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南北朝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段。這一時期,陶瓷工匠們通過不斷改變釉料的配方,使得在早期並未完全成熟的「青瓷」得以成功燒制。相比較而言,河北地區制瓷業的發展較南方稍晚。北魏孝文帝 494 年遷都洛陽之後,大大促進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吸引了大批南遷工匠的回歸。東魏和北齊先後建都河北,這些回歸工匠帶回了南方地區越窯先進的青瓷燒造技術,這也迎來了北方青瓷燒造的輝煌時代。北方地區的鞏義窯、相州窯、邢窯、磁州窯、淄博窯等窯口均成功創燒了北朝時期的青瓷,並在造型、釉色、裝飾技法等各個方面形成自身鮮明的時代特色,取得了非凡成就。
2010 年初,南水北調文物考古發掘工作中,在河北省贊皇縣西高村南的崗坡地,考古發掘了北朝趙郡李氏家族墓群,出土了隨葬青瓷數十件,紀年明確,組合清晰,為北朝青瓷的典型代表。此外,河北景縣封氏墓中出土的青釉瓷也為北朝青瓷中不可多得的精美器物。可為北朝青瓷研究提供例證。
北朝青瓷的坯體成型,主要是用快輪拉坯,底足部位採用旋削工藝,因技法十分純熟,故器物造型普遍規整,足端削稜,形成倒角造型,製作乾淨利落。此外,還採用捏塑、模製等成型方法製作的坯體,注重實用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無論是碗、杯、盤、豆、缽、盆等日用器皿,還是罐、瓶、尊等盛儲類器物,皆呈現出厚重渾圓、粗獷質樸的風格,與南方青瓷那種清新、秀美的藝術面貌形成鮮明對比。縱觀北朝青瓷,造型的設計理念和圖像表現受到濃鬱的域外影響,有些器物本身即是舶來品,有些則是吸收了域外設計因素的中國製品,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貴實物證據。
北朝青釉瓷器主要承襲了南方青瓷技術。但因原料產地不同,瓷胎與釉料含鐵量不同,並受工藝配方、燒成技術等因素影響,北朝不同窯場燒造的青釉瓷器在釉色上也呈現出細微的差別。大多北朝青瓷的胎色深灰,釉面青翠晶透;邢窯胎色淺灰,釉色青綠;鞏義窯因胎體原料的含鐵量較低,故胎色白,釉色淡雅,釉面光潤純淨,也稱白胎青瓷。共性是普遍存在著積釉和開片現象。積釉部位往往釉層較厚,色調較深,甚至呈現黑褐色,帶有強烈的玻璃質感。釉面開片現象較為明顯,可見這一時期的胎釉結合不甚緊密,被認為是北朝青瓷典型的時代特色。
裝飾上主要是裝飾為主。所謂胎裝飾,是指直接施於胎體表面的裝飾。從使用的工具以及裝飾技法上看,可分為、浮雕等,圖案清晰,布局規整,風格樸實。此外還有剔釉等裝飾,技法嫻熟,工藝獨特。
青釉 鐎鬥就採用平素無光的青釉器物,鐎鬥是一種底有三足、旁有持柄的器皿,器身為圓口深腹,形如小盆,一側設有長柄,蹄足外撇,內外施青釉,無紋裝飾,關於其起源和用途,一直有很多說法。有人認為它是溫酒器,有人認為它是煮茶的用具,也有人認為是敲擊的器皿,《木蘭辭》中記載的「朔氣傳,寒光照鐵衣」中的「金柝」,就是「鐎 鬥」。對照上述說法,趙郡李氏家族墓出土的這件青釉 鬥,胎色灰白,釉色青黃,顯然應當歸於專門用以隨葬的「冥器」之列,流行於兩漢魏晉,至唐宋逐漸消失。
贊皇李氏墓群出土的青釉燈、青釉盤和青釉唾壺都用到刻劃的裝飾工藝,器表只有簡單的弦紋,其中青釉燈由燈臺、燈柱和底座三部分組成,燈臺呈碗形,中心立有一圓形管狀燈柱。燈柱中空,外表裝飾有一圈圈凸稜的弦紋。底盤為敞口平底,燈外施青釉,釉面開片,造型新穎美觀,端莊大氣。蠟燭大約在東漢前後出現,燭臺就是伴隨蠟燭而出現的,到三國時期開始出現了瓷質的燭臺。這件青釉覆蓮座燭臺,釉色清亮,造型精美,蓮花圓潤飽滿,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是表示純淨和斷滅的一個主要佛教象徵,代表「淨土」,象徵「純潔」,寓意「吉祥」。
刻劃,是利用竹木類工具的尖端將圖案花紋勾劃在陶瓷胎體表面,然後罩釉燒成。因線條在釉下,故也稱暗花。北朝早期瓷器上刻劃裝飾多為弦紋。較為多見的是在碗、盤、缽、盆的口沿部位刻劃一道弦紋,而在瓶的頸、腹部位刻劃數道弦紋。北朝後期開始出現刻劃仰蓮瓣紋與覆蓮瓣紋,刻工精細,線條流暢,圖案清晰。蓮瓣紋的出現,說明佛教文化逐漸流行。
浮雕裝飾也在北朝青瓷中常見,浮雕是指凸起於瓷胎表面的立體圖案雕刻。根據圖案深淺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淺浮雕和高浮雕。以青釉仰覆蓮花尊最為典型,浮雕蓮瓣紋普遍流行於北朝後期的磁州窯與淄博窯。除封氏墓出土的蓮花尊外,贊皇李氏群墓中出土的青釉仰覆蓮座插器,也採用深刀雕刻,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座上置一方託,拖上有長方形橫梁,上承五個長方形的斂口深腹杯(殘缺一個),胎為淺灰色,堅緻細膩,釉色清脆,釉層薄而透明,有細密的開片紋,造型別致,底部浮雕的蓮瓣圓潤飽滿,雕刻刀法流暢,工藝精湛。蓮瓣精雕細琢,朵朵圓潤飽滿,如雨氤氳裡在水一方的冷美人,「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簡單的構圖,卻生出豐富意蘊,讓人稱奇回味!雕刻的實與虛之間,多種對比手法的運用,不僅使其形式變化豐富,其審美意蘊亦非常充盈,極有張力。
剔釉,是指器物成型掛釉後,在未乾之前勾勒出圖案,然後剔掉多餘部位,再經高溫燒制而成。如青釉託盤,託盤中的蓮花圖案採用剔刻法,剔除掉蓮花周圍的泥坯,留出蓮花的圖案,這種因剔釉露胎而形成的凹弦紋,與北魏洛陽大市遺址出土瓷器的裝飾技法完全一致,也與西方玻璃器有著相似之處,獨具匠心,頗具北朝釉色特色。(節選編輯)
文章來源:《收藏家》
202007期《融合之美-----北朝青瓷》
作者:姚穎
責任編輯: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