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訪談┃疫情防控,英國教訓多多——青年學者曲兵、張蓓一席談

2020-12-18 大眾日報

英國首相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英國首相詹森27日在個人社交媒體帳號中表示,他接受了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這是2019年12月13日,新就任的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倫敦唐寧街10號首相府發表演講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韓巖 攝

英格蘭地區擬強制購物戴口罩

7月23日,人們戴著口罩走在英國倫敦街頭。英國首相府7月13日晚宣布,24日起英格蘭地區民眾在商鋪和超市購物時必須佩戴口罩等面部遮蓋物。新華社/法新

【內容提要】

●英國出現如此高的死亡率,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國政府在決策上出現重大失誤,我將之概括為一「早」一「晚』:「早」是指較早放棄大規模檢測和追蹤。「晚」是指英國在3月23日才實施嚴格的「封禁」政策,比義大利晚了兩周,比法國晚了一周。

●首相確診後,英國確實採取了更加嚴格的防疫措施。首相詹森、衛生大臣、首席醫療官這些英國抗疫的核心決策者相繼被新冠病毒擊倒,首相一度被送往ICU,政府中樞遭遇病毒直接打擊,這一情況尚未在別國出現。這種情況是英國前期抗疫政策的混亂和失敗的反映,將病毒的巨大危害性展示在英國人面前,此後英國改變較為消極的抗疫路線也是必然。

●疫情防控方面,英國的教訓較多。暴發前存在的僥倖心理延誤了寶貴時間。英國的抗疫策略取決於一些客觀因素,但也暴露了決策層面的失誤和疏漏以及機制建設的缺陷。新冠肺炎戳破了一些「英國神話」,但暴露出的問題卻並非英國獨有。如何在存在認知盲點的情況下最大程度保衛公眾利益,如何區別「科學決策」和「唯模型論」,如何在決策中避免「認知偏見」,如何平衡短期收益和長期利益,英國此次抗疫在這些問題上有諸多教訓值得總結。

●疫情對英國經濟的負面效應還沒有完全顯現,但今年衰退已成定局。這也是部分政府高官和商界呼籲儘快解封的重要原因。英國政府目前的主要做法是擴大財政開支,出臺了可能是世界上最激進的救助政策,其核心是「保就業」。但這樣的措施會導致巨額財政赤字,英國2020-2021財政年度政府的預算赤字將超過3500億英鎊,為自二戰以來的最高水平。如何走好疫情防控和發展經濟的「平衡木」,英國政府面臨巨大的考驗。

曲兵,歷史學碩士,法學博士,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英國問題及中歐關係研究。近年來多次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是《大眾日報》《世界知識》中國網等媒體的特約撰稿人。

張蓓,女,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領域:英國內政與外交。

疫情防控,英國教訓多多

——青年學者曲兵、張蓓一席談

作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歐洲國家,「群體免疫」理念的倡導者,截至目前,英國無論是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還是死亡病例都位居世界前列,特別是死亡病例,長期位居世界第三,為何英國的死亡病例特別高?英國在疫情防控方面有何教訓?如何看待疫情對英國經濟的影響?就這些問題,記者7月27日至28日,分別書面採訪了兩位學者——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曲兵,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蓓,請看他們的解讀和分析。

英國政府在決策上出現重大失誤導致死亡病例高

記者:截至北京時間7月26日下午4時,英國累計新冠確診病例達到30.0270萬例,排名世界第九;死亡4.5823萬例,排名世界第三。英國的死亡病例為何這麼高?

曲兵:英國出現如此高的死亡率,固然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主客觀原因,如英國醫學界普遍認為新冠肺炎是某一種致死性不強的流感,並基於此種「認知偏差」制定應對策略。另外,英國在金融危機後推行了10年的財政緊縮,財務壓力導致抗疫物資儲備不足、醫院床位緊張。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國政府在決策上出現重大失誤,我將之概括為一「早」一「晚』:「早」是指較早放棄大規模檢測和追蹤。大規模檢測是很多國家有效控制疫情的關鍵,但英國由於缺乏檢測能力,於3月12日宣布放棄社區層面檢測。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後來批評英國是試圖「蒙著眼睛救火」。「晚」是指英國在3月23日才實施嚴格的「封禁」政策,比義大利晚了兩周,比法國晚了一周。英國政府科學顧問團的一位成員表示,若能提前一周採取封禁政策,死亡人數可能會減少一半。

張蓓:自今年3月中旬以來,英國疫情總體形勢一直較為嚴峻。疫情首先是一場自然災害,英國擁有歐洲重要的樞紐城市,國際化程度較高,這些客觀因素使得英國本來就面臨較困難的疫情防控局面。然而,英國也存在主觀問題。前期對疫情認識不足,防疫不力,政策反覆,未能及時採取「檢測、追蹤、隔離」的抗疫措施,也未能及時推廣在公共場所強制佩戴口罩等舉措,因而造成疫情在廣泛人群中傳播,感染基數大。且在養老院等重點地區,英國也出現了防疫漏洞,未能有效保護高危人群,這些原因均使得英國死亡病例較高。

兩大因素致英國聚集性病例較多

記者:印象中,英國的聚集性病例挺多,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疫情對英國人的生活方式改變有何推動?

張蓓:疫情發生以來,英國的聚集性病例較多,與以下兩個因素有關。首先,民眾意識不足,而這也與媒體和政客的宣傳密切相關。疫情開始以來,英國媒體刻意渲染了防疫必要舉措和自由天性的對立,以自由主義之名攻擊嚴格防疫措施,在整個社會造成了不好的效果,個人層面未能牢固樹立防疫意識。其次,政治風暴也為聚集性病例暴發提供條件。美國黑人弗洛伊德事件就在英國掀起廣泛的政治活動,人群聚集均為病毒傳播製造條件。

曲兵:一方面,與英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英國酒吧文化歷史悠久,下班後去酒吧喝酒、聊天、看球,已成為很多英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英國陰雨天多,一旦陽光充足,人們喜歡去公園綠地或海灘上曬日光浴。當然,與其他歐美國家一樣,英國人也沒有戴口罩的習慣。另一方面,這與政府注重保護醫院而忽視養老院和康復機構有關。在3月至4月的疫情高發期,英國醫院為了騰出病床,在沒有進行病毒檢測的情況下,將2萬多名患者轉入養老院等地,導致病毒迅速擴散。截至5月底,僅英格蘭的養老院裡就有超過1.1萬人死於新冠肺炎。疫情對英國人的生活方式有影響,比如戴口罩的人增加了,但改變的程度有限。如7月初酒吧恢復營業後,很多酒吧裡人滿為患。倫敦的一位警察指出,「幾杯黃湯下肚興致高昂,安全社交距離全拋到腦後了」。

首相確診促使英國採取更加嚴格的防疫措施

記者:英國首相確診,對其抗疫路線選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張蓓:從時間點上看,首相確診後,英國確實採取了更加嚴格的防疫措施。首相詹森、衛生大臣、首席醫療官這些英國抗疫的核心決策者相繼被新冠病毒擊倒,首相一度被送往ICU,政府中樞遭遇病毒直接打擊,這一情況尚未在別國出現。這種情況是英國前期抗疫政策的混亂和失敗的反映,將病毒的巨大危害性展示在英國人面前,此後英國改變較為消極的抗疫路線也是必然。

曲兵:疫情初期,詹森首相對病毒的危害性缺少足夠重視。3月初,他稱自己造訪一家醫院時「同每個人都握了手」,而防範病毒只要堅持洗手就行了。這種「漫不經心的自信」使他染病並一度住進重症監護室。「瀕死」經歷使他認識到新冠疫情的嚴重性,在解禁方面更為謹慎。他公布了「解封路線圖」,按行業分步實施解封,並且警告民眾一旦失控會立刻收緊措施。

英國處於全球疫苗研發第一陣營

記者:英國在藥物和疫苗研發方面有什麼進展?

曲兵:英國官方非常重視疫苗的研發,早在2月份就為此投入2000萬英鎊。5月,英國政府宣布將為疫苗製造創新中心(位於牛津郡)追加9300萬英鎊投資,並額外投入8400萬英鎊資金來幫助牛津大學和帝國理工學院的疫苗研發工作。從已有基礎和取得的成果看,英國處於全球疫苗研發的第一陣營。7月20日,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公司公布了聯合研發疫苗的試驗數據,提升了在今年成功開發出新冠疫苗的前景。該疫苗的有效性待進一步實驗驗證,但英國政府已從阿斯利康預定了一億劑。

張蓓:依託英國國內先進的研究能力,英國在疫苗研發上一直位於世界領先水平,牛津大學、帝國理工大學團隊的疫苗研究進展一直為世界關注。英國牛津大學團隊7月20日在期刊《柳葉刀》發表報告說,他們開展的新冠病毒疫苗臨床試驗取得初步成果,疫苗能誘導人體免疫系統出現較強免疫應答,並且不會引起嚴重副作用。

新冠肺炎戳破了一些「英國神話」

記者:你覺得,英國在疫情防控方面有何教訓?

張蓓:疫情防控方面,英國的教訓較多。暴發前存在的僥倖心理延誤了寶貴時間。英國《金融時報》稱,2月中旬中國疫情緊張時,英國政府仍然認為病毒證據並不充分,同時抱有僥倖心理,希望病毒能像2003年SARS一樣「自我結束」。這種僥倖心理使得英國的緊迫感並不強,也延誤了準備時間。英國的抗疫策略取決於一些客觀因素,但也暴露了決策層面的失誤和疏漏以及機制建設的缺陷。疫情對每個國家都是大考,新冠肺炎戳破了一些「英國神話」,但暴露出的問題卻並非英國獨有。如何在存在認知盲點的情況下最大程度保衛公眾利益,如何區別「科學決策」和「唯模型論」,如何在決策中避免「認知偏見」,如何平衡短期收益和長期利益,英國此次抗疫在這些問題上有諸多教訓值得總結。

曲兵:英國有發達的醫療系統和科研實力,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也比許多國家要晚,但該國的疫情卻一度失控,付出慘痛的生命代價,其教訓是深刻的。一是要有危機意識,做到未雨綢繆。醫療系統不能過分追求所謂效率或利潤,平常時期要保證必要的空床率和足夠的醫護人員,儲備足夠的藥品、醫療設備和防護品,並進行應對突發狀況的演習。二是有效防控疫情要落實「四早」措施。各國的國情、危機應對機制和能力各不相同,但採取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措施的國家都取得了較好的防控效果。三是提高國家治理能力。領導人要在科學建議的基礎上果斷作出決策,最忌猶豫不決。在抗疫過程中,則要政府統籌指揮,企業、大學、非政府組織和志願者等協同作戰。

如果有第二波疫情來襲,英國應不至於出現死亡12萬人的糟糕局面

記者:有一種說法是,今年秋冬的第二波疫情恐致英國近12萬人死亡。你同意這一說法嗎?為什麼?

曲兵:這一數字是英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7月中旬發布的預測報告中提出來的,其模型假設政府不採取行動應對、病毒傳播R值升至1.7。鑑於英國政府有了血的教訓,已經採取措施「亡羊補牢」,如果有第二波疫情來襲,英國應不至於出現如此糟糕的結局。當然,結果如何還取決於診斷能力能否大幅提高,疫苗能否成功就位,其他國家的疫情防控是否得力等因素。

張蓓:新冠病毒蔓延至今,研究數據已表明,即便在疫情廣泛蔓延的地區,「群體免疫」也遠未實現。英國作為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面對第二波疫情並沒有優勢,仍應提高預警能力,果斷決策。

疫情對英國經濟的負面效應還沒有完全顯現,但今年衰退已成定局

記者:今年4月,英國經濟萎縮了20.4%,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月度萎縮幅度。英國央行和英國預算辦公室都警告稱,今年英國經濟可能會出現三個世紀以來程度最深的衰退。如何看待疫情對英國經濟的影響?會採取什麼應對舉措?

曲兵:疫情對英國經濟的負面效應還沒有完全顯現,但今年衰退已成定局。這也是部分政府高官和商界呼籲儘快解封的重要原因。英國政府目前的主要做法是擴大財政開支,出臺了可能是世界上最激進的救助政策,其核心是「保就業」。英國3月下旬實施「封禁」後,財政部制定了1600億英鎊的救助計劃,為超過1100萬人提供了就業補貼。最新的一項政策是,如果企業讓休假員工返回工作崗位並繼續僱傭至明年1月底,政府將給企業每位員工1000英鎊的獎勵。但這樣的措施會導致巨額財政赤字,英國財政研究所(IFS)表示,英國2020-2021財政年度政府的預算赤字將超過3500億英鎊,為自二戰以來的最高水平。如何走好疫情防控和發展經濟的「平衡木」,英國政府面臨巨大的考驗。

張蓓:英國面臨的情況較為特殊,脫歐與疫情疊加,對經濟的衝擊很大。英國政府科學顧問、惠康基金會主席傑瑞米·法拉爵士更直言英國將成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歐洲國家。4月以來,英國財政部已經採取了多項經濟救助計劃,挽救就業、給中小企業紓困,考慮到疫情對英國航空、汽車、旅遊等各關鍵行業的衝擊以及歐洲各國均放寬政府援助標準以救助大企業,英國政府也面臨相似壓力。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馬章安 報導 策劃/姚廣寬)

相關焦點

  • 多地疫情反彈復工復產受阻 英國政府深陷兩難境地
    對於英國多地疫情再次抬頭,專家分析,這可能會讓英國抗疫陷入一場「打地鼠」遊戲中。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這已經不是英國第一次出現局部疫情「捲土重來」。早在6月下旬,施行了3個月的封鎖政策後,原本決定逐步放鬆全國限制措施的英國政府遭遇尷尬。中部城市萊斯特疫情出現反彈,該市被迫延長封鎖期,成為英第一個被「局部封鎖」的城市。
  • 全國大學生疫情防控思政大課主講專家及課程內容
    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分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擔任國家級教學團隊帶頭人、央視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主講嘉賓。
  • 青年學者談|宋念申:從新聞記者到歷史學者
    從他的職業和學術生涯軌跡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中生代學者為何在多年工作之後決定重返校園給自己進行知識「充電」並成功在學術界發展出一條自己喜歡的職業道路。從他的學術研究成果中,讀者也可以觀察到,歐美研究性大學中的人文社科領域積提倡跨學科訓練和高度重視學術理論和方法創新的做法,對於年輕學者的成長和學術不斷水平的提高很重要。
  • 青平:疫情之下,談青年愛國
    共克時艱,戰疫有我,疫情之下,我們談青年愛國談什麼?第一,走好中國道路。疫情發生以來,果斷的決策部署、堅定的決心信心、真摯的人民情懷,凝聚起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從成立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向湖北派出中央指導組,到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全國上下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國採取了歷史上最勇敢、最靈活、最積極的防控措施。」世界衛生組織這樣評價。
  • 疫情中的社工④|中外學者談面對突發公衛事件,社工該怎麼做
    【編者按】2020年中國社工周,澎湃研究所與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聯合推出「陪伴:相信人類關係的重要」專題,邀請國內外11位學者談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社工。今天刊發專題最後一篇,上海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碩士教育中心主任沈黎連線六位國內外社工界專家,分享他們在全球疫情下對社會工作的思考,以及對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建議。
  • 關注疫情防控|吸取教訓,舉一反三
    21日,湖北省衛健委曾發布消息提及,截至2月20日24時,監獄部門報告的27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51例前期已納入相關地區統計並公布,其餘220例確診病例和10例疑似病例現納入2月20日疫情數據進行公布。
  • 還在喋喋不休與抹黑,英國學者一番話替中國主持公道,正告西方
    可以說,目前的疫情形勢非常嚴峻,要想打敗新冠肺炎必須依靠全球合作,然而,某些西方國家卻在疫情爆發以後將矛頭指向中國,並不斷對中國進行抹黑污衊。不過就在最近,一位英國學者說出了公道話。據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英國著名學者、中國問題專家馬丁雅克表示,西方國家浪費了中國贏得的寶貴時間,嚴重影響了全世界合作抗擊疫情的進程。
  • 美國多位專家學者反思疫情應對問題
    美國多位專家學者反思疫情應對問題 2020-08-15 21:56:00   來源:央視網
  • 人類學在伊波拉疫情防控中發揮積極作用
    ■2016年上半年,經世界衛生組織確認西非伊波拉疫情結束。西非的幾內亞、賴比瑞亞、奈及利亞、獅子山派代表團來南京參加「2016南京國際青年體育文化活動周」活動。第一個網絡平臺為「應對伊波拉人類學平臺」(ERAP),2014年9月,由英國蘇塞克斯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聯合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等機構合建,被定位為世衛組織與英國國際發展署的諮詢單位。平臺發布疫情防控簡報,評估防控議程;鼓勵人類學者開展原創性學術研究;建設現存最大的關於西非伊波拉疫情的人類學研究成果(包括論文、報告以及影像資料等)在線檔案庫。
  •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中國科技館科普講師團專家學者在行動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疫情防控工作逐步全面推進。在抗擊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人人都是參與者,人人都是戰鬥員。這場鬥爭,需要我們每個人眾志成城,鼓舞抗疫鬥志,堅定抗疫信心!為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傳遞正能量,傳播中國科技館科普講師團專家學者的故事,團結引領廣大觀眾齊心協力戰勝疫情,「中科館大講堂」邀請專家學者圍繞「眾志成城,抗擊疫情——中國科技館科普講師團專家學者在行動」主題,闡釋如何應對疫情,保護自己和家人;暢談對此次「新冠肺炎」的看法及感悟;謳歌抗疫英雄迎難而上、衝鋒在前、守望相助、善戰攻堅的高尚情操和優秀品格。
  • 面對洶洶疫情,英國消極防控,為啥不舉行全民公投?
    英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現階段防疫政策的核心是拖延:政府不再檢測輕症患者,重點不是防止所有人被感染,只會盡力減緩疫情達到頂峰的時間,以防止發生醫療擠兌,床位主要留給重症患者。很顯然,這是消極防控疫情。英國為啥要消極防控疫情?原因很多,主要有四:第一,英國經濟惱火。特別是英國剛剛脫歐,經濟猶如雪上加霜。第二,缺乏醫療物資和醫護人員。
  • 「早」建機制 增強合力——湖北省政協總結疫情防控經驗教訓建言...
    8月20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協和醫院主任醫師侯曉華,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副院長黃朝林,湖北省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呂文亮等一批曾奮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的工作者們聚到了一起,他們或以委員、或以專家身份受邀參加湖北省政協召開的月度專題協商會,主題正是「總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經驗教訓,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 第九屆士恆青年學者支持計劃頒獎 8所高校10名學者入選
    但對於學者來說,在超出個人研究之外的領域,學術口碑依然代表學術體制之外的評價標準的存在。如果說2012年青年學者計劃設立之初,資金的支持依然具有其意義,那麼過去的將近10年最大的變化是,項目對於青年學者進行資金支持的意義越來越弱。
  • 12月21日疫情速遞|中疾控專家談疫情防控與疫苗接種:不建議孕婦...
    中疾控專家:不推薦孕婦接種新冠疫苗12月21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介紹,本月國內多地報告新增本土散發病例或聚集性疫情,一半以上省份報告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十餘個省份報告冷鏈食品或外包裝等檢測陽性。
  • 新冠病毒抗體檢測,你知道對疫情防控有多重要嗎?
    英國可能成為首個開展大規模居家新冠抗體檢測的國家。據《衛報》報導,英國政府已訂購350萬個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計劃分發給在家隔離的人用於自我測試。英國政府後續還會再訂購數百萬個試劑盒,分發給一線工作者,並在藥房和亞馬遜等電商平臺上架。
  • 市中區疫情防控優秀青年先進事跡分享會舉行
    共青團內江市市中區委召開學習 疫情防控優秀青年先進事跡分享會 這個冬天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肆虐橫行 中區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在這危急時刻
  • 戰「疫」青年 |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疫情防控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在行動
    防控疫情,新聞青年在行動!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處於關鍵時期,新聞學院廣大師生堅決執行學校在非常時期的紀律要求,服從安排,眾志成城。在疫情防控戰中,學院學生黨員積極作為、迎難而上。防控疫情 拒絕謠言丨新小羚的獨家防謠秘訣防控疫情 青年在行動丨爬取946條闢謠微博:我和謠言打交道一七防疫 | 析謠言,辨真相,1713在路上線下服務故紙堆不埋首,「力行」也是新聞青年的行動準則,社區一線也是青年的責任所在,切身實踐,親身所行。
  • 在線訪談: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學生的教育和管理_六安市人民政府
    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六安一中黨委委員、副校長經懷德參加市政府網站在線訪談欄目,就「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學生的教育和管理 」這一主題與大家在線交流,歡迎廣大網友踴躍參加。 經懷德副校長: 各位網友大家下午好!
  • 學者談新冠︱張生:面對疫情,我們歷史學人能做些什麼?
    【編者按】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封城、隔離、口罩……每個人的生活都被其深深改變。面對這一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澎湃新聞·思想中心特別策劃「學者談新冠」系列稿件,訪談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學者,從不同視角切入,分享他們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看法。
  • 疫情防控觀後感100字 觀看疫情防控思政大課結合身邊事例講感想範文
    3月9日下午,教育部社科司與@人民網聯合組織「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正式拉開大幕。全國大學生同時在線觀看,中央財經大學馮秀軍老師題為《戰「疫」裡的最美青春——談中國青年的責任與擔當》的講述更是深受小夥伴們的喜愛。學校老師也安排了學生觀看並且講訴個人感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馮秀軍老師金句和觀後感,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