。
疫情防控,英國教訓多多
——青年學者曲兵、張蓓一席談
作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歐洲國家,「群體免疫」理念的倡導者,截至目前,英國無論是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還是死亡病例都位居世界前列,特別是死亡病例,長期位居世界第三,為何英國的死亡病例特別高?英國在疫情防控方面有何教訓?如何看待疫情對英國經濟的影響?就這些問題,記者7月27日至28日,分別書面採訪了兩位學者——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曲兵,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蓓,請看他們的解讀和分析。
英國政府在決策上出現重大失誤導致死亡病例高
記者:截至北京時間7月26日下午4時,英國累計新冠確診病例達到30.0270萬例,排名世界第九;死亡4.5823萬例,排名世界第三。英國的死亡病例為何這麼高?
曲兵:英國出現如此高的死亡率,固然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主客觀原因,如英國醫學界普遍認為新冠肺炎是某一種致死性不強的流感,並基於此種「認知偏差」制定應對策略。另外,英國在金融危機後推行了10年的財政緊縮,財務壓力導致抗疫物資儲備不足、醫院床位緊張。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國政府在決策上出現重大失誤,我將之概括為一「早」一「晚』:「早」是指較早放棄大規模檢測和追蹤。大規模檢測是很多國家有效控制疫情的關鍵,但英國由於缺乏檢測能力,於3月12日宣布放棄社區層面檢測。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後來批評英國是試圖「蒙著眼睛救火」。「晚」是指英國在3月23日才實施嚴格的「封禁」政策,比義大利晚了兩周,比法國晚了一周。英國政府科學顧問團的一位成員表示,若能提前一周採取封禁政策,死亡人數可能會減少一半。
張蓓:自今年3月中旬以來,英國疫情總體形勢一直較為嚴峻。疫情首先是一場自然災害,英國擁有歐洲重要的樞紐城市,國際化程度較高,這些客觀因素使得英國本來就面臨較困難的疫情防控局面。然而,英國也存在主觀問題。前期對疫情認識不足,防疫不力,政策反覆,未能及時採取「檢測、追蹤、隔離」的抗疫措施,也未能及時推廣在公共場所強制佩戴口罩等舉措,因而造成疫情在廣泛人群中傳播,感染基數大。且在養老院等重點地區,英國也出現了防疫漏洞,未能有效保護高危人群,這些原因均使得英國死亡病例較高。
兩大因素致英國聚集性病例較多
記者:印象中,英國的聚集性病例挺多,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疫情對英國人的生活方式改變有何推動?
張蓓:疫情發生以來,英國的聚集性病例較多,與以下兩個因素有關。首先,民眾意識不足,而這也與媒體和政客的宣傳密切相關。疫情開始以來,英國媒體刻意渲染了防疫必要舉措和自由天性的對立,以自由主義之名攻擊嚴格防疫措施,在整個社會造成了不好的效果,個人層面未能牢固樹立防疫意識。其次,政治風暴也為聚集性病例暴發提供條件。美國黑人弗洛伊德事件就在英國掀起廣泛的政治活動,人群聚集均為病毒傳播製造條件。
曲兵:一方面,與英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英國酒吧文化歷史悠久,下班後去酒吧喝酒、聊天、看球,已成為很多英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英國陰雨天多,一旦陽光充足,人們喜歡去公園綠地或海灘上曬日光浴。當然,與其他歐美國家一樣,英國人也沒有戴口罩的習慣。另一方面,這與政府注重保護醫院而忽視養老院和康復機構有關。在3月至4月的疫情高發期,英國醫院為了騰出病床,在沒有進行病毒檢測的情況下,將2萬多名患者轉入養老院等地,導致病毒迅速擴散。截至5月底,僅英格蘭的養老院裡就有超過1.1萬人死於新冠肺炎。疫情對英國人的生活方式有影響,比如戴口罩的人增加了,但改變的程度有限。如7月初酒吧恢復營業後,很多酒吧裡人滿為患。倫敦的一位警察指出,「幾杯黃湯下肚興致高昂,安全社交距離全拋到腦後了」。
首相確診促使英國採取更加嚴格的防疫措施
記者:英國首相確診,對其抗疫路線選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張蓓:從時間點上看,首相確診後,英國確實採取了更加嚴格的防疫措施。首相詹森、衛生大臣、首席醫療官這些英國抗疫的核心決策者相繼被新冠病毒擊倒,首相一度被送往ICU,政府中樞遭遇病毒直接打擊,這一情況尚未在別國出現。這種情況是英國前期抗疫政策的混亂和失敗的反映,將病毒的巨大危害性展示在英國人面前,此後英國改變較為消極的抗疫路線也是必然。
曲兵:疫情初期,詹森首相對病毒的危害性缺少足夠重視。3月初,他稱自己造訪一家醫院時「同每個人都握了手」,而防範病毒只要堅持洗手就行了。這種「漫不經心的自信」使他染病並一度住進重症監護室。「瀕死」經歷使他認識到新冠疫情的嚴重性,在解禁方面更為謹慎。他公布了「解封路線圖」,按行業分步實施解封,並且警告民眾一旦失控會立刻收緊措施。
英國處於全球疫苗研發第一陣營
記者:英國在藥物和疫苗研發方面有什麼進展?
曲兵:英國官方非常重視疫苗的研發,早在2月份就為此投入2000萬英鎊。5月,英國政府宣布將為疫苗製造創新中心(位於牛津郡)追加9300萬英鎊投資,並額外投入8400萬英鎊資金來幫助牛津大學和帝國理工學院的疫苗研發工作。從已有基礎和取得的成果看,英國處於全球疫苗研發的第一陣營。7月20日,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公司公布了聯合研發疫苗的試驗數據,提升了在今年成功開發出新冠疫苗的前景。該疫苗的有效性待進一步實驗驗證,但英國政府已從阿斯利康預定了一億劑。
張蓓:依託英國國內先進的研究能力,英國在疫苗研發上一直位於世界領先水平,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大學團隊的疫苗研究進展一直為世界關注。英國牛津大學團隊7月20日在期刊《柳葉刀》發表報告說,他們開展的新冠病毒疫苗臨床試驗取得初步成果,疫苗能誘導人體免疫系統出現較強免疫應答,並且不會引起嚴重副作用。
新冠肺炎戳破了一些「英國神話」
記者:你覺得,英國在疫情防控方面有何教訓?
張蓓:疫情防控方面,英國的教訓較多。暴發前存在的僥倖心理延誤了寶貴時間。英國《金融時報》稱,2月中旬中國疫情緊張時,英國政府仍然認為病毒證據並不充分,同時抱有僥倖心理,希望病毒能像2003年SARS一樣「自我結束」。這種僥倖心理使得英國的緊迫感並不強,也延誤了準備時間。英國的抗疫策略取決於一些客觀因素,但也暴露了決策層面的失誤和疏漏以及機制建設的缺陷。疫情對每個國家都是大考,新冠肺炎戳破了一些「英國神話」,但暴露出的問題卻並非英國獨有。如何在存在認知盲點的情況下最大程度保衛公眾利益,如何區別「科學決策」和「唯模型論」,如何在決策中避免「認知偏見」,如何平衡短期收益和長期利益,英國此次抗疫在這些問題上有諸多教訓值得總結。
曲兵:英國有發達的醫療系統和科研實力,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也比許多國家要晚,但該國的疫情卻一度失控,付出慘痛的生命代價,其教訓是深刻的。一是要有危機意識,做到未雨綢繆。醫療系統不能過分追求所謂效率或利潤,平常時期要保證必要的空床率和足夠的醫護人員,儲備足夠的藥品、醫療設備和防護品,並進行應對突發狀況的演習。二是有效防控疫情要落實「四早」措施。各國的國情、危機應對機制和能力各不相同,但採取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措施的國家都取得了較好的防控效果。三是提高國家治理能力。領導人要在科學建議的基礎上果斷作出決策,最忌猶豫不決。在抗疫過程中,則要政府統籌指揮,企業、大學、非政府組織和志願者等協同作戰。
如果有第二波疫情來襲,英國應不至於出現死亡12萬人的糟糕局面
記者:有一種說法是,今年秋冬的第二波疫情恐致英國近12萬人死亡。你同意這一說法嗎?為什麼?
曲兵:這一數字是英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7月中旬發布的預測報告中提出來的,其模型假設政府不採取行動應對、病毒傳播R值升至1.7。鑑於英國政府有了血的教訓,已經採取措施「亡羊補牢」,如果有第二波疫情來襲,英國應不至於出現如此糟糕的結局。當然,結果如何還取決於診斷能力能否大幅提高,疫苗能否成功就位,其他國家的疫情防控是否得力等因素。
張蓓:新冠病毒蔓延至今,研究數據已表明,即便在疫情廣泛蔓延的地區,「群體免疫」也遠未實現。英國作為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面對第二波疫情並沒有優勢,仍應提高預警能力,果斷決策。
疫情對英國經濟的負面效應還沒有完全顯現,但今年衰退已成定局
記者:今年4月,英國經濟萎縮了20.4%,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月度萎縮幅度。英國央行和英國預算辦公室都警告稱,今年英國經濟可能會出現三個世紀以來程度最深的衰退。如何看待疫情對英國經濟的影響?會採取什麼應對舉措?
曲兵:疫情對英國經濟的負面效應還沒有完全顯現,但今年衰退已成定局。這也是部分政府高官和商界呼籲儘快解封的重要原因。英國政府目前的主要做法是擴大財政開支,出臺了可能是世界上最激進的救助政策,其核心是「保就業」。英國3月下旬實施「封禁」後,財政部制定了1600億英鎊的救助計劃,為超過1100萬人提供了就業補貼。最新的一項政策是,如果企業讓休假員工返回工作崗位並繼續僱傭至明年1月底,政府將給企業每位員工1000英鎊的獎勵。但這樣的措施會導致巨額財政赤字,英國財政研究所(IFS)表示,英國2020-2021財政年度政府的預算赤字將超過3500億英鎊,為自二戰以來的最高水平。如何走好疫情防控和發展經濟的「平衡木」,英國政府面臨巨大的考驗。
張蓓:英國面臨的情況較為特殊,脫歐與疫情疊加,對經濟的衝擊很大。英國政府科學顧問、惠康基金會主席傑瑞米·法拉爵士更直言英國將成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歐洲國家。4月以來,英國財政部已經採取了多項經濟救助計劃,挽救就業、給中小企業紓困,考慮到疫情對英國航空、汽車、旅遊等各關鍵行業的衝擊以及歐洲各國均放寬政府援助標準以救助大企業,英國政府也面臨相似壓力。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馬章安 報導 策劃/姚廣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