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在這座文學的高峰之上,曾經站著許多優秀的詩人,杜甫是其中偉大的一個。
杜甫的詩以古體、律詩見長,現存世1400多首,語言精練,風格多樣,沉鬱頓挫是主要特點。杜甫其人其詩,生前並沒有受到太多的尊崇和重視,否則他也不會在窮困潦倒中終其一生,但死後,他卻聲譽日隆。
杜甫一生漂泊,居無定所,卻憂國憂民,始終保持高尚的人格,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奉為「詩聖」。杜甫的詩表達了崇高的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因而被譽為「詩史」。
杜甫的一生尤其是下半生,多在顛沛流離中度過,四十八歲那年,為避「安史之亂」,他攜家人來到了四川成都,他的好朋友嚴武當時任成都尹,次年春天,在嚴武等朋友的資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開始修建茅屋,又過一年,茅屋落成,人稱「成都草堂」。
杜甫先後在草堂居住了四年,在成都草堂居住的四年時間裡,杜甫寫了二百四十多首詩,許多詩都是流傳千年的名篇,這其中就包括婦孺皆知的《春夜喜雨》,影響甚廣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寫詩是認真的,即使一些看似輕鬆的詩,他寫的也很辛苦。
朋友嚴武因病去逝後,杜甫離開成都,他又輾轉流落到荊、湘等地,最終病逝於一條小船上。
草堂失去了主人,便慢慢傾毀不在了。
五代十國時期,詩人韋莊任前蜀宰相,他崇敬杜甫為人,喜歡杜甫的詩文,「思其人而成其處」,在當年草堂遺址上重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代時草堂又進行了重建,並在牆壁上繪製了杜甫像,開始形成祠宇。此後,草堂屢興屢廢,其中規模最大的兩次重修,一次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一次是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天草堂的規模和布局。
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入川進入成都,草堂毀於兵火。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都對草堂進行了重建和修繕,但到了民國後期,軍閥混戰,草堂成為軍隊的馬廄和治療傷員的場所,這多時期對草堂的破壞很大,祠宇門窗、亭臺水榭悉數拆毀,所懸楹聯匾額損失殆盡,有的直接當柴火燒了。至此,草堂面目全非,幾成廢墟。
現在我們看到的杜甫草堂,是新中國成立後全面整修的。這其中,有一個人不能忘記,他就是被著名作家巴金稱為成都的歷史家、大作家的李劼人。李劼人曾任成都主管文化的副市長,1959年,李劼人主持杜甫草堂的大規模修建,當年修繕的主旨為「注重杜甫的人民性,不能將草堂修得富麗堂皇,雕梁畫棟,要突出建築的古樸和園林的幽靜之美」。兩年後,杜甫草堂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甫生前去過不少地方,而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杜甫行蹤遺蹟地。今天的杜甫草堂,佔地近300畝,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已經成為一處集紀念緬懷、文物保護、科學研究、尋幽探古的文化聖地。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把杜甫和另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相提並論,放到了崇高的位置,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偏愛,這是千百年來喜歡唐詩的人們的共識。
杜甫草堂,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我對它神往已久。
初冬時節,終得成行,瞻仰草堂,拜謁詩聖,足慰夙願。
走進杜甫草堂,心情頓然舒暢,這裡不但文化氛圍濃厚,而且風景秀麗,已經成為一個風格獨特的古典園林庭院,全無杜甫當年草堂的簡陋,倘若老先生能夠穿過千年時光,來一次故地重遊,他一定會為當年居住的茅屋變成了今天的這個樣子驚嘆吧!他一定也會和我們一起「俱歡顏」吧!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