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之美 北朝青瓷

2020-12-24 收藏家雜誌

#青瓷#南北朝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段。這一時期,陶瓷工匠們通過不斷改變釉料的配方,使得在早期並未完全成熟的「青瓷」得以成功燒制。相比較而言,河北地區制瓷業的發展較南方稍晚。北魏孝文帝 494 年遷都洛陽之後,大大促進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吸引了大批南遷工匠的回歸。東魏和北齊先後建都河北,這些回歸工匠帶回了南方地區越窯先進的青瓷燒造技術,這也迎來了北方青瓷燒造的輝煌時代。北方地區的鞏義窯、相州窯、邢窯、磁州窯、淄博窯等窯口均成功創燒了北朝時期的青瓷,並在造型、釉色、裝飾技法等各個方面形成自身鮮明的時代特色,取得了非凡成就。

2010 年初,南水北調文物考古發掘工作中,在河北省贊皇縣西高村南的崗坡地,考古發掘了北朝趙郡李氏家族墓群,出土了隨葬青瓷數十件,紀年明確,組合清晰,為北朝青瓷的典型代表。此外,河北景縣封氏墓中出土的青釉瓷也為北朝青瓷中不可多得的精美器物。可為北朝青瓷研究提供例證。

北朝晚期 葡萄紋雙系扁壺 邢臺內丘出土

北朝青瓷的坯體成型,主要是用快輪拉坯,底足部位採用旋削工藝,因技法十分純熟,故器物造型普遍規整,足端削稜,形成倒角造型,製作乾淨利落。此外,還採用捏塑、模製等成型方法製作的坯體,注重實用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無論是碗、杯、盤、豆、缽、盆等日用器皿,還是罐、瓶、尊等盛儲類器物,皆呈現出厚重渾圓、粗獷質樸的風格,與南方青瓷那種清新、秀美的藝術面貌形成鮮明對比。縱觀北朝青瓷,造型的設計理念和圖像表現受到濃鬱的域外影響,有些器物本身即是舶來品,有些則是吸收了域外設計因素的中國製品,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貴實物證據。

南朝 青釉覆鏈唾壺 南京博物院藏

北朝青釉瓷器主要承襲了南方青瓷技術。但因原料產地不同,瓷胎與釉料含鐵量不同,並受工藝配方、燒成技術等因素影響,北朝不同窯場燒造的青釉瓷器在釉色上也呈現出細微的差別。大多北朝青瓷的胎色深灰,釉面青翠晶透;邢窯胎色淺灰,釉色青綠;鞏義窯因胎體原料的含鐵量較低,故胎色白,釉色淡雅,釉面光潤純淨,也稱白胎青瓷。共性是普遍存在著積釉和開片現象。積釉部位往往釉層較厚,色調較深,甚至呈現黑褐色,帶有強烈的玻璃質感。釉面開片現象較為明顯,可見這一時期的胎釉結合不甚緊密,被認為是北朝青瓷典型的時代特色。

北朝 青釉多足硯 贊皇西高林趙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裝飾上主要是裝飾為主。所謂胎裝飾,是指直接施於胎體表面的裝飾。從使用的工具以及裝飾技法上看,可分為、浮雕等,圖案清晰,布局規整,風格樸實。此外還有剔釉等裝飾,技法嫻熟,工藝獨特。

青釉 鐎鬥就採用平素無光的青釉器物,鐎鬥是一種底有三足、旁有持柄的器皿,器身為圓口深腹,形如小盆,一側設有長柄,蹄足外撇,內外施青釉,無紋裝飾,關於其起源和用途,一直有很多說法。有人認為它是溫酒器,有人認為它是煮茶的用具,也有人認為是敲擊的器皿,《木蘭辭》中記載的「朔氣傳,寒光照鐵衣」中的「金柝」,就是「鐎 鬥」。對照上述說法,趙郡李氏家族墓出土的這件青釉 鬥,胎色灰白,釉色青黃,顯然應當歸於專門用以隨葬的「冥器」之列,流行於兩漢魏晉,至唐宋逐漸消失。

贊皇李氏墓群出土的青釉燈、青釉盤和青釉唾壺都用到刻劃的裝飾工藝,器表只有簡單的弦紋,其中青釉燈由燈臺、燈柱和底座三部分組成,燈臺呈碗形,中心立有一圓形管狀燈柱。燈柱中空,外表裝飾有一圈圈凸稜的弦紋。底盤為敞口平底,燈外施青釉,釉面開片,造型新穎美觀,端莊大氣。蠟燭大約在東漢前後出現,燭臺就是伴隨蠟燭而出現的,到三國時期開始出現了瓷質的燭臺。這件青釉覆蓮座燭臺,釉色清亮,造型精美,蓮花圓潤飽滿,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是表示純淨和斷滅的一個主要佛教象徵,代表「淨土」,象徵「純潔」,寓意「吉祥」。

北朝 青釉鐎鬥 贊皇西高林趙郡李家墓

刻劃,是利用竹木類工具的尖端將圖案花紋勾劃在陶瓷胎體表面,然後罩釉燒成。因線條在釉下,故也稱暗花。北朝早期瓷器上刻劃裝飾多為弦紋。較為多見的是在碗、盤、缽、盆的口沿部位刻劃一道弦紋,而在瓶的頸、腹部位刻劃數道弦紋。北朝後期開始出現刻劃仰蓮瓣紋與覆蓮瓣紋,刻工精細,線條流暢,圖案清晰。蓮瓣紋的出現,說明佛教文化逐漸流行。

北朝 青釉長頸燭臺 贊皇西高林趙郡李氏家族墓出
北朝 青釉刻花蓮瓣紋碗 贊皇西高林趙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浮雕裝飾也在北朝青瓷中常見,浮雕是指凸起於瓷胎表面的立體圖案雕刻。根據圖案深淺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淺浮雕和高浮雕。以青釉仰覆蓮花尊最為典型,浮雕蓮瓣紋普遍流行於北朝後期的磁州窯與淄博窯。除封氏墓出土的蓮花尊外,贊皇李氏群墓中出土的青釉仰覆蓮座插器,也採用深刀雕刻,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座上置一方託,拖上有長方形橫梁,上承五個長方形的斂口深腹杯(殘缺一個),胎為淺灰色,堅緻細膩,釉色清脆,釉層薄而透明,有細密的開片紋,造型別致,底部浮雕的蓮瓣圓潤飽滿,雕刻刀法流暢,工藝精湛。蓮瓣精雕細琢,朵朵圓潤飽滿,如雨氤氳裡在水一方的冷美人,「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簡單的構圖,卻生出豐富意蘊,讓人稱奇回味!雕刻的實與虛之間,多種對比手法的運用,不僅使其形式變化豐富,其審美意蘊亦非常充盈,極有張力。

北朝 青釉覆蓮座插器 贊皇西高林趙郡李氏家族墓出土

剔釉,是指器物成型掛釉後,在未乾之前勾勒出圖案,然後剔掉多餘部位,再經高溫燒制而成。如青釉託盤,託盤中的蓮花圖案採用剔刻法,剔除掉蓮花周圍的泥坯,留出蓮花的圖案,這種因剔釉露胎而形成的凹弦紋,與北魏洛陽大市遺址出土瓷器的裝飾技法完全一致,也與西方玻璃器有著相似之處,獨具匠心,頗具北朝釉色特色。(節選編輯)

收藏家雜誌02007期封面

文章來源:《收藏家》

202007期《融合之美-----北朝青瓷》

作者:姚穎

責任編輯:秦佳

相關焦點

  • 龍泉青瓷——青於外,美於魂
    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不斷深入,帶有含蓄和東方內斂氣質的美則愈加受到人們的推崇和喜愛。而在瓷器中,龍泉青瓷無疑是這種美的代表。 ,無不對龍泉青瓷的藝術美產生了深遠影響。
  • 十六國北朝時期民族融合與佛教
    摘 要:4-6世紀的北朝十六國時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了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匯」,並由北朝主導,實現了再一次的全國性統一。「中國化」的佛教,在其中發揮了「文化中介」與「文明紐帶」的作用。  4-6世紀的北朝十六國時期,北方地區持續了兩百多年的少數民族政權主導的統治,曾爆發了嚴峻的「胡漢」衝突,但最終實現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國家的「大一統」。佛教在其中發揮了「文化中介」與「文明紐帶」的作用。
  • 浙江上虞:傳承千年文韻,「虞」見青瓷之美
    12月10日,以「傳承青瓷文化 共創美好生活」為主旨的2020年上虞越窯青瓷文化主題活動在曹娥江畔正式拉開序幕。文化是城市之魂。為挖掘越窯青瓷文化、打響「瓷之源」的品牌形象,上虞將舉辦「走進千年古窯,尋夢瓷器起源」對話活動,全國古陶瓷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將匯聚一堂,共話瓷器的起源和發展演變,近距離感受上虞在對傳承青瓷文化進行的創造性轉化和重塑「瓷之源」品牌形象上的創新性成果。
  • 海外首個龍泉青瓷展示角在韓國首爾啟幕
    12月8日,海外首家「龍泉青瓷展示角」在韓國首爾中國文化中心落成啟動,通過45位龍泉青瓷藝術大師精心創作的龍泉窯青瓷精品,全面展示千年龍泉青瓷的厚重之美,打響「天下龍泉」城市品牌。中國駐韓國使館文化參贊兼首爾中國文化中心主任王彥軍高度評價龍泉青瓷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瑰寶,認為龍泉青瓷作品風格各異、手法靈動、藝術傳神,是龍泉山川精華與藝術家智慧的完美結晶,也滿載著中國人民對韓國人民的友好之情,希望中韓社會各界攜手努力,深入交流,讓中韓文化交流在後疫情時代綻放更加燦爛的光彩。
  • 在寶庫看龍泉的寶劍和青瓷,在上海之巔做一場俠客夢
    在浙江省西南部和福建、江西交界的地方,有座小城龍泉,龍泉有寶劍和青瓷兩件「寶」。今天起,這兩項國家非遺都搬進了上海之巔——上海中心大廈37樓的寶庫藝術中心琺瑯廳和寶庫匠心館。一把寶劍喚起參觀者的俠客夢,「巧剜明月染春水」的青瓷體會水與火的融合。
  • 青瓷收藏:千峰疊巒出翠色,瓷之風韻!
    #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是中國著名的傳統瓷器品種之一。中國歷代被稱為縹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青瓷的色調是由胎釉的鐵含量和釉層厚薄以及燒成氣氛和窯位等工藝決定的。用複雜的工序燒造出的瓷器釉色青碧,釉層厚潤,可與翠玉媲美,人們常用「千峰翠色」來形容青瓷釉色之美。這種美麗的青瓷釉,在藝術上對美化瓷器的作用,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境界。千百年來,青瓷在國內外有極高的評價,享有「瓷海明珠」之美譽。
  • 越窯青瓷歷史知識品鑑
    越窯青瓷一直被認為是中華瓷器之祖。以浙江地區為中心的越窯青瓷,其燒造歷史幾乎貫穿了中國制瓷史。越窯青瓷美觀大方,如玉似冰,廣泛贏得聲譽。紫色百合香與您一起品鑑相關的歷史知識,使您深入了解馳名中外的越窯青瓷。
  • 天下龍泉 匠心開物——第三屆世界青瓷大會12月10日至12日在龍泉舉辦
    作為青瓷之都、寶劍之邦,近年來,龍泉始終將劍瓷文化作為最大的特色來抓,堅持一手抓劍瓷文化弘揚,一手抓劍瓷產業培育,全力做好劍瓷文化的「深化」「物化」「轉化」工作,致力加快推進青瓷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走進人心,努力重現「青瓷之路——開放之路」輝煌,讓青瓷因世界更加精彩,讓世界因青瓷更加絢爛。
  • 中國傳統文化,絲綢織錦,北朝紋樣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北朝時期絲綢織錦出土自阿斯塔那古墓,是考古工作者再次發掘的北朝時期織錦。它不僅色澤豔麗,且圖案紋樣千姿百態,為世人所矚目。
  • 「經典傳承」之「鎮院之寶系列」——青瓷神獸尊
    守衛亡魂的神獸——青瓷神獸尊 守衛亡魂的神獸——青瓷神獸尊 在南京博物院的眾多展品中,有一件文物可能會被大家忽視,它高27.9釐米,口徑13.3釐米,底徑16釐米,獨立陳列在展櫃中
  • 振興國家傳統工藝 龍泉青瓷寶劍百億產業薪火相傳
    2018-07-03 16:26 | 麗水日報龍泉寶劍匠人在鍛造寶劍日前,首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發布,龍泉青瓷燒制技藝與龍泉寶劍鍛制技藝雙雙入選。龍泉青瓷和龍泉寶劍作為當地最有特色的經典產業,在「剛柔並濟」中得到薪火相傳。
  • 專家學者論劍龍泉青瓷發展之路
    12月10日,以「從初心到匠心」為主題的第三屆世界青瓷大會主旨論壇在浙江龍泉舉辦。張靈攝  論壇上,業內專家學者、企業家及政府代表分別作主旨演講,其內容涉及文化與創意融合、文化與旅遊融合、文化與科技融合。
  • 河谷南朝,三角洲北朝,古埃及地理佔優的北朝為何「鬥不過」南朝?
    一:讓第一次的南、北朝對立中南朝佔據絕對優勢的多雨的前王朝時期1.先北朝一步擁有自己文明的南朝。周期性的洪水不僅對北朝地區造成了毀滅性的傷害,同時也使得北朝地區的土地被沼澤化,無法讓大量人口居住。《文明的歷程中》說「下埃及地區是較為荒涼的地區,鱷魚和河馬大量出沒,危及牲口和人。」
  • 龍泉青瓷寶劍賦
    (以「青瓷雋永,寶劍輝煌」為韻)蘇紹康    青瓷雋永,寶劍輝煌。引龍泉之靈氣,曜吳越之烈光①。陶釉含章,其質溫如潤玉;鋼鋒積勢,其威冷若秋霜。已而柔剛相濟,今古同芳。傳國之珍泰美,承天之祜綿長。柄刻璇璣,代有樞庭魁士;窯容戊己,普存麟德坤綱②。
  • 越青堂走進中國(上虞)越窯青瓷文化傳承與創新主題論壇
    12月15日,第四屆「CHINA·中國」(上虞)陶瓷藝術設計大展暨青瓷之源—中國(上虞)·越窯青瓷文化傳承與創新主題論壇在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喜來登酒店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師、專家、學者和各大窯系所在地的政府代表,濟濟一堂,匯聚曹娥江畔,共商越窯的歷史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之路。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泉青瓷「雪拉同」
    龍泉青瓷始於南朝,盛於南宋,至今傳承1600餘年。  龍泉青瓷的瓷質細膩、線條流暢、造型端莊、色澤純潔,「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對它的讚美。  2006年,龍泉青瓷以全球唯一的陶瓷類項目,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麼美的龍泉青瓷,曾經「斷檔」過。
  • 高麗青瓷玉壺春瓶
    高麗瓷器是直接源於唐宋的,因為蕃屬國的便利條件,高麗幾乎學習了中國所有的瓷器工藝,其中最傑出的是青瓷。可以不誇張的說,高麗青瓷在世界陶瓷史上也是佔有一席之地的。在國外拍賣上也曾出現過把汝窯誤認為高麗青瓷的大烏龍,因為高麗青瓷也支燒。
  • 王永平 | 十六國北朝士族社會之「女教」與「母教」——從一個側面...
    實際上,十六國北朝時期,處於胡人內進、民族紛爭的局勢下,漢族士族之仕宦、生活狀況更為艱難與險惡,諸多家族不斷遭遇變故,女性獨立持家育子的現象更為普遍,她們自覺地承擔起了訓導子嗣的職責。有鑑於此,本文特就十六國北朝士族社會之母教及其相關問題進行專題考論,試從一個側面論述當時士族社會之家族教育及其文化傳承。
  • 讓越窯青瓷成為 柯橋區的又一張「金名片」
    「秘色瓷」燒制工藝的「復活」,對柯橋進一步弘揚越窯青瓷這一古老文化,起到了振奮人心的作用。有文化界人士表示,更有市民認為,柯橋有越窯青瓷的輝煌歷史,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振興越窯青瓷產業,弘揚越窯青瓷文化,打造越窯青瓷這張柯橋「金名片」,是再創柯橋文化新高地的機遇。
  • [麗水日報]龍泉青瓷寶劍飛越千山萬水
    「親,品茶用龍泉青瓷茶杯,特別是青瓷的粉青和梅子青,或青白如玉,或青翠欲滴,會別有一番韻味。」走進周昌貴位於劍池街道南大洋社區的網店紮營點,一排排貨架整齊有序,上面擺放著形式多樣的龍泉青瓷,客服們坐在電腦前忙著在與顧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